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崇·贤宗法师:“十愿”共修普贤行
发布时间:2024-09-08 02:50:35作者:法华经全文网杨正雄整理
我喜欢以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讲座,今天晚上受果宁师兄的委托,跟大家分享一些经文,前两次给大家讲了《金刚经》,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我们知道,普贤菩萨道场在峨眉山,我们叫他大行普贤菩萨。中国有四大菩萨,一个是大智文殊菩萨,一个是大行普贤菩萨,一个是大悲观音菩萨,一个是大愿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也叫十大修行方法,指的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今天晚上我就把这十大愿王的含义分别给大家讲解一下.
1、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中的佛,指的是无量无尽的佛。《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个常不轻菩萨,他到每个地方见到每一个人,不管善人恶人,老人孩童,他都向他们礼拜和赞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把所有人都当成了佛。当一个人能把所有人当成佛来礼敬的时候,他必然也会受到所有人的恭敬和赞美,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诸佛之佛。当你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你何不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却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呢?在这个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是优点永远都比缺点多。就好比一只鸡,看它的头,冠和羽毛,都很漂亮,但是看它的屁股就不漂亮了,鸡身上有那么多漂亮的地方,你为什么就只看得到它的屁股呢?
大家来到这里,能安下心学习,得到收获,首先是因为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有人问我诵经要怎么诵才最好,是跪在佛前呢,还是要沐浴更衣呢,还是要烧三炷香,供上鲜花水果,然后非常清净地礼诵。我说都可以的,但是一切的收获都来自于恭敬,你的恭敬越多,你的收获就会越多,你的恭敬越少,你的收获也就越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恭敬。就像大家来到这里听我讲课,如果你是带着无限虔诚之心来的,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你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定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对外界的感知。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打开,就不会有大的收获,内心是什么样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好比烧香这个动作,是我们的心指引着肢体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果心不在焉,动作也会做得稀里糊涂。所以不要去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如意,其实不如意也是源于我们内心对世界的解读。
如果你总是跟外界格格不入,就要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我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为什么没有一条路我可以开开心心走到最后?
我今天参加了嘉兴佛教协会举办的一个讲经交流会,做评委,我发现参加交流的所有选手都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口齿不清晰啦,表情不好看啦,讲话缺乏逻辑啦……把心专注于他们的缺点的时候就发现每个人的缺点都有一大堆。这时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要把心专注于他们的优点,努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赞美他们,于是我发现,每个人身上同时也具有很多优点,值得去赞叹和推崇。比如新选手上台时会紧张,我就告诉他,二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也像他一样紧张,但是经过无数次的锻炼之后,现在即使面对几万人演讲,我也一点都不紧张了。当我们看到别人演讲因为紧张而语无伦次时,为何不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换成是自己,面对台下那么多观众,也能做得和他一样好,或者比他更好吗?所以一个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其实是“我”的问题,这个“我”指的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只关注自己的角色,很多执念就放不下,不能打开自己的思想和心量,很多问题就不能解决。
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就是礼敬诸佛,把所有人都当作佛,当作解脱者,不断去自我修行。佛语有云:世上众生皆是佛,独我一人是凡夫。把别人当做一个学习对象,不断反省自己,消除自己不好的习气,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美好。世界变得美好,是因为你能看见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要给自己一个定位,不管是企业老总,或是公司员工,要把人生当作一种修行的过程。有个企业家朋友来向我请教有关生命的问题,我告诉他,佛教考虑生命问题的方式跟其他宗教是不一样的,佛教是从死来看生。人生的最终结果是死,由死往前推,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再到出生,出生再往前推又是死,这是一个轮回。不难看出,人从生到死只是一个过程,当你看清楚这个过程,理解了生命的规律之后,再来看人的一切生命问题时,很多内心纠结的问题就会豁然而解。一个事物发展得再好,等好到极致时,就会慢慢往下滑了,而下滑到低谷时又会慢慢往上升,健康会变成疾病,疾病会变成健康,今生的死即意味着来世的生,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过程。好与坏,死与生,只是一墙之隔,其间的道理需要大家慢慢去体味。在这里,我推荐几本书给大家,《西藏生死书》,《前世今生》,《死亡如此多情》,它们对于生死轮回问题都有着很深刻的见解。
现在佛教方面的书越来越多,大家可以抽空多看一些。对于生死轮回的问题,大家应该对它有个正确的认知,早点弄明白这个问题,人生的困惑就会少一些。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这一生过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当他知道旧生命的消逝将会伴随着新生命的诞生时,他对死亡就不再恐惧了。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林语堂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苏东坡传》,有人开玩笑说:林先生写了《苏东坡传》,就爱上了苏东坡,所以恨死了王安石。《苏东坡传》里有一段小插曲:苏东坡的儿子娶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媳妇,长得如花似玉,可是有一天晚上,儿媳妇的言行举止突然发生奇怪的变化,声音沙哑,走起路来弯腰驼背,完全就是个年老八十的婆婆的仪态,她跟苏东坡说:“你要为我摆一桌酒席,写一篇诚意十足的祈祷文,点三炷香,我才愿意离开这里。”苏东坡非常生气,抓起棍子就要打她,她妥协道:“不用为我写祈祷文了,给我摆一桌酒席,烧三炷香我就走”。苏东坡抓起棍子又要打她,她又妥协道:“酒席也不用摆了,香也不用烧了,给我一杯水喝我就走”。苏东坡就不给她喝,最后她无可奈何地离开了,苏东坡的儿媳妇也随即清醒过来,刚刚发生过什么事她完全不知道。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模仿别人的声音,没有长时间的练习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有一种人可以做到,就是附体。
其实附体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老家有个中年妇女,非常瘦小,提七八斤的东西都很吃力,真的是弱不禁风,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这位中年妇女竟然发起疯来,张牙舞爪,乱吼乱叫,连七八个小伙子都拽不住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附体,她被一个强悍的烈鬼附体了。第二天,那个烈鬼走了,中年妇女也就清醒了,但是她的元气已经消耗殆尽,身体无比的虚弱,整整休息了两个月后才恢复过来。这些奇异的现象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平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人的肉体,其实只是我们灵魂暂时居住的场所,它不是唯一的场所,也不是永恒而必不可少的。可能有一天你的阳气弱到一定时候,在某个场合会遇到一个灵体挤到你的身体里,把你的灵魂压下去了,控制了你的身体,让你去做一些以前根本不会做的事情,但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是你在做,是那个灵体在做。了解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我们对生死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认识,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身体只是灵魂暂时居住的场所之后,世间种种,金钱和名利,物欲和虚荣,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人若能时刻保持一颗恭敬之心,人际关系也会变得畅通无阻,可以化逆境为顺境。我们与人共事,如果遇到一个心胸开阔的君子,你怎么对待他都不要紧,他不会因为你的怠慢而生气,可如果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你就要时时奉承他,不然他会处处为难你。有一颗恭敬之心并不代表懦弱,或者低人一等,反而说明你心胸开阔,境界高远,这是解读事物究竟圆满的表现。对事物认识是否深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展现出豁达的魅力。
我过年去拜访我们嘉兴佛协会的同事,都会给他们顶礼,他们觉得很奇怪,我身为协会会长,为何还要给属下顶礼,他们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可是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通过向别人礼拜而把自己的傲慢心降到最低,这个过程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修行。礼拜别人,自身的成长是飞跃性的。我有个俗家弟子,是一位优秀的商业培训师,他每次拜访我都要对我顶礼三拜,回去也要拜三拜才走,他其实是个颇有成就的人士,每次演讲,都会聚集上千名知名企业家,我心里也非常敬佩他,但是他从来不抬高自己,总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子,虔诚礼佛,跪拜出家人。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和赞美吗?礼敬并非只是针对诸佛,芸芸众生都值得我们去礼敬和赞美。
2、称赞如来
称赞如来,即称颂和赞叹如来。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无所来也无所去叫如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诟,不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这样的境界,叫做如来境界。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如如不动,不被世间一切所染,让心如一潭清澈的泉水般,一波不起,那时我们的头脑会像镜子照耀一般清晰明净,一切的景都会变得栩栩如生,我们的智慧会随之而增加成百上千倍。佛教里面讲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当有一天我们的内心沉定下来了,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这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和训练才能达到。
一个人能想尽办法去赞美别人,他的心是很柔软的,佛教里有句话说,“人赞人天清月明,人责人天翻地覆”,又说,“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意思是要常想理由赞美别人。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能给孩子多一些鼓励,他们就会如春花一般,灿烂地怒放,给孩子鼓励,赞叹和支持,孩子长大后会很有善心,遇到问题也不会偏激,可如果一味地指责,孩子就会变得很内向,处事偏激,而且固执,时间久了,人格上就会有缺陷。我发现一个规律,如果你身边有一个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你应该想办法远离他,不然你会受他的影响,变得和他一样爱说别人坏话。爱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同样也会在别人面前说你的坏话,因为他眼中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好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爱在你面前赞美别人,这样的朋友就值得交往,因为一个会赞美人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会在你面前赞美别人,也会在别人面前赞美你,这样的人,即使现在没有成就,以后也会有成就的。亲近小人,自己也会变成小人,亲近君子,我们会被君子的芬芳所感染,最后也会变成君子。
我前几天在微信上分享过一篇文章,《三十六种培养福报的富贵之相》,就是教人要远离小人,亲近君子,这是一个基本的处世之道,可人们就是做不到。人的习气就是喜欢说八卦,喜欢评论是非,道人长短,这种习气其实是非常不好的,第一是在给自己造业,第二是在断尽自己的善根,第三会减少我们原有的福报。赞叹一个人其实是用最少的投资去换取最大回报的投资方式,比如A在B面前赞美C,B会把A的话传给C,C听到后会很开心,见到A时就会跟他特别亲近,以后有什么好的事情也会跟他分享。
人格培养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最基本的前提,很多人平时会忽略这些东西,认为只要有能力就能成就事业,实际上能力在人的成就中只占很少的比重,一个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人,他身上一定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因为成大业的人需要具备巨大的人格魅力,就好比大的轮船需要深水来承载一样。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都会告诉自己,既然做了,就不要担心失败,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情中,然后是细致思考,谨慎前行,不拖沓,也不好高骛远,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慢慢去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
3、广修供养
广修供养就是竭尽自己的所能去利于众生。台湾佛光山的宗主星云法师,曾经在一本书中写道,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买一点东西带回来,他不是真的需要那些东西,而是想为那个地方做点消费,大家是不是觉得他有点傻,不需要的东西还买,其实这是广修供养的一种方式。
有一次我去杭州上课,住在师弟开的茶馆里,有一群朋友到师弟的茶馆里喝茶,十几个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楼上坐,我在楼下坐,楼上是茶室,楼下卖茶具,他们喝完茶下来结账,有个人买了一套三四千块钱的茶具,对我说:师父,这套茶具送给你。我很奇怪,我们互不相识,他干嘛要买茶具送我。他说:我和这里的老板只是一面之缘,但是我们这么多人来他这里喝茶,打扰了他那么久,我们要帮他消费一点,这些东西还请你收下,要是你用不上,可以转送给别人。那件事情让我深有感触,一个人能有这样的布施之心,必定有会大福报的。四年前周一烽先生创建浙商基金的时候,他下面有个职员跟我说:师父,一个人越在缺钱的时候,就越要布施,越没人,就越要把人送出去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身边的一切问题。我不解,五年前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我们的寺院正在建设,欠了很多钱,每天有人来讨债,他跟我讲这个道理,让我一头雾水。
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那句话的含义,一个人如果能够坚持布施,比如挣了一千块钱,就拿出一百块钱去布施,经年累月下来,他整个人的气场会慢慢改变,原来做不到的事情能做到了,原来想不开的事情也能想得开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厚德载物”,有着深厚的含义:德,是布施,给与,有一颗利他之心,是不断通过自己的成长去利于一切众生。有德之人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当你做一件事时,别人愿意帮助你获得成功。我现在不管去哪个寺院,都要捐点钱供养那个道场,我有一次去石家庄讲课,主办方给了我一万块钱,我把它给了李米老师,叫她拿去印书。
有一本书叫《保富法》,有一部电视剧叫《一代大商孟洛川》,推荐给大家看看。它们讲述的就是学会怎么样去布施。很多人在听这些道理的时候觉得是天方夜谭,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其实不是的。《水浒中》的李逵,在水泊梁山没人搞得定他,除了宋江,为什么宋江能搞定李逵,就因为李逵没钱的时候专门找宋江要,宋江有个外号叫及时雨,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及时做到,所以他可以成为别人的大哥。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业,首先是看他能够润泽到多少人,你要让你的家庭幸福,就要照顾到家庭里的每一个人,你要让你的公司经营得好,就要惠及公司的每一位员工。一个人如果总是把眼光聚焦在一些小事情上,他就寸步难行。做父母的,要培养孩子的无量前景,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博大的胸襟。我经常跟一些做策划和设计的朋友说,不知道天下你就不知道中国,不知道中国你就不知道浙江,不知道浙江你就不知道嘉兴,不知道嘉兴你就不知道你的行业。佛教里讲,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粒灰尘可以展现无量世界,无量世界可以归结到一粒灰尘,比方说在地球上看地球是那么的大,可是从太阳系或者银河系的角度来看,地球只不过是漂浮在太空中的一粒灰尘。因此,大小并不是绝对的,关键看站在什么角度来看。
在我们看来,人的一生已经够长了,可是在佛的眼中,一切的生死只不过是无量生死中的一个点,今生这个点过后,还会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所谓的无量,就像恒河中的砂砾一样,一颗砂砾就是一个人生,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人生,你就会发现,仰望天空,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当你站在大海上看世界时你就只是沧海一粟。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体现出他存在的价值,当大众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大众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时,你的成就就能无量无边,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与芸芸众生融为一体,今天广修供养,是为了成就未来的一切。
4、忏侮业障
时刻反省自己,面对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当你看到别人缺点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的不足,安在当下,从一点一滴中去改变自己,佛语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每天给别人一个微笑,在地上捡一个垃圾,每天行一点小善,时间久了,也会形成无量的大善,当你的心灵像鲜花一样盛开时,你也就收获了美。通过忏悔把我们心灵的污浊洗净,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生命充满光明和喜乐。美国有个知名模特说:当你早上出门忘记化妆时,唯一可以补妆的只有微笑。如果不会微笑,你可以放一朵鲜花在跟前,然后对着它,想象自己就像这朵花一样鲜艳的绽放,慢慢的你就学会微笑了。会笑的人会越长越年轻漂亮。
有人问我,他死后会往哪儿走,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其实答案就在他自己身上,一个经常微笑,心胸豁达的人,死后一定是去往天堂,而一个充满嗔恨的人,死后往往是去往地狱。每个人都有一个气场,赌鬼有赌鬼的气场,吸引赌鬼,烟鬼有烟鬼的气场,吸引烟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看看自己交往的人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未来往哪儿走,就看他现在怎么走,现在的行为决定着未来的去向。
5、随喜功德
当你看见别人布施时,就大声去赞美他,这样你也会得到和他一样大的功德。礼佛的时候,如果你顶礼的是十方善士一切诸佛,那么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这种力量来自于不着相。佛经里有个典故,说达摩祖师来中国,面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他:大师,我广修佛寺,供养僧侣,功德应该很大吧?祖师回答:实无功德。梁武帝不解,问他何故,祖师回答: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是刻意去做的,虽然有福报,但是没有功德。梁武帝问:怎样才算有功德?祖师回答:功德是以一颗清净心去做布施,为善而不贪,不痴,这样的布施才是功德圆满的。梁武帝又问:圣人追求的最高道理是什么?祖师回答:空空荡荡的,没有什么圣人不圣人的。梁武帝问:那么坐在我对面的是谁?祖师回答:不认识。
这个故事说的其实是三轮体空的思想,所谓的三轮体空是一种无我,无你,无物的空性的境界,就是说,无相的布施功德是无量的,而有相的布施功德是有限的,所谓的有相布施,就是有目的的布施,故事中的梁武帝就属于有相布施。一个人若能放下自己所做的一切,那么他的功德是无止境的,这种功德叫做无漏功德。
佛经里还有个典故,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贫穷的妇女,身无分文,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钱,在佛殿里供养了一盏灯,每天晚上佛弟子吹灭了佛殿里所有的灯,却唯独有那盏灯吹不灭,弟子问佛陀何故,佛陀说:供养这盏灯的人,以不着相之心供养了它,这盏灯是永远吹不灭的。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了善事不去着相,一旦着相,心里就会无端地生出许多烦恼,以怨报德。我们应该以无相的心量来随喜功德。
6、请转*轮
如来说法,一句一字,都是从菩提心中流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字入耳,都转入心中而成为妙法。转*轮,就是把你理解到的佛法告诉别人,让别人受益,这样的功德是无量的。《金刚经》有云:一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去盖庙建塔,供佛布施,其功德都没有把佛法传授给别人,让别人受益那么大。比如有一天你听了一场讲座,从中获益良多,从此改变了你的人生,你又把这些话传授给别人,让别人受益,使每一个众生都有机会成佛,因此你的功德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知道多少并不重要,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能否在其短暂的一生做出无尽的奉献,这跟他的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果宁师兄送给我一本书,《时间的财富》,讲的是如何把人一生中的空余时间积累起来,转化成财富。我们寺院刚刚成立了一个爱心银行,这个构想就是来自于时间的积累。八年前我们寺院旁边有个敬老院,我每次从那里经过,都看见一些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从早晒到晚,什么也不做,当时我就想,这些老人其实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捶背,读报纸,唱歌,或者送饭。能动的时候为别人做一些事,等动不得的时候,别人也会为他们做很多事,只要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敬老院的很多事情其实都可以内部解决掉的。再者,老人如果不去做点什么,他的内心会很孤寂,帮助别人可以打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个道理还可以延伸出去,比如一个三口之家,平时周末没事的时候出去做点公益,把时间储存起来,要是哪天家里遇到急事,人在外面赶不回来,可以把难处告诉别人,别人就会热心地来帮助你。现在独生子比较多,有的家庭一个孩子要赡养四五个老人,会有照顾不过来的地方,如果老人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就可以自己解决掉一些问题。我有时在想,如果这种积累爱心的方式可以无限地推广出去,两伊战争,新疆矛盾都可以和平地解决掉,因为人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仇恨里面,他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怀,慈悲扩散开来,渗透到生活中去,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全世界的人都提倡慈善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流,但是所有的慈善只是一味的付出而没有得到收获,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以投入时间的方式来做慈善,也就是每个人自己为自己做慈善,那么它的受益面将是无比巨大的,这样做虽然不是马上就能兑现成回报,但是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千百倍地回报给你。
古时候,人们住在四合院内,今天你家有事我来帮助你,明天我家有事你来帮助我,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助互利的方式。现在网络这么方便,当你帮助了A的时候,不一定是A来帮助你,可能B,C,D,无量的人都会来帮助你,这就是一种时间的投资,今天你投资出去了,明天会得到收获,如果大家都这样做,这种慈善方式就变成全民性的。起初做这种慈善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迈出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越到后面就会走得越顺畅,这样下去就会慢慢蓄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7、请佛住世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佛是一位智者,我们要怎样去亲近智者,怎样让智者来到我们身边,怎样让身边的人变成智者,这就是请佛住世的真正意义所在。人一生一定要有几个比你卓越的朋友,成为你学习和交往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读书会,禅修班等学习团体来结交朋友,参加这些团体的人,不会单纯是为了娱乐,他们往往是一群想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提升自己,并追求内心丰富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去交往的,这种意识就是请佛住世的一种表现。
可是有时我们几个人同样去亲近一个好老师,为什么有人有成就,有人却没有成就?有好的老师指导却没有成就,那是因为私欲没有放下,换句话说,是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虽然有好心,天天跟着老师来学经,最终也没有学到多少东西?所以请佛住世的同时,自己一定要修行好功夫,不起心,不动念,以一颗清净圆满的心来向卓越的人学习。
8、常随佛学
我们要以佛为学习的榜样,常常如此,始终不变。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要不断学习佛法,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一向老师学习,二向书本学习,三向身边的朋友学习,四向天地万物学习。在这四个学习对象中,第四种比前面三种都重要,古代的很多圣贤,比如孔子,墨子,老子,他们的老师都是天地万物,包括佛陀也是这样。佛陀讲过,他所觉悟的是宇宙万物本来存在的道理,天地万物原本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人们所做的只是去发掘它,如果人直接去向天地万物学习,去探求它们原本存在的道理,那么他所感悟的东西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生老病死,春夏秋冬,阴晴圆缺,成住坏空,这些东西都是相应的,仔细去看大山是什么样,大海是什么样,这些东西存在的道理跟我们的人生存在是一样的,越肥沃的地方越能长出大树,越贫瘠的地方越是寸草不生,这就像人生,自信的时候做什么都顺畅,而自卑的时候做什么都不顺。再比如,所有的大城市都是围绕着河来建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干旱、严寒和条件恶劣的地方生活的人很少,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的条件,那些水路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的地方具备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条件。
人要成就一件事同样也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他首先要学会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汇集成自己的力量。当我们打开思路,思想通达了,就会发现,世间的一切都有其共通的一面,就好比我们学佛了,并不意味着就要把别的宗教否定掉,其他宗教也有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还可以向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学习。不要觉得当学生没面子,能一辈子当学生的人是最了不起的,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永远觉得自己无知。人应该有这种觉得自己无知的心态,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9、恒顺众生
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众生的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成就一切众生上,那么他的人生就能成就一切。我经常跟一些企业家朋友讲,你把客户所有的期待都满足了,你的公司就能蒸蒸日上,解决客户的问题就是公司创新的动力。人是在利于众生中成佛的,没有众生不可能成佛,就好比我们的政党是因为利于人民大众而存在,只有它为人民解决了问题,它的存在才有价值。同样,一个企业家的价值在于他解决了客户多少问题,一家之主的价值在于他解决了家庭多少问题。一个人的成就在于他为别人考虑了多少,而不在于他有多少才能。
10、普皆回向
菩萨做一切功德,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经文中说:“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悉皆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一个人如果能把所做的功德都归功给别人,把所有好处都让给别人,而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那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圣人,无人可以超越他。普贤菩萨这十大愿其实是相通的,无论哪一条,只要你用心去修行,都会受益匪浅,只要你认真去实践,你的人生将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于你的内心对世界的解读,不想改变,你就会一直在原地踏步,想改变了,你的生命就会从此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