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度僧众三日禅修导师开示
发布时间:2022-10-19 15:08:22作者:法华经全文网一百年度僧众三日禅修导师开示
(一)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在这一念心上用功,就称之「无为法」。佛说八万四千法,「为治一切心」。所有的法门都是对治法门,都是用来对治我们的妄想、对治我们的执着。凡夫的妄想很多,归纳起来,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种烦恼。修行要在这念心上修,起了烦恼,就要对治;心跑掉了,要把它收回来;起了妄想,就要破除妄想。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虽然知道,但是做不到。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践,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
平时大家都知道修福报、修忍辱、修精进、广结善缘,现在则要放下。这念心要提得起、要放得下。什么是「提得起」?心当中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口业也要清净,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不讲坏话,只讲好话、只讲佛法;身体不做坏事,只做佛事。这就是提得起,这样就有无量的福报。
现在禅修,就要放下。这念心不但不起恶念,连善念也不要起,统统放下,善恶两亡。为什么?要无念。「无念」,就是无杂念,如《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觉性要存在。觉性,就是听法这念心。
这念心有体、有用。平时我们只知道用这一念心;用完了,要把能用这个心收回来。无用,就归还自心、归还觉性,这就是无为法。所以,《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静坐的时候,不但恶念不起,善念也不起,口完全停止作用,身体只有行香、坐香。换句话说,只有这一念心,没有第二念。假使不在这里用功,所得到的就是生灭法、就是福报。福报用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无为法是出家众的根本。
什么是出家?第一,出红尘家。大众已经出家了,第一步的心愿达到了。第二步,要出三界家,就要努力了。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怎么出三界家呢?就是要漏尽心当中的见惑、思惑。
所谓「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无常、都是缘起。缘,一个是善缘、一个是恶缘。我们这个世界是善恶业夹杂,因为有善业、有恶业,于是形成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佛法说,世间乃因缘和合所生,缘起缘灭。每个人都有善业、恶业,始终是一个善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所以这个世界称为五浊恶世。
要出离五浊恶世,就是要出三界。如何出三界?第一,要破见惑。见,是我们的知见。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不是什么人、什么神、什么佛所创造的。假使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没有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了。三惑漏尽,就成为清净的净土,这是真净土。一般人都想生净土,净土在哪里?净土就在净心当中。心清净,就是净土;心不清净,就没有净土。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心当中没有烦恼,心当中清净,行住坐卧都是在净土当中。
净土宗是用莲花作为譬喻,「莲出污泥而不染」,我们这念心就像莲花一样。这个世界就是污泥,五浊恶世就是污泥。所谓「白莲台上观世音」,在五浊恶世当中,心不染尘,就是一朵白莲花,就能得解脱。如禅宗祖师所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百花丛」,里面什么都有,光怪陆离,五光十色,什么都有。如何不沾身?必须心不染着,见到好的不生贪爱,见到坏的也不烦恼,心无所住。以莲花为喻,香水倒在莲花上,莲花也不着;臭水倒到莲花上,莲花也不着。禅和净,是一样的道理,大家要了解。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不可能生净土。了解了以后,心保持清净,时时刻刻都坐在莲花台上、都在净土当中;有了烦恼,就把它看破。所以,禅净是一如的。
佛法所有法门都是方便,都是用来对治我们心当中的烦恼,这就是正确的观念。佛法是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每个人都有心、都有佛性,为什么不能成佛、不能成道、不能得解脱,始终都在忧悲苦恼、生老病死当中?就是因为没有觉悟。这一生,不是觉悟就了了,还要时时刻刻觉察、觉照。因为我们的心当中有尘垢、有心结,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偏偏要打妄想;告诉自己不生贪爱,偏偏要起贪爱;告诉自己不要执着,偏偏要执着;知道打坐不要打瞌睡,偏偏要昏沉,这些就是习气使然。我们的心有尘、有垢、有结,所以,必须用种种法门,解开心中的结,洗掉心当中的尘垢。
佛经里譬喻,每个人都有一面宝镜。宝镜,就是指我们这念清净心。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面宝镜,但是无始以来造了种种恶业、起了种种执着,宝镜蒙尘。所以,现在没有别的,只有去除尘垢,要时时刻刻擦拭。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何擦拭?一个是惭愧,一个是忏悔,一个是知过、改过,一个是返照。由于六根不清净,所以要返照;六根清净了,这念心就成了白莲花。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禅宗祖师说,我们这个心就像一亩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们这个心是野田。为什么?陶渊明说:「田园将芜胡不归?」不是指家中的田园,而是指我们心当中的烦恼、无明。这个心田荒芜了,里面有石头、瓦块、杂草、稗子、垃圾……什么都有,充满了名利财色、我执我所,见惑、思惑……障蔽了心源,所以,必须返照、深耕。为什么要出家?就是为了出三界、得解脱,证菩提、证涅槃。要出离三界,必须要下功夫,返照自心,把心当中的杂草、垃圾、石头、瓦块都化掉。
「手把青秧插满田」,什么是「青秧」?出了家,就要发愿,要证菩提、证涅槃,要了生脱死,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这就是「青秧」。发了大愿了,除了离开红尘之家,还要离开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要诵经、打坐,惭愧、忏悔……把这些好的种子种在八识田当中。有了烦恼,要把它化掉,这样不断地修善积福,就是「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低头」就是回光返照。眼睛不要看外面,要看自己的心;耳朵不要听外面的声音,要「反闻闻自性」,时时刻刻照住自己这一念觉性。「六根清净方为道」,如此返照,直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清净心现前,就是道。道在哪里?道,就是清净心。「原来退步是向前」,退后一步,海阔天空。不要跟他人争长论短,什么事情都要退后一步。退后一步,就是向前。
我们要改造这个心田,把它改造成福田。茶陵郁禅师开悟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明珠」就是指我们这念心。必须经过返照,才能擦去明珠上的尘垢。佛经又譬喻,每个人都有一个金矿,金当中有矿,矿当中有金。现在,必须汰沙炼金,炼去杂质,真金就能现前。真金现前了,永远不会再变成矿。真金,就是菩提心、清净心。
佛经上的许多譬喻,都是指我们这念心,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修行就会走错路、走远路。无论是禅、净、密、律,一切都要归于这念心。无论修任何法门,都要销归自性。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清净心,要在这个地方来用功。
(二)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修道,必须知道「道」在哪里。「离道别觅道」,每个人都想成道,到东西南北四处去找,想生东方、西方,这些都是方便,一切都在这念心当中。道,没有东西南北;东方、西方,都是佛方便说法。佛经上说,西方距此十万亿佛土,但「屈伸臂顷到莲池」,一剎那就到了莲池,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念心清净了,不动脚跟,当下就是净土。
修行必须明白这个理,明白了以后再来修行,易如反掌。如同我们到台北,必须找到一条路,不要走错路、不要走远路,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本来要到北方,却往南方走,始终不能到家。道也是如此,所谓「学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修行、修道的人这么多,有几个人成道?如果不相信这个理,只相信方便的法门,始终无法达到目的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目的都在漏尽烦恼。三惑漏尽了,法门统统都要舍掉,更何况是邪知邪见或与佛法不相干的法?因此,《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还没有漏尽烦恼,就要修一切方便。例如,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品不是道,而是助道的方法,帮助我们漏尽烦恼。所以,无论是念佛、诵经、持咒、参禅……一切法门都是助道的方便。道本来就是现成的,不是修来的。假使是修来的,有成就有坏,有生就有死。无论生到什么世界,有生一定有死。生到天上,天福享尽了,还是要轮回。因此,不生就不死,不生就不灭。
佛性是本具的,不生,法尔如是,本自具足。诸位听法这念心,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生灭,只因妄想、执着,所以这念清净心、无为心、菩提心、涅槃心不现前。只要把烦恼漏尽、执着破尽,我们的寿命就是无始无终,如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无量光」。「阿弥陀佛」,就是指我们这念觉性,不是外面有一尊佛。因此,必须「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众生求」,一切都是现成的,这念心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福报。
打坐,就是要把妄想统统放下。第一个,不打妄想;第二个,不落昏沉。听法这念心要清楚明白,保持正念,这就是打坐。过去,维摩诘居士看到舍利弗尊者正在打坐,就问舍利弗尊者:「你在做什么?」舍利弗尊者答:「我在坐禅。」「你怎么坐呢?」舍利弗尊者知道维摩诘居士是金粟如来转世,不敢多讲,就说:「请问大士,究竟如何才是打坐?」维摩诘居士开示:「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若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佛、都能成道。打坐就是不动身口意,保持这念清净心、这念觉性,不落昏沉、不打妄想,不攀缘──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念觉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静坐,就是这么简单。
平时建设道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大慈悲心,福慧双修。无论出家、在家,都要广积福慧资粮,没有福报也没有办法成道;有了福报,才能在这里禅修。平常要提得起,现在就要放得下。既然要放下,为什么还有妄想、还有昏沉,坐在这个地方不得自在?就是因为生死心不切。这个世界大灾大难相继而来,全世界都有火灾、风灾、水灾、地震、战争、毒气、瘟疫,一波一波地来。现在是末法时代,「人命无常呼吸间,眼观红日落西山」,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无论多么富有,一口气不来,什么都带不走,只有随着所造的一切善、恶业流转。因此,我们要了解,世间是无常的,要放下。
〈顺治皇帝出家自叹诗〉也说明了无常:「秦吞六国汉登基」,秦始皇把六国灭了,统一天下;汉高祖又灭了秦朝……一代一代都是如此的。「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无论是过去或现在,无论是独裁国家或是民主国家,都是一样的,改朝换代,一代一代地过去,如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经过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了多少人?整个世界就像坟场一样。
如何才能脱离无常?《无常经》云:「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无论是高山、大海,最后统统都要坏掉,只有善法,只有菩提心、涅槃心、清净心、无住心、无染着心,才是我们依靠的地方。
所以,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修行?想到这些道理,就不会打妄想,自己的道心就会提得起来。否则,连道心都提不起来,打坐时,不是昏沉,就是妄想;不是妄想,就是无聊……有什么用?毫无用处。在平时就要有这种觉悟:人命是无常的,假使道业没有成就,就往生了,多可惜啊!古人所说:「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有些人有万丈的雄心,要为世间、要救世间,成英雄、成豪杰、成伟人,还没有完成目标、还没有达到壮志,就往生了。修行也是如此,想离开三界,想证菩提、想证涅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还不知道菩提、涅槃在哪里,还不知道道在哪里,但人命无常,就往生了。什么是白无常、黑无常?白天是无常,晚上也是无常,无常到来,谁也逃不了。怎么逃?平时就要广积福慧资粮,最后打坐修行,保持这念清净心、无为心,就能脱离无常。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修行怎么成功?平时散乱,悠悠忽忽、颠颠倒倒,打坐昏昏沉沉,连道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修道呢?
三业清净就是道,如何才能达到三业清净?必须自己回光返照。儒家云:「克念则圣,罔念则狂」,克制自己的妄想、颠倒,就能够超凡入圣。「罔念则狂」,假使不知道克制自己的起心动念,念头跑到哪里都不知道,打妄想、生无明,起颠倒、我执我所,那就成了狂人,就会堕落。所以,平时就要收摄六根,六根要清净、六根要返照。古德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六根管得很好,六根就清净;管得不好,就成了六贼。这六个贼人,日夜在我们的心当中偷我们的功德。因此,修行就像守禁城,或是守军营、守前方的要塞,无论是白天或晚上,眼睛都要盯着,看看有没有贼人前来。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不能错过一分一秒。守护六根,犹如防守禁城。六根对六尘,当中产生六识,就成了十八界,就堕落了。
修行就在六根门头来修,六根清净了就是道。儒家也谈这个道理,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不应该看的就不要看;假使看了,心就跑掉了。时时刻刻要往内看,坚住觉性。「非礼勿听」,不是正当的事情,就不要去听。「非礼勿动」,应该做的就要做,不应该做的不要轻举妄动,一动就是罪过。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色看久了,眼睛会瞎掉;沈迷于五音,耳朵就聋掉了,心就跑掉了。
佛经告诉我们要「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念心要净、要定、要明,有了过失要马上改正。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在人境」,别人都在深山打坐,我在人间就能修行,所谓「十字街头好打坐」,心在定当中,不要看外面的东西,《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保持觉心,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在这个地方用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要管外面的境界,把这念心收回来,安住在觉性上,就是另外一个空间。大众在禅堂里禅修,要通身放下,连禅堂都不知道,只有这一念觉性存在,这样功夫就用上了。
平时在常住发心,「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现在在禅堂里,没有众生可度,没有恶可断,没有善可行,这念清净心就是最高的善法──中道实相善。佛法里,善分成三种,一个是假观善、一个是真空善、一个是中道实相善。诸位在这里打坐,就是中道实相善,是最高的善,超越俗谛、超越真谛,是中道第一义谛,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常寂常照,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
(三)
悟道,就是悟到这个道理,照这个方法去修,绝对不会走远路,绝对不会走错路。古德云:「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修」,什么是「明明白白一条路」?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不是明明白白吗?要在这念心上来用功,不要打妄想,不要落昏沉,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就是「明明白白一条路」。经云:「佛在灵山莫远求」,诸位听法这念灵知灵觉,就是「灵山」。相信这个道理达到百分之百,一点怀疑都没有,道就现前,这念清净心、无为心就现前了。
佛经云:「一念相应成正觉」,与哪一念相应?与无为法相应,与清净心相应,与无念、无住、无为这念觉性相应,就能成正觉。每个人都有这念心,只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修行要提得起也放得下,动的时候,要提得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静的时候,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修行就是有动、有静,动也动得,静也静得,就能得自在。一般人动也动不得,静也静不得,心一动,就打妄想,就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嘴一动,就是恶口、两舌、绮语、妄言,说种种的坏话;身一动,就胡作非为。一般人就是动也动不得,静也静不得。一静下来,就感觉无聊、感觉空虚、烦恼、忧愁,所以,现代患忧郁症的人很多。
我们要动也动得、静也静得。一动,就是万善圆彰。心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口只讲佛法,不讲坏话;身,只做佛事,不做坏事;打坐的时候,一念不生,这就是菩萨。在这个地方用功,用上了,这一生就能成道。假使始终和这个道理不相应,就要检讨反省、惭愧忏悔。什么叫不相应?与无为法不相应,坐在这里昏沉、妄想,心烦意乱,这就是不相应。因为过去没有用这个功夫,当然不相应,现在就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要多静坐,练习这个功夫,总有一天会达到这个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就是诸佛、就是菩萨。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就是指我们这念心。
中台禅寺建设完成了,大众要用功、要落实,要进一步弘扬佛法,自利利他。《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这是第一个境界。第二个境界,「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每个人只要发心,在平时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这是菩萨发心,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现在打坐,就要一念不生,这是自己的事情,这个才是自己。这念心要净、要定、要明,要能作主,不打妄想、不落昏沉,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才是自己。这念心养成了,寿命无始无终,就是无量寿、无量光。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把这些道理告诉大众,自己要用功,用一分得一分,用十分得十分。一般人只知道布施修善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整个世界都会坏掉,这念心清净了,不会坏。清净心什么时候现前呢?就看自己的努力。
所谓「闻道有先后,开悟有迟疾,保养需时间,成道看因缘」,先闻道的是师兄,后闻道的是师弟,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开悟有迟疾」,不要羡慕别人开悟,过去他修得很好,所以先开悟。悟什么?悟这一念清净心、悟这一念佛性。悟了以后不是就了了,还要悟后起修。悟了以后,知道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有觉性,这个道理千真万确。悟到「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以后,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虽然是薄地凡夫,这念心也不减少一丝一毫。「保养需时间」,悟了道不是马上就能成道,悟了以后,要保养圣胎,在动静闲忙当中保养这念心。保养成功了,最后就能成道,因此,「成道看因缘」。要了解这些道理,假使不了解,急也没有用,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过去所造的恶业,谁也帮不上忙,必须自己去消化、去惭愧、去忏悔、去检讨、去化掉。用三十七助道品,惭愧、检讨,知过、改过。
在平时,要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有总相念和别相念,专门用来对治烦恼。假使不修四念处观,难以对治烦恼。所以,修行要找对方向,不要走错路;否则,天天诵经、天天打坐、天天作早晚课,心却跑掉了。一切法门都是对治法门,「念佛有一个自性佛」,我们的心当中有一个自性佛,要往心当中念,念而无念。起烦恼了,念一句:「阿弥陀佛!」把烦恼照破,这就是念佛的人。「诵经有一卷无字经」,念佛的目的,在于显出我们心当中的佛;诵经的目的,在于显出心当中有一部无字真经,要念而无念,修而无修。念是一个方便,修也是一个方便。念了以后,归于无念。无念,就是归还本心,归于诸位听法这念觉性,这就是本心。修了以后,要归于无修。无修的这念觉性,才是我们的本性。
这念心有体、相、用三大。每个人都有这念心,平常我们都在用这念心,眼睛看、耳朵听、手在作用,这些都是心的作用。打坐,就是归于体,归于无作用,沉淀这念心,保持清净、保持不动、保持觉性,一念不生,这才是自己,这是最高的境界。 一念不生,不是昏沉、不是妄想。南台守安禅师云:「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大众在禅堂里打坐,什么都不管,通身放下,只有这一念觉性,行住坐卧不离当念。「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这念心坦坦荡荡,一念不生,什么事都没有,这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三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大众在这里用功,念念分明,不要打妄想、不要落昏沉,这念心始终像一盏灯一样,像烧香的烟一样,当中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只有这一念心,这就是用功。没有别的,就是一个「歇」。「歇」,就是不动,保持这念觉性。狂心顿歇,歇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