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悟道法师: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

发布时间:2024-05-09 02:47:27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悟道法师: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是余姚佛教居士林举行二O一七岁次丁酉冬至祭祖系念法会第一天,上午这个时间,虞林长要悟道跟大家讲一讲话。我们这个道场常年修净土法门,修念佛的法门,也固定一年有三次的系念法会,都是属于净土的经典,因此我们跟大家讲的内容也是以念佛这个主题来跟大家分享、交流。我们念佛目的主要是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才能去度众生。这是我们修学净土法门主要的宗旨、目标,就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念佛就是为了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做三时系念,在第一时系念,第一时后面中峰国师也给我们开示,一部《弥陀经》讲的修学的宗旨就是信愿行,要真信、要发愿、要修行。修行以念佛为正修,其他这些断恶修善是助修,帮助我们念佛正修的,所谓正助双修。所以中峰国师给我们开示「信行愿」,第一个要相信,「信有西方净土,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我等众生信有往生之分」。还要信我们跟佛之间的感应道交离不开我们自己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心去感应的,这个一定要深信。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要相信这一切都是唯心所现的,离不开自己这个心。

信了之后我们要有行,要有具体的行动,行就是念佛。所以中峰国师给我们开示,「信而无行,即不成其信」。为什么信没有行这个信就不能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没有透过行来证实我们信的这桩事情,这个信当中总是不踏实,半信半疑。行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阿弥陀经》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现前了,就接引我们往生西方。在《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也讲,我们如果现前念到功夫成就,得一心了,「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念到见佛了,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个心那就坚定了,绝对不会再有丝毫的怀疑。

怎么去推动这个行?要有愿,愿生西方这个心很恳切,厌离这个世界的苦,愿生极乐。没有这个愿的推动,我们行不得力,若有若无。所以愿就是要修厌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认识这个世界的确是苦,没有快乐,《法华经》讲「三界统苦」,只有超越三界六道才有真正的快乐。在三界里面也有快乐,但是这个快乐过去苦就来了,所以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在三界里面享受的乐是坏苦,属于坏苦,这些我们都要很清楚。所以愿就是要修厌离娑婆。怎么厌离?真正觉悟了,知道这个世间真苦,六道轮回真苦,想要得解脱。这个愿心生起来,念佛功夫才会得力。所以愿是行的推动力量。所以中峰国师给我们开示,「信行愿,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个信愿真切就表现在念佛功夫上面,功夫不得力,也就是我们信愿还不真切。信愿不真切那怎么办?还是要用念佛来补足我们信愿。所以中峰国师讲信行愿,或者讲信愿行都可以,这个三方面是互相关连的,一而三,三而一,互相帮助的。所以这些我们都必须要了解。

今天这个时间,我们把蕅益祖师的一篇念佛开示来跟大家学习、分享。蕅益祖师这篇开示过去我们净老和尚也讲过,我们再来复习复习,我们净宗九祖这个念佛开示非常重要。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这个三句话我们看起来也很容易明了,但是它的意义也很深广,很简单,但是意义很深广。说念佛法门,我们现在修的就是念佛法门,别无奇特,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只要深信力行为要耳。这个一句就是中峰国师讲的要信、要行,说「信而无行,即不成其信」,信,但是你没有透过行的功夫,这个信心就不坚固,总是半信半疑。所以信要深信。我们现在都有信,信心不深。透过力行,功夫得力了,那我们信心就深了。所以这个信跟行它也是相关的,你信了你才会念佛,你不信当然不会去念佛。但是你要深信,你没有努力去修行,念佛功夫不得力,这个信不能深入,达不到深信。所以要力行,就是这么简单。念佛法门只要能老实念,不懂教理,他念到功夫成熟了,也自得心开。但是现在难的就难在这个信,信心不足。所以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奇怪特别的,就是要深信力行,最为重要。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这是佛在经典上讲的,人如果念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名号就是无上深妙禅。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显宗密教,都是修禅。禅定功夫层次很多,无上深妙禅就是念佛,这个很多人不知道,以为参禅打坐才是无上深妙禅,不知道念这句阿弥陀佛是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这个天台就是浙江天台山,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他是创办天台宗的开山祖师。天台智者大师讲,「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我们念佛有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四种都叫念佛。三昧翻成中文意思是正定、正受。用念佛这个方法得到三昧、得到正定了,这个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是三昧中王,三昧当中最高的,王是比喻最高的,至高无上的,没有比这个更高了。可见得佛在经上讲,祖师也讲,这个念佛的确是无上深妙禅。

「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云栖就是净宗八祖莲池大师,他住的山叫云栖山,在杭州。莲池大师讲,「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这个教就是所有的,教下、禅宗,所有的佛法一句阿弥陀佛全部包括了。我们信不信?很多人他不相信。不相信也是必然的,因为佛在《弥陀经》给我们讲,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行不是很难,但是信很难,如果没有祖师大德再给我们批注说明,我们这个信心总是夹杂着疑惑。莲池大师真正认识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真正认识了,所以这个话他才讲得出来;如果他不认识,说不出来的,他自己真正入了这个境界。所以祖师都是得到念佛三昧。所以这句佛号念成功了,那什么法门都一时圆满具足了,一样没缺。但是就是很难相信。

下面讲,「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这是一个感叹的话,就是很可惜,念佛这么殊胜,但是很可惜。今人就是现在的人,蕅益祖师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那个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现在有三、四百年,当时的人就有很多人把这个念佛看作很浅近,好像是愚夫愚妇在念的,不认识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乡下的这些人在念的,不明教理。所以一般知识分子他就不信,认为这个是愚夫愚妇的功夫。到了现代,过去在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弘扬净土法门,当时在台湾也有很多学佛的人把这个念佛法门说是老太婆教,因为看到念佛的人都是老太婆。我们现在来念佛堂大部分都是老太婆比较多,台湾也是一样,都是老太婆。所以有一些读书人,知识分子,那个是老太婆教,那是老太婆在念的,我们智慧这么高,怎么可以去修那个法门,跟老太婆一样?那是没有知识、没有智能的人在念的。所以在三、四百年前到今天,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他不肯念,自己念了变成老太婆了,他不甘愿,他要修禅、他要修密、他要学教,瞧不起念佛法门。

「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设就是假设,也有一些道场它也善巧方便,好吧,就来念佛吧!他用的不是净宗念佛的方法,他是以禅宗参禅的方法来念佛,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去参念佛是谁,参究「谁」字,就是念佛是谁,念一句阿弥陀佛,然后去参谁在念佛,去参这个。我今年十月份到福州去,去参观一个老寺院,那个是禅宗的道场,他们还有打禅七,我看那个标语都写上,参「念佛是谁」,参那个,打禅七。也难得,那个禅七一天九支香,参到晚上十一点才休息,早上四点起来又开始起香。过去到现在都有,也有这样修的。

「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祖师给我们点出来,殊不知,就是为什么要去参念佛是谁?因为他不知道我们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我们能念佛这个心,当下它本来就离四句,绝百非,超情离计,不消作意离绝,不需要再去作意,去参念佛是谁,不需要,就这样念就好了。这是我们能念的心,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离四句,绝百非的,本来就是这样,不需要再去刻意的参。现在我们念的这句佛也是本来它就超情离计,何必去谈玄说妙?什么妙都在这一句佛号里面,不需要,你就这样念下去就好,不需要用那个方法。

下面跟我们讲,「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这个法门最可贵的就是要信得及、守得稳,就是不要怀疑,守得稳,不管你遇到什么境界,你就要守得稳。现在我们的问题,有事情一来,我们就不稳了,就怀疑了。所以祖师这里劝我们要信得及、守得稳,不管什么境界,总是念佛,顺境、逆境,就是直下念去。这里讲,昼夜十万,或者五万、三万,这个是鼓励大家多念。如果你没有时间,这里是讲一个定课,这讲多的十万,最少就是四十八愿讲的十念,一天念十念,十念法是最少,多是十万,少是十念,就是固定每一天都要念的。如果坚持一天十念,你有时间多念,定课可以定得少,散课可以多多益善,有时间就多念,愈多愈好。还有念珠一百零八颗也是让我们念佛的,就是你念一百零八句,不能有一个妄念夹杂,如果念到一半有妄念夹杂,不算,重来,这样我们一定把一百零八颗念完,不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功课就做完。如果我们念了一百零八句佛号,没有夹杂一个妄念,就等于我们散心念佛念了三十六万亿九千五百一十一万声佛号。所以不要小看百八念佛,一百零八句没有夹杂一个妄念,就等于散心念佛三十六万个亿九千五百一十一万声佛号。

所以我们自己定个课,最少十念,多,当然你能够念十万声是更好。这是讲定课,散课就多多益善。定课如果你没有时间就不要定太多,主要是每一天都固定要念。毕此一生,誓无变改,就是这一生都不改变。如果这样念,这样信愿念佛,如果不能往生,那三世诸佛便为诳语,所有诸佛不都打妄语了吗?没有这个道理,那一定往生。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一旦往生就永远不会再退转,种种法门都现前。净土法门它的主要的功德利益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面祖师给我们讲,「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切忌就是最讳忌的,我们念佛法门最讳的,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今天修念佛,明天又想参禅。遇到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来学教,学经典;遇到宗门的人,就是参禅的人,又想参究问答,也要去参一下。一个宗、一个教,就是莲池大师说的八教五宗,禅宗五个宗,教下有八个教,那就很多法门了。遇到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遇到持戒律的人,我们又要学戒律,又想搭衣持钵,吃饭吃钵饭。我们是不是这样?如果我们是这样,那祖师说这个就是不符合念佛标准。所以我们一个道场,看他请什么人来,一下子请这个来讲一讲,一下请教下的法师来,一下请禅师来,一下又请一个金刚上师来,再来再请个律师来,传授戒律,最后弄得大家不知道要修哪个法门。所以祖师给我们讲,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你修得那么多,到底你修哪一个?这个总是不老实,半信半疑,所以信心容易动摇。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这里给我们讲了,哪里知道这句阿弥陀佛你念熟了,熟透了,那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最高了,最极无上的教理都在里面;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向上机关,也都在里面;律宗戒律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也都在里面,你这句佛号全部都有了。大家不知道,所以一天到晚学这个学那个,学到最后不晓得在修什么法门。祖师给我们讲破了,给我们说破。

下面讲,为什么上面会有很多怀疑,想要修这个,又要想修那个?就是没有真正能够念佛。所以下面讲,「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正能念佛,就是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一切都不牵挂了,都放下了,这个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我们一天到晚要去学戒律,真正能够念佛的人,他心里贪瞋痴这个念头被佛号压住了、伏住了,这个叫伏惑,就是大持戒。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标榜持戒的人,贪瞋痴还很严重,那个戒只是持一个形式的,不是真正持戒,真正持戒的人他不会有贪瞋痴,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不会起现行。你念佛能够伏住贪瞋痴的烦恼,就是大持戒,不是在枝枝叶叶那边去持,持一个漏掉很多个,这是大持戒。所有的戒,勤修戒定慧,主要是息灭贪瞋痴,那些贪瞋痴压住了,那就是大持戒。那念佛不是持戒是什么?不但持戒,是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正能念佛的人他不会去计较是非人我,谁对谁错,不计较了,像海贤老和尚一样,给人家欺负,他也不放在心上,那就是大忍辱。我们看海贤老和尚,锅漏匠我们听说,海贤老和尚现在光盘我们可以看,的确,他不认识字,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念九十二年,我们看看他的表现,是不是放下身心世界、不复起贪瞋痴、不计是非人我?「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海贤老和尚他念佛没有片刻丢失,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他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一天到晚坐在念佛堂念佛,他不是,他一天到晚是在外面干活,干农活,一边干活一边念佛,心里佛号没有间断,这就是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正能念佛的人,他没有妄想,不会妄念很多,就是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真正能念佛的人,他歧就是各种法门,他不会被迷惑,这个就是大智慧,般若智慧。今天请这个,明天请那个,那还是被他歧所惑,就没有智慧。所以真能念佛的人不为他歧所惑,这是有大智慧的人。所以海贤老和尚讲,没有大智慧的人他念不了佛,他不念,心不老实。

下面祖师再给我们讲,「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祖师劝我们试自简点,尝试自己简点自己,我们在念佛,我们都是念佛人,我们念佛人怎么样?如果身心世界犹未放下,对这个世界还有贪恋、还有挂怀,没放下,贪瞋痴这个念头还常常会起现行,是非人我也常常挂在心里,念佛的功夫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常常间断,常常有夹杂,夹杂就包括修其他法门;妄想驰逐犹未永灭,还是妄念纷飞;种种他歧犹能惑志,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师,还会被迷惑。今天看教下的法师来,想学教;明天看禅师来,想参禅;后天看上师来,想修密;再来一个律师,就想修戒律,这个统统叫他歧,他歧包括其他的宗教、法门,还会迷惑,还会受影响。便不为真念佛也,这个只能说是念佛人,不是真能念佛的人。真能念佛,这样念,就是一句佛号六度齐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同时都具足,这个才是真正能念佛的。这是我们自己要常常简点。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祖师给我们讲,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我们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个境界,也没有其他的方法。最初下手,须用数珠,就是念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就是用念珠来念佛,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就是你一天固定要念多少佛号。我们刚才讲了,最少念十念,念十句佛号,这个是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讲十念法,十念必生。你天天固定念十念,念到临命终,也符合一向专念,固定的。一天早上十念,晚上十念,那就多一次了。还有我们老和尚讲的九次念佛的,早上起来念十念,吃饭的时候念十念,有工作的人,上午上班前念十念,上午下班再念十念,吃饭再念十念,下午上班再念十念,下午下班再念十念,晚上吃饭再念十念,睡觉前再念十念,一共九次,一次念十句佛号,这样念也可以。古大德晨朝十念,就是早上念十念,一天只念十念。这个随各人的时间去定,定这个定课。你定课定了就是固定要能做得到。不要定得太多。定得太多,你没时间去念,你就有挂碍了。所以定课宜少,散课宜多。定课,譬如说你定个十念法,固定是可以做到,其他有时间你就多念,愈多愈好。

所以,用念珠来记,刚才也讲,你用一百零八颗的念珠来记得分明。但是你要有效果,就是刚才讲的,你训练,这个念珠是一百零八颗的,这个戒珠不算,一百零八颗,你就念一句佛号,念到「陀」拨一个珠子,念四字、六字都可以,念到一百零八,不允许一个妄念去夹杂,如果当中起一个妄念要从头再念,可以这样练习。这样念,你功夫就很快得力了,你练习一个月,效果就出现了,可以这样念,用数珠这样念。这个在家人也可以念,挂这个主要是念一百零八句这样念的,不是挂好看的,这个主要是念佛。你念到熟了,不念自念,你念到很纯熟了,用念珠也可以,不用念珠也可以;要计数也可以,不计数也可以,反正你时时刻刻都是在念,像海贤老和尚这样,那就不用特别去记了。功夫还不纯熟,常常忘记,那才要常常提醒,拿念珠就是提醒念佛,没有拿,忘记了。

「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这个初心就是你功夫还没有得力之前,或者刚初学,就要说好看的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那总是信不深、行不力,就是信心不深,修行也不得力。如果这样念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如果信心不深,修行不得力,你会讲经说法,讲得天花乱坠,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也讲得头头是道,这个跟了生死都没关系,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决用不着,决定用不到,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祖师最后讲「珍重」,请我们要珍重。

所以现在我们念佛主要就是老实念,你不懂教理也没有关系,只要能老实念,这一点大家要好好记住。特别我们年纪大的老菩萨,不要再想其他的,就是老实念,有妄念起来了赶快念佛,贪瞋痴起来赶快念佛,把它压下去,压久了功夫就得力了。我们如果很多疑惑,还是很多怀疑,建议大家我们净老和尚讲的《无量寿经大经科注》大家要多听。听经闻法,讲经说法,目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我们疑惑断尽了才会老实念,有怀疑肯定做不到老实。就是因为我们不老实,佛才要讲经说法。不老实的人还是比较多数,老实的人还是少数。但是老实人他就占很大便宜,他不用那么麻烦,而且很快就成就,而且这个成就还不是小成就,是大圆满的成就、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不老实,我们自己不老实,要多听经,像我自己也是一样,不老实,所以要听经教。为什么不老实?你有很多疑惑,有怀疑、有夹杂,那必定也有间断。这个念佛法门三个要诀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念下去,这样就可以了。你看锅漏匠,他就是老实念,海贤老和尚就是老实念,他就成功了。而且他成就的时间顶多三年,三年还是长的,如果照《弥陀经》讲,七天就成功了。

蕅益祖师这个开示我们要记在心里,常常提醒自己,就不要三心二意,有妄念起来就赶快念佛,贪瞋痴起来赶快念佛,是非人我起来赶快念佛,有什么放不下的赶快念佛,把这些拉拉杂杂统统用一句佛号把它压下去,我们功夫就得力,这一生决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里。明天可能有人皈依,因为过去我们好像每一次法会都有人皈依,皈依就是要讲一点皈依的意义,明天如果有人皈依,我们就讲三皈的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余姚佛教居士林冬至祭祖法会开示--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悟道法师主讲(第二集)2017/12/27余姚佛教居士林檔名:WD21-097-000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