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背景,学佛人一定要了解!
发布时间:2024-10-27 02:48:27作者:法华经全文网昌乐法师讲解《妙法莲华经》第八课
首先,大乘佛教的时代背景,就是自佛陀那个时代开始,大家就遵循佛陀的教导。但是佛陀灭度之后,很多教义没办法抉择,有很多问题没办法解决,于是学佛的以出家人为主的修行团体,展开了首先对经文教义的讨论,然后是研究。
从一开始的佛教开放性的状态,进入到一种封闭式的、相对于世隔绝的状态,这对佛教来说是教义能够深入开展,能够体系化、理论化。
但是对民众来讲,是越来越难懂,越来越不容易懂。因为走上哲学化,特别是经院哲学的路数以后,佛教教义越来越深,很难懂。
不像早期佛陀时代以乞食为背景的佛教,以游化为生活方式的佛教,出家人走到哪里都要乞食,乞食的过程当中就随分随力弘法。
你讲的话,人家一定要听得懂,就是观音菩萨的法门,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如果你讲的话别人听不懂,别人怎么可能给你饭吃?所以,于是讲法好的、讲得人听得懂的、讲得人生欢喜心的,就受供养多一点,再长的如果比较帅的话,像阿难长得比较帅,估计他就受供养更多一点。
所以,衡量佛教到底是不是正法,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出家人在弘法,任何一个时代的出家人都在弘法,出家人弘的法信众多大程度上能接受?
特别是对于不了解佛教的人,他多大程度上能够去接纳对佛教理论的认识,并且走上修行之路?弘法者与被教化者之间的互动性的质量决定着佛教的生命力旺盛与否。
到了后来经院哲学,《大唐玄奘》的电影里,玄奘和尚到了印度以后,和尚们坐下来辩论的时候,在场全是和尚,居士很少。这什么意思?
佛教本来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一个普世化的教义,被出家人、被寺院在不断研究过程当中弄得只有几个和尚懂,这实在是个恼人的事情。为什么?佛教出现了理论的高深化,人员教团组织的封闭化,以及弘法者与被弘法者之间的脱节。
在这个时候,有一群年轻的出家人,他们看到了社会民众需要佛法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们说,我们不要再走佛教研究的这条路,我们要走弘法利生的这条路,我们要让大家都能走上解脱之舟、般若之舟。
我们不能再让几个人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讨论佛法,我们要走向人间去,走到社会人群当中去弘法,去为人群服务,这群人就叫菩萨。所以大乘佛法的菩萨道精神是最为可贵的。
他们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就是这个弘法的般若之舟坐了很多人,要为普通大众、一切众生努力,而不只是为几个人努力。
也就是说,我们是大乘,那些只在寺院里面弘法,只是在寺院里面修行,只为了个人解脱修行的人,你们那个般若之舟很小,只能装得上几个人,或者只能装上你自己,而我们这个是大乘,你们那是私家车,我们这个是公交车。
虽然私家车比较豪华、精致,但我们这个的大乘,装的人多,我这是巨轮、油轮,你那是小船,独木舟。
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比喻,乘是从此岸到彼岸,是波罗蜜的意思。而大乘跟小乘,大乘就是能让更多人得解脱,而小乘,是几个人得解脱。也就是说,大乘跟小乘这个观念、这个理念是大乘佛法的弘扬者提出来的。
我说我是好人,你是坏人,我有没有得到你的同意,说你是坏人?没有。因为我认为大乘是大乘菩萨道精神弘扬者自我提出来的一个标签,为了区别那些被动弘法、不积极弘法的那一群弘法者。而年富力强的、具有朝气的、要为普通大众得解脱这一群人努力的修行者被称为是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