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解题
发布时间:2024-10-03 02:49:52作者:法华经全文网经名:大般涅槃经
着译者:北凉昙无谶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大般涅槃经,40卷,北凉昙无谶译,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经号374。
本经梵文作Mahaparinirvanasutra,又作《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大经》,经录家将它列为大乘五大部经之一,是昙无谶在北凉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于姑臧译出。
《大般涅槃经》又常被略称为《涅槃经》,但涅槃部经典可分大乘小乘二类。大乘涅槃经有二本,一即为本经,又称为北本涅槃,分十叁品;二是刘宋慧观与谢灵运等对照法显所译《泥洹经》六卷,增加品数,重修而成叁十六卷,称为南本涅槃,天台章安即依此叁十六卷本作疏。
小乘涅槃经则有晋法显所译《大般涅槃经》叁卷,与白法祖《佛般泥洹经》二卷、失译《方等泥洹经》二卷及《长阿含?游行经》同本。此外,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叁十五至卷四十中,有与此经相当的记载。另外巴利《长部》第十六经〈大般涅槃经〉则与晋法显所译《大般涅槃经》最为相近。
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会宁传》以及由梵本译出的藏译本之经末所记载,本经的梵文塬本似为二万五千偈,又其中前分〈大众所问品〉(相当于译本前五品)约四千偈,一直到后世印度尚存有塬本的。现今梵文断片,有日本高野山宝寿院藏有相当于〈如来名品〉第四之一的开始部分的梵文纸本一叶,收载于《大正藏》本经的后面。近世新疆出土的遗品中,有相当于〈如来性品〉第四之六末至之七初的梵文纸本一叶。本经西藏译本有两种,一名《大乘大涅槃经》,由胜友、智藏、天月从梵本译出,相当于本经从初至〈大众所问〉的前分五品;或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另一名《大般涅槃经》,由王宝顺、善慧、海军从汉译本重译而出,相当于本经全部四十卷和《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
此外,本经于六世纪间曾由汉译本转译成突厥语,而今英国学者比尔(S. Beal)在一八七一年也曾将本经卷十二、卷叁十九译为英文出版。
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而且受般若经的影响不小。经中义理丰富而精要,主旨以发挥如来藏(佛性)思想,阐提成佛为要义。内容针对灰身灭智的小乘涅槃说,而阐述佛身常住不灭及常乐我净之义,但又不同于大乘中的叁乘五姓说,而显示众生悉有佛性,即使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觉,并且也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因此本经可称为大乘佛教的极谈,而其所述及的戒律与佛性思想,对中国佛教影响极为深远。
由于本经畅演大乘,议论宏闢,精义迭宣,因而从开始译出以来,即在中国佛教界发生重大的影响。
隋代智顗依据此经立五时教判,又广泛运用此经中的法义名相,开显天台一宗的教义,其后章安灌顶又以天台宗义疏释此经,为后世学人所传习。而中国古来学者在研究讲习中,对于此经文义的章段分剖,最早有「河西五门」说,是初期诸师讲习此经的指南。其后陆续有梁武帝萧衍的「两段」(中前、中后)说、开善寺智藏的「二分」(序分、正宗分)说、光宅寺法云的「叁分」(序、正、流通)说等。至六世纪间,因元魏达摩菩提传译印度婆薮槃豆(世亲)的《涅槃论》而又有了的「七分」说,成为北方地论学者讲述此经所依用,与此相对的则是在江南有山门法朗的「兴皇八门」说。但后世传播较广的,则为章安灌顶的「五门分科」说,即(1)召请涅槃众(序品),(2)开演涅槃施(纯陀品至大众问品),(3)示现涅槃行(现病品至高贵德王品),(4)问答涅槃义(师子吼品),(5)折摄涅槃用(迦叶品、憍陈如品)。此五门分摄全经始终文义,而广为后来学人所依据。
另外由于此经宣说半满二字、牛乳五味等形容佛所说法的深浅先后,因而启发了中国佛教对释迦教相判释的施设。最初有道场寺慧观立顿、渐、不定叁教(一说顿、渐二教),以此经为渐教中最高的第五时常住教;随后虎丘笈师在这叁教的基础上,于渐教中立叁时教,宗爱立四时教,均以此经相当于最后时的常住教。另在中国北地,慧光立四宗,以此经为第四常住宗。至隋天台智依此经〈圣行品〉义而立五时教,以此经为第五时教,味当醍醐;又立四教,以此经为非顿非渐非祕密非不定而追说追泯的圆教。由此可见本经在中国佛教流传史上,均被认为佛陀最后最高的教说。
中国佛教歷来对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的有元魏达磨菩提译《涅槃论》一卷、陈真谛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梁代宝亮等集《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隋代慧远《涅槃经义记》十卷、灌顶《涅槃经玄义》二卷、灌顶《涅槃经疏》叁十叁卷、吉藏《涅槃经游意》一卷、唐代法宝《涅槃经疏》十五卷、新罗元晓《涅槃经宗要》一卷、净挺撰《涅槃末句偈》一卷。
此经内容,分十叁品,以下则略述各品大意︰
寿命品第一:卷一至卷叁
述说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接受优婆塞纯陀的最后供养,并为他说施食的果报。又告诸比丘应受持大乘,自他安住解脱、法身、般若叁法;宣说无常、苦、空、无我,了知常、乐、我、净,离四颠倒。更为迦叶菩萨说佛身长寿的菩萨因行,以平等心视诸众生,如来常住不变易法,世出世间的差别,涅槃即法性义,佛法僧叁归依处等。
金刚身品第二︰卷叁
佛为迦叶宣说如来法身常住、金刚不坏,及成就无量微妙功德,并说成就此金刚身是由于护持正法的因缘。
名字功德品第叁︰卷叁
宣说此《大般涅槃经》的名义和所具的功德等。
如来性品第四︰卷四至卷十
佛先为迦叶开示大般涅槃的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四义,次说如来常住不变易义;如来随顺世间,神通变化示现种种色相化众;如来所说实无祕藏,只因声闻少慧,为说半字九部经,机缘成熟便说大乘毗伽罗论。次述大般涅槃百句解脱义,四种人应持此经为世间依及比丘当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佛说与魔说种种差别,众生悉有佛性,九部经中未说犯不犯戒的区别。并分别四圣谛法、四颠倒相、我与无我、叁归依处、如来祕藏、众生皆有佛性、十四音字义、一切异法常无常等、佛性常住真实无变等义。乃至闻此经得菩提因,重罪众生得灭诸恶,唯除一阐提。最后又说此经是如来密语,唯有菩萨知其实义,为文殊师利说佛性非「本有今无」偈,及为迦叶说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同一佛性无差别等义。
其中释尊举贫女金藏喻,涂乳洗乳喻,力士额珠喻,雪山乐味药喻、二叁指之喻、见性少分喻、梦语刀刀喻、二鸟双游喻、月无出没半满喻、日出叁时长短喻等种种譬喻以说明。
一切大众所问品第五︰卷十
佛受纯陀最后供养,又以化身受大众供养,为纯陀说除一阐提、一切布施的功德;又为文殊说如来说法有余、无余之别;更为迦叶说无余义及此经所得的功德。最后佛为此叁人授记,自现身疾,右胁而卧。
现疾品第六︰卷十一
迦叶菩萨劝佛起坐,放光遍照,利益一切。佛为迦叶广说秘密教并说实无有病,大般涅槃是诸佛的甚深禅定。又叁种人(谤大乘、五逆罪、一阐提)非声、缘、菩萨所能治,有五种人(四果及辟支)于大乘涅槃有病行处,而非如来
圣行品第七︰卷十一至卷十四
佛为迦叶说菩萨应修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五种行。并广说菩萨的圣行,应于大般涅槃闻思修行,护戒如护浮囊,得四念处,住堪忍地,观四圣谛,乃至住无畏地,得二十五叁昧,坏二十五有。又为住无垢藏王菩萨说从牛出乳喻,以形容佛说法次第增胜乃至说大般涅槃。迦叶称讚此经并愿捨身书写流通,佛说往昔为雪山童子,捨身求半偈的因缘。
梵行品第八︰卷十五至卷二十
佛为迦叶说菩萨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七善法即:一知法,谓知十二部经;二知义,叁知时,四知足,五知自,六知众,七知尊卑。又说慈、悲、喜、捨四无量心的梵行,更说菩萨能得四无碍,名无所得。又重释「本无今有」偈义及说叁乘、一乘、常、无常等义。并说明佛所说法,菩萨能知见觉,是由于菩萨念佛、法、僧六念处等。次述阿阇世王归佛的因缘,也为一阐提说法,并为阿阇世王说应索心观身二十事等使发菩提心。最后结说〈天行品〉「如杂花(即《华严经》)说」。
婴儿行品第九︰卷二十
说明如来如婴儿不起(不起诸法相)、不住(不着一切诸法)、不来(身行不动摇)、不去(已到大般涅槃)、不语(虽为众生演说诸法而实无所说),故菩萨应修婴儿行。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六
佛为高贵德王菩萨说修行《大般涅槃经》得十事功德︰
一者有五:一所不闻者而能得闻,二闻已能为利益,叁能断疑惑之心,四慧心正直无曲,五能知如来秘藏。
二者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昔所不闻而今闻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昔所不知而今知之。
叁是捨世谛慈,得第一义慈。
四有十事:一根深难可倾拔,二于自身生决定想,叁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四修佛净土,五灭除有余,六断除业缘,七修清净身,八了知诸缘,九离诸怨敌,十断除二边。
五有五事:一诸根完具,二不生边地,叁诸天爱念,四常为天魔沙门剎利婆罗门等之所恭敬,五得宿命智。
六得金刚叁昧。
七知四法 (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叁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为大涅槃近因。
八除断五事(五阴),远离五事(五见),成就六事(六念),修集五事(知定,寂定,身心受快乐定,无乐定,首楞严定),守护一事(菩提心),亲近四事(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信顺一实(一道大乘),心善解脱(贪恚痴心永断灭),慧善解脱(于一切法,知无障碍)。
九初发五事(一信心,二直心,叁戒,四亲近善友,五多闻),悉得成就。
十修集叁十七品,入大涅槃常乐我净,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若四果辟支菩萨信是语者,悉得入大涅槃;若不信者,轮迴生死。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卷二十七至卷叁十二
师子吼菩萨问佛性义,佛讚其具二庄严,并细答释。
其中阐明观十二缘智,共有四种:下者得声闻道,中者得缘觉道,上者住十住地,上上者得无上菩提,是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即第一义空,名为中道,即名为佛,名为涅槃。又凡有心者,定当得成菩提,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可以有煺心故言无佛性,若有修集叁十二次明真修戒定慧相,答拘尸那城入般涅槃之因及何等比丘庄严双树之问,又答涅槃无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故名为无相,时时修习定慧捨相,能断十相;而成就十法,能见涅槃无相:一者信心具足,二者净戒具足,叁者亲近善知识,四者乐于寂静,五者精进,六者念具足,七者软语,八者护法,九者供给同学,十者具足智慧。
又说明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能令重业轻受;不修身戒心慧,名为愚痴,能令轻业重受。并说恆河七种人喻,众盲触象喻以明菩萨当以苦行自试其心;而以大海有八不可思议,说明大涅槃经亦復如是。最后说如来示现胎生不受化身的意义,而师子吼说偈讚佛。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卷叁十叁至卷叁十八
佛为迦叶演说叁子、叁田等譬喻,譬说如来先教菩萨,为菩萨说十二部经中微细义;次教声闻,为声闻说浅近义;后教阐提,为一阐提说可生诸善等世间义,并述说善星比丘的因缘故事,说一阐提尚未断未来世善根,故得成就菩提。而且如来具知诸根力,为调伏诸众生故,对于有智的不作二说,无智的人作不定说,更列举诸弟子众所怀的四十种疑执的见解,一一加以解说摧破,而劝诫弟子生决定想。
继之则说断善根人非是下劣愚钝之人,亦非天中及叁恶道。而佛性中道,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次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等。而如来说法为众生故有七种语。并以恒河七众生喻,说明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必成菩提,四果、辟支必当成道;又众生佛性常如虚空,非叁世摄,遍一切处以及烦恼因果乃至梵行、无常等十想。
最后迦叶说偈讚佛。
憍陈如品第十叁︰卷叁十九至卷四十
佛为憍陈如说五蕴无常乃至非寂静,五蕴灭可得解脱常住乃至涅槃寂静,知道这个道理名具足沙门婆罗门法。这时有诸外道听闻此说,与阿阇世王同来佛处问难,婆罗门阇提首那、梵志婆私咤、先尼、迦叶、富那、清静、犊子、纳衣、婆罗门弘广等次发问,佛一一为之说法解答,令得正果。其时阿难在娑罗林外为魔所挠,佛讚阿难为多闻藏,具八善法,能持十二部经,令文殊摄归阿难,并令与梵志须跋陀同来见佛,佛度须跋陀得阿罗汉果,大众皆得法益。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