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台湾法鼓山果东法师:汉传佛教祖庭与国际交流

发布时间:2024-08-29 02:46:11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台湾法鼓山果东法师:汉传佛教祖庭与国际交流

编者按:2016年11月18日上午,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隆重开幕。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陕西省组委会承办、北京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协办,以 祖德流芳共续胜缘 为主题,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代表、知名学者两百多人与会。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台湾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发表了题为 汉传佛教祖庭与国际交流 的演讲,以下是全文:

台湾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诸山长老、居士大德,阿弥陀佛。能够参与胜会,与诸位善知识大德在汉传佛教重要的历史现场 西安,共同探讨汉传佛教祖庭文化的传承与未来发展,个人深感荣幸。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东汉明帝)传入中国,经数百年酝酿,于公元六、七世纪的隋、唐时代,进入成熟期,开创所谓大乘八宗的局面(天台、三论、净土、四分律、法相、华严、禅、密),迄今仍使我们震撼。其中除了三论宗及禅宗以外,其余六宗祖庭皆在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也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居东方世界商业与文化中心,乃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会。在丝路留下的历史身影,多为商人、使节和僧侣,如佛教著名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344-413年)来华弘法,法显(338-423年)及玄奘大师(602-664年)赴印度取经,走的都是丝路。义净大师(635-713年)则从西安出发,通过海上丝路,前往印度追寻法源。

从佛教传播的历程来看,其实南传、汉传及藏传三系,均曾传入汉地,却唯有汉传佛教于中国立足生根。这是因为汉文化的儒道背景,使得南传与藏传佛教,较难于汉地生根。而于印度初期及中期发展的大乘佛教,因以菩萨道为本,故传入中国之后,不仅未受排斥,反而与汉地既有的儒道二家,互为因缘,共同成长。在互动过程中,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则促成了佛教的转型,可说是非常成功的国际文化交流。

依据恩师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看法,汉传佛教具有包容性、消融性、普及性、适应性、人间性等特质。正由于广大的包容性、持久的普及性和高度的适应性,因而适应中国文化,并且普及、回馈于汉地文化;又因包容性及适应性,故在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多元族群的现代社会,同样也被敞纳接受,又予以消化融合,成为人间性的共同文化。

过去二十多年来,恩师与法鼓山四众弟子,持续实践并推动汉传佛教的精华,我们把这项工作称为 心灵环保 。其内涵,并非局限于宗教的信仰,而是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价值观及实施方法。从定义来讲,心灵环保即是以观念的导正,来提升人的素质,让我们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动和冲击时,内心能够不受影响,还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现实,处理问题。

谈到群己关系、及与环境的互动,恩师则倡议求同存异的 全球伦理 :便是接受个别的差异性,彼此互信、互敬、互谅、互助。并有两句话: 下强调家庭、职场、族群,乃至社会、国家及自然环境,全都是互依、互补的生命共同体。

往未来看,一个整体性的世界佛教将是时势所趋,那就需要各传承体系携手,将释迦牟尼佛整体的教理与教义进行整合。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一个是回溯原典,掌握佛法的缘起法则,并且深入各自传承的教法,将自己的优点奉献给整体佛教。此外,尚须建立远见、宏观,厘清历史源流及历史开合的现象,共同思考二十一世纪人类所关切的问题,以逐渐形成世界佛教的趋势。

总结法鼓山团体实践及推广汉传佛教的作为,可藉中华佛研所所训作为说明,共有八句话: 立足中华,放眼世界。专精佛学,护持正法。解行互资,悲智双运。实用为先,利他为重。 敬请诸位善知识大德指教。

最后,以 信愿行十力 与大家共勉: 尽心尽力,随缘努力。转化压力,成为助力。开发潜力,保持毅力。凝聚向心力,展现生命力。有愿就有力,彼此共勉力。

祝福大会圆满成功,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