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与内涵
发布时间:2022-04-15 21:10:16作者:法华经全文网不再有激情,也不让内心的感情明显流露。
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也许将来还会有这样的机会。
其实是有一些事情会触动内心的感性。乃至有时候礼佛时,也不禁眼眶润湿了。
有时候看到朴素的脸上,虽然绽开了笑容,却仍有一丝无奈的神色,心里竟然有一种刺痛的感觉。
看到了丰盛的餐宴,几个似乎是高级或者什么特殊身份者在举杯欢饮,心里就更不解了。或许,更需要阶级的,就更强调没有阶级之分吧!但我们仍然有太多的不解,实际上也还轮不到我们去了解,毕竟各有前因啊!
也许我经常都希望抱着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事情,虽然在深思时,我总是会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
我想如果能承担得起,那么消极的一面都让我去承受,那是一种压力,有时候只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当我们让其他的人见到了积极的一面,生起了信心,奋起努力,那么对於消极因素的抵消,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而我们希望的也许就是这一种情况吧!
五千年是一段相当长远的日子,足够让一个文化兴起、发展、衰微,甚至灭亡。
也许古人也不一定想遗留下什么给我们,但在文化的长流中,他们也是其中的一环。当时可能只是想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也许只是依着已有的文化基础,作一些改进。但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有毁掉也有建设;有重建,也有创作。反正就这么样兴衰交替的,竟然遗留下那么多的遗产。
对於一个败家子来说,变卖祖先的遗产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卖不出的,也不妨拿来“献宝”,说不定可以换个三餐温饱呢!
如果在一个时代中,其文化艺术总比不上前人,其种种的建设,还是达不到古人留下来的水平,请问:这一代有什么值得向世人炫耀的!
想想:总是靠古人的遗产,来博得几声赞美,本身却再拿不出什么好的成绩出来,有什么好标榜的呢?
更可悲的,还把那些珍贵的遗产肆意的破坏。只凭着一已的偏见,就忽略了古人的心血,只懂得破坏,却不懂得建设,这样的一代,不是败家子吗?
终於知道了这一切毕竟还有可以拿出来亮相的价值,至少可以换三餐温饱,才肯下点功夫去保护,乃至去照顾。但其目的,也许不在其历史意义或艺术价值,只因为这些宝还有一些识货的人,愿意花钱来看,而他们正向钱看呢!
因为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文物的保护与风景区的建设,可是这些文物的内容,却未必真正获得弘扬。
一切存在於具象的文化遗产,若有其价值必不完全在其形象之具体、美观、或其他的欣赏角度,因为这一文化的形成、艺术作品的完成,必有其内涵以及思想,否则五千年留下来的瓦片,除了其考古价值外,还有什么呢?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这一切具象物质的留存,却不见其思想内涵的发扬,那么在文化的传承工作上,还只算是做了少部份。
也许文化的传承过程,感性的成份是比较重的,而艺术作品也是如此,但这些感性往往是结合了以往的感性经验与理性的理论而有的。因此作品流露的,就必然的含有思想、感情在内。失去了思想与感情,艺术品就失去了内涵,它们的生命就枯萎了。
所以只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的古建筑,一件又一件的古作品,重修而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不是文化的重建,那也许是一种变相出卖祖先遗产的方法。
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种假相的升平,人们也许有机会过着比较好的生活,但其精神生活却往往是空洞的。也许他们也不要求什么,但那不是无所求的境界,而是无可求,一种无奈的无求。
长远遗留下来的遗产,要毁还是毁不完的,卖也卖不光的。一旦知道还有“献宝”的作用,就想保存,这种心态是极可怜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古人的遗迹,今人的建设是太少了。
更可悲的是这些遗产除了此作用外,其文化生命大多枯萎了。当然这是消极的心态。
事情总是相对的,至少还看到有一些人,也许也不是有很高的文化意识,只是想到要为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作一些内涵充实的工作。但重点仍然是在具象的建筑或遗物上,而这一切因其具体可见,也许比较容易让人感觉到其存在或价值。
但长久下来,这一认识却使许多文化的遗物失去其生命,因为太多的工作只在具象的物体上,而缺少了内涵生命的灌注。
佛教在目前大陆的发展,似乎有此现象。虽然还有许多寺院的存在,但很多已经旧而且破了,这是先要解决的问题。关於寺院的内容,除了课诵、经忏、法会等仪式,还是太少佛法的宣扬。
而佛法才是佛教的慧命所托!
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也许这些存在或待重修的硬体建设,还有其一定的大作为,但如果真正要使其重光,就不只是把寺院再建得富丽堂皇了。
真正的还是在於佛法的宣扬,让安住於寺院的僧人,知道出家何所为;也让进香的信徒,明白他们的信仰;乃至让普通的游客,也懂得一礼拜一叩首,是基本的礼仪!
让大家进到寺院,都以清净心进入净土的心情来安顿,那么寺院的生命才能活起来!
这条路还有多远呢?没人知道,能否走到尽头,也不知道!
但路总是要走下去的,但愿大家都走得好,走得顺利!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