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

发布时间:2024-06-26 02:50:19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一)

  (2010-12-11)

  宽见法师:今天把《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概述一下。因为我们这部论已讲完几周了,将来还准备复讲,在复讲之前把这框架再概述一下。

  我们先是讲《成就圣道宝粑集》,冈波巴大师的言教,里头有许多项,有常念十种可悲之法、十项必须之法、十项必须依循之事等等。冈波巴大师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把我们在修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注意事项,给我们讲了出来,可以说非常微细,也非常容易被忽略,这是我们修学当中的窍诀,就像一个操作方法,值得我们去深思和重视。

  我们在刚开始学的时候,也是要求大家从这大概几百项里,挑出跟自己实际情况最吻合,或者自己最欠缺的五十项、二十项,乃至十项,一一地去对治。因为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需要有个入处,需要有可操作性,而这个可操作性的东西,不能是一个大而不当的口号。我们很多修行人经常提出师父我这还有妄念,我怎么去掉这妄念?或者是问:师父我这放不下,怎么才能放下?或者是:我现在还空不掉,怎么才能空掉?像这样的问题往往都是大而不当。真正修行过程当中,什么叫可操作性呢?就是你随时随地现前当下就能用得上。这样的修学才有实际可操作性,不能离开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当下去用功。我们还要反过头来总结,看看哪些是最针对我们习气的,最需要马上去改的、去修正的,好好跟随冈波巴大师的引导,自己反复审视。

  我们要求取无上菩提,从六道轮回生死痛苦的迷乱中跳出来,应当如何去实施、如何去做呢?十三页有个总体的安立、总的偈颂:成佛之因及所依,成佛助缘及方便,成佛果位及事业,如是六种菩提事,诸有智者应当知。这是本论的一个框架,大家应当明白安立。

  首先,要弄明白无上菩提之因。我们能够成就无上的菩提之因是如来藏,我们成就无上菩提的所依是暇满的人身宝,我们成就无上菩提之所缘,即修行所需要的种种助缘,主要是指善知识。成就无上菩提的种种方便是什么?是菩提道上所修行的种种方法,也就是善知识所开示的法药。修学无上菩提的果位是什么?是具足三身的佛陀。无上菩提的事业是什么?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无边事业。所以颂曰: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所依人身宝,成佛之缘善知识,方便即其口教授,果报三身佛陀位,事业度众无分别。

  本论的框架分七个方面。成佛之因如来藏很重要,因为凡夫众生,大家来这里学佛都想跳出六道轮回,我们修学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修行?(答:成佛。)当然,这个目标没有错,但是,实际观察我们的目标,现在有想成佛吗?大多数的时候,可能会想:我现在很烦,希望快乐一点。或者是我身体不好,我希望修行让我这个病赶紧好。让我这色壳子、这个臭皮囊更光鲜一些。或者是什么?我想通过学佛更加有面子。或者我想通过学佛来到另外一个圈子,能够被这个圈子的人所接受认同。看一下我们现在真实的发心到底是什么?有想过要成佛吗?想成就三身圆满的佛陀,想过吗?可能稍微有一点点逆缘,这个大而不当的誓言就丢掉了。

  我们修学的目标是为了成佛,可你不能说我不好听的,不能批评我,不能让我没有面子。如果你让我没有面子,不要说成佛了,我下地狱都可以,我都不怕。实际上我们到这里真实修学的目标,说是为了成佛,心虚不虚呀?我们说学佛目标是为了成佛,为什么这么说呀?(有人答:世界太苦。)嗯,还有没有?(有人答:活得明白些。)我们为什么说学佛是为了成佛?是因为书上讲的,或者说师父讲的。你没有看到书之前学佛是为了什么呢?以前我们一直烧香拜佛是为了什么?

想要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后来听书上讲学佛的目标是为了成佛,于是我就知道了,下次别人再问我的时候,我学佛的目标是为了成佛。如果说想要得到财富或健康,可能师父就会说我自私自利,没有发起菩提心,只是求有漏的果报,这么说的话显得我的回答不究竟,所以为了回答究竟,要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事实上我们为什么这样回答呢?大部分情况是因为听来的,实际上我们扪心自问一下你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还有的刚开始初发心很猛厉,过了一段时间,有点麻木了,我们学佛只是一种惯性,到后来很多时候会忘记到底为什么学佛。当然这种惯性不是一件坏事,但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心里真正想要成佛的时候往往这心是虚的,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佛,真的有十足信心或很明确的定解吗?恐怕不一定。我们通过经教的学习,知道三身圆满的佛陀果位是无比殊胜和广大的。

  说我学佛是为了成佛,仔细看看自己烦恼深重,经常无法控制内心,要做但达不到,面对自己非常无力,觉得无法掌控这一颗心。不要说成佛了,我们甚至连基本的烦恼都很难摆脱掉,经常陷于同一种误区当中不能出离,经常犯同样一个错误。甚至当烦恼真的现前,会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心不在焉,这个时候成佛的概念还在不在呀?不要说成佛了,现在只要让我稍微好过一点,干什么都行,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先所谓的平常心呐,或者是那种很平静的表面。那种彬彬有礼的仪表完全失去了。事实上我们对自己是否真正能够成佛,心还是很虚的,这一章成佛之因如来藏,就是确定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成佛,确信自己有这种高贵的种性。当面对选择时,能认识到自己是佛种性,具备高贵的如来藏。

  打个比方讲,一个人走在人群中,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身份,会不会在大街上干一些畜生不如的事情呢?不会。为什么?因为你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能丢了自己的身份。如果对自己的身份不能认同,就会自暴自弃,这个时候真会干出一些畜生不如的事情来。过去有一句话叫人穷志不短,尽管穷,他不会丢失自己的风骨,就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种性。有的人,生在一个很高贵的家族,后来没落了,但是他骨子里的那种傲慢,也不容易丢失。大家看过孔乙己吧,当然这说的是一个反面教材,他穷到那样一个程度,也要穿一件长衫,为什么要穿一件长衫?我是一个读书人,我是一个文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甚至偷书不算偷,他要强词夺理,什么原因?还有一种高傲。我们讲这个例子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你骨子里确信自己是什么,如果确信自己有如来藏性,在很多选择的时候,就会多一层力量。实际上我们都很忽略它,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将来要成佛,但心里头很虚弱。所以要从道理上反反复复地给你明确的指示,我们确实具备如来藏,将来确定能够成佛。根据冈波巴大师的引导,一步步树立起自己对如来藏的认识,这里也就不多讲了。

  接着讲断灭种性、不定种性、声闻种性、大乘种性,而实际上这些种性都具备如来藏。当然,我们要把自己转成大乘的种性,大乘的种性有哪些征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比如说大乘种性的征兆,怎么能看出自己是不是大乘种性?或者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具备这种大乘的种性?征兆是什么?也就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以慈悲心替众生考虑。这是他的思维习惯,做任何事情都先站在众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菩萨种性的一个特点。这跟我们凡夫正好是相反的,凡夫首先考虑的是我想要什么,其次你能给予我什么,对不对?如果你不能给予我,我还要不要跟你打交道?就不要了。如果你不能提供我想要的东西,我跟你还处不处得来呀?那就拜拜了。我们跟众生打交道之前,首先有一个很强烈、很明确的我想要什么,面对别人,我们可能很直接或间接地问,想要知道,你能给予我想要的东西吗?或者说你能给予我什么?你能给予我的东西当中,有没有我想要的,如果没有,我们礼貌地说声再见就不错了。如果有,我们一起合作找到一个接入点。大部分的思维模式是不是这样的?人跟人打交道,自己先知道我想要什么,然后我首先看你能给予我吗?比如做业务的,很简单,我的目的就是做成一笔业务,然后看你有多少跟我做这个业务的可能性。跟人打交道也是一样。

  真正一个菩萨种性,他先是站在众生的角度去想,这是指什么?比如我跟你在一起,我先看你需要什么。其次看我能给予你吗,或者我看看可能有些什么东西你是最需要的。这一点也许还难一点,至少能先做点什么,你最怕什么,或者最不需要什么,那么我小心一点不要伤害你,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因为往往我们给予众生的东西,恰恰都是令众生反感的,甚至是让众生受伤的,这是第一个特征。不管做任何事情以前,首先都会以慈悲心替众生考虑,而不是以执著心。

  再者,对大乘的法仰慕喜爱,非常仰慕喜爱大乘的种种法要,对大乘的法非常容易信受。然后,对难行能行的菩萨行,能够不计得失地承当堪忍,这些难度都比较大。在《菩萨本生故事》当中有种种难行能行之事,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种种这些,这是大的难行能行;小的难行能行之事也有很多,都能够不计得失地承当堪忍。

  还有,与六波罗蜜多或十波罗蜜多相应之种种善法能够随时奉行,这是大乘种性的征兆,是成佛之因如来藏。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二)

  (2010-12-11)

  宽见法师:每一章都应该经过闻思修行,前面的基础打得越好,后面的继续修学就越有保障。如果你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后面不能起修啊。所以经常有人会提问:师父,为什么我现在还有这么多的妄念,老是放不下?经常有人提问:师父,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有什么关系呢?怎样才能保证我往生?怎么才能保证我不堕三恶道?有没有这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人问:师父,我现在做人还有什么样的欠缺,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了自己什么问题怎么去认识、去改正?能够从现实角度出发去考虑的人很少。把基础打好,成佛之因如来藏,要不断地熏习。《唯识》讲,熏习是什么意思?种种子,熏那个种子,不断去熏习那个种子。我们现在的种子是什么呢?自己是否具备如来藏,其实这个种子很浅,你把这个种子深入地种下去,使我们对自己具备如来藏,确定不疑。即使不能完全确定不疑,也是相当不容易动摇。

  下一个就是成佛所依人身宝。一切众生都具备如来藏,那么六道众生是不是都具备如来藏?是。既然六道众生都具备如来藏,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天、人趣以外其他的四趣或者五道,不是也可以修学佛道吗?这里讲不是绝对不可以,而是很难很难。你不要认为既然都可以成佛,行啦,我们不用努力了。虽然一切众生都具备如来藏,但只有人道的众生才是修学佛道的最好所依,这就是人身宝的意义。我们再具体讲一下成佛的所依,什么叫所依?是一个凭借。打个比方,我们要到国外去旅游,需要护照。成佛之所依是什么?是个平台,它是个凭借,你没有护照,能到国外去旅行吗?你没有人身能去断恶修善吗?没有这个人身,你怎么来听闻佛法?你要凭借这个人身。这就是成佛所依人身宝,这里指的殊胜的所依是指具备八无暇、十圆满和三种信心的人身而言的。具足这些暇满、两种条件和三种信心的人,他们的人身就是修习佛道的最好所依。

  为什么人身宝这么殊胜?因为打下基础后,是一环套一环的。前面给我们信心,后面你不会想捡现成的,不要想我要在这里等着,可能到一定的时间就成佛了。三大阿僧碉劫也行,反正最后成了呗。三大阿僧碉劫能不能成?不能。你得认真修学三大阿僧碉劫才能成,你要不认真修学还是成不了。你不要以为我们在这里等着,每天玩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三大阿僧碉劫一过,就浑身金光闪闪地成佛了,不可能,所以要确定当下这个人身不可以蹉跎。首先,这个八无暇里头,地狱、恶鬼及旁生,边辟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逢佛出世,喑哑等八无暇。八种没有闲暇修学佛法的情况,除了其他五道外,还有邪见、不逢佛出世、喑哑等八无瑕,我们观察自己,要生起庆幸及稀有难得之想。我们得到人身,如盲龟值木,针尖做界,壁上撒豆这么困难。我们得到人身,你有没有觉得我们这个人身很宝贵呀?没有觉得。这个人身给我带来了很大痛苦,是吗?你看,没有经过我同意,父母就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来到这个世界,从小到大经受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你去观察一下,你走到大街上,有几个人是面带微笑、神情自若的?我也曾经是:眉毛紧皱,川字型的纹,苦瓜脸,很苦。我们观察自己,当你烦恼时照照镜子,大多数时候都是烦恼脸、苦瓜脸,我们对于人身,很多时候无法认识到它的殊胜和宝贵。

  你觉得人身宝贵吗?哎呀,有时觉得还不如做一只小狗,有人讲我想做一只小鸟在天上飞,有时想得很浪漫,有时觉得那小狗也挺可爱的,我做一只小狗吧。其实都是不明白人身这个可贵性,你知道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才得到这个人身吗?我们经过了无数千万亿劫,在六道当中轮转,终于有一次机会得到了人身。其他比如三恶道地狱、饿鬼、旁生的苦不细说了,非常非常苦,畜生比人苦千万倍、亿万倍,恶鬼比畜生又苦千万倍,地狱的众生又比恶鬼苦千万倍,这都是什么?像地狱道众生是万生万死,饿鬼道的众生乃是百千年不闻食物的名字,畜生道的众生更是一辈子辛辛苦苦被人操作,临终时还难免挨一刀。所以说这种苦无法言说,如果你一旦失了人身还容不容易再得啊?难了。

  有一种比喻,得人身的概率就好像白天的星星,而失去人身堕到三恶道的机会就好像夜空里的星星,差别大不大呀。白天有没有星星,看不见。还有你看墙壁上很光滑,撒一把豆子上去,豆子能不能在墙壁上停下来啊?不能。豆子在墙壁上停下来的机会近似为零,我们得到人身的机会就像壁上撒豆一样难。所以这一章你要去闻思它,就会对自己得到这个宝贵人身生起大庆幸。你再也不会喊:哎呀,我怎么这么冤呢?怎么这么不公?你能得到人身已经是大幸福了。别不平,莫抱怨,会欣赏。有几个人对自己的现在不抱怨呢?我们对自己的现状有没有不满?有没有不平?可是你再看看地上的蚂蚁、耕地的牛、山上吃草的羊,还有,到菜市场看看种种的生命,你跟它们比比,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它们也是有情呀,也得到过人身,可一旦失去了人身,还能再回来吗?难了。所以这一章就是让你明白人身之可贵,生起殊胜的、稀有难得、珍惜之想。非常重要,莫要起易遭、易得想,当然我们现在人身难得今已得,但这个人身是否暇满呢?不一定。我们要看看,这个暇满是否完全具备。还有十圆满,有五种他圆满,佛陀降世说正法,以及教法仍住世,已入佛门施摄受,为利他故心悲悯。还有五种自圆满,得人身中根具足,业际无倒信佛法。远离八无暇,具备十圆满,还要具备三种信心,具备人身已经很难了,但是具备暇满以及三种信心的人,更加稀有难得。如果你真具备了暇满人身和三种信心,再修学佛法还难不难啊?就不难了。因为这是成佛的最好所依,所以我们经常看看自己,现在是不是成佛的良好所依呢?要观察一下,要经常调整自己。

  三种信心是什么?首先是深切的信心,也就是信解的信心;第二是向往的信心,也叫欲信;第三,清净的信心。具备暇满和三种信心的人,才是成佛的最好所依,或者说是凭借。怎么样看自己是不是具备这三种信心?还要经过四种违缘的考验,能不被四种违缘所障碍,不被四种违缘所动摇,才可以说是真信士和善法器,刚刚所讲,这个殊胜的所依是最好的法器,法器是不是敲的法器呀?不是,是指能够承载佛法甘露的容器,是能够装载正法的容器,好的容器。我们是不是这样的法器?能够不被四种违缘所动摇?第一,是欲乐不能动;第二,是凶恶不能动;第三,是恐惧不能动;第四,是愚迷不能动。你能够不被这四种违缘所动摇,才能说你是真正暇满和具备三种信心。也就是真正的信士和善法器,必然能够得到无量的利益,堪能发起最殊胜的大人之心。上士之发心,必然能够获得明利诸根,能够持戒清净、降伏烦恼、远离魔境、得解脱道、积大善业、得见诸佛、蒙佛加持,成就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以上讲,具备暇满两种条件的人身宝和三种信心的人,才是堪能修持无上菩提的法器或者是所依,这是第二,成佛所依人身宝。这一关过了,就保证你修学的所依,你修学就有了保证,所以前面是后面的基础,这个次第要清楚。

  第三,成佛之缘善知识。刚才讲了具备暇满和三种信心的这个人身宝是成佛最好的所依。有了这个人身宝,是不是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看书或自己独自去修持就能够成就了呢?不是。这样的人身宝还必须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不起作用。就好像良马还要有伯乐,就好像金矿没有碰到好的冶炼师去冶炼它,它仍然只是一块顽石而已。这个人身宝,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然不起作用,所以说,修学佛道一定要依止善知识。

  这一章讲善知识的重要性,如何去依止善知识,以及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善知识是向导,是船师,是危险地带的护送者,是指路的明灯如果没有善知识,我们就会被外道所迷。前进的路上有很多的十字路口,非常细微,我们陷入这迷宫当中很容易被种种外相所迷,被外道所迷,或者误入小乘之道。相反,有善知识的引导和护送,就没有迷路或错路的忧虑了。有几种善知识?有报身佛的善知识、化身佛的善知识、登地以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还有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哪一类对我们恩德最大呀?普通众生的善知识对我们的恩德最大。没有普通众生类善知识的引导和教化,我们有没有机会去依止其他更殊胜的善知识?没有可能。而这些普通众生类善知识也可以说都是佛菩萨的方便化现,因为你要依止报身佛的善知识,普通人是不行的,要登地以上才能依止报身佛的善知识。而化身佛的善知识,你是要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在自己业障大部分净除后,才能依止登地以上菩萨的善知识。像我们这种烦恼非常深重的凡夫,没有可能依止前三类善知识,很难,所以我们必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

  善知识的条件有八种、四种或两种。我们要认清楚是不是善知识,是真的还是假的善知识,有八种条件:一,持守菩萨戒?;二,多闻大乘经典;三,具足修行证悟;四,悲心济众;五,无有畏惧;六,具忍辱谦和;七,心无厌烦,心无毁弃;八,善于言辞。四种条件,《庄严经论》里讲: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两种条件是善知识的最低条件,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不舍菩萨戒。深通大乘教义和持守菩萨戒律,是善知识的两种条件。所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对我们恩德更大。

  然后是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有了好的老师是不是就能保证你成就呢?不能。为什么?虽然有好的老师,如果对老师没有信心,不能够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去学习,一样没有用。就像小孩子,即使上了最好的小学,是不就保证将来成为人才?不一定。如果孩子不愿意学或者不听话,也没有用。所以,碰到再好的老师,你不是好的学生,一点也没有用。我们修学经常挑老师,你有没有挑挑自己。我所以学不好,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父母没有教好,父母没有文化,是因为这个老师不是特级教师,这个环境太差,就是没有找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所以,有好的老师,你是不是好的法器,是不是好的学生,这一点至为关键。我们讲依止四想,即使有好的老师,老师开的药,你不肯服也没有用啊。

  什么叫好的学生?正确依止善知识。第一,恭敬与供养。第二,爱敬并承侍。第三,修行及努力。从这三方面去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重要性,善知识的条件和标准,依止善知识的方法,这些都是需要闻思修,需要我们细细去思索,否则,我们经常就会犯迷糊,找错问题,找错原因,就会自己烦恼,不能以正确的思维去寻找烦恼的原因,就会容易抱怨、嗔恨、不平,从来不找自己的问题。所以《入法界品》里讲,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你自己盲修瞎练不可以,这里讲应当怎么样向善知识求法,应当具备加行、正行、结行三个步骤。

  第一,要有适当的准备,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正行,依止四想,把自己看成是病人,把善知识看成是医生,把善知识所讲的法看成是良药,然后把自己努力去修持当做服药治病,依止四想。再避免三过六垢,把自己看成是瓶口朝下的器皿,这样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就像善知识开的药,吃药以后立竿见影,病毒全都排掉。最后的结行就是远离三过六垢。第四,方便即其口教授,也就是成佛的方法,方便即其口教授。

  今天这个框架就先讲到这里,成佛之方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