法华经全文网

太上感应篇图说2:得贵灵验记

发布时间:2024-11-10 02:49:36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太上感应篇图说2:得贵灵验记

【原文】

半世求名未遇时,灯窗辛苦少人知。

敬遵太上行功德,丹桂高攀第一枝。

注:人之功名,载于桂录,掌于文昌。作恶者,按过勾除;行善者,论功行赏。人能持行《感应篇》,则万善毕备,何患不桂录书名、文昌增禄哉!

案:前朝尚士英能文善书,虽系寒士,却孳孳好善。曾见人募化刻《感应篇》,欲捐助而苦无力,乃典衣衾以勷其事,冬日着单衣,不悔。年逾三十,贫窭益甚,附舟到京作觅馆计,侨寓城外关帝庙中,半载渺无知者。代人书写对联扇头,以资糊口。时近除夕,有重臣差其掌事至关帝庙办公。掌事性喜文墨,一见士英所书,不禁欣赏,问何处人,何事到京,士英以实对。掌事曰:“君既皇皇无主,予之诸子现在觅西席,何不移榻到舍,朝夕请教。君亦得静养读书,可应试求名也。”士英谢而许之。掌事为之制衣整衾,焕然一新,不复寒士相矣。上元之夕,重臣于花园遍挂花灯,悬匾联,请驾游玩。门客所书多不当意,掌事以士英荐,立命面试,乃面试。士英运笔如飞,字画端妍,词语雅切,大加欣赏。是夕,驾临园中,问何人手笔,重臣对曰:“此臣家西宾尚士英写作。”次早,即召见于偏殿,试,称旨,钦赐进士,为翰林检讨。不数年,升掌院学士。凡驾临幸之处,士英载笔相从,一刻不离。遇合之隆,

遭逢之盛,无有比者。退朝之暇,备盛礼至关帝庙酬谢,道士设锦衾绣垫俟其歇息,礼毕稍憩,恍惚见关帝曰:“尔今日之荣,乃助刻《感应篇》之力也。此后宜加勉励初心,忠君报国,慎勿滋事。”士英醒,方知获报故,遍以劝人,多有化者。

附:杭州景江锦游幕岭南潮州署,其父亦客两粤制府幕中。俱深信感应之理,案头必置《感应篇》一卷,朝夕持诵。时江锦已年逾四旬,淡于仕进,且恋潮州美地,束金颇优,决意不复秋试。乾隆辛卯大比,父连札三四,促其旋里。最后一札云:“如不急回,以不孝者论。”不得已,怏怏束装入闱,遂中亚魁,连捷分部。未几,放潮州知府,竟如夙愿。盖江锦乡举之前,办一扳诬盗案,曾救活五十七命故也。使平日不奉行《感应篇》,岂能悉心平反如是耶?(《续晨钟录》、《感应坚信录》)

徐太史曰:“是不敢刑及无辜者,是不敢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者。仁人既遂爱民之愿,彼苍亦遂仁人之愿。五马潮阳,事奇而理故常也。”

一麾出守笑回头,莲幕当年此地游。五十七囚悲且喜,使君天谴到潮州。(徐太史诗)

【译文】

注:人的功名,记载在“桂籍”之上,由文昌帝君掌管。作恶的人,按照作恶大小予以降级或除名;行善的人,要论功行赏。如果能够遵守奉行《太上感应篇》,那么万善毕备,何愁不能桂籍题名、文昌帝君赐予福禄呢?

案:前朝(明朝)人尚士英,擅长写文章,精通书法,虽然出身贫寒,却乐善好施。曾经见人募捐助印《太上感应篇》,想出钱捐助却苦于无力,于是把衣服和被褥拿去典当,冬天身穿单衣,也不后悔。年过三十,更加贫困,搭别人的船到京城,想找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因为没钱,就住在城外的关帝庙里,半年的时间,无人问津。他给人家写对联、扇面,以此糊口。到了年三十夜里,有一位朝中重臣派掌事到关帝庙里办一件公事。这位掌事喜欢舞文弄墨,一见到士英写的东西,大加赞赏。便问士英是哪里人,因为什麽事来到京城,士英据实回答。掌事说:“先生既然无事可做,我的几个儿子现在需要一位老师,你何不到我家去,可以早晚请教。您也可以安心读书,再去参加考试,求取功名。”士英答应了这件事,再三感谢。掌事为他更换新衣,整理好床铺,焕然一新,完全不是原来寒酸的样子了。

元宵节之夜,重臣在花园里到处挂上花灯,悬挂对联、匾额,准备请皇帝前来游玩。门客们书写的对联匾额,多数不能满意。掌事推荐了士英,立即令他前来当面试写。士英前来试写,当着众臣的面,运笔如飞,字体端庄秀美,词语典雅贴切,重臣大加赞赏。当夜,皇帝驾临园中,问是何人的手笔,重臣回答说:“这是臣家请的先生尚士英所写。”第二天早上,皇帝召见士英,在偏殿面试。皇帝很满意,钦赐进士,封翰林院检讨之职。没过几年,升爲掌院学士。凡是皇帝驾临之处,士英带着笔跟随圣驾,一刻不离左右。像这样受到如此的待遇和恩荣,无人能比。退朝的闲暇时间,士英备下丰盛的祭礼,到关帝庙答谢神恩。庙里的道士铺好锦被绣垫,供他休息。士英行礼完毕,在休息的时候,恍惚之间看到关圣帝君对他说:“你今天的恩荣,乃是你助印《感应篇》的缘故。以后要更加勉励当初的发心,忠君报国,千万不可无端生事。

”士英醒后,才知道自己获得福报的原因。他到处给人讲这件事,用来劝人向善,有不少人被感化了。

附:杭州人景江锦在岭南潮州署衙门当差,他父亲也在两粤总督衙门里做事。父子二人都深信因果感应的道理,署案上总是放置一部《感应篇》,早晚持诵。当时江锦已经年过四十,考取功名,走仕途之心已经转淡了。而且耽恋潮州的美景,报酬又很丰厚,决心不再参加秋天的考试。乾隆辛卯年乡试,父亲连续写了好几封信,催他回家参加考试,最后一封信中说:“如果不赶快回来,以不孝罪论处。”不得已,不高兴地收拾东西,入闱考试,考中第二名。会试连捷,考中进士。不久,下放潮州知府,竟然如愿以偿。原来江锦在乡试之前,曾经平反一个诬告盗窃的冤案,救活五十七条人命。如果平时不奉行《感应篇》,怎能当机立断,有这么大的勇气平反冤案呢?

徐太史说:这是不敢“刑及无辜”者,是不敢“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者。仁人君子既然能够达到爱民的心愿,上天也会满足仁人君子的愿望。五马潮阳,事情虽然稀奇,但是道理显而易见。

一麾出守笑回头,莲幕当年此地游。五十七囚悲且喜,使君天谴到潮州。(徐太史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