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堂仪轨的要点与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4 10:29:07作者:法华经全文网整理在佛门中吃饭叫做过堂,它不是一件能随意进行的事情。佛门中人在过堂时是需要按照仪轨进行的,这样过堂才完整。只是在了解过堂仪轨时,大家也要知道过堂仪轨的要点与意义是什么,这样对过堂会有更多的认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吃饭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
在过堂时,僧众排班,整齐有序地进入斋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中堂的安静与庄严,以示对诸佛菩萨的尊敬。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开始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行堂的义工拿着装食物的桶和勺子,沿着桌子走来。过堂期间,僧众不能说话,要用特定的手势对行堂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僧众不拒绝,行堂的人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僧众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卜方做——个遮挡的动作,以示刁二需要。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卜的碗,双脚不要交义或翘起。不能浪费食物。
开始吃饭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边,其余四指平托碗底,古人称之为“龙含珠”。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人口中,动作要轻柔而利落,古人称之为“凤点头”。对于稀饭、汤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来饮用,对于固体食物则不能把碗放到唇边扒拉着吃,一律使用筷子夹起来。
第二遍行堂时,如果僧众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动,伸到桌子外沿附近。
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
想要添加某种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种食物从碗里夹起来,向行堂的人示意。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对于稀饭,如果想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如果想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吃完饭之后,将碗迭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
这一套复杂的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然而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面卜的优美大方。
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沟通,必须集中精神,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吃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连篇,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爱的饮食而狂喜,也不为不喜爱的饮食而烦忧。
端饭碗的“龙含珠”动作,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佛性的开发从培养观照力开始,我们应该勇猛精进地修行,随时让正念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