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必须适应年轻观众
发布时间:2024-08-24 02:52:46作者:法华经全文网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lbert Museum)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的策展人,东南亚、尼泊尔和喜马拉雅艺术的知名专家。他于1995年获得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的博士学位。2004-2006年,他负责了在英国巡展的大型佛教艺术展,2008年,他策划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泰国艺术永久展厅,庆祝泰国国王80岁生辰。
他是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何鸿毅家族基金佛教艺术馆的首席策展人,并组织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于2010年举办的佛教雕塑艺术研讨会。目前他负责的大型策展项目是博物馆即将于2020年举办的密宗佛教艺术展。
吴可佳: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从观众的构成而言,贵馆既有对佛教艺术所知甚少的普通观众,也有专业人士和学者。您在策展过程中,如何保持展览的普及性和学术性的平衡?
约翰克拉克: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之前我提到,博物馆做了小组访谈(Focus Group)的调查,受调查的人群中包括了解佛教艺术的专家和学者,他们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并不能样样满足,他们毕竟是我们参访观众中的少数群体。因此在策展过程中,我还是以普通观众的视角为主。同时,在信息的呈现方面,尽可能地让研究佛教艺术的专业人士感兴趣。
按照博物馆的规定,我们展厅墙面的说明文字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因此我会花很多精力考虑,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核心内容、如何保持清晰易懂和富有深度两者之间的平衡性。比方说,解释密宗佛教艺术是相当复杂的,它在历史上又不断演变,所以选择哪些内容在展厅内呈现,又满足150-160个字数限制,需要进行缜密的考虑。
好在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或者音频的形式向观众阐述佛教艺术的上下文:例如,在展厅中有视频显示佛陀一生的故事、他在印度出生地现在的照片;在密宗佛教艺术展厅里,我们有密宗佛教修行者的录音,讲述他们对于密宗佛教的理解。
吴可佳:与全球其他美术馆的佛教艺术展厅相比,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佛教雕塑艺术展厅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约翰克拉克:从全球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博物馆的佛教艺术展厅还是以地域性来组织艺术品的陈列。比方说,芝加哥艺术博物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奥斯多夫(Alsdorf)佛教艺术收藏展厅,是按照佛教艺术不同地区、文化及其编年史顺序来划分的。例如:印度北部地区的佛教艺术和印度南部地区的佛教艺术等,这是传统的陈列方式。如果你看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首都博物馆,其佛教雕塑艺术作品是按照中国的朝代来分组陈列的:宋、元、明、清等等。而华盛顿弗利尔赛科勒(Freer |Sackler)美术馆的佛教艺术展厅呈现的则是更为同质化(homogeneous)的、早期的中国佛教艺术品,他们主要从美学角度来选择所陈列的艺术品,并未充分讨论艺术品在佛教发展历史中的上下文。
而我们佛教艺术的展厅按照不同的主题来组织,并没有根据编年史的时间顺序或者地域顺序进行叙事,这样能够充分呈现佛教艺术在亚洲传播发展的广泛性、以及佛教艺术的精神力量,也代表了一个全新的策展思路。
吴可佳:您提到了展览中的佛教雕塑均为精品,能否向我们介绍几件特别重要的作品呢?
约翰克拉克:在这批精品中,有几件非常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件来自尼泊尔的莲花手菩萨像(Padmapani),这可能是目前全球现存、雕刻最精美的十四世纪观音菩萨像之一。这座鎏金铜像高90厘米,造型优雅,上面镶有珍稀的红宝石、钻石和绿宝石,由尼泊尔的工匠精心制作而成。
此外还有来自缅甸曼德勒宫殿里一件佛龛。作为二战期间缅甸曼德勒宫殿被焚毁后仅存的少量艺术品之一,它创作于十九世纪,是柚木涂漆并鎏金的佛龛,雕刻极其精美,并包含存放佛经手稿的镶盒。这件作品从不同角度都能呈现柔和的光线反射,具有吸引人对其深入探究的魅力。
吴可佳:如果我们回顾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建立馆藏的历史,这也往往是读者们很关心的问题:贵馆是如何在全球收集到如此富有价值的佛教艺术馆藏呢?
约翰克拉克:这就追溯到博物馆的整个发展历史。最早博物馆的馆藏建立于1830年代,当时为伦敦设计学院的教学之用。博物馆在1852正式成立时,其目标是加强设计方面的教学,以帮助提升英国的整体设计水平。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引领了多个领域的发展,但是其产品从美学标准上来看并不足以称道。当时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纳馆藏艺术品时,主要的目的是为设计提供优秀的范例。
克拉克:科技更符合年轻观众需求
那是馆内亚洲艺术品收藏建立的初期。我们起初收藏了大量来自印度的织物,这批织物的设计在当时被认为是优秀的设计范例。之后其他艺术品逐渐进入馆藏,中国瓷器的美学价值在当时也备受重视,因此我们很早就收藏了十九世纪的中国瓷器。
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的收藏。东印度公司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当大英帝国将印度全面变成其殖民地后,东印度公司的收藏就成为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 Museum)(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前身)的艺术收藏之基础。东印度公司的这批收藏于1879年进入馆藏,其中的一部分到了大英博物馆,另外一部分进入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其中就包括佛教雕塑艺术。
在这两块的基础上(以收藏设计范例为目的建立的馆藏和东印度公司的馆藏),之后派驻在亚洲英属殖民地(如印度、缅甸等)的商政各界人士及其后代也把他们在亚洲工作和生活期间收藏的艺术品捐赠给了南肯辛顿博物馆。有时我们也以博物馆的购藏基金来购买一些重要的艺术品,填补馆藏中艺术史序列的空白。
南肯辛顿博物馆在1851年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结束之后,于1852年建立,因此这个漫长的收藏过程持续了逾150年,并仍在持续之中。
吴可佳:您的下一个大型展览计划是贵馆即将于2020年举办的密宗佛教艺术展, 能否向我们透露一下这个展览的策展情况?
约翰克拉克:这个展览将重点讨论金刚佛教及其艺术,通过横跨多个领域的研究方式,例如:科学如何看待冥想:作为神经科学的一部分,将脑电波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出来;如何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佛学中的“物”和“光”。怎样从不同的新角度来探究这些话题,并有所收获。
同时,我们还将运用当今的高科技,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将喜马拉雅绘画中的众神肖像生动地呈现给观众。由于曼荼罗中的很多神外形非常相似,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其三维化之后,佛教艺术作品就有了生命,观众就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欣赏佛教艺术。
吴可佳:那么这个展览将不仅包含古代的佛教艺术,还包括当代艺术中的佛教元素?
约翰克拉克:的确如此,当代艺术、现世的研究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解释佛教艺术,而不仅仅通过文字和照片来呈现佛教艺术。我觉得年轻的观众特别期待从新技术中看到这些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适应他们的要求。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