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53[安忍品]
发布时间:2024-10-05 02:49:31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壬三(破嗔怨敌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
癸一(破嗔赞誉怨敌者)分三: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三、宣说迷乱取舍之理。
子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当有人赞叹这些怨敌时,我们心里就不高兴,甚至生起嗔恨心。这是不应该的。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当有人随喜、赞叹怨敌的功德时,这些随喜者及赞叹者的内心是欢喜的、安乐的。
当所谓的怨敌有了功德,做了一些善事的时候,有人会随喜、赞叹,无论是这些怨敌,还是随喜、赞叹的人,内心里都充满了欢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的心:“为什么自己不去随喜,不去赞叹呢?”若是我们也去随喜、赞叹,我们的内心也会欢喜、快乐。
在大家都欢喜、快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却让自己的内心不愉快、痛苦呢?这是以他人的功德、以他人的欢喜让自己烦恼,让自己痛苦,这是不明智、不应该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自己也应该欢乐起来。但是恰恰相反,这个时候我们的心里却生出了嫉妒、嗔恨,令自己烦恼、痛苦。所谓“自寻烦恼”“自找痛苦”,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是这样产生的,没有人让你烦恼,也没有人让你痛苦。
实际上,我们心里的嫉妒或嗔恨根本无法伤害到这些所谓的怨敌。如果他们自己有功德、福报,即使我们再嗔恨、嫉妒,都无济于事,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者,当有人看到或听到这些人得到了福报或做了功德的时候,心里就会欢喜、赞叹,即使我们不愿意,甚至想阻止,也是很难的。若他人真正生起了欢喜心,真心地想赞叹,我们再想阻止,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个时候,我们嗔恨、嫉妒,甚至去阻止,去诽谤、说一些坏话等,这些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让自己烦恼。自己内心生起烦恼,还能有快乐吗?只会让自己痛苦而已。为什么佛说我们是愚者呢?所谓愚者,就是愚痴、无明的人。
谁不想欢喜?谁不愿意获得快乐?当所有的人都在欢喜、快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呢?若是一个智者、一个明白真相的人,这个时候应该也随喜、赞叹,让自己的内心也快乐起来。这样,自己既不会造业,又能积累功德。之所以随喜有非常大的功德,就是因为它很难做到。若是真正做到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功德,自己在积累功德,同时内心也是快乐的。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若是自己也可以随喜、赞叹,那么内心也会快乐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唯有快乐,没有罪业。
我们在得到一些所谓世间利益的时候,也许内心也会快乐,但这是暂时的,而且在快乐的同时,也在造业。但若是在看到、听到对方有功德或者得到福报的时候,你能真正地随喜或赞叹,不仅能令内心得到了快乐,而且只有功德,不会有任何罪过,不会造恶业的。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你以此获得欢乐,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高度赞许的,这也说明这些快乐没有罪过,只有功德;只会积累善根,不会造恶业的。若你自己能真正发自内心的随喜、赞叹,对方或身边的众生也了知“这个人度量这么大,有这么大的功德”,自然会对你生起信心,会跟着你学修。所以,这也是摄受众生、摄受弟子的一个非常殊胜的方法。
如果你嫉妒、嗔恨别人,身边的众生知道“这个人嫉妒心、嗔恨心那么强”,他所发现的和感觉到的都是你的过失、罪恶,这样不可能对你生起信心,即使刚开始对你有信心,但是后来也会退失信心的。
在世人看来,这些怨敌都是你的竞争对手或仇敌,频频跟你做对、攀比,如果你能够放开心量,尤其能发自内心地赞叹、随喜他们的功德,那么身边的众生也会知道“这个人有这么大的度量、功德”,自然会对你生起信心,会跟你学佛修行。
如果能这样做,你所得到的这些欢乐无有罪过,只有功德;诸佛菩萨也对此高度赞叹;也会令身边的众生对你生起信心,成为摄受众生的殊胜方便。
子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当我们的这些敌人有功德、得到福报的时候,若有人随喜、赞叹并因此获得快乐,我们因此而不愿意、不能忍受,甚至生起嗔恨心。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如果我们为此而生气、不高兴,这是不应理的。此处是以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付给员工或仆人薪水也会令对方快乐,那么也应该剥夺不给。这样一来,他们会不高兴,继而抱怨你,不好好干活,这样就会影响、毁坏你眼前的事业,令你失去今生的利益;同时,你因为伤害人、造恶业,来世还要堕入恶趣,感受恶趣的痛苦,令你失去来世的利益。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就不敢拒付薪水、虐待他们。
同样的道理,有人随喜、赞叹这些怨敌,他们心里充满快乐,如果这时你影响他们,他们也会不高兴的,甚至会伤害你,你会失去今生的利益;同时,因为你生起嗔恨心、伤害这些众生,来世还要堕入恶趣,感受恶趣的痛苦。
我们现在不敢虐待和得罪我们的员工等,否则后果不堪想象。同样的道理,如果怨敌得到了利益,有人赞叹并因此获得安乐,若你去阻碍、伤害这些众生,也会得报应的,会令你失去今生和来世的一切利益。所以,不应该嗔恨、嫉妒、阻碍或者伤害这些众生。
子三、宣说迷乱取舍之理: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当别人赞叹我们的功德的时候,我们希望对方也能获得赞叹我们功德的快乐。而当他赞叹别人功德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喜欢他获得赞叹别人的快乐呢?
若是有人赞叹我们的功德,对方内心有欢乐,这是我们喜欢接受的,我们希望对方也有这样的快乐。但是,若有人发自内心地赞叹怨敌的功德时,内心一样也会有快乐,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忍受,也不希望这样呢?
如果我们是真正希望他人获得因随喜、赞叹而带来的这种快乐,那么在他们赞叹其他人,尤其是我们的怨敌时,我们应该一样能接受,并且希望他们有这样的行为,并因此获得内心的快乐。但是,我们往往不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我们还是自私的嘛!
为什么我们希望他们好?因为他们赞叹了我们。但是,这并不是真正希望他们好,因为这里面有分别、执着,有自私的成分。如果自己是真正希望他们好的话,应该也希望他们赞叹包括怨敌在内的其他人,并且愿他们因此而获得快乐。我们自己要仔细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就说明我们还是自私。这都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大家要明白。
癸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我们已经进入了大乘佛门,已经发了菩提心。我们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我们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是为了救度众生,让这些众生能获得安乐。这就是我们当初的发心,我们当初发菩提心就是这个目的。
发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即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我们发愿: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在慈悲心的基础上,我们发了菩提心。之所以要圆成佛道,就是为了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我们希望一切众生获得安乐,发愿让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这就是我们当初的发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既然如此,当有情众生今天自己能够获得安乐时,我们为什么不高兴呢?
众生不需要我们帮助,而自己获得了安乐,或是由其他众生给他们带来了安乐,我们为什么不高兴,甚至还嫉妒呢?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门,还没有真正发出菩提心。
作为大乘佛子,无论众生与我们是否有关系,对我们是否有伤害,无论他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富人,还是穷人,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敌人,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安乐。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给他们安乐,他们自己就得到了安乐,或者其他众生带给了他们安乐,我们为什么要嫉妒呢?为什么要去阻碍呢?如果我们嫉妒、阻碍,就说明我们当初发的菩提心是假的,我们没有发菩提心,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门。若是真正发出了菩提心,怎么会不高兴呢?这时应该高兴、赞叹,应该尽力地去利益,从而让他获得更多的利益,让他获得更多的安乐。
既然我们是发菩提心的人,利益众生、让众生安乐就是我们的任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自己没有做,有人去做了;我们没有让众生安乐,众生自己安乐了。这是多好的事情啊!就像今天我们要完成一项任务,我们自己没有做,有人就帮我们完成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啊!应该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欢喜、赞叹。
我们现在自诩是学大圆满法的人,但是,当身边的同修道友得到利益或者修行有进步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高兴,甚至还要障碍他们呢?你发的菩提心是假的。自己应该观察一下自己,还装什么啊? “我是修净土的,修禅宗的……”“我是修大圆满法的,修大手印的……”连菩提心都没有,连基础的修行都没有,怎么能谈得上修大圆满、大手印呢?怎么能谈得上修净土、修禅宗这些法呢?这些法都是在具有菩提心的基础上,才可以修持,才可以成就的。
观察一下自己:当身边的这些众生得到世出世间的利益时,当他们得到一些福报或者具有一些功德时,我们是不是发自肺腑地欢喜、赞叹?自己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内心不愉快了;自己虽然没有做什么,但是心里很难受。即使你没有进一步地诽谤他、给他制造障碍,但是你心里不乐意了,心里难受、不愉快了,这就是嫉妒心。有嫉妒心就是凡夫,有嫉妒心就是过患。
癸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分二: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子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丑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当初我们发愿,令一切众生成就佛果,从而可以获得人天一切众生的恭敬和供养。这是我们当初的承诺,当初发的愿。
你当初发愿就是令他们能获得究竟的安乐,也就是成为所有众生恭敬供养的对境。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既然这是你当初的承诺和愿望,那么今天这些众生获得利益和安乐的时候,你为什么会嫉妒、苦恼呢?
现在有人利益他、供养他、赞叹他、恭敬他了,他得到了利益和安乐,这个时候你为什么心里嫉妒和苦恼呢?如果你当初所发的愿是真的,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不可能是这样的心情。但现在有这样的情况了,这就说明你当初所发的愿是假的,你当初的承诺是很草率的。大家现在天天发愿:“祈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垂念我……”这太草率、太不忠实了吧!你天天祈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以及具德的金刚上师们垂念自己,把他们作为见证者,在这样殊胜的对境面前发愿:“我要为众生成佛,我成佛要度化这些众生,让他们获得安乐……”这是妄语,而且是大妄语。
你发了愿,也许刚开始可能做不到,但是尽量做也行啊。但是,我们做了吗?大家已经学佛这么多年,通过仪轨发菩提心也这么多年了,若是自己真的尽量去做了,现在相续里也应该有一点菩提心了吧。但是,当我们遇到对境的时候,一点都没有顾虑,立刻就不高兴了,一下子就开始诽谤了,这就说明我们的相续里一点儿菩提心都没有。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人?因为他们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养育过我们,对我们恩重如山。所以,应该是我们来养育他们,报答他们。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这些利益本来应该是我们给他们创造的,这些快乐本来应该由我们给他们带来的。但是,现在他们自己就能获得安乐,自己就能获得利益,我们为什么还要嗔恨、嫉妒他们呢?
大家是不是真正的信佛人?是不是真正相信三世因果?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宿世的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现在我们要报恩,应该由我们来养育他们,给予他们快乐、利益。现在他们自己得到了利益,内心里获得了欢乐,如果你是真正的信佛人,真正深信因果,应该高兴、赞叹才对。恰恰相反,我们却嗔恨他们,甚至去毁坏他们所获得的利益,这样做对吗?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如果我们连众生获得暂时的这些利养都不愿意,又怎么能愿意众生获得菩提果呢?根本不可能。
菩提果是功德、福德圆满的果位。
现在众生只是得到了这么点利益和暂时的快乐,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嫉妒或嗔恨他们,那么,当他们真正获得菩提果的时候,我们还能愿意吗?还能随喜、赞叹吗?不可能的!即使你说“能”,也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根本不可能的。这说明我们所发的菩提心是假的。丑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这些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一些受用、利益,或者他没有得到,那些受用仍然在施主家里,无论是哪种情况,对你而言,都没有什么利害啊!
如果他们得到了利养,和你没有什么瓜葛;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利养,也和你也没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要因此而不高兴或者高兴呢?扪心自问:若他得到了这些利养,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不高兴?若他没有得到利养,和你也没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要高兴?
的确如此,这些怨敌得到利益和供养了,这是他们自己的缘分和福报;这些怨敌没有得到利益和供养,这也是他们自己的缘分和所造的业。其实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和你没有什么瓜葛,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当你遇到这些对境的时候,应该先把心态稳定下来,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平静,然后再理智、智慧地去选择、取舍,这才是我们修行人应该做的。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你要改变命运,要由你自己来改变,和你所执着的这些利害没有关系。一切对境、缘法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助缘,还是违缘,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如果你以智慧的心态去看,正确地去利用,这些都是你成就的助缘,都是好事;如果你没有智慧,没有正确地选择,而是盲目地接触,这些就会阻碍你成就,都是不好的。
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心要不随外境转,不被外境动摇。无论何时何地,要做自己的主宰,去把握自己的心。把握了自己的心,就相当于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如果大家真想学佛修行、解脱成佛,这是唯一的方法。
子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你嫉妒、嗔恨他人,甚至诽谤、伤害他人,这都是毁坏自己的福德和善根,也会毁坏对自己有信心的那些众生的信心。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功德,也破坏了他人的信心。
自己已经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这是多大的善根、福德啊。况且,自己也学到了一点佛理,也可以说稍微有了一点功德,也有很多对自己有信心的信众。这个时候,自己不仅不去保护,反而去破坏自己的功德和这些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是不是疯了?若是要指责,为什么不指责自己?若是要嗔恨,为什么不嗔恨自己?
你不仅不好好珍惜,反而还毁坏自己的善根和功德,舍弃自己今生来世一切暂时、究竟的利益。佛说众生是愚痴、颠倒的,这样一观察,自己真的是无明、愚痴,真的是完全颠倒的。自己为什么不清醒、清醒,把握一切的机会呢?若是要指责,应该指责自己;若是要嗔恨,应该嗔恨自己。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今世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难,都是自己往昔所造恶业的果报。你不仅对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没有任何的羞愧和忏悔心,反而还怨天尤人,甚至跟这些有善根、福德的人攀比、斗诤,这样做实不应当。
他人得到了荣誉,那是他自己修来的福报;他人修行有所成就,获得很多人恭敬、供养,那是他自己修来的功德。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随喜、赞叹,至少也不应该嫉妒、嗔恨他。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福报和功德?为什么这么倒霉,处处没法跟他人相比?这都是因为自己往昔没有积累福报和功德,反而造恶业、结恶缘的果报。
大家在工作中,若单位的同事升职、拿奖金了,自己心里就不高兴:“我比他做的多,我比他优秀,我怎么没升职呢?我怎么没有奖金呢?”你为什么没升职?这是你自己造业的果报。你为什么没拿到奖金?这是你自己没有修这个福报。
大家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有的家庭比较平安、幸福、美满,有些人也嫉妒:“我怎么这么倒霉呢?我怎么这么不顺呢?”这是你自己造业的果报,好好地忏悔吧!为什么自己的家庭不平安,生活不幸福呢?这也是自己造业的果报。别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而你为什么没有找到呢?这是你自己的福报不够。别人找到了相爱的人,而你为什么没有找到呢?这也是你自己的缘分不好,自己造业的果报。发生了种种不幸,自己都应该忏悔才对,为什么还要跟他人攀比,为什么要嫉妒他们呢?不应该啊!
我们在寺院里,有的同修学的好,有功德,戒律清净,也具有智慧,当上师给他们委派一些职务时,我们就算不能赞叹他,也不应该嫉妒、嗔恨他啊。但是,很多人心里就不高兴:“我也一样啊,我出家比他还早,我懂得比他还多啊!”既然如此,那么你讲一讲这些经典和论典给我听听,看你是不是比他懂得多?尽管你出家很多年,却对戒律一窍不通,你是怎么出家的?你是怎么受戒的?但是,自己心里还没有一点惭愧心。这时应该思维:“我出家这么多年,但是根本就不懂戒律。自出家以后,我犯了多少戒,造了多少业啊!”自己应该如是忏悔。之所以自己没有这个机缘,这是自己的福报不够,是自己的业障导致的,没有其他原因。之所以他人能受到所有人的赞叹,包括上师的赞叹,那是他自己修来的功德和福报,你为什么要嫉妒呢?所以,你应该忏悔,为什么还要跟他攀比、斗诤呢?
作为大乘修行人,要以众生的安乐和利益为自己的安乐,这才是正确的。若是这样,你就有功德和福报了,即使不想被人赞叹,也有人赞叹你;即使不想有人对你有信心或恭敬心,也自然就会有,没有办法。就像我经常讲的,火点燃了,灰自然就有,这是你阻挡不了的。同样,有因就有果,因果是不虚的,这也是你阻挡不了的。
大家仔细思维,现在应该彻底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自寻烦恼、自找痛苦。攀比之心、嫉妒之心等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同时也会染污自己的相续。我们应该保护自己相续的清净,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让自己的内心快乐起来。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