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青海藏区的佛教与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4-10-30 02:50:42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一)青海地区历史文化  6月27日我独自从南宁出发,踏上了前往青海西宁航班,经过近4个小时的空中飞行,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西宁。通过早前资料的收集和地图了解到青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概况。  青海因“青海湖”而得名,有“中华水塔”的美称。青海自十六国时期就已经有青海的称号了,藏语称其为“错温波”,蒙古语称其为“库库诺尔”,都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古为西戎之地,汉为西羌之地。

隋朝时期青海北部都属于中国领土,1242年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国,蒙古大汗国后来发展成为元朝,从元朝开始全部都为中国领土,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中华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青海省设立于1928年,现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 6个民族自治州,51个县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72.2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2.67万,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有“海藏咽喉”、“西域之冲”的称谓,是我国青藏高原上的一个重要省份之一。  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集地之一,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族,是典型的民族杂烩式的居住方式。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汉族信仰的还有道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是青海独有的。  藏族是青海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青海省的行政省份划分中有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州,都为藏族的主要聚集地。他们保留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穿藏袍服饰以及吃糌粑,喝酥油茶的饮食风俗等。藏传佛教也是青海地区主要的宗教之一,它是由西藏地区传播进入青海,在青海地区随处都可见藏传佛教的寺庙,也有古时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寺庙,比如,塔尔寺、隆务寺等。  (二)、藏传佛教与藏戏的历史文化  带着这次考察的主要目的,28日的下午就来到了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首先通过采访宗教一处的干事扎巴,通过收集资料和统计数据对于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做了详细的了解。  藏传佛教主要是在我国藏语地区形成、流传,并通过藏语问接受和传播,故名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藏语系佛教是印度佛教于西藏原有的苯教长期互相影响、相互斗争的产物,它是在佛教教义的基础上,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袛和仪式,形成先显后密、显密共修的独具特色的佛教流派。佛教最早传入青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  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主要有五大派系,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和觉囊派,其中格鲁派的寺院有363座,宁玛派的寺院180座,噶举派寺院102座,萨迦派寺院30座,觉囊派寺院9座。  宁玛派,宁玛派是藏语系佛教各派中历史最久的一派,创立于11世纪中叶。“宁玛”藏语中的意思即“古旧”,是指该派系所继承的主要教法是8世纪时莲花生等所传古老教法和仁钦桑布以前的旧译前弘期密教,尊莲花生为祖师。因此派僧人习惯戴红色僧帽,故俗称“红教”。  清康熙年间,德格佐钦创建者白马仁增来青海,在今尖扎县境内的坎布拉林区,建阿琼南宗寺和阿琼尼姑寺。后来经过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海南地区宁玛派的中心寺院,在黄南地区相继建成江龙琼贡寺、和日寺、雅玛扎西奇寺等。果洛地连康区,成为西康宁玛派上师的重点传法地区,先后建立久治白玉寺、达西查朗寺、班玛灯塔寺等宁玛派著名寺院。  萨迦派,萨迦,藏语意为“白灰土”,该派主寺建立在萨迦地方,所在地白色灰土,故称萨迦寺,教派也就叫萨迦派。又因此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俗称“花教”。萨迦派创立于11世纪,创始人为吐蕃古老贵族昆氏家族的贡却杰布,从宁玛派译师卓弥学后弘期所译密教经典,以“道果法”为见修方面的根本法门和主要传承,自称体系,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在藏建成萨迦寺,发展出萨迦派,教主世袭,法位以家族血统传承方法,世代相传,政教两权都集中于昆氏家族手中。贡却杰布于1102年去世后,由其长子贡噶宁布继法位,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果教授”,成为萨迦派的教主,是“萨迦五祖”的第一人。  噶举派,噶举是藏语“口授传承”的意思,因为这一派所注重的密法修习,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故称噶举派。因该派祖师玛尔巴、米拉日巴等修法时仿效古印度习俗,身着白色僧裙,后世噶举派修密法者亦多循此俗,故俗称白教。噶举派内部又分为红、黑帽二系,首创藏语系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元末明初,一度继萨迦派之后执掌西藏政教大权。噶玛噶举创始人都松钦巴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建成粗朴寺后,曾来青海玉树地区最早的噶玛噶举派教法。  觉囊派,觉囊派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由公元11世纪的域摩·弥觉多吉所传。他是位在家的瑜伽行者,曾师事喀且班钦·达哇贡布及弟子召敦·南则,主要修学“时轮金刚”和“集密”等密法,后来创立“他空”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本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真谛,是永恒的,不能说是性空的,只能说是由人们“虚妄分别”加上去的东西才是空的。因此说“性空”只能是“他空”,而不是“自空”。这成为了觉囊派的理论基础。  格鲁派,格鲁,是藏语“善规”的意思,因该派倡导严守戒律,故称为格鲁派。又因该派僧人戴黄色的僧帽,俗称为黄教。公元15世纪初由宗喀巴创立。宗喀巴(1357——1419),法名洛桑扎巴,出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原为噶当派僧人,初学经于夏琼寺,1372年赴西藏各地投师求法,研习各派显密教义法门,逐步形成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并针对于当时戒行废弛等情况,开始了宗教“改革”,力挽颓风,振兴藏语系佛教,提倡僧人严守戒律,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他还提出了一套严密的寺院组织系统、僧人学经程序和考试、升迁制度,形成喇嘛的不同等级。宗喀巴的弟子很多,他去世后,格鲁派的势力继续扩大,先后建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由于禁止僧人娶妻,为了解决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格鲁派采用的是活佛转世的办法,先后形成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一直延续至今。  藏传佛教于汉传佛教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共同点包括两点:(1)藏传佛教个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点。(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点。  不同点主要有3个方面:(1)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和密教金刚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2)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热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3)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风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物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塔尔寺作为青海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中世纪宗教改革领袖宗喀巴的诞生地,有藏、蒙、土、汉等民族的信徒,在藏蒙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1379年,宗喀巴的母亲在塔尔寺现址建一莲聚塔;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修建一静房,1577年又建弥勒寺,始具寺院规模。1583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莅临塔尔寺,后历代宗教领袖驻锡宏法,寺院逐年扩建,经400余年,建成殿堂52座、堂殿及僧舍9300余间、占地600亩,培养造就了无数大德高僧。其建筑和艺术三绝(绘画、堆绣、酥油茶)闻名遐迩,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和古籍文献。寺内设显宗、医药、密宗、时轮四大学院,另有神武院、印经院、画院等,具备一套完整的学经教育和格西学衔制度。  (三)、夏琼寺  经过了收集资料显示,夏琼寺是青海地区藏传佛教的主要寺院之一,6月30日一早,坐上了西宁到化隆的班车,赶往夏琼寺的所在地化隆县。到了目的地之后,经过询问,前往夏琼寺的路由于前些天下雨的缘故,路途难走,没有通车,于是我们放弃了前往夏琼寺的机会。但是,从早前搜集的资料以及与当地人的询问调查中,我们对于夏琼寺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夏琼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始建于1394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也是藏传佛教比较著名的寺庙之一。“夏琼”为藏语,意为大鹏,是附会山形之势以命名。其山在查甫乡南尽头,势如展翅欲飞之大鹏,雄踞黄河北岸,俯瞰九曲盘旋,远眺千山万壑。有诗赞曰:“青龙游于前,黄龟伏于后,灰虎卧于左,红鸟翔于右。”东、西、北三面峰峦重叠,南面如刀劈斧削,陡峭万仞,险绝异常。山顶建有古刹夏琼寺,从南北远望,寺院恰居于大鹏右肩,古人誉为佛教圣地。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曾在此剃度修行并在这里学习佛经,夏琼寺也因此而出名。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了七世、八世达赖,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活佛的经师,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静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寺内至今藏有舍利子和阿底夏大师灵骨装藏的洛洛夏惹观间像、以释迦佛舍利子装藏的檀香木古塔、法王顾实汗的宝剑和顿珠仁钦、宗喀巴的金铜像、金书《甘珠尔》大藏经等珍贵文物。可惜这些一般人是无缘得见的。夏琼寺自创建以来,现后修建了妙音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底峡殿、金刚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萨殿、监河弥勒殿、山佛殿、护法神殿等十一个殿堂,构成了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  夏琼寺的创建者即宗喀巴大师的启蒙老师曲结顿珠仁钦(1309一1385),俗称曲结多仁波且,今黄南州同仁县夏卜浪人,曾学经于西藏聂塘、那塘等寺,任临洮寺法台,先后建同仁夏卜浪寺、尖扎昂拉塞康、夏琼寺等。夏琼寺原有大经堂一座,是为显宗学院,另有居巴札仓(密宗学院)和曼巴札仓(时轮兼医明学院)。显宗学院由法台直接管理,巴札仓的主要僧职称“居巴本洛”,曼巴札仓的主要僧职称“曼巴喇嘛”。曼巴喇嘛从引经师(翁则)中选任,当居巴本洛接任法台后,曼巴嘛喇可接任居巴本洛。法台代表德央,贝斯、堪布、夏玛尔四大活佛掌管全寺一切事务。下设四大头人:一为文保,法台不在时,可代替法台掌管一切;二为僧官,负责新僧的吸收、监舍僧众对教规的遵守等;三为僧纲,专臂各属寺及其活佛;四为格干,负责教经及检查督促学经活动,四大头人下设加索2人,协助四大头人办理供茶等具提事务;另设于巴18人,其中2人专管寺内仓库,其余16人,每4人协助一头人,处理寺内有关事务及调解僧人间纠纷等。干巴下设“具宦”(相当于僧众组长)若干,每一具宦管辖10余户僧人。五十年代共有具宦16人。夏琼寺以森严的制度和多出名僧而闻名于世,受到佛教徒们的敬仰。
  (四)、黄南藏族自治州  在了解完夏琼寺的一些具体情况后, 7月1日上午坐上了去同仁县的班车,前往此行的主要目的地黄南藏族自治州。经过近4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藏族气息浓郁的黄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九曲黄河的第一弯,我们沿路看到了黄河之水以及景色优美的山水。黄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2月22日,辖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等,有28个乡和7个镇。黄南州有着许多的少数民族人群,有藏族、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92.19%,其中藏族占65.94%,全州的藏族多为安多藏人。  黄南州地势南高北低,南部的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气候高寒,北部地区平均海拔为1900­—4118米之间,气候较南方较温和,水源也比较充足,种植业发达。黄南州根据自然条件,南牧北农,农牧兼作,可利用草原面积达2454.6万亩,耕地面积30.22万亩。  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系绵羊等,主要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等。由于黄河流经自治州南北边缘,黄南州境内的大小河流有60多条,水电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也很充足,蕴含着冬虫夏草、大黄、雪莲等珍贵的中医草药,野生动物主要有藏羚羊、白唇鹿、麝等。  黄南州因为聚集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因而,在历史的沉淀中,保留了大量古时的寺庙建筑,藏传佛教的隆务寺、吾屯上寺、吾屯下寺等,这一地区还有土族的保留下来的与藏传佛教形态稍异的土族寺庙。黄南州的宗教主要是以藏传佛教为主,还有伊斯兰教等。  4、隆务寺  2日一早,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戏的最早发源地之一的隆务寺进行了参观学习。在藏族的年轻学者多吉加的陪同下,为我们这次隆务寺的参观做了详细的讲解。我们细致的了解了隆务寺各殿的情况,不论是大殿佛像,还是寺中壁画他都向我们一一介绍,让我们在领略了藏传佛教的崇高和古老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藏族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隆务寺属于全国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务镇镇西山脚下。藏语称“隆务大尔法轮洲”,“隆务”系藏语,意为农业区。在安多地区,隆务寺的规模、地位、影响仅次于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省的塔尔寺。  我去拜访隆务寺时正值寺院重新修缮之际,但是凌乱的寺院却丝毫不影响朝拜者的虔心,参拜的信徒表情平静,井然有序,喇嘛们也不停的念诵着经文。最先进入了的是马铜冥王殿,里面有一座巨大的马铜冥王的雕像,它是由红泥土而做,头顶有一匹盘旋的马头,手持宝剑,四目嗔怒,金口张开,脚下踩着两个妖魔鬼怪,一副凶恶的模样,象征着铲除邪恶之意。在马铜冥王的旁边还供有夏日仓活佛的画像,来往的藏民虔诚地跪拜, 6个喇嘛两两相对而坐,口中念念有词,摇着转经,虔诚地念经。然后我们进入了大经堂,它位于寺院中央。大经堂是一座在文革之中没有毁坏的殿堂,主要是因为当时它用来装粮食等农作物,因而才得以保存下来。大经堂的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周长170米,殿前有一大片空地,古时,寺院就曾在这里举行藏戏的表演。大经堂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正面有三个大门,四个柱子,这与其它的大殿是不同的,这代表着大经殿的地位很高。大殿两侧有着几幅巨大的唐卡,有佛教著名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巨幅的唐卡上面,持国大王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之神。增长天王手持宝塔,保护佛法不受侵犯。广目天王额中一眼,一手持金剑,一手持绳索,旁边站着马头人等妖魔鬼怪,他以净天眼观察世界,护持人民,看到不供奉佛教的人就将其捉拿住。多闻天王手握神鼠——银鼠,寓意为制服妖魔,守住财宝。热贡地区特有的大型唐卡将大殿装饰尤为鲜艳和亮丽。然后我们进入了殿内,殿内有巨柱18根,短柱146根,其间是无数的僧侣打坐之地,坐垫摆放整齐,是僧人们闭关讲经的主要之地,最多时能容纳2000多人。殿内还供释迎牟尼等数十尊塑像,造型精美,庄严肃穆,尤其宗喀巴大师像高11米,座底周长26米,通体镀金,嵌满金玉宝石,更显得金碧辉煌。寺内珍藏各类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还有明宣德赐封的”弘修妙悟国师”牌以及明天启五年由明帝题赐的”西域胜境”匾额。殿内还有一处存放晒佛时悬挂的释迦牟尼的巨幅唐卡,长约十几米,晒佛那日由100多为僧人一齐抬出,悬挂于隆务寺的后山之上,然后举行晒佛活动。殿内还摆放着僧人们用酥油灯做的“彩灯”,五颜六色,形象而生动。还有众多造形精美的佛像、壁画、堆绣、唐卡等艺术品,浩瀚的佛教经卷典籍,成为省内又一处佛教艺术博物馆。  然后我来到了文殊千佛殿,该殿主要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一进大殿,既看到了一座文殊菩萨的雕像,但是与其它与众不同的是,这座文殊菩萨是坐在的雕塑。它手持金刚,因而被称为金刚手菩萨。文殊千佛殿后面就是夏日仓活佛的府邸,这里是隆务寺的最高点,可以望及整个隆务寺的全貌,背靠青山,环境优美。  隆务寺最重要的佛事活动主要有每年农历正月13-18的祈愿法会、三月的尼丹法会、九月的降凡节和十月的五供节等。正月祈愿法会:于初七日至十六日举行,其间有十四日的晒佛、十五日的转弥勒佛、十六日的跳欠等活动;三月由时轮学院举办“尼丹”法会;各学院于四月举办辩经、考试活动一月;五月全寺集中念经15天;六月十五日至八月一日住夏45天;八月后秋季学经期;九月“降凡节”,于二十二日举行纪念释迦牟尼在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后重返人间的活动;十月“五供节”,纪念宗喀巴圆寂;冬季学经期,分两期,第一期为十一月全月,第二期从腊月初七日开始,二十一日结束。晒佛节当属其中最隆重热闹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这一天,僧人们将于清晨把巨幅佛像抬至寺院后的山坡上,从上面讲佛像徐徐展开,并且一路诵经,各地的信徒都会大量云集过来拜佛,到了下午再由僧人将佛像收回,这样晒佛节也随之结束。虽然仪式简单,但是场面却十分壮观和庄严。
  5、热贡艺术  黄南地区被称为热贡文化中心,这里独有的热贡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史上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文化水平。6月30日下午,打车来到了黄南县附近的吾屯村“热贡文化艺术”的发源地,揭开了热贡文化的神秘面纱。  “热贡艺术”是随着藏传佛教而产生的一门独特的艺术的组成部分,早在十五世纪开始,在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就出现了热贡文化的源流。近些年来,黄南地区的“热贡文化”发展逐渐昌盛,越来越多的文化艺人开始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他们的人员众多,绘画技能精巧,是其他藏区所没有的,因而有“藏族画家之乡”的美誉,而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同仁地区的这一艺术又被称为了“热贡艺术”。  公元十四世纪前后,同仁地区的藏传佛教开始了新的发展,萨迦派,格鲁派势力的增长,使得各地佛家寺院数量大增,大批的藏族、土族僧人也投入身于佛像的绘塑、寺庙的装饰活动中,随着这些专业人员的不断增多,技艺的增长,热贡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近些年来,热贡艺人四处作画,足迹遍及全国甚至印度、泰国等地,他们手下精美的艺术品,得到了全世界佛教人民的热烈称赞,因而在国外久负盛名,影响力非常大。  热贡艺术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才得到了今天的长久发展,它是在西藏地区的绘画泥塑艺术基础上的提炼、发展,以及吸收了青海本地的佛教色彩和艺术气息,才成为当今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形态。热贡艺术品造型生动,工笔精细绝伦,色彩艳丽,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节奏感和立体感,艺术的绝美性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佛教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量的热贡艺术品曾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展出,获得全国各界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与藏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的热贡艺术在当今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这正是基于了藏族同胞们对于藏文化的极大热爱和崇尚的感情基础之上,在艺术领域显现出的极大成就。热贡艺术不仅是属于藏族的,还是属于全世界的。尤其是在当今,“热贡艺术”成为了佛教艺术的专业代名词,也是佛教在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6、 唐卡  绘画的画轴卷,在藏语中译为唐卡,它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一种悬挂的画轴。它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热贡地区的唐卡题材极为广泛,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菩萨、文殊、观音、白度母、罗汉、护法神以及各时期有名的高僧等。在绘画技巧上它相似于汉族的工笔重彩,构图都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画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楼台亭阁、各种鸟兽等都绘得很精巧、生动,对于颜色十分讲究,色泽十分鲜艳,。对不同身份的神给予不同身份的性格,有的静坐,有的狂舞,有的微笑,有的愤怒,有的和善慈祥,有的青面獠牙,千变万化,姿态各异,各尽其妙。热贡唐卡画人物形象笔精而有神,形象栩栩如生;写走兽花鸟,则精于勾勒,注意设色,姿态生动,气势雄伟;绘宫殿楼阁,布置壮丽,视野广阔,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热贡唐卡这种独到之处的技巧,使其在同类艺术中别具一格,成为藏画艺术的一种风范。
  7、雕塑艺术  雕塑在热贡艺术中占有显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木雕、砖刻等,其中泥塑最为发达。泥塑分为单色泥塑和彩塑,它是热贡雕塑的主体。热贡泥塑和寺院建筑相结合,力求表现其广泛的内容。塑像的取材范围也十分广泛,除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作为装饰纹样和陪衬物外,往往还根据佛教故事或经典的需要塑色彩形象,如奇谲多样、光怪陆离的护法神,青面金刚,马头红发的天神,有的骑狮坐象,舞枪弄棒,有的颈挂人头盖骨做的项链,狂怒舞蹈……神态各异使人敬畏。选择具有概括性的一瞬表情与形体动态,使人们从静的形象中联想其前因后果,从而间接地把握与这一物体形态相联系的潜在内涵,是热贡泥塑家极大的成功。  另外,木雕、砖雕也颇具规模,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经书板,门楣、柱头上的装饰雕刻,也有相当量的木雕佛像。砖雕主要见于建筑物,如屋脊上的花、龙凤、对狮,飞檐上的兽吻,墙壁上的浮雕等。  8、堆绣  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的艺术。从技法上区分,它又分为“剪堆”和“刺绣”,热贡地区的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种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任务、走兽、花鸟等,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式上,然后让颜色从浓到淡,依次粘堆。由于中间突出,故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效果,犹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堆绣的取材大都是佛经故事,多以人物为主,一般不表现大场面。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配置,粗犷中见细腻,由于主体佛像突出,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较强的立体感。堆绣,是刺绣艺术的创新,是刺绣与浮雕的结合。一幅堆绣就是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
  9、吾屯上寺和吾屯下寺  在参观完热贡艺术中心后,我辗转来到了吾屯上寺位于吾屯上庄,距同仁县隆务镇7公里参观考察。  吾屯上寺在藏语称“桑格雄华丹群觉林”,是吉祥的意思,它和吾屯下寺是隆务寺的附属寺。今青海同仁地区有个传说:吐蕃时期,藏军来今五屯一带戍边,曾建一小寺,因是这一带最古老的寺院,称之为“玛贡娘哇”,意为“古老的母寺”。明代,隆务寺的第一世夏日仓活佛噶丹嘉措的经师东科尔?多居嘉措一度扩建该寺,改为格鲁派寺院。公元17世纪中叶,噶丹嘉措弟子智格日俄仁巴在五屯村下部建投毛寺,后因寺址所在的山体滑波,上迁到五屯村,并与玛贡好娘哇寺合并,成今五屯下庄寺。主体建筑只是一座大经堂、一座释迦牟尼佛殿以及一座弥勒佛殿。五屯下庄寺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门外有一座4层佛塔,高约20米,内供奉藏传佛教“时轮金刚”像,佛塔外装饰各种佛像、数十座白塔,形式非常精美,每年接待国内外的香客、游人不绝。  (五)、平安县  2日下午,坐班车前往了平安县,平安县位于青海省的东部,东靠乐都县,西连湟中县和西宁市,处于交通要道,历有“平安驿”之称,是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道路之一,亦为赴西藏“唐蕃古道”的重要驿站。经过2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这里有著名的佛家寺院“夏宗寺”,但是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没有前往夏宗寺,经过调查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夏宗寺的具体情况。  夏宗寺位于平安镇西南28公里处,在今三合乡寺台村所在的阿尼吉利山。又称“峡峻寺”、“夏峻寺”等,皆为藏语“夏宗”的异译。夏宗即“夏哇日宗”的缩写,直译为“鹿寨”的意思,指鹿类生息地,说的是此地林本茂盛、环境幽静。平安县层峦迭嶂,林木浓郁,景色十分秀丽。历史上,它是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地方,故夏宗寺藏语称“夏宗珠代”,意为“夏宗修行处”。  夏宗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削发为僧并拜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若比多杰为师学经的地方。相传,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汉僧法显等人赴印度求经。曾途径夏宗寺一带居留活动过。宋代夏宗静房得到扩建。为研究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也为广大旅游者和宗教信徒创造了朝觐游览的广阔天地。
  图文:演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