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参考资料

发布时间:2022-04-12 09:45:00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参考资料:

  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4月初版。

  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初版。

  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译:《原始佛教》,台中菩提树杂志社,1982年。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高观卢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五版。

  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9月六版。

  郭良鋆著:《佛教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吕澄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印顺法师著:《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 2000年10月新版一刷。

  印顺法师著:《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三版。

  印顺法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1993年4月五版。

  印顺法师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1994年1月修订本三版。

  印顺法师著:《杂阿含经论会编》,正闻出版社, 1994年2月重版。

  杨郁文著:《阿含要略》,东初智慧海丛刊,1993年。

  宫本正尊著:《阿利安文化与佛教的成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二册《印度佛教概述》,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

  东初著:《释尊灭后的佛教》,同上。

  索文林著:《印度佛教的源流》,同上。

  爱德华·康载著:《印度的佛教思想》,同上。

  罗光著:《印度佛教的有与空论》,同上。

  望月信享著:《印度各地的经典编篡》,同上。

  水谷幸正著:《佛灭后教团分派与各部派的教学》,“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三册《印度佛教史论》,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坪井俊映著:《佛灭后教团的变迁》,同上。

  宇井伯寿著:《原始佛教》,“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四册《原始佛教研究》,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李世杰著:《原始佛教资料论》,同上。

  远光著:《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同上。

  霍韬晦著:《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探讨》,同上。

  宫本正尊著:《原始佛教与根本佛教》,同上。

  宇井伯寿著:《根本佛教的学说》,同上。

  吴洲著:《缘起论的基本问题》,“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之十一册,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2001年版。

  叶远厚著:《原始佛教缘起论研究》,同上。

  和辻哲郎著:《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世界佛学名著译丛”之八十册,台湾华宇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注释:

  [1]《VP。Cū。11。五百〔结集〕犍度》,汉译《南传大藏经》律藏第四册第383页至385页。

  [2]《五分律》卷三十,《大正藏》第22册第191页上栏。

  [3]《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栏。

  [4]《十诵律》卷六十,《大正藏》第23册第448页中栏至449页中栏。

  [5]《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栏。

  [6]《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栏。

  [7]《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栏。

  [8]《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栏。

  [9]《五分律》卷三十,《大正藏》第22册第191页上栏。

  [10]《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台北市商周出版,初版,第79页。

  [11]《印度佛教史》,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4月第1版,第14页。

  [12]《中观今论》,印顺法师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第18页。

  [13]《中观今论》,印顺法师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第18 至23页。

  [14]《阿含要略》,杨郁文著,东初智慧海丛刊,第151至166页。

  [15]《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远光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四册《原始佛教研究》第84页,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16]《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远光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四册《原始佛教研究》第95页,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17]以上两种杂染观中在《增·力品·第四经》中都说到“痴”与“行”二支,《大正藏》第2册第718页上栏至718页下栏。

  [18]《杂·二八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0页中栏至81页上栏,参见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玄奘译《缘起圣道经》、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南传《S。12.65。Nagaraj(城邑)》。

  [19]《S。12.15。迦旃延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第19页至20页,参见汉传《杂·三〇一经》。

  [20]《杂·二九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上栏至85页中栏,参见玄奘译《缘起经》、南传《S。12。 1。Desanā(法说),S。2。 Vibhavga(分别)》,以下各支同。

  [21]《杂·三五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00页上栏,参见南传《S。12.35-36。 Avijjāpaccāyā(无明缘)》。

  [22]《杂·三六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101页中栏至101页下栏。

  [23]《杂·二九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中栏至85页下栏。

  [24]《杂·二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4页中栏,参见南传《S。12.20。Paccaya (缘)》。

  [25]《杂·二九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中栏至85页下栏,参见《杂·二九六经》、南传《S。12.20。Paccaya (缘)》。

  [26]《中·三〇·象迹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67页上栏,参见南传《M。28。Mahāhatthipadopamasuttaā(象迹喻大经)》。

  [27]《杂·二九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83页下栏。

  [28]《增·放牛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97页下栏至798页上栏,参见南传《S。12.2。Vibhavga (分别)》。

  [29]《杂·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2页下栏至13页上栏。

  [30]《杂·二八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0页中栏至81页上栏,参见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玄奘译《缘起圣道经》、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南传《S。12.65。Nagaraj (城邑)》。

  [31]《M。3。 法嗣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经典一第18页,参见汉译《中·八八·求法经》。

  [32]《杂·七九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5页中栏, 参见《杂·七九五经、七九六经》、南传《S。45.36。 Sāma··a(沙门法)》。

  [33]《杂·一一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09页下栏, 参见《别译杂·八三经》、南传《S。7.7。 Suddhika(净者)》。

  [34]《杂·七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205页上栏。

  [35]《杂·七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南传《S。45.21。Micchatta (邪性)》。

  [36]《M。43。有明大经》说为“对论”,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13页。

  [37]《中·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藏》第1册第791页上栏,参见南传《M。43。Mahāvedallasuttaj(有明大经)》。

  [38]《杂·七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至204页上栏。

  [39]《杂·七四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98,参见南传《S。45.55。 Yoniso(如理)》。

  [40]《杂·七五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199页上栏至199页中栏。

  [41]《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中栏至736页中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42]《M。44。有明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21页。

  [43]与南传《有明小经》相对应的汉传《中·二一○·法乐比丘尼经》说“正见、正志、正方便,此三道支圣慧聚所摄”,《大正藏》第1册第788页下栏。

  [44]《杂·一五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参见南传《S。22.151。Esoattā(我),S。24.3。Soattā(我)》。

  [45]《杂·一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24页下栏,参见《别译杂·一○九经》、南传《S。6.5。 Aparāditthi (他见)》。

  [46]此处指“梵”。

  [47]《杂·一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

  [48]《D。1。梵网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一第11页至20页,参见汉传《长·二一·梵动经》、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49]《D。1。梵网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一第31页至34页。

  [50]《瑜伽师地论》卷六,《大正藏》第30册第307页下栏,《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九十九,《大正藏》第27册第996页中栏。

  [51]《杂·八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22页上栏。

  [52]《杂·一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上栏,参见南传《S。22.18。Hetu(因)》。

  [53]《中·二○一· [口*荼]帝经》,《大正藏》第1册第766页下栏,参见南传《M。 38。 Mahātanhāsavkhayasuttaj(爱尽大经)》。

  [54]《杂·二八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81页下栏,参见南传《S。12.61。Assutavā(无闻)》。

  [55]《杂·一三〇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59页上栏至359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三○六经》、《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一经》、南传《S。2.26。Rohita (赤的)》、《A。4.45。Rohitassa (赤马〔天子〕)》。

  [56]《杂·二三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中栏,参见南传《S。35.82。Loka(世间)》。

  [57]《杂·二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至56页中栏, 参见南传《S。35.65-68。 Samiddhi(三弥离提)》。

  [58]《杂·二三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07。 Loka(世间)》。

  [59]《长·三○·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44至145页上栏,参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60]《增·四意断品·第八经、第九经》、《增·增上品·第四经》、《增·八难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

  [61]《杂·三二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62]《杂·三二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63]《杂·三一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上栏至91页中栏,参见南传《S。35.23。Sabba (一切)》。

  [64]《杂·一九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上栏,参见南传《S。35.1-12。 Anicca etc。(无常等)》。

  [65]《佛说力士移山经》,《大正藏》第2册第859页上栏。

  [66]《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6页中栏,参见南传《D。16。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

  [67]《增·听法品·第五经》,《大正藏》第1册第707页下栏。

  [68]《长·三〇·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14至114页下栏,参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69]《长·三〇·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37页中栏至141页上栏,参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70]《M。72。婆蹉衢多火〔喻〕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267页,参见汉传《杂·九六二经》、《别译杂·一九六经》。

  [71]《D。9。布咤婆楼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一第205页,参见汉传《长·二八·布咤婆楼经》。

  [72]《M。63。摩罗迦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188页至195页,参见汉传《中·二二一·箭喻经》、失译《佛说箭喻经》。

  [73]《杂·一三〇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59页上栏至359页中栏。

  [74]《增·苦乐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657页上栏至657页中栏。

  [75]《别译杂·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444页下栏至445页下栏。

  [76]《别译杂·一九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445页下栏至446页上栏。

  [77]《杂·二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6页上栏。

  [78]《杂·三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页中栏至6页下栏,参见南传《S。22.59。 Pa·ca(五)》。

  [79]《增·九众生居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66页中栏。

  [80]《杂·一三五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72页中栏。

  [81]《杂·五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12页中栏, 参见南传《S。22.32。 Pabhavgu(坏法)》。

  [82]《中·一五九·阿伽罗诃那经》,《大正藏》第1册第682页上栏至682页中栏。

  [83]《长·二一·梵动经》,《大正藏》第1册第93页上栏至93页中栏,参见《杂·一七一经》、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南传《D。1。Brahmajāla Sutta(梵网经) 》。

  [84]《杂·一五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44页上栏。

  [85]《长·七·弊宿经》,《大正藏》第1册第42至42页下栏,参见《中·七十一·蜱肆经》、法贤译《大正句王经》、南传《D。23。 Pāyāsi Suttanta(弊宿经)》。

  [86]《杂·二六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69页下栏,参见南传《S。22.99。Gaddula(系绳)》。

  [87]《杂·四〇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107页下栏,参见南传《S。56.35。Sattisata(百枪)》。

  [88]《增·力品·第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717页下栏。

  [89]八岁出家,得阿罗汉果。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D。23。Pāyāsi Suttanta(弊宿经)》作Kumāra-kassapo(童子迦叶),汉传《中·七十一·蜱肆经》作“鸠摩罗迦叶”,《大正句王经》作“童子迦叶”。

  [90]《长·七·弊宿经》,《大正藏》第1册第42页中栏至47页上栏,参见《中·七十一·蜱肆经》、法贤译《大正句王经》、南传《D。23。Pāyāsi Suttanta(弊宿经)》。

  [91]《杂·七九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205页下栏,参见南传《S。45.35。Sāma··a(沙门法)》。

  [92]《杂·一〇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30页下栏,参见南传《S。22.85。Yamaka(焰摩迦)》。

  [93]《杂·七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19页上栏。

  [94]《杂·一〇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31页下栏,参见南传《S。22.85。Yamaka(焰摩迦)》。

  [95]《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764页下栏 。

  [96]《杂·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下栏,参见南传《S。12.46。A··ataraj(异)》。

  [97]《别译杂·一九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444页下栏。

  [98]《大乘入楞伽经》卷四,《大正藏》第16册第608页下栏。

  [99]《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卷九,《大正藏》第26册第497页上栏。

  [100]《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二〇〇,《大正藏》第27册第1002页中栏。

  [101]《杂·三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页中栏,参见南传《S。22.94。 Puppha or Vaddha(华/增长)》。

  [102]《S。24.2。我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1页。

  [103]《S。24.3。我》,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3页,参见汉传《杂·一五二经》。

  [104]《S。24.37-44。有色我等》,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25页至328页。

  [105]《杂·一六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45页上栏。

  [106]《杂·一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

  [107]《S。24.8。(大)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13页,参见汉传《杂·一六一经》。

  [108]《S。24.2。我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1页至302页。

  [109]《S。24.3。我》,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3页,《S。24.37-44。有色我等》,相应部经典三第325页至328页。

  [110]《S。24.4。无我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5页。

  [111]《S。24.6。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9页,参见汉传《杂·一六二经》。

  [112]《S。24.5。无》,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6页至307页,参见汉传《杂·一五四经、一五六经》。

  [113]《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下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114]《四阿鋡暮抄解》卷上,婆素跋陀撰,符秦西域三藏鸠摩罗佛提等译,《大正藏》第25册第8页中栏。

  [115]《中·一二四·八难经》,《大正藏》第1册第613页中栏,参见《增·八难品·第一经》、南传《A。8.29。Akkhanā(难)》。

  [116]《大智度论》卷三七,《大正藏》第25册第331页上栏至331页中栏。

  [117]《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下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118]《S。24.7。因》,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11页,参见汉传《杂·一五七经、一五八经、一五九经、一五五经》。

  [119]《长·二八·布咤婆楼经》,《大正藏》第1册第110页上栏,参见南传《D。9。Potthapāda Sutta(布咤婆楼经)》。

  [120]《中·一三·度经》,《大正藏》第1册第435页中栏,,参见汉传《杂·一五七经、一五八经、一五九经》、南传《A。3.61。 Tittha (度处)》。

  [121]《杂·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2页下栏。

  [122]《杂·八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20页下栏至21页上栏,参见南传《S。22.60。Mahāli(摩诃利)》。

  [123]《大智度论》卷十五,《大正藏》第25册第170页下栏至171页上栏。

  [124]《M。11。师子吼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第84页至85页,参见汉传《中·一〇三·师子吼经》。

  [125]《杂·二六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6页下栏至67页上栏,,参见《杂·三〇一经》、南传《S。22.90。 Channo(阐陀)》、《S。12.15。Kaccāyanagotta(迦旃延氏)》。

  [126]《杂·三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页中栏,参见南传《S。22.94。 Puppha or Vaddha(华/增长)》。

  [127]《杂·三二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128]《中·一九○·小空经》,《大正藏》第1册第737页上栏,参见南传《M。121。 Cūlasu··atāsuttan(空小经)》。

  [129]《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大正藏》第30册第812页中栏至812页下栏。

  [130]《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5页中栏,参见南传《D。16。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

  [131]《中·五·木积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25页中栏,参见南传《A。7.68。Aggi(火经)》。

  [13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卷六,《大正藏》第23册第657页下栏。

  [133]《杂·二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2页下栏。

  [134]《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大正藏》第30册第474页中栏。

  [135]《中·一一五·蜜丸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603页中栏,参见南传《M。18。Madhupindikasuttaj(蜜丸经)》。

  [136]《大正藏》第2册第527页上栏至528页中栏。

  [137]《增·善聚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678页下栏至679页上栏。

  [138]《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1页。

  [139]《杂·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20页中栏。

  [140]《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中栏。

  [141]《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大正藏》第28册第30页上栏。

  [142]《杂·一六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45页上栏,参见南传《S。24.37-44。Rūpī attā etc。(有色我等)》。

  [143]《杂·四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1页中栏,参见南传《S。22.47。 Samanupassanā(观见)》。

  [144]《中·二一〇·法乐比丘尼经》,《大正藏》第1册第788至788页中栏,参见南传《M。 44。 Cūlavedallasuttaj (有明小经)》。

  [145]《增·利养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573页中栏,参见南传《S。22.1。Nakulapitā(那拘罗父)》。

  [146]《杂·五七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151页上栏。

  [147]《S。41.3。隶犀达多》,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四第362页至363页。

  [148]《杂·一五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参见南传《S。22.151。Esoattā(我)》、《S。24.3。Soattā(我)》。

  [149]《杂·一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彼”此处指“梵”。

  [150]《杂·五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4页下栏至15页上栏, 参见南传《S。22.82。 Punnamā(满月)》。

  [151]《长·一五·阿[少/兔]夷经》,《大正藏》第1册第69页中栏,参见南传《D。24。Pātika-Suttanta(波梨经)》。

  [152]《杂·一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2页中栏。

  [153]《杂·六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16页上栏至16页中栏。

  [154]《杂·九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56页上栏至256页中栏, 参见南传《A。4.199。Tanhā(渴爱)》。

  [155]《杂·一三六至一四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41页下栏至42页上栏 。

  [156]《杂·五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14页中栏,参见南传《S。22.81。 Pārileyya(波陀聚落)》。

  [157]《杂·一一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35页下栏至36页中栏,参见《增·六重品·第十经》、南传《M。 35。 Cūlasaccaka-sutta (萨遮迦小经)》。

  [158]《佛说五蕴皆空经》,《大正藏》第2册第499,参见南传《S。22.59。Pa·ca(五〔群比丘〕)》。

  [159]《杂·三一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上栏。

  [160]《杂·二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2页下栏。

  [161]《增·邪聚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702页中栏,参见慧简译《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162]《杂·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1页下栏, 参见南传《S。22.45。 Aniccatā(无常)》。

  [163]《增·增上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68页下栏。

  [164]《增·四意断品·第八经、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639页上栏至640页中栏。

  [165]《增·八难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49页上栏。

  [166]《长·一·大本经》,《大正藏》第1册第9页中栏,《杂·二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2页下栏。

  [167]《杂·二六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6页中栏,参见南传《S。22.90。Channo(阐陀)》。

  [168]《杂·一九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上栏,参见南传《S。35.1-12。Anicca etc。(无常等)》。

  [169]《杂·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中栏。

  [170]《杂·三一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上栏至91页中栏,参见南传《S。35.23。Sabba(一切)》。

  [171]《杂·三二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172]《杂·三二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173]《杂·四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1页中栏,参见南传《S。22.47。 Samanupassanā(观见)》。

  [174]《S。22.83。阿难》,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153 至154,参见汉传《杂·二六一经》。

  [175]巴利语为upadhi,意为所依之因。

  [176]《杂·二九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82页中栏至82页下栏,参见南传《S。12.66。Sammasaj(触)》。

  [177]《杂·一一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36页下栏至37页上栏,参见南传《M。35。Cūlasaccaka-sutta(萨遮迦小经)》。

  [178]《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上栏。

  [179]《增·火灭品·第九经》中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大正藏》第2册第581页上栏。

  [180]《杂·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16页下栏,参见南传《S。22.55。 Udānaj(优陀那)》。

  [181]《中·五六·弥醯经》,《大正藏》第1册第492页上栏,参见南传《A。9.3。 Meghiya(弥醯)》。

  [182]《长·一·大本经》,《大正藏》第1册第9页中栏。

  [183]《杂·二九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83页下栏。

  [184]《增·八难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52页下栏。

  [185]《增·听法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07页下栏。

  [186]即《杂·三七九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转*轮经》、义净译《佛说三转*轮经》、南传《S。56.11-12。Tathāgatena vutta (如来所说)》。

  [187]即《杂·三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页中栏至6页下栏,参见《五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卷三二、南传《S。22.59。 Pa·ca (五〔群比丘〕)》。

  [188]《杂·九经、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上栏,参见南传《S。22.15。 Yad anicca(无常者)》。

  [189]《杂·一一经、一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上栏, 参见南传《S。22.18。 Hetu(因)》。

  [190]《杂·九六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248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二○○经》、南传《A。10.83。Punniya(富邻尼〔比丘〕)》。

  [191]《中·六二·频鞞娑逻王迎佛经》,《大正藏》第1册第498页中栏。

  [192]《杂·五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5页上栏,参见南传《S。22.82。 Punnamā(满月)》、《M。109。 Mahāpunnama-sutta(满月大经)》。

  [193]《杂·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16页下栏。

  [194]《中·二○○·阿梨咤经》,《大正藏》第1册第765页上栏,参见南传《M。22。Alagaddūpamasuttaj(蛇喻经)》。

  [195]《S。22.90。阐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188页至189页,参见汉传《杂·二六二经》。

  [196]《中·二○一· [口*荼]帝经》,《大正藏》第1册第766页下栏,参见南传《M。38。Mahātanhāsavkhayasuttaj(爱尽大经)》。

  [197]《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大正藏》第28册第30页上栏。

  [198]《杂·三三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92页下栏。

  [199]《杂·二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2 至73页上栏。

  [200]《杂·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中栏。

  [201]《杂·五八一经、五八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154页中栏至155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一六六经》、南传《S。1.25。 Arahaj(阿罗汉)》。

  [202]《杂·一二〇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27页中栏,参见《别译杂·第二一八经》、南传《S。5.10。Vajirā(金刚)》。

  [203]《中·三〇·象迹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66页下栏至467页上栏,参见南传《M。28。Mahāhatthipadopamasuttaā(象迹喻大经)》。

  [204]《杂·一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下栏,参见南传《S。22.26-27。Assāda(味)》。

  [205]《杂·三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页中栏,参见南传《S。22.94。Puppha or Vaddha(华/增长)》。

  [206]《长·三·典尊经》,《大正藏》第1册第34页上栏,参见施护等译《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南传《D。19。Mahā-Govinda Suttanta(大典尊经)》。

  [207]为了解决轮回主体的问题,在阿毗达磨中有赤铜鍱部的有分识说、譬喻论师的细心说、大众部的根本识说、化地部的究生死蕴说、犊子部的非即非离蕴说、正量部的不失法说及经部的一味蕴说。

  [208]《中·一·善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421页中栏,参见支谦译《七知经》、南传《A。7.64。Dhamma··ū(知法经)》。

  [209]《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5页中栏,参见南传《D。16。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

  [210]《中·二·昼度树经》,《大正藏》第1册第422页中栏。

  [211]《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上栏。

  [212]《杂·一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2页上栏。

  [213]《K。Su。4.10。死前经》,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二第247页。

  [214]《别译杂·一九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444页下栏,参见《杂·九六一经》、南传《S。44.10。ānando or Atthatto(阿难/有我)》。

  [215]《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三十,《大正藏》第29册第156页上栏。

  [216]即常恒之我。

  [217]《中·一○·漏尽经》,《大正藏》第1册第432页上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南传《M。2。Sabbāsavasuttaj (一切漏经)》。

  [218]《起世经·斗战品》,《大正藏》第1册第350页上栏。

  [219]《中·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543页上栏至543页中栏,参见南传《M。106。 āna·jasappāyasuttaj(不动利益经)》。

  [220]《杂·二九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4页下栏至85页上栏。

  [221]《杂·四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08页下栏,参见南传《S。56.45。Chiggala(毛)》。

  [222]《杂·九一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228页下栏至229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一二七经》、南传《S。42.12。Rāsiyo(王发)》。

  [223]《中·一二六·行欲经》,《大正藏》第1册第615至616页上栏,参见法炬译《佛说伏淫经》、南传《A。10.91。Kāmabhogī(行欲人)》。

  [224]《长·二一·梵动经》,《大正藏》第1册第93页中栏,参见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南传《D。1。Brahmajāla Sutta (梵网经)》。

  [225]《中·二○○·阿梨咤经》,《大正藏》第1册第763页中栏至764页上栏,参见南传《M。22。Alagaddūpamasuttaj(蛇喻经)》。

  [226]《中·二〇三·晡利多经》,《大正藏》第1册第774页上栏至第774页下栏,参见南传《M。54。Potaliyasuttaj(哺多利经)》。

  [227]《增·礼三宝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12页下栏。

  [228]《增·火灭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79页上栏至579页中栏。

  [229]《杂·一二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54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二八三经》、南传《S。1.71。Chetvā(断除)》。

  [230]《增·三宝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605页上栏至605页中栏,参见《中·九十九·苦阴经》、失译《佛说苦阴经》、南传《M。13。Mahādukkhakkhandha-sutta(苦蕴大经)》。

  [231]《杂·九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30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一二八经》、南传《S。42.11。Bhadra(驴姓)》 。

  [232]《杂·二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8页上栏至68页中栏,参见《中·六一·牛粪喻经》、南传《S。22.96。Gomaya(牛粪)》。

  [233]《中·一一七·柔软经》,《大正藏》第1册第607页下栏,参见南传《A。3.38。Sukhumāla(柔软),A。3.39。Mada(憍慢)》。

  [234]《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第22册第779页下栏。

  [235]《增·马王品·第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769 至769页下栏。

  [236]《A。10.91。行欲人》,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第76页至80页,参见汉传《中·一二六·行欲经》、法炬译《佛说伏淫经》。

  [237]《中·一七四·受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711页中栏至712页中栏,参见南传《M。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小经)》。

  [238]《中·一七五·受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712页下栏至713页上栏,参见竺法护译《佛说应法经》、南传《M。46。 Mahā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大经)》。

  [239]《长·十七·清净经》,《大正藏》第1册第74页下栏至75页上栏,参见南传《D。29。Pāsādika-Suttanta(清净经)》。

  [240]《杂·四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24页上栏至124页中栏。

  [241]此毛发编成的毯子穿在身上肤涩难忍,且冬冷夏热。

  [242]《中·一八·师子经》,《大正藏》第1册>>第441页下栏至442页上栏, 参见《中·一七四·受法经》、《中·一○四·优昙婆逻经》、《长·八·散陀那经》、施护译《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南传《A。8.12。Sīha(师子)》、《M。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小经)》、《D。25。Udumbarika-Sīhanāda-Suttanta(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243]即尼揵陀若提子,为耆那教教祖。

  [244]《中·一九·尼乾经》,《大正藏》第1册第443页下栏,参见南传《M。101。Devadahasuttaj(天臂经)》。

  [245]《中·一九·尼乾经》,《大正藏》第1册第442页下栏,参见《杂·五六三经》、《杂·九七七经》、《别译杂·二一一经》、南传《M。101。Devadahasuttaj(天臂经)》、《A。3.74。Nigantha(尼揵陀〔若提子〕)》。

  [246]《杂·一一四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305页下栏至306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七一经》、南传《S。3.11。Jatila(结发行者)》 。

  [247]《杂·九七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252页下栏至253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二一一经》。

  [248]《中·一○四·优昙婆逻经》,《大正藏》第1册第592页中栏至595页下栏,参见《长·八·散陀那经》、南传《D。25。 Udumbarika-Sīhanāda-Suttanta(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249]《别译杂·一二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422页中栏,参见《杂·九一二经》、南传《S。42.12。Rāsiyo(王发)》。

  [250]《中·一七四·受法经》,>第712页中栏,参见南传《M。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小经)》。

  [251]《长·三○·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28页上栏。

  [252]《中·一九·尼乾经》,《大正藏》第1册第443页中栏至445页上栏,参见《杂·九七七经》、《别译杂·二一一经》、南传《M。 101。 Devadahasuttaj (天臂经)》。

  [253]《杂·五六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47页下栏至148页上栏,参见南传《A。3.74。Nigantha(尼揵陀〔若提子〕)》。

  [254]《增·莫畏品·第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744页上栏至744页中栏。

  [255]《增·增上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670页下栏至671页下栏。

  [256]《杂·一〇九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87页下栏至288页上栏,参见南传《S。4.1。Tapo kamma·ca(苦业)》。

  [257]《别译杂·一二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422页中栏至422页下栏,参见《杂·九一二经》、南传《S。42.12。Rāsiyo(王发)》。

  [258]《中·二○四·罗摩经》,《大正藏》第1册第777页下栏至778页上栏,参见南传《M。26。Ariyapariyesanasuttaj(圣求经)》、《D。14。Mahāpadāna-suttanta(大本经)》。

  [259]《中·一九五·阿湿贝经》,《大正藏》第1册第751页上栏至751页中栏,参见南传《M。70。Kītāgirisuttaj(枳咤山邑经)》。

  [260]《中·一七四·受法经(上)》,《大正藏》第1册第712页上栏至712页中栏,参见《中·一七五·受法经(下)》、南传《M。 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得法小经)》、《M。46。Mahādhammasamādānasuttaj(得法大经)》。

  [261]《A。8.12。师子》,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第39页至40页,参见汉传《中·一八·师子经》。

  [262]《杂·一一四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301页下栏,参见《别译杂·一一六经》、《增·莫畏品·第五经》、南传《S。16.5。Jinnaj (老)》。

  [263]《长·一七·清净经》,《大正藏》第1册第74页中栏至74页下栏, 参见南传《D。29。 Pāsādika-Suttanta(清净经)》。

  [264]《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6页上栏至736页中栏, 参见南传《M。117。 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265]通过观察某些事物如番瓜、宅地等而说明因果、利弊、得失,或作预言等。

  [266]“横法”指傍生,“明于横法”则如相马等。

  [267]《杂·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31页下栏至132页上栏, 参见南传《S。28.10。Sucimukhī(净口)》。

  [268]《四分律》卷四,《大正藏》第22册第594页中栏。

  [269]《中·二○四·罗摩经》,《大正藏》第1册第777页下栏至778页上栏,参见南传《M。26。Ariyapariyesanasuttaj(圣求经)》、《D。14。Mahāpadāna-suttanta(大本经)》。

  [270]《S。24.6。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9页,参见汉传《杂·一六二经》。

  [271]《S。24.5。无》,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6页至307页,参见汉传《杂·一五四经、一五六经》。

  [272]《S。24.8。(大)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13页至314页,参见汉传《杂·一六一经、一六三经》。

  [273]即以黑、蓝、红、黄、白、究竟白等颜色代表六种不同品类的人,其中黑种姓为最愚劣之人,蓝种姓次之,至究竟白,则为最清净、最完美之人。

  [274]《S。24.7。因》,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11页,参见汉传《杂·一五五经、一五七经、一五八经、一五九经》。

  [275]《杂·六四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182页中栏至182页下栏,参见南传《S。48.9-10。Vibhavga(分别)》。

  [276]《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下栏至736页中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277]《杂·七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南传《S。45.21。Micchatta(邪性)》。

  [278]《杂·六二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74页中栏至174页下栏, 参见南传《S。47.20。Janapada(国土)》。

  [279]《杂·一二五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44页中栏, 参见南传《S。20.8。Kalivgaro(藁)》。

  [280]《杂·五〇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32页下栏至133页上栏,参见南传《S。21.3。Ghato(水缸)》。

  [281]《杂·二七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3页上栏至73页中栏,参见南传《A。8.9。Nanda(难陀)》。

  [282]《长·十·十上经》,《大正藏》第1册第55页中栏至55页下栏,参见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南传《D。34。Dasuttara-Suttanta (十上经)》。

  [283]《增·七日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742页上栏至中栏,参见南传《A。6.19。 Maranasati (1)(念死)》,《A。8.73。 Maranasati (1)(念死)。

  [284]《增·须陀品·第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59页下栏。

  [285]《增·力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19页上栏。

  [286]《中·八三·长老上尊睡眠经》,《大正藏》第1册第559页中栏至560页中栏,参见竺法护译《佛说离睡经》、南传《A。7.58。 Pacala(睡眠)》。

  [287]《增·善知识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600页上栏,参见《增·八难品·第六经》。

  [288]《中·一三三·优婆离经》,《大正藏》第1册第630页中栏,参见南传《M。56。Upālisuttaj(优婆离经)》。

  [289]《杂·九八七经》,《大正藏》第册2第257页上栏。

  [290]《中·三二·未曾有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471页下栏,参见南传《M。123。Acchariyabbhutadhammasuttaj (希有未曾有法经)》。

  [291]《杂·七二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195页下栏。

  [292]《增·高幢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630页上栏。

  [293]《增·八难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54页中栏,参见《增·善知识品·第六经》。

  [294]《杂·一三三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67页下栏至368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三五二经》、南传《S。9.2。Upatthūna(看护)》。

  [295]《杂·一三四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70页下栏。

  [296]《杂·一三四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370页上栏至370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三六三经》。

  [297]《杂·一三四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370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三六四经》、南传《S。9.8。Kulagharanī(家妇)》。

  [298]《增·地主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612页中栏,参见《中·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杂·二五四经》、南传《A。6.55。Sona ((尊者)二十亿耳)》。

  [299]《杂·二五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2页下栏,参见《中·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增·地方品·第三经》、《五分律》卷二一、《四分律》卷三、南传《A。6.55。 Sona(输屡那)》。

  [300]《增·力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18页下栏至719页上栏。

  [301]《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5页下栏,参见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失译《般泥洹经》、南传《D。 16。 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 (大般涅槃经)》。

  [302]《四分律》卷五四,《大正藏》第22册第967页上栏,参见《中·三三·侍者经》。

  [303]《中·一六六·释中禅室尊经》,《大正藏》第1册第699页中栏至699页下栏,参见《中·一六五·温泉林天经》、竺法护译《佛说尊上经》、南传《M。134。Lomasakavgiyabhaddekarattasuttaj(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 。

  [304]《杂·八〇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207页中栏至208页上栏,参见南传《S。54.9。Vesāli(毗舍离)》。

  [305]《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大正藏》第24册第783页中栏至783页下栏。

  [306]《增·善知识品·第十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01页上栏至601页中栏。

  [307]《增·九众生居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768页上栏。

  [308]《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正藏》第12册第764页上栏至764页中栏。

  [309]《杂·一三〇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59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三○六经》、南传《S。2.26。Rohita(赤的)》、《A。4。 45。Rohitassa(赤马〔天子〕)》。

  [310]《杂·二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上栏至56页中栏, 参见南传《S。35.65-68。Samiddhi(三弥离提)》。

  [311]《杂·二三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07。Loka(世间)》。

  [312]《杂·二三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下栏至57页上栏, 参见南传《S。35.116。Lokakāmaguna(世间欲类)》。

  [313]《杂·二三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中栏,参见南传《S。35.82。Loka(世间)》。

  [314]《长·三○·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44页上栏至145页上栏,参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315]《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上栏。

  [316]《杂·三○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8页中栏,参见南传《S。35.136。Agayha(不执著)》。

  [317]《杂·四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21页上栏, 参见南传《S。36.11。Rahogataka(独坐)》。

  [318]《杂·九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29页下栏, 参见《别译杂·一二八经》、南传《S。42.11。Bhadra(驴姓)》。

  [319]《杂·四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08页中栏至108页下栏, 参见南传《S。56.45。Chiggala(毛)》。

  [320]《杂·九五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243页中栏。

  [321]《杂·一二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40页上栏, 参见南传《S。23.2。Satto(众生)》。

  [322]《杂·一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9页中栏至39页下栏, 参见南传《S。23.1。Māro(魔)》。

  [323]《杂·一三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41页中栏至41页下栏。

  [324]《杂·一二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39页下栏, 参见南传《S。23.12。Māradhamma(魔法)》。

  [325]《杂·一二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41页上栏, 参见南传《S。23.19-22。Khaya etc。(尽法等)》。

  [326]《别译杂·三一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479页上栏, 参见《杂·一三一二经》。

  [327]《杂·二六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69页下栏, 参见南传《S。22.100。Gaddula(系绳)》。

  [328]《杂·二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6页上栏。

  [329]《杂·七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0页中栏,参见南传《S。45.15。Uppāda(生起)》。

  [330]《杂·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15 至15页下栏, 参见南传《S。22.5。Samādhi(三昧)》。

  [331]《杂·二二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上栏。

  [332]《中·二一六·爱生经》,《大正藏》第1册第801页上栏, 参见《增·利养品·第三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五子命过经》、安世高译《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南传《M。87。Piyajātikasuttaj(爱生经)》。

  [333]《增·一子品·第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63页上栏,参见《增·一子品·第八经》、南传《A。1.1.2。Itthirūpa(女色),A。1.1.6。Purisarūpa(男色)》。

  [334]《杂·二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60页中栏, 参见南传《S。35.191。 Kotthika(拘絺罗)》。

  [335]《杂·九○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25页下栏。

  [336]《增·火灭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79页上栏至579页中栏。

  [337]《增·安般品之二·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84页下栏。

  [338]《四分律》卷十一,五语指说色、受、想、行、识无我,六语指说眼、耳、鼻、舌、身、意无常。《大正藏》第22册第640页下栏至641页上栏 。

  [339]《增·邪聚品·第八经》说五恶为:秽恶、两舌、嫉妒、嗔恚、无反复。《大正藏》第2册第700页中栏至701页上栏。

  [340]《增·邪聚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700页中栏至701页上栏。

  [341]《增·放牛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96页上栏至796页中栏。

  [342]《增·惭愧品·第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91页中栏至第592页中栏。

  [343]《增·一入道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570页下栏至571页上栏。

  [344]《增·利养品·第一经》作“修罗陀”。

  [345]《增·一入道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571页上栏,参见《增·利养品·第一经》。

  [346]《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59页中栏至第759页下栏,参见南传《M。29。 Mahāsāropama-sutta(心材喻大经)》。

  [347]《四分律》卷四作“提婆达”,《大正藏》第22册第592页中栏。

  [348]《增·善恶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81页上栏至781页中栏。

  [349]《杂·一二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43页中栏,参见南传《A。5.30。 Nāgita(那提迦),A。8.86。Yasa(名称)》。

  [350]前“念食”指思食,有情由于种种思愿而活命;后“念食”指正念,能助长一切善法而称为“食”。

  [351]《增·马王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72页中栏至772页下栏。

  [352]《杂·一一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299页下栏至300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一一一经》、施护译《佛说月喻经》、南传《S。16.3。Candupamaj(月喻)》。

  [353]《杂·二四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58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14-115。 Mārapāsa(魔索)》。

  [354]《杂·二一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4页中栏至54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88。 Samudda(海)》。

  [355]《杂·二一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4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87。 Samudda(海)》。

  [356]《杂·一一六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11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99。 Kumma(龟)》。

  [357]《杂·一一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13页上栏, 参见南传《S。35.206。 Chapāna(六生物)》。

  [358]《杂·九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30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一二八经》、南传《S。42.11。 Bhadra(驴姓)》。

\

  [359]有上下两个五分结,五下分结即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疑等,五上分结即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等。

  [360]《杂·一二五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45页上栏,参见南传《S。20.6。Dhanuggaho(弓术师)》。

  [361]《增·善恶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82页上栏至782页中栏。

  [362]《杂·一二三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38页中栏,参见《别译杂·六二经》、南传《S。3.10。Bandhana(缚)》。

  [363]《增·善恶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82页下栏。

  [364]《增·善恶品·第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782页下栏至783页上栏。

  [365]《增·结禁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77页上栏至777页中栏,参见南传《A。10.45。Rājantepurapavesana(入王之内宫)》。

  [366]《四分律》卷十六,《大正藏》第22册第671 至671页中栏。

  [367]汉传经典又译作毗沙王、频毗娑罗王等多种。

  [368]《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第22册第780页上栏至780页中栏。

  [369]此五王见于《增·五王品·第一经》、《增·听法品·第五经》。

  [370]《五分律》卷十五,《大正藏》第22册第105页中栏。

  [371]《中·八○·迦絺那经》,《大正藏》第1册第552页中栏。

  [372]《杂·一三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361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三一二经》、南传《S。2.6。 Kāmada(迦摩陀)》。

  [373]《长·一四·释提桓因问经》,《大正藏》第1册第62页下栏, 参见《中·一三四·释问经》、法贤译《帝释所问经》、南传《D。21。 Sakka-Pa·ha-Suttanta(帝释所问经)》。

  [374]《中·七七·娑鸡帝三族姓子经》,《大正藏》第1册第545页中栏, 参见南传《M。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