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水野弘元:中阿含经解说

发布时间:2024-06-29 02:49:53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水野弘元:中阿含经解说

一、中阿含经之翻译

现存汉译中阿含经六十卷,一般认为系由僧伽提婆(Savghadeva)所译,在首都建康(南京)之东亭寺译出(东亭寺为东亭侯王珣,即王元琳所建)。自东晋隆安元年(三九七)十一月十日,至翌年(三九八)六月二十五日止,计费时半年有余。当时,由西北印度罽宾出身之僧伽罗叉(Savgharaksa)手执梵本诵出原文,再由僧伽提婆译成汉语,之後并加以检讨。隆安五年(四○一)全部正写校定,始得流传。

僧伽提婆出身於罽宾,该地为说一切有部之根据地;由其所译经典、论书多属说一切有部,可知其为属说一切有部之僧侣。僧伽提婆系於前秦建元年间来到长安。其後,在建元十九年(三八三)翻译阿毘达磨发智论之异译本阿毘昙八犍度论;该书即西北印度犍陀罗一带说一切有部之论书。

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在僧伽跋澄(Savghabhūti)翻译婆须蜜菩萨所集论时,僧伽提婆曾与昙摩难提(Dharmanandin)共执梵本,以助僧伽跋澄之译。不久,僧伽提婆自长安至洛阳,翻译阿毘昙心论(今不存)、毘婆沙阿毘昙论(缺)。後以长安、洛阳等华北一带战乱频仍,加上佛教界之权威释道安示寂,僧伽提婆乃至华中。太元十六年(三九一)於庐山翻译阿毘昙心论四卷与三法度论二卷,该二书迄今犹存,为犍陀罗地方说一切有部之论书。其後,僧伽提婆又至建康,如上所载,於隆安二年译中阿含,这可能是他最後的译作。

中阿含经之汉译本,除现存六十卷本(即僧伽提婆所译者)之外,尚有建元二十年(三八四),由昙摩难提、竺佛念共同翻译之五十九卷本,惜该书今已不存。此五十九卷本之经文因不十分完全,故有僧伽提婆加以订正改译之六十卷本出现。关於其改译经过,详见当时任笔受之释道慈之中阿鋡经序,此序收於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 六三c以下)与中阿含经卷末。

由中阿鋡经序可知,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等十种经论,凡百余万言:於匆忙悾憁之际译出,又逢释道安去世,长安乱起,未能详加校正,故僧伽提婆有改译中阿含之念。且僧伽提婆所译之经典或论书大多改自前译。改译时所用之中阿含原本,是否与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原本相同,则未有明记。但此二译本似乎皆由二百二十二经构成。道慈曾作一比较表,将二百二十二经中,经名由前译改变者,加上注记,但此一比较表今已不存。

至於昙摩难提所译五十九卷中阿含,其下落如何,亦不得而知。据梁僧佑(四四五~五一八)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当时昙摩难提译之下记为欠本(缺本),僧伽提婆译之下则载为有本(存在本)。其後之经录则沿用之,皆作昙摩难提所译本为缺本,而仅僧伽提婆译作为有本。

不过,据考证,梁代时昙摩难提所译之中阿含本似仍存在,由梁宝唱等人所撰之经律异相(五一六)所引用之中阿含经文可以得知。经律异相五十卷中,单独引自中阿含经而加以细注者,有五处:

一、卷一三 阿那律前生贫穷施缘觉七生得道(出中阿含经第十二卷)

二、卷一八 赖吒为父所要(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八卷)

三、卷二四 坚固金轮王失轮出家(出中阿含经第十四卷)

四、卷四二 郁伽见佛其醉自醒受戒以妻施人(出中阿含经第九卷)

五、卷四七 白狗生前世儿家被好供给捊出先身所藏之物(出中阿含经第四十四卷鹦鹉经)

据学者研究,此细注并非後世所加,早在梁代时,即由撰者或有关系者附记上去。此说是值得相信的,因为经律异相中亦曾有八处细注为引自杂阿含经,其所援用者,与今日之杂阿含完全一致。

上述所引用中阿含经文中,第一引文与今中阿含卷一三,即第六六说本经之文相当,但文字稍有出入,且细注是作「出中阿含经第十二卷」,而现在的说本经则在第十三卷。又说本经有异译本,即单经之古来世时经,其所援引经文又与之不同,故由此可以推知第一引文并非援自现今之中阿含,可能是引用现今中阿含以外之其他中阿含。

第二引文则取意於现今中阿含之卷三一,即第一三二赖吒惒罗经。两者译语一致,则可视为引自现今中阿含。但其细注之卷数又与今本中阿含卷数不同,可能由於时代不同而有所调整。

第三引文与现今中阿含卷十五,即第七○转轮王经相当。其引文系采取意之方式,虽不能严格求其文字相同,但两者之译语确有相当大之出入,例如:

引 文:坚固顶来婆罗门说从解脱中阿含:坚念顶生梵志说戒
由上可知,两者决非出於同一经典,可能是由不同经典翻译而来。故知上述乃援自现存中阿含以外之中阿含。

第四引文与现今中阿含卷九,即第三八郁伽经相当。其引文亦由取意省略而来,两者译语亦大不相同,例如:

引文:毘舍离淫女光明金聚还亲里居士中阿含:鞞舍离妇女晃若金山还归其家长者
由上可知该引文,并非引自现存之中阿含。

第五引文与现在之中阿含卷四四,即第一七○鹦鹉经相当。但所引用之故事内容与鹦鹉经有很大差异,反而与该经的单经异译本佛说鹦鹉经之内容一致。该经之异译单行本有下列三种:佛说兜调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分别善恶报应经。其中,後二种为梁代以後所译出,今不成问题。至於梁代以前译出者,即今存中阿含鹦鹉经、佛说鹦鹉经、佛说兜调经三经之中,以佛说鹦鹉经与引文所说之故事内容及译语最为相同。由此可以推知第五引文并非引自现存之中阿含,而是引自与佛说鹦鹉经关系密切之中阿含。其实,即佛说鹦鹉经系由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别出之经。关於此点,可由下节证明而知。

由上述之考证可知,经律异相所引用五处之中阿含经文中,仅有第二引文与今之中阿含相同,其他四者则证知并非引自现存之中阿含,可能是出自昙摩难提所译之中阿含。故知梁代时,昙摩难提之中阿含经依然存在於某处。


二、昙摩难提所译之中阿含经

关於昙摩难提所译之中阿含经,现在是否完全不存在之问题,目前仅有上述佛说鹦鹉经一线索可供探讨。今本佛说鹦鹉经明载译者为刘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但就译者而言,古来诸经录所记载之译者并不十分可信,往往有极矛盾或互相出入之现象,故该经译者是否确实为求那跋陀罗,则仍有待考证。

有关佛说鹦鹉经之记载,最早见於僧佑出三藏记集(现存最古经录)。在其卷四之失译杂经录中,有本部(大正五五 二七b)上注记有「中阿含抄」等字,可见本经在梁代早已有之,只不过是译者不明的失译经。隋「仁寿录」(六○二)与唐「静泰录」(六六六)等沿袭僧佑出三藏记集之记载,仍列为失译经;惟隋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五九七),则作求那跋陀罗译。历代三宝纪中,常将自古以来即无确切证据可资凭藉之失译经,任意推定而加上译者之名,此种地方极多,可见本书内容杜撰成分居多,其所载资料多不可靠,不足采信。然而,继历代三宝纪之後,唐代之内典录(六六四)、大周刊定录(六九五)、智昇之开元录(七三○)等多沿袭它的记载,甚至今日藏经亦加以采用。因此,历代三宝纪所载鹦鹉经为求那跋陀罗译一事,应予以否定。

又就佛说鹦鹉经之译法而言,首先,以「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彼时世尊……」为本经开头,最後以「佛如是说,鹦鹉摩牢兜罗子闻世尊所说,欢喜而退」结尾。而中阿含卷四四第一七○鹦鹉经,则以「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为始,以「佛说如是,鹦鹉摩纳都提子及无量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为终,足见两者在译语方面有相当大的出入。并且僧伽提婆所译,即今存中阿含二百二十二经之各经,皆采「一七○ 鹦鹉经」之译语方式,章法是十分统一的。

但若就现存中阿含之异译单经而言,与上述佛说鹦鹉经之译语句法完全相同的,计有二十四经之多。

此类经典之译语句法较为奇特,与其他经典有明显之区别。不过,此二十四经,附有各个不同之译者,亦有失译者,兹一一列举如下:

经 名
译者名

大正藏经

一、

离睡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 八三七

二、

求欲经

西晋法炬译

一 八三九

三、

受岁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 八四一

四、

梵志计水净经

东晋失译

一 八四三

五、

苦阴经

後汉失译

一 八四九

六、

苦阴因事经

西晋法炬译

一 八四九

七、

乐想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 八五一

八、

阿耨风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一 八五三

九、

瞿昙弥记果经

刘宋慧简译

一 八五六

一○、

瞻婆比丘经

西晋法炬译

一 八六二

一一、

伏婬经

西晋法炬译

一 八六三

一二、

魔娆乱经

後汉失译

一 八六四

一三、

数经

西晋法炬译

一 八七五

一四、

须达经

萧齐求那毘地译

一 八七九

一五、

佛为黄竹老婆罗门说学经

刘宋失译

一 八八二

一六、

尊上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 八八六

一七、

鹦鹉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一 八八八

一八、

意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 九○一

一九、

应法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 九○二

二○、

鞞摩肃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一 九一三

二一、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後汉安世高译

一 九一五

二二、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後汉安世高译

一 九一六

二三、

邪见经

刘宋失译

一 九一七

二四、

箭喻经

东晋失译

一 九一七

以上各经,经首皆作「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经末皆为「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少有作「欢喜而退」,或「欢喜奉行」者,此为该类经典之特色。

上述二十四经中,除一四之须达经外,其余二十三经见於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四之失译杂经录中,为译者不明之现存经;其中,若注有译者之名者,则为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之所杜撰,故应予否定。盖今日藏经中之四阿含单译经或其他经典之中,往往有如上述在出三藏记集作「失译」者,而在历代三宝纪或开元录中却胡乱按上译者之名及译出年代者,至今犹然,且此类经典有数百种之多。

然则,上述二十四经究竟翻译者为谁?在中阿含中有「一七○ 鹦鹉经」与一七之鹦鹉经内容大致相同,这已如上述,故知此二十四经可能是由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本抽出之单行经流传而来者。由大部之经典中别出单行经流传,早在梁代以前即有,僧佑始将这些经典列入出三藏记集之单独经中,即是明证。

又上述七之乐想经经末有「所因跋渠尽」(大正一 八五一b)等语,与现存中阿含卷二六(一○六 想经)之结语「中阿含因品第四竟」(大正一 五九六c)等文字相对应;前者「所因跋渠尽」即Nidānavargo nisthitah之译文,与中阿含之「因品竟」相当;亦即说乐想经为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因品中之最後部分,这说明了此与现存中阿含具有相同的组织。故由此一佐证,更可以推知上述二十四经即为昙摩难提所译全部中阿含经之别出经。

此二十四经中,仅有一四之须达经未列於出三藏记集卷四之失译杂经录中,但其卷二代录之最後(大正五五 一三c)则有「须达长者经一卷」之记载,并注明为建武二年(四九五)译出。须达长者经可能在僧佑时代记载其为求那毘地(Gunavīci)所译,後世经录亦加以采用。隋法经录在其卷三之小乘修多罗经录「中阿含品异译」中载(大正五五 一二九b):

须达经 一卷 一名长者须达经 一名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南齐永明年求那毘地译 此一记载亦见於隋之仁寿录与唐之静泰录等书中。其译出年代均作「永明年」,与出三藏记集之作「建武二年」不同;不过,其间仅相隔二、三年,也许是永明年译出,至建武二年始校订刊行,如此,即不矛盾了。

但出三藏记集卷三之「安公失译经有本」中,则另载有「长者须达经一卷或云须达经」等字。该经典又名须达经,在僧佑时代已经存在。也许当时存在之须达经,并非道安记载为失译经之须达经,乃是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别出经,即现今之须达经而僧佑予以充当之。

现存须达经即上述二十四经之一,其译语无「长者」二字,仅用「居士」一语。故知该经绝非「长者须达经」或是「须达长者经」,盖今本须达经中绝无「长者」一语,故作求那毘地译之「须达长者经」与今本须达经亦非同本。综上所述,可知现存今本须达经并非求那毘地所译,而是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别出经。

〔注〕: 关於昙麽难提所译经,请参阅水野弘元「汉译中阿含与增一阿含之译出问题」(大仓山学院纪要第二辑一九五六)及增一阿含经解说(水野补遗)。


三、汉译中阿含之所属部派

由以上所论可知,汉译中阿含共有昙摩难提译与僧伽提婆译二种,前者在梁代以後即已失传,迄今仅有其中二十四经因是别出单本,故得流传下来。同时,二者皆由二百二十二经构成,其顺序似亦相同,故或可推知其原本亦必大致相同。若将二十四经(经考证为属於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经)与僧伽提婆所译中阿含中与其相当之经加以比较,即可发现两者大致相同,惟前文所言「单本鹦鹉经」与「中阿含一七○ 鹦鹉经」二者之内容则颇有出入,故亦有人说其原本必不尽相同。然而,不论如何,两者原本系属於同一部派之经典,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关於现存中阿含所属部派之问题,法幢在俱舍论稽古录卷首云:

「中、杂二阿含为萨婆多部之所诵本。」(大正六四 四四○c)

由此可知杂阿含与中阿含同为说一切有部之所属经典,宇井与赤沼均继承此说(参阅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二」一三六页以下,赤沼智善「佛教经典史论」四一页以下)

但正如宇井与赤沼所指出的,中阿含属於与杂阿含及其他属於正统有部的经典不同的有部系,即属於犍陀罗一派之经典,与正统有部的迦湿弥罗系是有区别的。

若就此点加以考证,则可发现属於正统有部之杂阿含,与属於有部旁系之中阿含,对於无记与十二分教之看法是不同的。就无记而言,杂阿含卷三四有二、三处(九六二经,大正二 二四五c;九六三经,大正二 二四六a;九六八经,大正二 二四八c以下)皆举出十四种无记;而中阿含二二○ 见经(大正一 八○三c以下);二二一 箭喻经(大正一 八○四a以下)则仅列出十种无记,至於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邪见经(大正一 九一七a);箭喻经(大正一 九一七b)则亦作十种无记,可见杂阿含与现存中阿含所属系统不同,而现存僧伽提婆所译中阿含则与失佚本之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可能属同一系统。故宇井所谓昙摩难提译之中阿含,非有部所传之说(见印度哲学研究二 一三六页),以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单经尚未被发现之当时而言,此种说法是不无理由的。

其次,就十二分教而言,如杂阿含卷四一(一一三八经,大正二 三○○c)十二分教之排列顺序如下:

1. 修多罗、2. 只夜、3. 受记、4. 伽陀、5. 优陀那、6. 尼陀那、7. 阿波陀那、8. 伊帝目多伽、9. 闍多伽、10. 毘富罗、11. 阿浮多达摩、12. 优婆提舍。

此种列举顺序,与一般文献中所见之说一切有部十二分教之顺序是一致的;但中阿含经为:

1. 正经、2. 歌咏、3. 记说、4. 偈他、5. 因缘、6. 撰录、7. 本起、8. 此说、9. 生处、10. 广解、11. 未曾有法、12. 说义。〔见於卷一(一)善法经(大正一 四二一a)、卷四五(一七二)心经(大正一 七○九b)、卷五四(二○○)阿梨吒经(大正一 七六四a)〕

由上述二者所列顺序加以比较,可知杂阿含与中阿含於十二分教之译语上,有音译与义译之别,虽然两者之比较不容易令人了解,但两者之列举顺序是5.与6.相反,即杂阿含为5. 优陀udāna、6. 尼陀那nidāna,中阿含为5.因缘nidāna、6.撰录udāna。

又与上述中阿含(一七二)心经相当之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意经(大正一 九○一c)中,对十二分教之列举顺序如下:

1.契、2.歌、3.记、4.偈、5.所因nidāna、6.法句udāna、7.譬喻、8.所应、9.生、10.方等、11.未曾、12..法说。

其译语与中阿含亦有很大出入,但内容、顺序则与中阿含完全相同,尤其是5.所因nidāna、6.法句udāna之顺序与中阿含相吻合。(法句为udāna之译语,虽有些奇怪,但若知有部称法句经为Udānavarga,则知法句与udāna同义。可参阅水野弘元「优陀那与法句」,驹泽大学报,复刊第二号)故综论上述,可知昙摩难提译之中阿含,与现存僧伽提婆所译中阿含是相当接近的,大致属於同一系统的经典。

又据大谷大学之樱部建所说,收在西藏大藏经中奢摩他提婆之俱舍论注,曾援引俱舍论中所引用经典的一节原文,作为说明之证据;其间,俱舍论所引用的为中阿含经之经文,即奢摩他提婆所引之中阿含原文,其经名与汉译中阿含之经名大致相符合,组织亦与中阿含经之整体组织相一致。不过,奢摩他提婆所举中阿含的七法品,汉译中阿含则有七法品、业相应品、舍梨子相应品等三品,仅此不同而已。但奢摩他提婆所引中阿含与巴利中部不同,而与汉译中阿含相近,可能是属於有部或有部系统之别支所传。(详见樱部建「奢摩他提婆依用之中阿含」,山口博士还历记念、印度学佛教学论丛一五五页以下)至於汉译中阿含与巴利中部经之比较及其原形之发达等,诸参阅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成立史的研究、六三七~六四五页。

现在大正藏经第一卷(阿含部上)列出中阿含的单译经,计自大正藏经之二七、七知经至九八、普法义经等凡七十二经,其中有译者不明之失译经,亦有标上正确译者名者;不过,附上译者名字者多半为杜撰而来,不甚可信。又其中有四经,与其说是中阿含之经,不如说是属於增一阿含之单译经,即:

No.二九咸水喻经西晋失译No.三九顶生王故事经西晋法炬译No.六一受新岁经西晋竺法护译No.八九八关斋经刘宋沮渠京声译
其中二九、三九、八九等三经实为今日已经亡夫之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之别生经,就如增一阿含经解题所指出者,故知今此三经之译者不宜改为昙摩难提所译。又六一与现在增一阿含卷二四之二二 五经(大正二 六七六b以下)内容完全相同,故应视为增一阿含之别生经而删除之。又本经译者虽作「竺法护」,但仍属揣度之辞,不能相信。

总之,中阿含经中流传至今之单译经虽然为数不少,但其内容题材均与今存僧伽提婆译之中阿含颇有出入,因此可能是其中夹杂有许多属於说一切有部以外之部派的经典,但目前学术界对其所属部派与其译者尚未作进一步的研究。这不仅是对於中阿含之异译经如此,对其他三阿含之异译经、杂经亦同,故有待今後之学者作更深入之研究。(西元一九六九年,日本国译一切经第三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