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妙法莲华经第一品全文

发布时间:2023-02-23 13:50:32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这些法身大土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序品第一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第一品是〈序品〉,叙述这部经的因缘。本来所有的经,第一品不叫〈序品〉,可是只有这部经《法华经》特别有这〈序品〉

  A1 序分 A2 正宗分 A3 流通分 A1 分二

  B1 通序˙通叙迹本二门˙六种证信序 B2 别序 B1 分三

  C1 标信与闻 C2 时主及处 C3 众成就

  今C1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如是的法,才可以信;不如是的法,就不可以信;所以“如是”就是信成就。凡是佛所说的经典,都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这个“我”,是什么我呢?有凡夫的假我、外道的神我;这个“我”也就是假我,不是真我。我闻,本来不是耳朵闻为什么说我闻?因为“耳”只是身体的一部份,“我”是身体的总称,所以阿难就说“我闻”。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有很多种的意思:

  (一)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初登法座,感佛相好──感现身体和佛的身体一样;所以大众就顿起三疑,起了三种疑惑。

  第一种怀疑:这些菩萨、罗汉、比丘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没有入涅槃,又来讲经说法了!以为是“佛重起来”,重新回来讲。

  第二种怀疑:又有的人怀疑,说一定是他方佛来到这地方来了。

  第三种怀疑:大家说,现在阿难已经转身成佛了,要不然他怎么会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的相好光明,有如此的紫金光聚?

  可是,当阿难登到法座上,一讲“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三疑顿息,这三种怀疑统统都没有了!这一切的罗汉、菩萨、声闻、比丘,才知道了!如是,是指法之辞;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佛所说的,不是我自己来说的。”

  (二)遵佛嘱。遵,是遵从。佛入涅槃的时候,吩咐阿难,一切经典的前面,都应该以“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所以阿难就依照佛的命令,在结集经藏时,首先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

  (三)息争论。怎么息争论呢?因为阿难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轻的;如果他不用佛的名义,不说“这部经典,我是听佛说的”的话,那么大家就争了!你可以讲,我也可以讲,互相就争论不已。阿难说这部经典是佛所说的,一切的大众,无论是年纪老的、中等的,或是最年轻的,也都没有话讲了;为什么?因为经典是佛说的,不是阿难自己作出来的!所以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表示,息大家的争论。

  (四)异外道。外道经典的前面,都用“阿欧”两个字;“阿”是“无”,“欧”就是“有”。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因为外道说一切的万法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佛所说的经典,用“如是我闻”为开始,和外道那种“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不同。

  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以四事问佛,佛答覆阿难的问题。

  第一,结集经藏,经的前面用“如是我闻”。

  第二,佛入涅槃之后,比丘要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

  (一)观身不净。观察这个身体是不净的。我们这个身体就洗得再干净,也有汗泥流出来,若不洗就出了一股臭味。所谓“九孔常流不净”,你看!两个眼睛,就有眼泪、眼屎,这是不干净的;两个耳朵,就有耳屎,时间一久,你不掏耳朵,耳朵里边的耳屎就满了;两个鼻孔,就有鼻涕;口里就有黏痰、唾沫。这都是不清净的,你怎么样收拾它,它总有一些个肮脏的东西在里边。这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是九孔;这叫九孔常流不净,所以要观身不净。

  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修这种看身体不干净、不清净的法;多贪,贪什么?就是贪淫欲。贪淫欲的人,就要用一种方法来制止这个淫;怎么制止?就是观身不净。再好的美貌男女,也都是不净的;既然不净,又有什么可贪恋的?所以才说“多贪众生不净观”。知道它不净了,就不贪着;不会贪着,就没有那么大的淫欲心了!

  (二)观受是苦。受,是领受。你所领受的一切境界,是善的境界?恶的境界?你有所领受,就摇动你的心;心摇动,这就是苦。这“苦”说起来很多,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又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再加上生、老、病、死苦,共有八苦。这苦苦、坏苦和行苦,就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在这三界中,就有这三种的苦。

  无论你所有的接受、领受,一切的境界都是苦的。你若能知道它是苦,就不会有一种享受的这种感觉;没有贪求快乐的这种感觉,这就是没有苦。

  (三)观心无常。人的心,是后念生,前念就灭;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好像大海里的水波浪,一念一念的,生生不已;可是每一念都是无常的,每一念都是虚妄的。

  (四)观法无我。法,有“色法、心法”。在《百法明门论》上说: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

  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加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再加六个“无为法”,凑起来是百法。虽有这么多的法,可是无“我”;于“我”和“我所”是没有的。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真正法,都不要执着有法。如果执着有法,就变成法执;你修到极点了,人空、法也空。

  我们人没有明白佛法之前,就有我执;一切都是属于我的,一切都是我所有的,就有所执着。有所执着,就有所挂碍;有挂碍,就有颠倒;有颠倒,就有梦想。在没有明白佛法时,就有一个我执;明白佛法之后,又变成法执,执着有“法”。所以佛说四念处,要观一切法都无我;“我”既然没有了,又什么地方有“法”呢?

  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所受的也是不净,心也不净,法也不净。观受是苦,你看“受”,知道是苦了,那么身、心、法,也都变成苦的。观心无常,这身、法、受,也都是无常的。观法无我,这身、受和心,也都是无我的。所以虽然说四念处是身、受、心、法,可是它们都有连带关系。在佛入涅槃之后,每一位比丘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时刻都不应该舍离,这是佛所吩咐的。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这样嘱咐一切的弟子,所以有很多的比丘都修这四念处法。

  第三,佛入涅槃之后,要以戒为师。所有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必须要依照戒律去修行。若不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法就会灭亡;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就住世。有一人依照戒律来修行佛法,佛教就有一分的光明;有十人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教里就会放十分的光明。若有百人、千人、万人,人人都依照戒律去修行,不犯佛所说的戒律;这个时候,无量无边的光明,就会把这世界的黑暗都给照化、消灭了。所以持戒,依戒修行,是最重要的。

  第四,对恶性比丘,默而摈之。恶性比丘,你没有法子和他讲道理,只可以不和他讲、不和他辩论;让他自己生忏悔心,就会也要守规矩。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阿难以四事问佛,佛答覆阿难这四个问题。所以一切的经典前面,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说这个法,所以这是一种信成就,你信它,就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又者,“不变名如,随缘曰是”,这个“如”就是不变,随一切的缘这就叫“是”。虽然随缘而不变,不变而又随缘,这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这就叫“如是”。又者,这个“如是”是印可之意,就是你若做对了,你和佛的心是一样的,就叫如是;你若和佛的心不同,就叫不如是。

  如是我闻,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耳听见佛所说的;不是我自己的杜撰,不是我自己编造出来的,是我从佛那儿听来的。”阿难比佛小了很多岁,佛十九出家,三十岁成佛;佛成佛的那一天,就是阿难出世的时候。阿难在他二十岁,才出家给佛当侍者,在二十岁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有听过;那么他怎么又会在结集经藏的时候,去结集经典呢?

  阿难是佛的堂弟,二十岁的时候才出家,在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有听过;可是由于阿难发愿请佛重说,所以佛在秘密之中,把以前所说过的经典,都给阿难再重说一遍。阿难对佛所说的经典,是从始至终,他都“一闻永记”,一历耳根,永远存在他心里。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的法,就好像大海水似的,流到阿难的心里头去。

  又者,阿难是大权示现;权,是权巧方便。因为阿难在过去,一切佛所说的经藏,都是由他来结集的;所以他就是没有听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但是他开悟了之后,对于过去所有佛所说的法藏,都可以回忆起来。每一尊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的;现在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下,他把以前所受的经教,也都可以回忆得起来,就是阿难没有听过以前所说的佛经,他也能完全记得。

  C2 时主及处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一时:就是时成就。“时”因为没有一定,如果要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印度的时,跟中国的时就不相同。因为历数的关系,在以前,大约每一个国家,都单有它的年月日时,不相同的;若说是在什么年月日时,未免就要考古家费很大的脑筋去研究。所以在翻译佛经时,就说“有这么一个时候”;哪一个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的那个时候。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语,具足说就叫“佛陀耶”,又叫“布达耶”。中国人习惯愿意省文,就单单说一个“佛”字。中国人,人人都认识这个“佛”字;可是你叫他讲这“佛”字的意思,人人都不会讲。

  佛,在中国本来没有这个字,是后人造出的这一个“佛”字。佛者,觉也,就是觉悟。觉有三种:

  (一)本觉:本来的佛性就是觉悟的,也不需要经过修行。

  (二)始觉:方才开始觉悟。好像我们本来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没有觉悟,这只有本觉,而没有始觉。我们发心想要学佛法,研究佛教的道理;这一开始的时候,叫始觉,开始觉悟了。

  (三)究竟觉:开始觉悟后,一天就比一天觉悟得多一点;好像听经,我们听一次经,就多明白一点佛法。一天就明白一点,十天就明白很多了;等到有一天,就完全把佛法都明白了、了解了!你完全明白的那个时候,也就成佛了;你成佛了,这叫究竟觉。

  又有三种的讲法,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一)自觉,就是自己觉悟。自觉和凡夫就不同了;凡夫是不觉,他没有觉悟。什么人叫自觉呢?是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所以这二乘的小乘人,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

  (二)觉他,就是菩萨。二乘和凡夫不同,菩萨和二乘又不同。怎么叫觉他?就是我自己觉悟这个道理了,我把这道理发扬光大,把所觉悟的道理,去向每一个人讲说,愿其他的人统统都觉悟了,这叫觉他。这是菩萨自利利他,自己得到利益了,又要以这个利益,去利益一切的众生。二乘的人就不是这样,他只知自利,而不知道利他;只知道我自己明白了,不管其他的众生,所以叫这二乘人是自了汉。佛骂这种二乘人叫焦芽败种,因为他不会令佛法发扬光大,就等于已经生出的芽又乾了,不生了;虽然是种子,种到地里,但这种子坏了!

  (三)觉行圆满。菩萨虽然能觉他,而没能觉行圆满;觉满,就是“佛”了,所以这和菩萨又不同了。佛是“三觉圆,万德备”,这三种的觉悟都圆满,所有一切的德行也都完备了,所以就成为佛。

  这位佛是指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是净饭王的太子,名字叫悉达多;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说法四十九年,法会有三百余会。阿难比佛小三十岁,二十岁才出家;所以佛说法,他听了二十九年法。以前二十年所讲的,佛用神通力,秘密地向他宣说;阿难一历耳根,永远都不会忘。所以结集经藏时,阿难把佛所说的经典,都清清楚楚的记下来。

  住王舍城:这个“住”,有的经藏就讲“在”,讲“佛在王舍城”。“住”就是“在”,“在”也就是“住”;佛在王舍城的东北方,在舍卫国里。舍卫国是梵语;翻译为“丰德”。丰,是说这个国家,所谓“人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五欲,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也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种;这国家,五欲的境界非常丰富。多闻,人欢喜读诵书;解脱,很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所以这国家,就叫丰德。

  耆阇崛山中: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因为山形犹如一只鹫鸟;灵鹫,这是一种灵鸟。

  “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王舍城耆阇崛山”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在其他的经典多数是说“一千二百五十人”,可是在法华会上的人特别多,有万二千人俱。

  C3 众成就 分二

  D1 列众 D2 总结众集  D1 分三

  E1 声闻众 E2 菩萨众 E3 八部众 E1 分二

  F1 比丘众 F2 比丘尼众 F1 分二

  G1 无学众 G2 有学众 G1 分三

  H1 举列标数 H2 明位叹德 H3 列名总结

  今H1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大比丘:就是将要证果成阿罗汉的比丘,所以谓之“大”。

  什么是比丘?比丘具足三义,是多含不翻,所以就仍然保留“比丘”这个名词。这三个意思,都是什么?

  (一)乞士。就是要饭的人。因为比丘不立烟炊,自己不做饭吃;在佛制比丘,有的日中一食,有的过午不食,这也是行头陀行。每天到吃饭的时候,就托着钵去乞食──到每一个门口化斋饭;一般的在家人,就布施斋饭给这些个比丘,所以叫乞士。

  (二)怖魔。令魔王恐惧。什么叫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时,三师七证问:“汝是丈夫否?”答:“是丈夫!”问:“汝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在羯磨问答的时候,你这一说“已发菩提心”,这时就有地行夜叉传话给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转报到六欲天的天魔那地方去,说:“人间又有某某人出家了!佛的眷属又增加了,我们魔王的眷属就少了!”这样一报告,魔王就生出一种妒忌心,就恐怖,所以又叫怖魔。

  (三)破恶。就是破烦恼恶,破无明恶,破贪瞋痴三毒的恶。

  比丘具足“乞士、怖魔、破恶”这三个意思。

  众:就是大众,很多人在一起。多少呢?万二千人俱:有一万二千人这么多的比丘在一起。这“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

  “比丘”是表位,表明了这是声闻的位子;下面要讲的,是“叹德”,赞叹德是什么程度。所以在每一部经的前面,都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有这六种成就,佛才说法;如果这六种有一种不成就,就不能说法。为什么?譬如我们现在讲经,要有人听,先要有众成就。有人听了,如果没有个地方,又怎么听呢?地方也有了,可是要有真正明白佛法的说法主来讲经说法;如果单单有人听和有地方,而没有人说法,这个法会也不能成就。

  说法的人也有,也有人听,也有地方,你又要有个时候。你若没有个相当时候,譬如七点到九点这个时候──也是不成就的。人有了,地方也有了,说法的人也有了,时候也有了;那我不听!你不听,这“闻成就”就没有了。你想听,这闻成就就有了。可是虽然听,不相信,他都不知道这个法师讲来讲去讲的什么?都不知道他所说的是真的、是假的?这不信,也就信不成就了。“哦,这法师讲得井井有条,我听得是津津有味,愈听愈想听,听得我这耳朵都流出油来了!”总想要听!相信了,这就是信成就。

  现在我们讲经也有六种成就。第一,你要信;你若信,才能听;你若听,又要有个时候;有个时候,又要有个讲经说法的法师、又要有个地方,和大众聚在一起。这六种成就,缺一不可的。

  H2 明位叹德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皆是阿罗汉:和这一些大比丘众,有万二千人这么多,这是说这个“数”;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叹是赞叹,德是道德,这是赞叹阿罗汉的道德。皆是阿罗汉,“皆”当“全”字讲,全是阿罗汉。

  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就是比丘的果;在因中做比丘,修证果了,得阿罗汉。

  (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就去要饭;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是应人间和天上的人的供养;也就是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所应当供养的。也叫供应,就是应当去供养其他的比丘。佛住世的时候,一切的比丘、一切的人,都要供佛;佛有一次,就变成一个修道的人,又去转供养其他的比丘,这叫供应。

  (二)杀贼。杀什么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你若证到阿罗汉果程度上,阿罗汉就把它们都杀了。那么,是贼要杀,不是贼,杀不杀呢?也杀!不单杀贼,而且杀不贼,所以叫杀贼。怎么不贼也要杀?因为在小乘声闻、缘觉认为是不贼的;到菩萨的境界上,这还是贼!所以在罗汉说来不是贼,在菩萨佛的境界上,这还是贼!所以也杀不贼。

  (三)无生。没有生,也没有灭。证到四果阿罗汉,悟无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不见有一点点法能生,也不见有一点点法会灭;这种境界,说也说不出来,讲也讲不出来,只可忍受于心,所以叫无生法忍。

  罗汉有四个阶级:有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

  初果阿罗汉又有一个名称,叫须陀洹果;这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没有了,这叫见道位,这是第一个果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

  六尘,就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证得初果的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他就有一种定力。怎么样子呢?色不能摇动他的心,无论是美色,或是不美色,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的;这是对于色尘他不摇动,不入这个色尘。

  声尘呢?一般人欢喜唱歌、听音乐,听好的音声;证初果阿罗汉的人,善声、恶声、好声、坏声、是声、非声,无论什么声音,他也不摇动了;不为声尘所转,而能转这个声尘。

  香尘,有的人欢喜闻一股香味,闻到香味,他就欢喜;遇到臭味,就不欢喜了,这都叫被香尘所转。你有一个欢喜,有一个不欢喜,这就有了爱憎心;有了爱憎心,这就被香尘所摇动了。

  舌尝味道,吃了好的滋味,就欢喜吃多一点;不好的滋味,就不欢喜吃,这又被味尘所转。证到初果的阿罗汉,香尘、味尘不能转动他的心。

  触,我们一般人都贪图触尘,乃至于男女这种情爱,都是对触尘没有看破;所以自己的身体,就要接触另外的触,这是没能转这个触尘。证到初果的阿罗汉,不为触尘所摇动,也不贪美好、也不贪华丽。

  第六,就是法尘;法有种种的法,你有所执着,这也是尘;阿罗汉对法尘,也不执着。这是初果的阿罗汉有这种境界。

  说是某某人证了果了,得了道、开了悟,你试一试他。给他做一样最好吃的东西,再做一种最不好吃的东西,你看他选择哪一种吃?不过你不要被他知道;你若被他知道,他知道你是试验他,他矫揉造作,就欢喜吃不好吃的。那么他欢喜吃不好吃的东西,这也是被香尘所转、味尘所转。为什么呢?他本来欢喜吃好东西,他知道你是试验他,就故意吃不好吃的东西,这叫矫揉造作;这是一种假面具,不是真的。

  他若不为香尘、味尘所转,他没有什么选择;好的、坏的一起吃,吃一点好的,也吃一点坏的,没有分别。这证明这个修行人,是有一点工夫;但是一定说是证到初果,这还谈不到的。证初果的圣人,那是有证据的;不是随便谁都可以说我证了果了、我开了悟了,不可以的。

  二果阿罗汉,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如果不向前再去修,还要一来天上,一生人间,所以二果是一来果。初果,还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阿那含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这还要修;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无学,就是不需要再学习了;证到无学位,就是生死了了。什么生死了了?分段生死了了;可是变易生死还没有了。现在略解释这两种的死:

  (一)分段生死。我们这个身体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每一份都有它的段落,这是这个身体的分段生死。

  (二)变易生死。在你的心念里,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念又生;这生灭、灭生,就是变易生死。阿罗汉变易的生死还没有了,要到菩萨的境界上、菩萨的地位上,这变易生死才会了断。

  证到四果阿罗汉,他的神通变化,有一种不可思议、微妙难言的境界。他所有的神通,和外道的神通,是完全不同的;他有五眼六通,可以踊身虚空。虚空,什么东西也没有,他可以站在虚空里,又可以在虚空里走路、打筋斗,头向下、脚向上;他的身上边可以出火、身下边可以出水,飞腾变化。总之,在虚空里,他有十八变。因为他有神通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就列入四圣之内;四圣,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法界。

  以前有位罗汉,他收了一个徒弟;有一天,他带着这个徒弟出去。他这个徒弟一路上,背着衣单、行李,心想:“行菩萨道是最妙、最好的,我一定要发心行菩萨道,来帮助一切众生!”徒弟这样想,这位罗汉就知道了,哦!他现在发菩萨心了,我现在只是个罗汉,我应该背行李走,减轻他的负担。就向他徒弟接过衣单,说:“你交给我了!我来背这个衣单!”徒弟就把它交给师父了。

  走了走,徒弟就想:“哦!舍利弗行菩萨道,就遇到有人向他来化眼睛;化了左眼,又说不对,要的是右眼。唉!菩萨道是不易行的,我不要行菩萨道,去修罗汉这种法,自己帮助自己好了!不管人!”他师父这个罗汉一看,啊!本来他回小向大,现在他又回大向小,又开倒车,向后转了!于是乎说:“这东西还要你背着,我不能拿这个东西了!”他徒弟就接着了。

  背着走一走,他的菩萨心又发起来了,又回小向大了;这位罗汉又向他要衣单。这徒弟就说:“您等等又要背,等等您又交给我,现在您又要拿回去。为什么您这样子?您不怕麻烦吗?我背着好好的,您又要!”

  罗汉就说:“你一路上,你先发了菩萨心,回小向大;我是个行罗汉法的,所以这个衣单,我应该自己拿着。那么等一等,你又回大向小,又不行菩萨道了,要修罗汉法,所以我把这衣单又应该交给你;现在你又发了大心,我又应该来负担衣单!”

  这个徒弟一听,哦!师父真是有点来历!于是就发菩萨心,行菩萨道。

  罗汉是有神通的,他这种神通,是无入而不自得的。在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因为他没有证得四果,没有得到漏尽通。结集经藏的人,大家开会先讲明了,都要证得四果阿罗汉,才可以参加这个结集经藏的法会;而阿难只证得三果,所以大家就把他放到门外边,不准他进来。

  他就着急了:“这怎么办?所有佛所说的经典,我都记得;现在我没有证得四果阿罗汉,也不能参加结集经藏的法会!这怎么办呢?”就在这一着急的时间,呵!他即刻证得四果阿罗汉了!阿难就在外面大声说:“我现在证得四果了!你们可以开门让我进来了!”

  在里边的这些大阿罗汉就说:“哦!你若证得四果阿罗汉,何必要开门才能进得来呢?你从锁匙的窟窿里,就钻进来了嘛!”这么一说,阿难就想:“对啊!我是不要开门,就可以进去!”于是他就用神通进到门里面去。你看!证得阿罗汉果的人,进来是不用开门的;若要开门才可以进得来,他说他证得阿罗汉,你就证明他是讲大话,是说假话、打大妄语。所以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被人家关到门外一次;这不是那么容易的!

  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诸漏已尽:诸漏,不是一种漏;有多少种呢?往多的说,有八万四千种。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的漏;烦恼,就是“漏”。你愿意生烦恼吗?那就是向下漏了;漏到什么地方去?

  漏到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去。所有一切的毛病,都叫漏;所有你的欲心,都叫漏。你欢喜吃好东西,这是漏;你欢喜听好声音,这是漏;你欢喜住好房子,这是漏;你欢喜睡个好床铺,这是漏;你所愿意的、所贪的,这都叫漏;你所放不下的,这都叫漏。

  你看!你放不下的东西有多少?这一些个漏,就好像在一个瓶子里,底下有个窟窿,你装多少水,就漏多少;你的功德不能存住的!你做了一点什么功德,它就漏出去了一点;你做多少、漏多少,总是保持不住。

  我们人的身体,是有漏的身体;眼睛也是漏,耳朵也是漏,鼻子也是漏,口也是漏;大、小便利,也都叫做漏;你心里头打妄想,这都叫漏。这诸漏是太多了,数不尽那么多;总起来说有八万四千,那不止八万四千那么多。诸漏,就是所有你大的习气、小的习气、大的毛病、小的毛病,一切的怪习气、坏习气,都叫漏。

  再说浅近一点,你欢喜抽烟,这是漏;欢喜喝酒,这是漏;欢喜赌钱,这是漏。欢喜去找女人,这是漏;女人欢喜找男人,一样也是漏。不是说男人有漏,女人就不算,女人漏得更多;再说明显一点,你保持不住你的精、气、神,这都叫漏。女人到每一个月,就有她的月信来,这也叫漏。男女这个根,不能停止淫欲,这叫最大的漏。所以这个漏是太多了!

  可是这些个阿罗汉,诸漏已尽;尽,就是了了、没有了。这个“已尽”,并不是说“漏尽了”,而是“没有漏了”;所以你们看经文,要特别清楚这个地方,不是说漏得没有了,就叫漏尽;不是的,而是已经完全没有漏了,根本就不漏了,这才叫漏尽。所谓“漏尽通”,要证得四果阿罗汉了,才能得到漏尽通;你没有证得四果阿罗汉,是得不到漏尽通的。漏尽通,就是诸漏已尽;现在这些一万二千大阿罗汉、大比丘众,都是诸漏已尽,没有一点毛病了,这一些个都是圣人了。

  无复烦恼:这一些个大阿罗汉、大比丘,因为已经都得到漏尽通了,所以就没有烦恼。如果不得到漏尽通,烦恼还会有的;所以说“无复”,就是不会再有。他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生死都了了,所以没有烦恼了。

  烦恼究竟有多少呢?总起来说,有八万四千种那么多的烦恼。八万四千种烦恼,那是太多了!我们再把它收回来,总起来,就是一个无明;这一些个烦恼,都是从无明那儿生出来的。

  无明生出来的烦恼,再有三种;是什么呢?这三种的烦恼,叫三毒。这三种的毒药,把我们所有人的佛性都给盖住了。我们由无始以来到现在,所以没有成佛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三种的烦恼;这三毒把我们毒得醉生梦死,总也不能返本还原,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

  这三毒是什么呢?第一,就是贪;第二,就是瞋;第三,就是痴。

  (一)贪。讲起这个贪心,是贪而无厌;不论什么,就希望多一点,希望把人家的物质贪为己有。这个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贪法──在国家,就有国家的贪;在个人,就有个人的贪。在国家,这一些个当政者,总想吞并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的土地,这是国家的贪。个人的贪,贪一切的财产;一间房子不够,就想买两间;两间不够,就想买三间;三间又不够,就想造一个摩天大厦;标奇好异,总想胜过其他的人。

  “啊!你看!我所有的财产,比任何人都多!”可是比别人都多,这生命也没有保持得住;你钱再多,也不能把生死停止,也不能向阎王爷行一点贿赂,使令你永远都不死。这不可能的!这个贪心,把本来很聪明的人,给毒得变成糊涂了;本来是个好人,给毒得也就走到坏的路上去。

  (二)瞋。这个瞋心,也不容易把它给改了。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千日打柴一火焚”;你虽然做了很多的功德,可是有的时候,一发起脾气来,就把你这功德都给烧去了!

  怎么叫供养三宝呢?你面上没有一种瞋恨的心,这就是供养三宝;所谓“面上无瞋供养具”,你对佛欢欢喜喜的,这也就等于供养佛了!你若供养佛、供养三宝,把面孔板起来,发很大的脾气,你就再好的供养,佛也不会高兴的;为什么?你发脾气来供养佛,佛是不会接受的。“口里无瞋吐妙香”,这口里头,若没有瞋恨的言语,就是不骂人,这就等于有一股香气出来。“心里无瞋是真宝”,再没有瞋恨心,这才是真正的宝贝。这瞋心讲起来,是很不容易把它降伏的;《金刚经》上说“降伏其心”,就是降伏烦恼,也就是降伏妄想。

  (三)痴。瞋和贪,人很容易犯,但是也很容易发觉;唯独这个痴心就是在里边,不容易露出来。痴,是愚痴,就是认理不清;认一切的事理不清楚,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讲黑作白、讲白作黑。这种痴心的人,他有一种妄想心:

  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

  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

  “好花常令朝朝艳”,这花开花谢,是万物一种自然生灭的道理;他欢喜这个花,就想:哦!这花要是天天开得那么鲜艳、开得这么美满,那多好呀!我天天都可以看这个花。

  “明月何妨夜夜圆”,他欢喜赏月,八月十五的月圆了,月光就这么亮!你说,要是每天晚间,都有这么圆的月亮,都有这么明的月光,这有多好呀!每天晚间,我可以赏月;怎么到时候,月又不圆了,也没有光明了?啊!真是讨厌!可是你说怎么样呀?欢喜赏月的人,愿意这月是圆的、光是亮的;偷东西的人,他的心理就不同啦!他就想:我今天想去偷东西,可惜这月光这么亮,令我也没有地方躲藏。他认为是讨厌,他想要黑夜、没有月光;那欢喜赏月的人,就欢喜月光。

  “大地有泉皆化酒”,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哦,现在我喝酒,就要用钱来买酒;有钱,才可以买醉。如果世界上所有江、河、湖、海,所有水都变成酒,那可就方便了!我也不用钱,想喝的时候,到那儿取了就饮。这也是一个愚痴的妄想!

  “长林无树不摇钱”,这贪财的人,若做工去赚钱,他觉得会很辛苦才能赚得钱;所以他就想:“这天地间所生的树,每一棵树的树叶子,都可以作为天然的钱;我如果要用钱的时候,就到树上去摘。这有多方便!”这也是一种愚痴的想法,根本不可能的,但他要这样想。

  我以前讲过,好像没有读过书的人,就想得到博士学位;没有种田的人,到时候就想要收榖;这也是一种愚痴的心理。你也没有修行,就想要成佛,这也是愚痴到了极点!你也没有修行、皈依三宝,都没有经过这种手续,就想成佛?岂有此理!

  我们每一个人这三毒,竟把每一个人支配得颠颠倒倒、糊里糊涂的,脑筋也不清楚,智慧也都不现前。那么怎么样才可以呢?就不生贪心、不生瞋心、不生痴心,要“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

  谈到这个戒、定、慧,什么叫戒?什么叫慧?什么又叫定?

  (一)戒:就是止恶防非,就是治你的贪心。贪心,就会生出一种恶念,去贪不应得的财物;为什么生出这种的贪心?就因为不懂戒。戒,就是止恶防非,叫你知足、知止,不要妄贪;你知道守持这个戒律,就可以把贪心给打败,战胜了贪心。

  (二)定:就是定力。你若没有定力,就会有瞋心,看人也不对,看事也不对。有什么事,也认为不对;看所有的一切人,都不对;也没有人,也没有事,自己看自己,也不对,对自己也发起脾气来。甚至于自己对自己发脾气还不算,自己就打自己;左打一个嘴巴;他自己想:“我这右边嘴巴也要打一下,不然它会吃醋。”

  什么叫“吃醋”?这是中国一个很有趣的公案。在唐朝有个皇帝,他有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就怕老婆,怕得很厉害。怎么样厉害法?晚间回去一晚了,她就叫他在床前跪着。本来做大臣的见着皇帝,要叩头跪皇帝;他回去晚了,还要跪他太太。他太太什么时候说“起来”,他才敢起来;若不下“圣旨”,不讲这一句话,始终不准他起来。

  这大臣和皇帝非常之好,于是把这种情形告诉皇帝;皇帝说:“我有法子可以治你的太太,让她以后不管你!”“皇上您有什么法子呢?”“你不要问!我一定有法子,我帮你管一管你的太太!”于是皇帝就下一道圣旨,宣这位大臣的太太到宫中;这位“母老虎”,好像老虎一样的太太,到宫里去,皇帝就对她讲:“你啊!为什么你的丈夫回去晚一点,你就叫他在床前跪着?这样子是不对的!况且他没有和其他的女人有不清楚的事情!你以后如果能改过,不管你丈夫的话,就没有事,我现在赦你无罪;假如你以后还要管你的丈夫,不给他自由,那我这里有一碗毒药,你就要把它喝了,我就叫你死!”

  你说她怎么样呢?这个女人真是勇气十足的,非常的勇敢,说:“那好!我愿意现在就死在您的面前!”于是拿起这一碗毒药,就喝了。原来这并不是毒药,是一碗醋;皇帝故意说这一碗醋是毒药,看看她敢不敢喝。这个女人特别勇敢,不加思索就喝了!宁可死,也不愿意不管丈夫;结果幸亏是一碗醋,喝到肚里头,不过酸溜溜的酸一阵而已,并没有生命的危险。

  所以由此之后,中国就留下“喝醋”这一个公案;这意思就是:太太管丈夫,管得特别厉害,就是宁可死,也不愿意放弃她的丈夫,一定要管的。那么有脾气的人,没有旁人,他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自己打自己。为什么?因为他脾气太大了,没有旁人好打,就打自己。为什么打自己?就因为他没有定力!所以就要修定。

  修定的人有定力,就不会有瞋心;为什么你有瞋心、有脾气、有那么大的火?就因为你没有定力。

  (三)慧:为什么你愚痴?就因为你没有智慧。一天到晚就打妄想,把这心支配得不得休息;就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什么事情也就认不清楚。有智慧的人,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什么事情来了,我就应付它,把这事情做过去;事情去了,没有事情,就叫这个心休息,不要总支配它。所谓“心为形役”,不要这个心总做身体的奴隶。为什么?就因为你没有智慧,不能够支配这个身体,而被身体来支配。你若有真正的智慧,一切的事情来了,能迎刃而解──好像拿一把快刀似的,无论什么东西来了,这把快刀的刃太锋利了,它就挡不住了!这叫做“迎刃而解”,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我们学佛法的人,对于一切的事情,都要认清楚。今天我听果章教我们学中文,说:“不明白佛法的人,就是最愚痴的;明白佛法的人,就有智慧了。”这真是格言,真是讲得很有道理的话!那么我们有智慧的人,就不会愚痴;愚痴的人,就没有智慧。

  我再告诉你一句真话:那个愚痴,你知道是什么?就是智慧!“那这一讲,可把我讲糊涂了!愚痴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痴?那为什么还要学智慧,又不要愚痴呢?”我这个说法,你不要把它又笼统起来。我说的这个,是“愚痴的本体”,就可以变成智慧;不是说离开这个愚痴,而另外去找智慧。这个智慧,本来就在你的愚痴里边的,你没有能会用它。你若会用它,就是智慧;不会用,就是愚痴。重点在这个地方!

  这个定,也就是瞋;瞋,也就是定。你若真想要有定,就在这个瞋里,就可以把它变成定力;你若真想持戒,就是在贪上,也就会变成戒,而不是向外去找的。这些都是在你自性里边,你会用它,就是戒、定、慧;你不会用它,就是贪、瞋、痴。妙,也就在这个地方;你不明白,也就在这个地方。

  逮得己利:“逮”当“及”字讲,就是“到”的意思。逮得己利,就是到得到他自己利益的程度上了;怎么得到他自己的利益呢?这些阿罗汉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我们人为什么不得到自己的利益呢?就因为随得随失,都漏出去了;那么现在没有一切的漏,又没有烦恼,这时候才叫得到自己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是什么?自己真正明白了,就是得到真正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那他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得到智慧,证阿罗汉果,这才叫得到自己的利益。己利,就是自己觉悟了,也就是所谓的自觉,也就是自利。你再能以自己觉悟的道理,去教化一切众生,这就叫利他,也叫觉他;所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现在这一些个大阿罗汉都自觉了,而没有能觉他,所以只有自得己利,没有利他。

  尽诸有结:尽,是没有了;什么没有了?“诸有”的“结”。什么叫诸有结?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三界,又叫三有。这三界、三有,分开来说,有“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就是:

  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

  四禅四空处,无想五不还。

  “四洲四恶趣”,四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恶趣,就是阿修罗一趣、地狱一趣、饿鬼一趣、畜生一趣,这个地方是最坏的,所以叫恶趣。怎么叫“有”呢?就是它有业可造,就是有这种罪业。这八个,都在欲界里头。

  “六欲并梵天”,是欲界六天和色界的大梵天。这就有七个,再加上四洲四恶趣,一共十五个。欲界六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四禅四空处”,四禅天,就色界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有不明白佛法的人,说他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以为这就是不得了了;其实这还在三界二十五有里边,根本就谈不到有什么好处,对于修道上,那远之又远。可是有一些糊涂师父就告诉人说,这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好像无闻比丘,以四禅为四果,他到了四禅天,以为证四果;然后他堕落时,就毁谤佛:“佛说证四果就没有生死了,我现在怎么还要堕落?”他这一毁谤佛,更堕到四恶趣里边去,永远都出不来;而且不只他一个人堕到地狱去,他还有几万万那么多的徒弟,都跟着他跑到地狱去了。所谓:

  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

  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徒弟也跟着师父到地狱去,师父问徒弟:“你来到这儿干什么的?”徒弟就说:“师父,你来到这儿来了,我当然也跟着你来嘛!”

  师父一听:“哦,我怎么把徒弟都领到地狱里来了?”他自己也不晓得怎么来的。你说这真是!这些徒弟真是最爱惜师父的了,他师父到地狱里,他就跟着去;真是很可怜的!

  四空处,就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无想五不还”,是色界的无想天和五不还天;五不还天,是他那一个天叫五不还天,不是五个天。

  四洲、四恶趣,这是八个;六欲并梵天,这就有七个;四禅、四空处,这是八个;再加上无想天和五不还天,这合来是二十五个,这是二十五。

  尽诸有结,就是超出三界了,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边,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样才是真正了生脱死。

  心得自在:这时候,这些大阿罗汉们心里快乐无边;自在,就是快乐。再没有那么自在,再没有那么快乐了!所以观自在菩萨,为什么叫做“观自在”?就是坐那儿,一天到晚都是快乐的,非常自在,一点烦恼也没有了,心真正得到自由了!得到真正的智慧,所以非常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内里边真正的快乐;不是故意矫揉造作,好像呵呵哈哈──那么快乐。真乐在其中,不是在外边。

  你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呵呵哈哈,就是快乐了,那简直是烦恼!那简直就是颠倒!为什么?你见到你所欢喜的事情,你就被欢喜的境界所转动;你跟本就没有定力,被这个欢喜的境界一转动,就哈哈哈──。这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没有的!所以这是颠倒。

  H3 列名总结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 [上少下兔] 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其名曰:是谁的名字呢?就是阿若憍陈如等二十一位尊者。这些人的名字都在万二千人法华法会里边。

  阿若憍陈如:是五比丘其中的一个,是佛最先度的弟子。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悟道之后,他就观察,我应该先度谁?世间上这么多人,谁是我最先应该度的呢?因为佛成道了,三叹奇哉:

  奇哉!奇哉!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释迦牟尼佛只是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作佛,并没有说“一切众生就是佛”;可是一些后世的佛教徒,或者不是佛教徒,是冒充的假佛教徒,就说“人人都是佛!”他认为人和佛根本就没有区别。这是“以盲引盲,瞎人天的眼目”,把人间的人眼睛也都给瞎了,把天上的人眼睛也都给瞎了。

  释迦牟尼佛三叹“奇哉”之后,就以妙观察智这种的智慧来观察,谁是应该先度的?“哦!憍陈如等在鹿野苑这五个人,应该先度!”因为这五个人在过去生中,专门来破坏、毁谤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劫以前,他们一起发心修道的时候,这五个人专欺负释迦牟尼佛;有的时候打他一顿、骂他一顿,有的时候吃他的肉,或者喝他的血。你看,这厉害不厉害?

  可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虽然这五个人打他,不但不起瞋心,反而发愿说:“啊!你们真是帮助我修道啊!如果我将来能成佛,我发愿一定要先度你们!你们现在对我不是不好吗?我对你们更应该好一点!”这五个人骂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也就发愿:“你们现在骂我不是吗?我不瞋恨你;不但不瞋恨你们,我成佛之后,我首先要度你们!”就发这个愿。

  你看,这要是我们,你打我一拳,我一定回敬你一拳;你踢我一脚,我也回敬你一脚。释迦牟尼佛不但不反攻,而且还一定要用好心来对待他。有的时候,这五个人结一个小党派,说:“我们现在没有肉吃,你这么修行,可以把你身上的肉割一点出来,给我们几个人吃一吃啰?”释迦牟尼佛就把自己身上最干净、最厚的肉割下来,给这五个人吃。

  这五个人一边吃、一边骂:“你这个肉,这么不好吃,一点都不香!狗肉都比这个好吃呢!最好吃的是猪肉、牛肉、羊肉。哼!你虽然给我们吃,我们都还不愿意吃呢。”说不愿意吃,但是都吃到肚子里去了;结果吃了他的肉,还骂他。释迦牟尼佛在这时候,本来想供养他的肉,感化他们五个人回心向善、改过自新的;谁知道他们一边吃肉,一边骂他。你说这要是普通的人,那气得发火了:“我现在给你肉吃,不是在外面买的肉,是在我身上割下来的!你吃,你还骂我!”

  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的,“好!你们吃了我的肉,不是吗?将来我修行成佛了,我一定先度你们成佛;因为你们吃我的肉,我这个肉,就是佛的种子,给你们种下了!”你看!释迦牟尼佛发了这个愿。喝释迦牟尼佛的血,也是这样的;一边喝血,一边说这个血是坏了,是败血……。那么释迦牟尼佛也就忍受。

  最大一个公案,就是“歌利王与忍辱仙人”;这歌利王是谁?就是阿若憍陈如。

  在过去的时候,有一天,歌利王带着一班宫娥婇女,到山上去打猎──就是打围,去打獐、麃、野鹿这些个动物。到了山里,这些宫娥婇女从来都在深宫中,就像坐监狱似的,总也不能出来;这次一出来,可就见到天了。喔!看见山里头这么开朗,有山、有水,草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始流;这种境界,令人非常欢喜。风景优美,这种的好法,是说不完的;于是就探幽取胜,各处看看。看见在一个山洞里头,有一个老人;这老人身上的泥土,不知有多厚,头发也都长在一起,结成一个疙瘩。这一些宫娥婇女,先前看见这个人的时候,都不敢向前去,以为这山里头有一个妖怪;以后细细观察,哦!原来是一个老人,很奇怪的一个人!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时候,他也是很少见到人的;现在看见有这么多的宫娥婇女来了,他也就想度这一些宫娥婇女。“啊!你们不要害怕!我不会把你们吃了的!我不会吃人的,我和人是一样的。”

  这些宫娥婇女一听,哦!这个老人说话了!于是问:“你在这儿干什么啊?你在这个地方有饭吃没有?你衣服都烂了!你是不是会走路啊?为什么你总在这个地方坐着?……”

  在因地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位忍辱仙人,他就说了:“我在这儿修道的,我专门修忍辱!”这一些个宫娥婇女说:“忍辱?什么叫忍辱?”听这个“忍辱”,她们也听不懂。忍辱仙人就说:“忍辱,就是人对你再不客气,你都不要发脾气,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然后就给这些宫娥婇女说起这“忍辱”的法门来了。

  说来说去,说的也愿意说,听的也愿意听;这一些宫娥婇女,从来也没听过这种妙法。这听的也入定了,说的也入定了;就旁边有什么动静,都不知道了。好像我们现在,你要是真正注目凝神的听经,外边有什么动静,你都听不见的。

  这位忍辱仙人给这些宫娥婇女讲“忍辱”的法门,都讲得入了定了;这时候,歌利王就从远远的地方来了,大约他平时都和宫娥婇女开玩笑惯了,这一次,他就偷偷的、慢慢的走,不教这宫娥婇女看见;这宫娥婇女也听经听得出神,忍辱仙人也讲得出神,旁边什么动静都不知道。

  歌利王偷偷的走近前一看,哦!这有一个老人!他的这一些宫娥婇女,都围着老人在听他讲话。于是他就生出妒忌心,“这些宫娥婇女都是我的女人,现在被你这个老人给引诱,都欢喜你啦!”于是就开声讲:

  “你现在讲什么呢?”忍辱仙人听见有人这么一问,一看!是来一个国王,就说:“我给她们讲忍辱这个法门!”

  “忍辱?什么叫忍辱?你能忍辱吗?就凭你这个老样子,你能忍辱?”

  “我可以忍辱的!”

  “你可以忍辱?我现在倒要试一试你!考验你,看看你能不能忍辱?你忍辱,是什么痛苦你都能忍着,是不是啊?”

  “是!”

  “那么我先把你的手,用我的宝剑给剁下来,看看你怎么样?”

  “可以的,你试试吧!”

  于是乎,歌利王把身边的宝剑拔出来;他这把宝剑能切金断玉,非常锋利的,向忍辱仙人的手上这么一碰,就把手给切下来了。歌利王问:

  “你痛不痛啊?”

  “不痛!”忍辱仙人说。

  “你心里生不生瞋恨?你瞋不瞋恨我?”

  “不瞋恨!”

  “你不瞋恨?好!另一只手,我也把你割下来!一只你当然不瞋恨,两只来试一试!”于是把另一只手也给割下来了,

  “你痛不痛啊?”

  “不痛!”忍辱仙人说。

  “你心里瞋不瞋恨我?”

  “我不瞋恨!”

  “那有什么证据?你说你不瞋恨,你一定打妄语、讲大话!哼!岂有此理!我把你的手给剁下来,你不瞋恨我?世间没有这种人!我不信!我再把你脚剁下来一只,我看看你瞋恨不瞋恨?我始终要你说真话!你对我说假话,我是不能饶你的!”于是举起宝剑,把他脚又剁下来一只。

  你看!一个人的两个手、一只脚都给剁下来,就剩下一只脚了,啊!要是普通的人,眼泪一定好像流水那么往外流,很痛苦;可是,这时候忍辱仙人好像没有事似的。歌利王又问他:“现在你痛不痛啊?”

  “不痛!不算什么一回事的!”忍辱仙人说。

  “哦?不算?你心里瞋不瞋恨我?”

  “我不瞋恨你!”

  “哦!那好了!你的两个手已经没有了,就剩一条腿。一只脚也没有用,不能走路了;我成全你这个不痛苦的忍辱,把你那只脚也给剁下来!”于是把那只脚也剁下来了,又问他。

  “你痛不痛啊?现在你两只手都没有了,两只脚也没有了,我看你还怎么办?你现在痛不痛?讲实话!你若说真话,就没有事;你不说真话,我还要考验你!”

  “哦!我现在还是不痛!”忍辱仙人说。

  “那你心里瞋不瞋恨我?”

  “我不瞋恨你!”

  “你光口里说不瞋恨,因为我是个国王,你不敢瞋恨我,你是敢怒而不敢言;所以你就忍着痛,也要打妄语,也不讲真话。是不是这个样子呀?”

  “不是的!我如果没有瞋恨心,我这手和脚,都会再长出来;如果我有瞋恨心,我的手足就不会再生出来的。”忍辱仙人说完了这话之后,这手足果然就生出来了,没有断。

  这时,一切的护法善神就都恼怒了,天上就下大雹子,打这歌利王。忍辱仙人在这时候,向护法善神求情说:“你们不要怪他,他是来试验我,成就我的道业。我在尽未来际的时候,我若成佛,我要先度他去成佛;我先要去度他,他先要开悟的。”

  在因地的歌利王,就是这阿若憍陈如尊者,他对佛这样的不客气,佛成佛后,就先度他开悟;所以他这个名字“阿若”,就是叫解本际,也叫最初解,就是最初开悟的。

  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迦叶,就是大迦叶。迦叶是梵语,译为饮光,又叫光波;又有一个名字,叫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祖上的人修道的时候,有只大龟背着一个图给他看,所以他就以“大龟氏”作为姓。那么按照中国人来说,这简直是骂人的;中国人说:“你是个乌龟。”这是骂人的。大迦叶的姓,叫“大龟”;迦叶尊者的名字就叫庇多罗。庇多罗,是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在这棵树祈祷而生了他,所以就以“庇多罗”作为他的名字。

  怎么叫饮光呢?因为迦叶尊者身上有这个光,把一切的光都可以给遮盖住,就好像把一切的光都给饮了似的。

  他怎么有光呢?这说起,也有一个公案。他太太,就是紫金光比丘尼。在毗婆尸佛那个时候,毗婆尸佛灭度之后,有人为佛造塔、造庙、造佛像。可是时间一久了,这庙坏了,塔也倒了,这个佛像,也不知道谁给他戴上了这么一顶草帽子遮着雨。什么叫草帽子?就是用草编的斗笠,戴在头上,可以遮雨的。在我北方的春天,家庭中的女人,都用秫秸编的那种帽子,拿到城市去卖;戴上那个帽子,就下雨也不怕,好像伞一样。

  这尊佛像戴着这么一个草帽子,这个女人一看,就发了慈悲心:“我一定要给佛造个庙,佛在这儿被雨淋风吹,这样子怎么可以呢?我一定要给这尊佛装金!”于是她就各处去化缘要饭。她是个很穷的人,每一天要的钱,她就买金子,大约要了十几年的饭,就攒了很多的金子;攒了很多金子,她这回大约修庙也够了,给佛铺金也够了。

  她就请了一个冶金师,把金子给化了,给佛好贴金。金匠一看她有那么多金子,问:“你怎么得这么多金子?”她说:“我以前看那个佛像的金都脱落了,我就发心去要饭,要了十多年饭,积存了这么多金子。”这么一讲,这个金匠也发了心,说:“那这功德不要你自己做,我也算一份。我们两个人!”其实这个金匠一定就是一看这个女人发心造庙、装佛金,这心地非常好,于是就对她生了爱心了。生了爱心,一定要先讨好这个女人;所以他就说,他要两份做这功德,不要她一份做。迦叶祖师一定是有这么一个意思的!

  那么把佛像装好了,把这个庙也盖好了,这金匠就向这个女人求婚了,说:“你心地太好了!我这一生没有遇到比你再好的女人了!我本来想独身一生的,现在我遇到你这么一位知音、知己的人,你可不可以同我结婚呢?”这个女人一想:“哦!他心地也不错,我请他来给佛装金,他只要一半的工钱。这个男子的心地不错!”于是就答应了,两个人就结婚了;结婚了还不要紧,就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妇。你看!这一种的爱力多厉害!生生世世两个都要做夫妇!

  由于给佛装金的缘故,两个人身上都放金光的;所以他的名字,就叫饮光,能把一切光都给吞了。在今生的时候,迦叶一出生,身上也就有金光;长大了,他父母亲就要给他找个好的小姐结婚。他说:“不可以的!我身上是有金光的,我一定要找一个也有金光的女人才可以;要不然,我就抱独身主义!”以后,果然在另外一个国家,碰到一个女人,和他身上一样都是有金光的,两个人就结婚了。果然没有错,两个人证罗汉果的时候,知道两个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妇了。但是人家这个做夫妇,你不要误会,说:“那将来我遇到一个男子,我也和他这么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人家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是修道的;生生世世都要修道,都要皈依三宝、出家了道的。你不要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愈做愈远,做到地狱里去了!要修道才可以!

  所以迦叶和他太太一起都皈依佛、都证果,迦叶就做第一代的祖师;初祖,就是摩诃迦叶。你们想不想见摩诃迦叶啊?摩诃迦叶现在还在这个世界上,就在中国云南的鸡足山,还在那儿打坐;他入定,等到将来,当来下生弥勒佛出世成佛的时候,他要把释迦牟尼佛衣钵交给弥勒尊佛。他现在还没有往生,也没有圆寂,还在这世界上;你们谁若有诚心的话,到鸡足山去朝拜摩诃迦叶的时候,就可以见得着他。

  这“饮光”,并不是说把光向口里来喝,不是这个意思;是言其身上的光,可以吞没一切的光。他这个身光,超过一切的光;好像电灯有五百度的光,迦叶到了这个地方,五百度的光就不亮了,他这个身上的光超过五百度以上,到一千度、二千度,把这五百度的光就给喝了──不是用口来喝这个光,因为他身上所放的光,超过一切的光,把其他光给遮盖住了,犹如把其他的光给饮了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知道的,不要以为说迦叶不喝水而喝光,这是一种错误的。

  这位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里边,是年纪最长的;可是他虽然年纪这么长,他愈大愈有精神、愈有力量,什么事情都苦干。他本来住在摩竭提国,他的父母亲是非常非常有钱的,富可敌国,摩竭提国的国王又曾拜他做师父;可是他跟佛出家修道之后,他一想:修道要贫道、贫道,不能要钱的。所以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都布施出去,他又自己修行,专行苦行头陀。

  什么叫苦行头陀?就是吃也不吃好、穿也不穿好、住也不住好,要自己吃得苦、耐得劳,不要怕苦的;所谓“苦行”,就是愈苦,他愈要受,要受苦的。人生所有的享受,不外衣、食、住这三种──衣,就是穿的衣服;食,就是吃的东西;住,就是住的地方;他对这三种,都欢喜受苦的。他年纪这样老了,仍行苦行头陀。

  有一天,佛在说法,他来,佛就让了半边座给他。佛的座很大的,就让一半说:“请你坐到我旁边来!”佛就和摩诃迦叶坐一起。为什么他分半座给摩诃迦叶呢?因为迦叶年纪太老了,这个时候,大约也一百四十岁了。佛就劝他说:“你的年纪太大了,精神也不会很充足;你要吃点好东西,穿点好衣服,住一点好房子好了,不要行头陀行了!太苦了!你年纪太大了,恐怕受不了!”虽然佛这样劝,他也没有听佛的话,还是照样行头陀行。

  所以佛看他还是照样行头陀行,这么样受苦吃苦,忍苦耐劳的,于是佛就深深的赞叹他:“我佛法久住于世,是与迦叶行头陀行是大有关系的。迦叶能这样行头陀行,我佛法一定能在世界上久住的!”所以迦叶祖师,在佛的弟子里,他是头陀第一,行头陀行第一。

  有一次,在佛说法时,一位大梵天以金波罗花来供佛;这位梵天躺到地上,舍身为床座,请佛坐到他身上,来给众生说法。佛就坐在梵天的身上,手里拿起花,对着百万人天,面上就微微的一笑。佛这一笑,老迦叶也笑起来了,所以这叫“拈花微笑传”;传什么呢?传佛的心印法门。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已咐嘱摩诃迦叶。”我已传法给摩诃迦叶,所以迦叶尊者就做了西天的第一代祖师。

  怎么叫“祖”呢?佛把他所有的法,都传给弟子;这个弟子,就是祖师。在印度的“祖”,是一代只传一个人,单传的;所以佛单单的传给迦叶,迦叶又单单的传给二祖阿难,二祖阿难又传给三祖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又传给四祖优婆鞠多……;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以心印心的这个法门。

  又由初祖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把佛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的心印法门,给整个带到中国,传给二祖神光;二祖神光又传给三祖、四祖、五祖,乃至六祖;以后就“花开五叶”,才分出来“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大宗;乃至到现在,佛法又流到西方。这是“佛祖流传”的大概意思。

  方才讲这个“头陀”,头陀,在中国一般人称头陀僧;究竟头陀僧两个字怎么样解释?不要说普通人,就是那些有学问的人,若没有研究过佛学的,他也不懂,就只知道叫做头陀僧。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抖擞精神,就是我们打禅七时,我常常讲的“打起精神来”。这个打起精神,就是要你不怕苦、不怕难,愈苦愈来干,愈苦愈去做,像迦叶祖师那么样;你看!迦叶祖师那么老了,还是行头陀行。抖擞精神,这分出十二个种类的头陀行:

  第一,着百衲衣。就是讲的穿衣服。穿什么衣服呢?衲衣;衣服上,左补一块补丁、右补一块补丁,补得补丁不知道有多少,这叫百衲衣,又叫粪扫衣。

  怎么叫粪扫衣?这衣服是怎么样做成的?这是一般人不愿意穿的衣服,把它丢到垃圾里;那么出家人就到垃圾里边,把这些烂布从垃圾里面的粪土里捡起来,把它洗净了,又缝在一起,做成了衣服来穿,这叫粪扫衣。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若讲好处,是太多了;若讲它不好,也不少。怎么说太多了?你穿上这个衣服,自己不起贪心,就灭自己的贪心,也不会说:“你看我穿这个衣服多漂亮!最值钱!”没有这种骄傲心,就把自己的贪心制住了。旁人一看你:“哦,这个老修行,穿这么破烂的衣服,不穿好衣服!这才真正是个修道的人,我们都应该照这样学!”这是息灭人家的贪心;因为你这种的影响力,就令其他的比丘也都发起道心来了。所以既止自己的贪心,又息人家的贪心,这岂不是好处呢?这好处,你说能有限量吗?所以说这个好处太多了!

  那么说到好处不少,什么好处?你穿这个烂衣服,打劫的土匪一定不抢你的。就像一九四八年,我在南华寺的时候,有土匪来抢南华寺;他们把门砸开了,一进来,就向我要支票。我说:“你看我穿这样的衣服,像个有支票的人吗?”他一看我穿这衣服──那时不是像现在穿这样的衣服也没有破。那时候穿的衣服,就是在我母亲坟上守孝时穿的那一件;以后守完了孝,我就永远穿那件衣服,纪念我母亲。因为那件衣服坏得很厉害,所以我在东北时,是凡我的皈依弟子,都要给我补一块一吋丁方这么大的补丁;谁皈依我,就给我补一块,所以就补得很多。

  在南华寺,土匪一看见我穿那件衣服,我叫他到房里去:“我房里有宝贝,你到我房里去拿!”他也不去我房里抢了。那时,我房里真有两个“宝贝”──活宝贝是沙弥;他们两个,那时候还是小孩子。所以土匪不抢你的!再有,那有钱的,就离你很远;还有一点最要紧的,这女人离你也很远的。你修道,总穿着那么一件衣服,就有一股“很香的”那个香味;可是这个香味,令一般女人认为就是臭味,所以就非离你远一点不可。所以,穿粪扫衣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也讲不完。

  第二、但三衣。但,就是仅仅的;就只有三衣,没有其他的东西。所谓“身边无碍物,自无烦恼生”;行头陀行的比丘,只许可预备三衣。三衣:

  (一)祖衣:是三衣中之最大者,又叫大衣;梵语是僧伽梨,译为二十五条衣。这二十五条,每一条有四长一短,合计起来是一百二十五格,这表示是种田的“田”相,所以又叫福田衣。若入王宫、升座说法、托钵乞食的时候,都可以穿这个祖衣。

  (二)七衣:七条二长一短,共二十一格,梵语是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怎么叫入众衣?比丘礼拜、诵经、斋会、听经闻法时,要穿这个衣。

  (三)五衣:五条一长一短,共十格,梵语是安陀会,译为作务衣。作务,就是做工,服劳执役;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穿这个五衣。

  要行头陀行的比丘,应该仅仅有这三衣。所谓“三衣钵具”,在拜垫上的这个布,这叫“具”;比丘吃饭的碗,这叫“钵”。这是十二头陀行里,穿衣服的两种。那么除了穿衣,再重要的,就没有重要过吃饭──人最重要的是穿衣、吃饭,吃饭又比穿衣服重要。所以在吃饭上,有五种头陀行。

  第三、乞食。就是去托钵乞食,又叫常乞食。常乞食,就是每天到吃饭的时候,去乞食,自己不做饭吃,要吃现成的──人家做好了,你到那个地方去乞。在暹罗(泰国)、缅甸、锡兰,这个斋主做出菜饭,都预备一碗放到一边;哪一个和尚先来到他这儿乞食,他就跪到地上,把这一碗斋饭顶到头上,然后倒进你钵里,之后还叩三个头。这是供养三宝,暹罗、缅甸、锡兰,每一个家庭,都是那样子来供养三宝。

  第四、次第乞。就是不拣择。就好像《楞严经》上所说:“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不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尊者拿着钵,他心里就想,谁给我这个斋,那就是我最后的斋主。也不管是干净的、不干净的,也不管是有钱的刹帝利,或者是最贫贱的旃陀罗那种人;不问贵贱,不问他是有钱的、没有钱的,这样的去乞食,给一切众生无量功德。次第乞食,就把你这种分别心没有了;行平等,给众生有种福的机会,没有一种拣择心,这就是大公无私。

  第五、日中一食。就是早上也不吃东西,晚上也不吃东西,只有中午吃一次。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为什么?民以食为本;这一切人都想吃东西,都有吃东西的食欲,饿一点,就想吃东西了。

  早起也饿,晚间也饿;所以好是最好,不容易做得到。好什么呢?节省很多麻烦;你少吃两餐,就少大便、小便几次。“日中一食”这种的功德,说也说不完的;总而言之,你少吃一点东西,就少一点麻烦;吃得太多了,麻烦就会多了。

  尤其在比丘吃饭的时候,要有三种的念、五种的观想。这三种的念,是什么呢?

  (一)愿断一切恶:把一切的恶都要断了。

  (二)愿修一切善:愿做一切的善事。

  (三)愿度一切众生:愿把一切众生都度得离苦得乐。

  又要有五种的观想,是什么呢?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一,要算计算计所吃的东西,需要多少的人工,才能把它做成?好像这一粒米,把它播种到地里头,又要栽培、灌溉,然后收割回来碾──现在是用机器,以前是用碾磨──把它的皮蜕去,然后做成饭,才能吃。你算计:这经过多少的功夫,才能成这一粒米呢?所以要量彼来处。中国古人有这么几句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在中国,以前都是那个老法子,用锄头铲地;在天气正当热,太阳正当头的时候;汗滴禾下土,这种田人的汗,像水似的,滴答滴答,滴到田里边的土上。谁知道这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都是从辛苦中得来的。

  所以我们任何的国家、任何的民族,对物质都应该节省;应该爱惜物质,不要随随便便,把有用的物质都给糟蹋了!应该想它的来处不容易。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有的国家没有饭吃?就因为糟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就没有饭吃。我们信佛的人,尤其对于因果上,特别要小心、要注意,不要糟蹋一切的东西。这饮食、财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的,可以给旁人用,不应该随便给糟蹋了。所谓“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我们家里有剩的饭,外边却有饿的人;应该给没有饭吃的人吃,不要糟蹋了。所以在吃东西的时候,要想它的来处是不易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是度量度量,就是想一想;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德行,能应十方的人来供养?全缺,自己德行够不够,是全、是缺呀?要是德行不够,就要赶快用心修道。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心,要防备自己这个心;离过,要离开过错。离开什么过错呢?离开贪、瞋、痴这三种过错。吃东西时,不要贪,不要说这个东西好吃我就多吃一点,那个东西不好吃我就不吃它,要平等的饮食,不要分别好不好的味道。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在比丘吃饭的时候,要做什么观想呢?要作药石想:为什么我要吃这个东西呢?这就是真正的药品!我如果不吃这个药品,我这身体就乾了,就会不能生存了。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什么要吃这饭呢?哦!我想要用功修道,如果我不吃饭,站也站不住了,坐也坐不稳了──睡觉可以的,但也不是一个修道的办法;所以我想要修道,就不得不吃这个东西。

  比丘在吃东西的时候,都应该有这三念、五观。这是日中一食,这种好处太多了!

  第六、节量食。节,就是有节制;量,就是有数量。吃东西,不要说这东西好吃,吃完了又想吃、吃完了又想吃,这就没有节量了。无论怎么样好吃的东西,我每天若吃两碗饭,我一定就吃两碗;不能说这东西不好吃,就只吃一碗,好吃的,就吃三碗,自己就没有一个节量了。每一个行头陀行的出家人,本来吃两碗可以饱,现在我就吃一碗半,少吃一点,这叫节量食。

  第七、过午不饮浆。过了午时之后,不饮这个浆。但是这是太难了!这种行力是不容易的,这个茶都算成是浆了,连茶都不可以喝的。这是饮食的五种头陀行。

  迦叶尊者在佛住世的时候,他是头陀第一。头陀有十二种,已经讲了七种,还有五种,这就是属于住的问题。

  第八、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译为寂静处;寂静,就是不喧闹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声音。这个地方,是在山林中,离城市很远的;这叫阿兰若,又叫阿练若,就是修道人一个最好的修道地方。在阿练若处,它是有一定的地点。

  第九、树下宿。为什么要在树下住?因为修道的人,以天地为庐,以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树下边,既可以避雨,又很凉爽,所以在树下住;可是在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能超过三天,只可以住两宿。为什么不可以超过三天?因为真正修道的、清高的这种比丘,他避免哪儿有缘,避免有人认识而来供养他。所以在每一个地方,住两宿就走了;就是有人认识他,想供养他,他已经走了。这是因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养,所以在树下住。

  第十、露地宿。在树下,还有遮风挡雨的树叶子;在露天来住,这时候真是以天地做他一个大房子,这种生活非常自然。在露地宿,既有月明、又有星朗,所谓: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异味,略得少人知。

  这月亮到了天的中间,这风吹过水面上的时候;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这种妙处的。

  第十一、冢间住。冢是坟墓,就是和死人在一起睡觉。坐在坟墓的林里面,和这一些个鬼做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坐到坟墓的旁边,正可以修无常观──知道人生是无常的,无论早晚迟速,都是会死的;死了之后,都会变成一个坟,在里边变成一堆白骨头。在坟墓边,坐着修道,能觉悟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就不会生出种种的贪心、种种的瞋心、种种的痴心,就不会有所执着了。

  第十二、胁不着席。胁,就是胁肋。胁不着席,就是常坐不卧,言其常常是坐着的。在印度有位胁尊者,他就是一生都不躺着,都坐着。常坐不卧,也是头陀行之一;因为人躺着睡,就愈睡愈想要睡,不愿意起身用功修行。常坐不卧,他坐着睡一阵,就醒了,就很容易用功修行、参禅打坐;所以这常坐不卧,对于修行人是很有帮助的。

  摩诃迦叶对十二种头陀行,他都能行持。有的人行头陀行,单行一种:或者单单穿粪扫衣,或者单单但三衣,或者单单行常乞食,或者单行次第乞食,或者就修日中一食,或者单单就修节量食,或者单单修冢间住,或者单修常坐不卧。摩诃迦叶虽然年纪很老,可是对这十二种头陀行,他都能如法修行,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优楼频螺是梵语,译为木瓜林,言其喜欢在木瓜林中修道。伽耶也是梵语,译为城。那提也是梵语,译为河,或译为江。他们兄弟三位,以前都是事火的外道;他们认为火是最神圣的,是万物之母,所以就专门恭敬火,向火叩头顶礼来拜火。你说愚痴不愚痴?这火,你拜它又有什么用呢?没有用,他还是要拜它。所以佛悟道后,最初教化众生,先度五比丘;度完了这五比丘之后,佛一观察,现在应该度谁去呢?一看,摩竭提国这三迦叶机缘成熟了,应该去度他们三个人;于是佛就走到优罗频螺迦叶那个地方去。

  去那儿做什么呢?你度人,不能说到那个地方,就说:“我来度你啦!你信不信呀?”不能这样子讲,佛也有方便权巧的方法。佛到这儿来,说:“这天黑啦!我不能走了!我在你这儿借一宿住,可不可以呀?”优罗频螺迦叶那时已经都有一百六十岁了,“这个人怎么与众不同?哦!是有点来历的。”想要看看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来历,什么因缘?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出来,怎么看也看不出来。看这个人,是个普通人一样;但又知道这个人是个特别人。啊!奇怪!什么因缘我都可以观察,一看就知道,怎么就不知道这个人了呢?于是就说:“你要在这儿住?好!”他让佛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住到火龙洞里去。那儿有一只火龙,给优罗频螺迦叶当护法;但是它非常的恶,谁要到它那地方去,它就用火把谁给烧死。

  到半夜,火龙出来了,看见佛在这儿,就用邪火来烧佛;佛就入火光三昧,在这三昧里,火龙无论怎么样烧,一点也烧不着佛。然后佛就把这火龙给收伏到钵里──佛当初,我相信不会像六祖那么样说:“你只会放火,你不敢到我这钵里来?”不用这么讲,自自然然,用法力把这火龙给收到钵里;然后就给火龙说法,这火龙就皈依佛了!之后,佛又用种种的神通变化,优罗频螺迦叶一看,啊!自己是没有那么大的道德,是要皈依佛了!于是就皈依佛了。

  优罗频螺迦叶皈依佛后,他就带着五百个弟子,也统统皈依佛出家了;没有好久,就都证圣果了。那两位弟弟一看,这老大哥已出家做和尚了──原来他们都是事火外道,都是同事的,现在这哥哥出家了,这弟弟也要跟着出家。于是这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带着五百个弟子也都出家了;出家之后没有好久,也就都证圣果了。

  舍利弗:这舍利弗尊者,相信每一个人都很熟的,都很记得,因为他有一段令人忘不了的因缘。舍利弗尊者的舅舅,叫摩诃拘絺罗,他和他的姊姊两个人常常辩论;可是每逢辩论,他姊姊都一定输的,每一次辩论,都是摩诃拘絺罗辩胜利。他姊姊叫“鹙”,可是姊姊怀孕了之后,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

  什么奇怪的事情?他再和他姊姊辩论,每一辩论,都是他输了,他姊姊反而胜利了。所以拘絺罗就知道了,哦!姊姊以前不是这么聪明来着,现在这么聪明了;她这个肚子里边,一定是个有智慧的小孩子,帮助妈妈来辩论的。他就想:“哦!我现在要学本领去了!如果不学本领,将来这个外甥生出来之后,我做舅舅的,是个老前辈,如果被外甥给辩论输了,这多倒架子!太丢人了!”于是就到南印度去学法;你说学得怎么样子呢?他白天晚间都读书学法,学得头发也不剪、胡子也不剃,手指甲长出几吋长也不剪。

  为什么不剪?不是故意不剪,不是说像现在某某一般青年人,也长头发、长胡子,也不修边幅,也不读书。他所以不同的地方,就因为没有时间来修饰,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干什么呢?就是读书──白天晚间都是读书。你说,这才是真正用功读书的!因为读书,把一切的工作都停止了,没有时间去剪指甲,没有时间去剃胡子、剪头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一般人就都称他为“长爪梵志”,长指甲的梵志。

  那么他把南印度所有医、卜、星相,一切辩论的学问,都学熟悉了;回来,就去见他姊姊去了。见了姊姊,就问:“我这外甥那里去了?”他姊姊说:“你的外甥跟佛出家去了!”呵!他一听说跟佛出家,就生大骄慢:“啍!我的外甥八岁登座说法,就声震五天,五印度统统都轰动了,所有几百个论师,都被他给战败了!他这么样聪明的小孩子,怎么能够去跟一个沙门出家呢?这太可惜了!”他这么生出了一种骄傲心,于是就要去见佛,想:“我去看看这个沙门有什么本事,能把我那么聪明的外甥骗去做徒弟了?”

  到了那里,看见了佛,就想尽方法来攻击佛,却想不出来一个方法;读了十几年书,指甲都不顾得剪,回来就是为了预备和外甥来辩论,殊不知回来却用不着,外甥跟佛出家了。现在见了佛,也不知要用所学的哪一种书来和佛来辩论的好,想来想去,他想出来一个宗了,就和佛立出一个宗。

  佛就问他:“你以什么为宗呢?”他说:“我以‘不受’为宗。”不受,你无论讲什么,我也不接受;你说什么,我也不理;我就是不受你所说的道理,我看你有什么办法?

  佛说:“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么你还受不受你‘以不受为宗’的这个见呢?”佛这么一问,把他问得哑口无言。如果说“受这个见”,这又是受了;如果说“不受这个见”,根本就没有宗了!你说“以不受为宗”,这就是个“见”,就是你这种知见。如果说“不受”,更与自己相违,自己根本说没有道理了,好像立出来一棵树,却没有根了!如果说“受”他自己这个见,那根本这个宗就立不住了。

  在没有辩论以前,他和佛打赌击掌,说:“我若辩论输了,我就把头割下来给你;你要是输了,你就要把我的外甥还给我。”那么这回一败涂地,一想:“头割下来就完了,这怎么可以呢?”于是就跑了。

  跑出大约五、六英哩,自己想:“噫!我怎能讲话不算数呢?我说如果辩论输了,就要斩我自己的头;我现在跑了,怎么可以呢?唉!回去把自己的头砍下来算了!”自己这么一想,就又跑了回来,和佛要刀,说:“你把你的戒刀给我!”佛说:“你要刀干什么?”说:“我和你立这个辩论,我已经输了,我要砍下我的头给你!”

  佛说:“在我佛法里,没有这一种方法!你输了,就算了嘛,何必要斩头呢?”佛于是就给他说法;一说法,他当场就证得法眼净,开了法眼。法眼一开,知道佛法是奥妙无穷的:“原来我学了这么多年的外道法,连佛这个法的万分之一都不如呢!”所以不但没有抢回自己的外甥,自己也跟着佛出家了。舍利弗尊者的舅舅,有这么一个因缘;所以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认识这个舍利弗。

  舍利弗是梵语,译为鹙子,又叫珠子,又叫身子。怎么叫鹙子?因为他母亲的眼睛,就和鹙鹭鸟的眼睛一样,生得非常美丽,所以就叫鹙;舍利弗这“弗”,就是“子”,所以舍利弗就是“鹙鹭之子”。怎么叫珠子呢?这个“珠”,就是他母亲的名字,因为他母亲这眼睛像个珠似的;所以他母亲又叫珠子。怎么又叫身子?就是他是由他母亲身上分出来的一个儿子。

  他智慧第一,他的神通也非常之大;并不是说智慧第一,神通就第二,不是的。怎么说呢?有一次,摩诃目犍连尊者和他较量神通;怎么较量神通呢?释迦牟尼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说法──佛说法,这一切的弟子都一定跟着去听法。为什么?如果不听法,那么佛说过了的法,以后就听不到了;那时候,不像现在有个录音机,可以把它录下来,这一次没有听,留着以后慢慢听。那时候还没有这个方法,所以佛的弟子都要跟着去听法的;唯独这时候,舍利弗入定了。摩诃目犍连尊者说:“好!你不出定,我用神通来使令你出定!”目犍连尊者就用尽他所有的神通,想把这舍利弗尊者托起来;可是不单托不起来,连舍利弗尊者衣服的角也不能动分毫。你说这舍利弗的神通有多大!本来目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但是他和舍利弗尊者两个人斗法,却斗不过舍利弗,足见舍利弗尊者的神通更大!

  大目犍连:目犍连是梵语,翻译为莱菔根,又译为采菽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一种树的名字,那么他的出生,也和大迦叶尊者这种的因缘相同;大迦叶尊者也是因他父亲母亲向树祈祷、去求,才生的。目犍连尊者也是这个样子,他的父母向拘律陀树求子,而生了他;所以,以这个树名,作为他的名字。

  目连尊者的母亲虽然求神,可是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但不恭敬三宝,并且还毁谤、破坏三宝,说三宝如何不好、如何不可以信;所以目连的母亲死了,就堕地狱去了。等到目连证罗汉果、得六通之后,他就遍观世界,找他母亲;一看,他母亲堕了地狱。他因为开了佛眼、法眼、慧眼,得了五眼六通,看到他母亲在地狱里受苦,也没有饭吃;于是,他就托了一钵饭,给他母亲送饭去。

  到了地狱里,把这一钵饭给了他母亲;他的母亲在生的时候,贪心得很厉害,做饿鬼,仍然还是贪心。她用一只手拿着钵,另外那只手就用袖子把钵盖上;她赶快跑到没有饿鬼的地方,才拿出钵里的饭,自己偷着吃。为什么她遮着?她怕其他的饿鬼来抢。可是,殊不知这个饭一到她的口里,就变成了火;什么道理呢?因为她的业障太重了!罪业太深了!所以就是再好吃的东西,她也不能吃。

  目连尊者虽然神通第一,现在也没有咒念了──也没有神通,也没有法子──找师父去喽!徒弟所学的这一些个本领,到那儿也都用不上了!于是就回去祇桓精舍找释迦牟尼佛,说:“我母亲堕地狱了,我给她送饭去,她一吃,这饭就变成火。您说怎么办呢?求世尊慈悲,救一救我母亲!”

  释迦牟尼佛就给他出一个方法,什么方法呢?就说:“你母亲因为毁谤三宝,罪业太重了!现在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得了你母亲的。想救你母亲,应该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时这一天,你设盂兰盆供,这是‘解倒悬’的供。你先供十方僧,在十方僧没有吃这个东西的时候,你自己不可以吃的;你先要供佛、法、僧,然后再可以使用这些供品。这一天,你来供养三宝,你的母亲就会离苦得乐!”所以目连就依照这个方法,来设盂兰法会、盂兰盆供。所以每年到了这一天,每一个寺庙都有盂兰盆法会,超度过去七世的父母和现生的父母。有的人说:“我父亲母亲还没有死呢!那我怎么办?”父亲母亲还没有死,就超度过去七世的父母;超度过去的父母,现在的父母也会增福延寿。

  目连尊者的神通第一,神通大得不得了。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去说法,经过须弥山,在路上,就遇到一条毒龙。这一条毒龙就妒忌佛:“你这沙门要到天上去说法,我单不叫你去!”就在口里吐毒沙,想要把佛给毒死;可是目连尊者用他的神通,把这些毒沙都变成细软的棉花,根本就不能发生作用。

  这毒龙一看:“这沙门有神通,把我的毒沙都给变化了!”于是它就现了一个大身。它把须弥山蟠了三匝,你看厉害不厉害!须弥山究竟有多大?那须弥山,有说不出来的那么大;我们的四大部洲,都在须弥山的四边。这个时候,目连也现大身,比它这身更大;它绕三匝,目连现了一个大身,绕了九转。这个毒龙一看:“啊!你怎么比我厉害!”但是它还不肯认输。

  这时候,目连尊者又变成一只小虫子,就钻到毒龙的肚子里边去,把它的肠子咬得非常之痛;这毒龙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大的神通,于是也就皈依佛了!所以说,目连的神通,非常之大的。

  目连尊者是哪一位呢?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因为看见他母亲受苦了,他不单不忍他自己的母亲受苦,也不忍一切众生的母亲受苦,所以他发愿去做地藏王,到地狱里去管地狱的事情。这是目连尊者的因缘。

  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的意思;迦旃延,这个名字翻译为文饰。饰,就是一种装饰,言其文章装饰成非常美丽的样子,也就是庄严。这位尊者又有一个名字,叫扇绳。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名字呢?因为他父亲生了他之后,就死了,他母亲就要改嫁;可是就因为有这个迦旃延,她就不能随她的愿去改嫁;这就好像用一条绳,把她栓住了似的,所以把孩子叫扇绳。又有一个名字叫好肩,言其两个肩膀非常好看。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思是思想,胜是胜利,言其思想胜过一切;一切人的思想,都没有他的思想来得殊胜。这是他的一些个名字。这一位尊者,善能说法,所以他是论议第一;你无论讲什么道理,他就有很多道理讲出来。

  有一次,这一位尊者就遇着一个断见的外道;这断见的外道,专门什么事情都讲“断”──断,什么都没有了。他说:“你佛教里头说‘人死还有来世’,我这个道,就讲‘人死后没有来世’。我有一个证明讲给你听!”什么证明呢?他说:“你说人死有来世,要去受苦;但是就我知道,死的人,没有一个再回来说一说他受了什么苦?没有看见过!这怎么说会有来世呢?人死如灯灭,是没有来世的。”

  这位尊者答覆他说:“哦!你说他不回来?好像那个犯罪的人,被人捉去判了罪,圈到监狱里去,他还可以回家去吗?”

  这个外道一听,说:“那你说这个人死了,就好像犯罪圈到监狱里,不得自由,不能回来了;可是若生到天上去,我也没有看到哪一个生到天上的人再回来告诉你:‘我生了天啦!’这又怎么样讲呢?到地狱里他不自由,不能回来;到天上去,就自由啦,他应该回来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啊!怎么生到天上去的,也没有看见哪一个人回来过啊?”就问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尊者就说:“嗯,你讲得很有道理!可是你要知道,这生到天上去的人,就好像人从厕所里头爬出来,用清水洗干净了;他还会不会再跑到厕所里边,去滚上一身的粪呢?”唉!这个外道没有什么话讲了。迦旃延又说:“还有一个道理!忉利天上一昼夜,就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你想一想:他生到天上去,是不是也要安排他的事情,要布置一切呢?等到他休息一段时间,想要回来;可是那时候,你已经死了!他一日夜,就是人间一百年,他过三五天的时间,就是我们人间几百年了;那时候,你早就死了,骨头都烂了,你还能知道他回来吗?”这外道一听,也没有话讲了。

  所以这迦旃延是论议第一,十大弟子各有所长,他所长的就是论议,专门辩论道理的;你有什么道理想问他,那他所说的这种议论,都能够讲得滔滔不断,令人听得是津津有味。

  阿菟楼驮:这位尊者,不知道你们各位认识不认识他?或者这个音稍微偏差一点,人就觉得陌生了。我若是把他以前你们所知道的名字讲出来,我相信你们都认识他,会说:“哦!原来是他呀!”究竟是谁呢?就是那一位无贫尊者。无贫尊者,又叫阿那律尊者,我们现在叫“阿菟楼驮”,也就是和“阿那律”的音大同小异。他怎么叫“无贫”呢?

  因为他在无量劫以前,曾经供养过一位辟支佛;他供养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是辟支佛,他不过就看见这位辟支佛去化缘,没有乞到他所愿意得的饮食。这位辟支佛的愿力,是七天下一次山,就化七个门口的缘;如果在这七个门口,没有人布施给他饭,他就不再化缘。本来在七天以前,他就没有得到饮食;这一次又下山,化了七家门口,又没有人布施给他,于是这个辟支佛就托着空钵回来。他已经一个礼拜没有吃东西了,这回又没有化着饮食,又要饿七天。当时的阿 [上少下兔] 楼驮知道这个情形,就很悲痛,很同情这位出家的老比丘。为什么化不到缘呢?因为那个时候闹饥荒,没有饭吃,每一个家庭自己生活尚且都发生问题,怎么有余粮来布施给出家人呢?所以这个辟支佛就托空钵了。

  阿那律尊者当时是一个种田的农夫,也是非常贫穷的人,要用劳力来换取生活的安定;所吃的,也是一种最便宜的米,叫稗谷米──就是在谷子里边生出来的草结籽,这种米是最便宜、最不值钱的。他天天做工,就吃这种米;一早就带着这中午的饭,吃完了,晚间就回家。可是这天中午,他看到老比丘没有化到缘,他就生出了一种同情的心:“你这个出家修道的人,遇到这饥荒的年景,就没有饭吃了!太可怜了!你嫌不嫌我所吃的稗子米饭呢?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可以供养给你!”

  这位辟支佛就说:“你肯布施给我?那真好了!我就接受你的供养!那你自己吃什么呢?”他说:“哦!我自己可以不吃!这一天不吃,不要紧!”于是,辟支佛就把这稗子米饭吃完了;吃完了,你说怎么样呢?

  这辟支佛就显出神通,现出十八变。这罗汉有十八变,辟支佛也有十八变;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又出火,又踊身虚空等等,有十八种的变化。总而言之,这个变化,都是普通人认为特别奇怪的。现了十八变之后,就说:“我受了你的供养,你以后生生世世都不会再穷了!”说完了这话,这老比丘就走了。

  他又继续再种田,在田里边,就跑出一只兔子来;这只兔子很奇怪的,竟围着他,好像猫、狗,和人开玩笑一样,就蹦蹦跳跳、跳跳钻钻的,在他前后左右同他开玩笑。他说:“我这没有时间,我在这做工的,你不要捣乱我!”这只兔子一跳,就跳到他肩膀上去;他就想摆脱这只兔子,却怎么也摆脱不掉,好像就在他肩膀上生了根似的。

  他一边做工,一边就生了一种恐惧心:“啊!这只兔子在我脊背上,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呀?”等到晚间,他就回家了。

  回到家,虽然他穷,但是他有个太太;就叫他太太把这只兔子从后背上拿下来。他太太把兔子一拿下来以后,本来是一只活的兔子,现在变成一个死的;不但是死的,还是一个金的兔子!他就把这金的兔子前腿剁下来去卖,卖了很多钱,但是这腿又长出来;后腿给剁下来,拿到市场去卖,后腿也长出来。从此之后,他就发达了,就不知道有多少钱;因为他有这只金兔子,随时斩去它的腿,随时就生出来,就这么奇怪!而且不单这一生成了一个财主,乃至于到九十一劫,他都富贵而不贫穷。他供养辟支佛时,并不知道这是个辟支佛;不过供养完了之后,这位辟支佛给他回向,他自己就得到这不贫的果报。

  阿菟楼驮是佛的一个堂弟,他最欢喜什么样呢?最欢喜睡觉;每逢佛一讲经说法的时候,他就睡着了;一睡着了,就鼻息如雷,打呼打得很大声。所以佛就责怪他说:

  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咄咄”就是责怪之辞,是说:“喂!喂!你为什么这样睡觉?你就像螺蛳蚌蛤似的,在水里头,一睡就睡一千年,你听不见佛的名字。”被佛这样呵斥之后,他就发奋;从此以后,他就不睡觉了!可是他这个不睡觉,是真正发心想要学习佛法。七天七夜都没有睡觉,你说怎么样呢?吓!把眼睛都瞎了。

  释迦牟尼佛一看,这个小弟弟太可怜了,因为精进研究佛法,把眼睛都瞎了。于是就教他“乐见金刚照明三昧”;他依法修行,就得了天眼通。不单得了天眼通,还得了“半头天眼”;他这个头上,半个头都是天眼。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就像观手上的庵摩罗果一样──就像在掌上放一个苹果,看得那么清楚。所以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

  摩诃劫宾那:劫宾那尊者的父亲、母亲活到四、五十岁,还没有儿子;就走到庙里边,向二十八宿的星辰去祈祷。向哪一颗星星呢?就向“房日兔”来求儿子。这一求,果然就灵了、有感应了,就生了一个儿子;所以就把儿子叫“房宿”,劫宾那,就是“房宿”的意思。二十八星宿是:

  角、亢、氐、房、心、尾、箕,为东方苍龙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为北方玄武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为西方白虎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为南方朱雀七宿。

  因为向第四星宿“房日兔”来祈祷而生的,所以叫劫宾那。在佛的弟子中,他能知星宿,是星术学第一。

  憍梵波提:就是总欢喜学牛吃草那样子的牛呞尊者,又叫牛王。他很奇怪的,怎么奇怪?他吃完了饭,嘴里总像牛嚼草那么样子──牛吃完了草,它就趴着在那儿睡觉;但是它睡觉的时候,它的嘴里总反嚼那个草,有一种动静,有一种声响。这位尊者,就有这么一种习惯,吃完了东西,他的嘴里总像牛在嚼草似的,总有这么一个动作。因为他有这种的习气,释迦牟尼佛怕人看见他而来毁谤他,那个人就会堕落,所以佛就叫他住到天上,受天上的供养。

  他为什么有这个习气?就因为他恶口的果报。怎么样恶口呢?在过去无量劫以前,他遇着一位辟支佛;这辟支佛年龄已经很大了,老得牙都掉了,一吃东西,就要慢慢嚼。他就说:“嘿!你这个老和尚!你吃饭好像牛吃草一样!”就说这么一句话。这辟支佛就对他说:“你这么毁谤我,将来你的果报是不得了的。你要赶快忏悔!”“我忏悔?忏悔什么?我怎么样都不会像你这么样子!”他做小沙弥的时候,就这样来轻慢老和尚。因为这样毁谤,说老和尚吃饭像牛吃草似的;于是他就转生做了五百世牛,以后才又转复做为人。虽然做人了,可是总也不脱离牛习气的这个形像;所以他一吃完东西,总像牛吃草的样子。因为他过去毁谤辟支佛,所以他现在受这种果报;由这个看来,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是可以随便毁谤人、破坏人,必须自己检点自己的。

  离婆多:这也是梵语,翻译为室宿。这位尊者,也是他的父母向二十八星宿中的“室宿”祈求,而得的儿子,所以就名室宿。又有一个名字,叫假和合,就不是真的。

  怎么叫假和合?因为这一位尊者在未出家前,他也是很穷的,没有房子住,就在一个亭子里边睡觉。有一天,晚间就来了鬼,一个大鬼、一个小鬼;这个大鬼,有二丈多高,这个小鬼,只有二尺多高,一大一小。

  这两个鬼见到他,就问他说:“我们两个一定要吃你!你要给我们哪一个吃?是给大鬼吃?是给小鬼吃?”这大鬼青脸、红发、巨口、獠牙,口非常大,牙像那个象牙似的支到嘴外边,这么难看的;一看见那个样子,他就恐惧了。这小鬼长得更丑陋,七八家子都搬到一起,就眼、耳、鼻、舌、口,都长到一起了。

  这两个鬼,还抬着一个死尸,就问离婆多:“你说我们两个吃这个死尸好?还是不吃这个死尸好呀?”他若说“吃死尸好”,这两个鬼就会这样说:“啊!你说我们吃死尸好,我们单不吃死尸,我们要吃你!”

  意思间就是这样子;如果说“不吃死尸好”,那么,一个大、一个小这两个鬼没有东西吃,还是要吃他。所以无论他怎么样说,自己都要被这两个鬼吃了!

  他在这个时候,也不说吃好,也不说不吃好,就不答覆这个问题。不答覆,这个大鬼就把这死尸的两条腿吃了;这小鬼就把离婆多的两条腿给用力一搀,就给搀下来,又把这死尸的两条腿给补上。大鬼又吃胳膊,这小鬼又把他这两个胳膊给拉下来,补到这个死尸身上;等到大鬼把死尸给吃完了,小鬼把他这个身体也都给撕开,又把这个死尸给补起来了。

  他自己就想:我现在没有身体了!身体被小鬼扯下,补到这死尸的身体上了,我现在没有身体了!第二天就各处走,见到一个人就问:“喂!喂!你看看我有没有身体呀?”这个人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明明有身体,还要问人看看自己有没有身体?他碰到人就这么问:“喂!你看看我到底有没有身体呀?”自己不知道有没有,就问人,见着一个人就问,把同街的人问得人人都不敢接近他;谁也不知道他这种的遭遇,都以为他是个疯子,所以也没有人理他。

  这一天,他遇到一群和尚,就问:“喂!你们看我有没有身体呀?”这和尚里边就有证果的罗汉,一看,这个人可以度他出家呀!于是说:“人这个身体本来是假的,不是你自己的。你若修行证果,得到自性的光明,那才是真的!你这个身体有没有,有什么关系呢?”罗汉这么一说。他听了之后,“这么说,我就跟你出家啰!”跟着出家,于是就开悟了!因为他被鬼吃过,所以看出这个身体是个假的,所以叫假和合,这是离婆多的名字。

  毕陵伽婆蹉:这位尊者的名字,翻译为余习;因为他在多生多劫,习气总没有去尽,所以就叫做余习。

  这位尊者证得罗汉果,有神通。有一次,他要过河,就叫河神停止流水。这河神是个女的,他就说:“小婢,住流!”小婢,就是“工人、奴婢”的意思。他这样讲,这河神因为他是个证果的罗汉,也就不敢不听他的招呼;但是心里可是敢怒而不敢言,很不满意。

  不是一次,而且是很多次了;所以这个河神就到佛那儿去抗议。说:“世尊!您这弟子,有一个叫毕陵伽婆蹉的,他一点也不尊重我!他一到我那河的地方,要过河的时候,他就叫:‘小婢,住流!’这种讲话,太没有礼貌了!对人太不客气了!”

  佛说:“好!等他回来,我叫他向你道歉、认错。”

  毕陵伽婆蹉回来了,释迦牟尼佛就对他说:“你过这恒河的时候,为什么叫河神‘小婢,住流’呢?你不应该这么样讲!你赶快向她道歉,去说一说好话、认认错!”毕陵伽婆蹉合起掌来,对着河神,就笑嘻嘻的说:“啊!小婢莫怪!小婢莫瞋!”本来这位河神就因为毕陵伽婆蹉叫她“小婢”,她已经很不愿意了,佛才叫他去给她道歉;现在他还叫她“小婢”,说“小婢莫瞋”。所以这河神就同佛讲:“世尊,您看!现在当着佛的面前,他都这么样来叫我!”

  佛说:“唉!你不知道!你和这个毕陵伽婆蹉,在五百年以前,你就是给他做工人的,他叫你叫‘小婢’叫惯了!所以你现在虽做河神,他这个习气没有改;因为你们有主仆的关系,所以现在还叫你‘小婢’。”这河神听佛这么一讲,也就没有法子了;这是他的习气使然,因为在多生多劫的习气习惯了,所以叫余习。

  薄拘罗:薄拘罗是梵语,译为善容,言其这位尊者的相貌非常好;他是仪容第一,他相貌看起来很端严的。为什么这位尊者的相貌非常好?就因为薄拘罗在过去无量劫以前,专门修不杀戒──戒杀生。他这种戒杀生,不是像我们普通人说不杀生;他连杀生的念也不生起,心也都不动,不起杀心;就是不但外边戒杀,里边也戒得乾干净净的,无论是什么众生,他都不杀的。他因为持这个不杀戒,就感应有“五不死报”,得五种不死的果报。

  什么叫五不死报?因为他一出生时,就会说话,嘻笑颜开的会讲话,会叫妈妈,也会叫爸爸,就很好玩的。他妈妈一看:“岂有此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小孩子一生下来,就这么样子会讲话,又这么好玩的。这一定是个妖怪!”你说怎么样?

  他这个妈妈大约心也是很狠的,不太慈悲;于是就把他放到炒菜的锅上,底下烧着火来煎他,但是也煎他不死。他坐在烧红的炒菜锅里头,也没有那么回事似的,他还是很好玩的。他妈妈说:“好!你不怕火,那你一定怕水的。”于是又用了一大锅水,把他放在水里头,像煮肉那么样煮,水都煲滚了,也烫不死他。汤煮不死他,他妈妈就把他整个放到水里淹他;但是水也淹不死,你说奇怪不奇怪?水淹不死他,他妈妈就把他丢到海里,这个小孩子就被鱼给吞到肚子里去了;鱼虽然吞到肚里,也没有咬死他。偏偏也就很巧,这鱼被打鱼的渔翁给打到岸上来了,用刀把鱼肚给割开,也没有割死这个小孩子,这小孩子从鱼肚子又出来了。

  所以薄拘罗尊者就有这五种不死的果报:

  (一)火烧不死:用火煎他,也不死。

  (二)汤煮不死:用热水煮他,也不死。

  (三)水淹不死:放到水里,也淹不死。

  (四)鱼吞不死:被大鱼给吞到肚子里,也没有被咬死。

  (五)刀割不死:这条鱼后来被人捉住,鱼肚被刀割开,也没有把他杀死。这是五不死报。

  为什么薄拘罗能得到五不死报?就因为他不杀生,持不杀生戒,所以就有这种感应。

  摩诃拘絺罗:拘絺罗是梵语,译为大膝,言其这位尊者的膝盖很大。这个人就是舍利弗的舅父──和佛打赌击掌,输给他头的那一个人。他的辩才无碍,也很会说;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辩才第一。

  摩诃拘絺罗和薄拘罗,都是佛的常随众,在法华会上这儿又做影响众。

  难陀:佛的弟子中有三位都叫难陀,就是难陀、阿难陀、孙陀罗难陀。这位难陀尊者,据说是放牛难陀,他小的时候欢喜放牛。难陀,翻译成中文叫善欢喜,他很欢喜的。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是难陀太太的名字,翻译为好爱。她所爱着的是哪一个呢?就是难陀。又译为端正,言其相貌非常美丽;这孙陀罗长得非常美丽,可以说是印度国里边最美丽的一个女人,所以孙陀罗难陀就被她迷住了!孙陀罗难陀最爱的他这个太太,为什么最爱呢?因为她生得最美貌;所以行住坐卧,寸步不离,如胶似漆──黏到一块了,好像胶在一起似的──用现在的话讲,叫出双入对。

  难陀是佛同父异母的亲弟弟,释迦牟尼佛看他的因缘成熟了,想要度他这个弟弟出家;可是他舍不得他这个老婆,就不出家。佛就设了一个方便法,选择了一天,这孙陀罗难陀夫妇正吃饭时,佛就到王宫里去化斋;难陀看见他哥哥来化缘了,一定要给他添钵,用饭菜布施给佛。

  佛说:“你给我送到祇桓精舍去!”他说:“那怎么可以呢?孙陀罗在家里头呢!我怎么可以去?”但是佛说了,他又不敢违背哥哥的命令;于是就问孙陀罗:“佛叫我把这个饭送到祇桓精舍去,可以不可以呢?”孙陀罗说:“可以是可以,但是我吐一口吐沫在地上,你要在这吐沫还没乾以前就回来;如果等我这吐沫乾了,那你回来,就不要进门了,我就不准你进门来!”孙陀罗难陀就答应她说:“好!我送饭到祇桓精舍,来回也不需要多少时间,大约你这口吐沫还不会乾的。”就放心去到祇桓精舍。

  你说,到了祇桓精舍后怎么样呢?佛就不准他回去,就叫他出家,硬把他头给剃了。虽然已经出家了,孙陀罗难陀一天到晚找机会,想偷着跑回去;为什么要跑回去?就舍不得这个孙陀罗。

  有一天,所有的比丘都到街上去化缘了,释迦牟尼佛就吩附孙陀罗难陀说:“你今天要看门口,哪里也不可以去!你在精舍里边要打扫,把地方都收拾干净了,我们去化斋回来给你吃!”孙陀罗难陀高兴得不得了,哈!这回你们可都走了,我有机会逃跑了!等一等我就一定跑了!于是等人都走了,他就在家里收拾地方;等着把讲堂打扫干净、窗门抹好了,然后他就预备逃跑。

  你说奇怪不奇怪?他把这个地方扫干净了,那个地方又有尘土了;把那个地方扫干净了,这个地方又有风刮来一些叶子什么的,又不干净了。他扫了一上午,扫来扫去,累出一身汗,也没有把这个地扫干净;甚至于去关窗门,这个窗刚关好,那个窗又开了;那个窗刚关上,另一个窗又开了,总有很多麻烦。所以这一上午也没有跑,因为没有做完这工作。

  他一看时间不早了,现在应该要跑了;如果现在不跑的话,那也没有机会跑了,于是就从祇桓精舍往皇宫里跑出来。跑的时候,他就想:“不要碰到佛,碰到佛呢,就跑不了了。”他又想:“佛都是走大路,不走小路;今天我就走小路,从小路逃回王宫去!”殊不知,他走小路,佛也从小路回来了;他一看佛来了,就躲在一棵大树后边,躲着不叫佛看见。他往这边躲,佛就往这边走;往那边躲,佛就往那边走。最后还是佛看见他了,佛就问他:“你干什么?”他说:“我等佛,你总也不回来,我现在来迎接佛回祇桓精舍。”佛说:“好,那好!跟着我一起回去啦!”

  本来要跑,这回又没有法子跑,又跟着佛回来了。吃过饭,佛说:“你愿不愿意出去各处去看一看啊?我带你出去玩一玩!”难陀心里想:我哪有心情出去玩?我一天到晚要跑回家,我怎么有闲心各处去玩去呢?不过佛叫到了,他是弟弟,佛是哥哥,他也不敢违抗命令,于是就勉强跟着佛走。

  走到了一座山上,见着很多马猴子,佛就问:“你来比较一下,是孙陀罗美丽,还是猴子美丽?”难陀说:“当然是孙陀罗美丽了!猴子长得那么丑怪,怎么可以比得了孙陀罗呢?那简直就等于侮辱孙陀罗一样吗?”佛说:“啊!你真很聪明!你知道哪个是好,哪个是不好。好!回去啦!”于是就带他回来。

  他更想孙陀罗想得厉害;又过了几天,想要跑,也没有机会。佛说:“我看你天天这么闷闷不乐的,也不知道你想什么?我带你到天上去看看怎么样?”孙陀罗想:天上?天上又是个什么样子?好啦!又跟着佛去到天上。到了天上一看,这天宫可太美丽、太好了;又看见有一个天宫里边,有很多的天女,这些天女,啊!那可美丽得不得了。

  佛又问他:“你说是天女美丽呀?还是孙陀罗美丽呢?”孙陀罗难陀说:“当然是这天女美丽啦!孙陀罗比较天女,那就等于马猴子比孙陀罗一样的。孙陀罗怎么可以和天女来比呢?”佛说:“喔──”他看这些天女这么美丽,佛在前面走,他在后边,偷偷的问这些个天女:“你们这儿,谁是你们的主人啊?”天女说:“我们的主人是佛的弟弟,叫孙陀罗难陀,他现在跟着佛出家修行。他等到这一生完了之后,将来就生到这个天堂;我们这一些天女,都是陪伴孙陀罗难陀的。”

  孙陀罗难陀这一回高兴了,啊!有这么多天上的美女来陪伴着自己,这一定要发心修行!这回把孙陀罗给忘了,也不想孙陀罗,只想这一些个天女了;于是回去就用功修行,求着生天。

  他用功修行,修了很多时候;佛一看他,哦!现在不想孙陀罗了,就挂着想天女了。好!我再教你看一看奇怪的事情!有一天,佛又说:“孙陀罗难陀!天上你去过了,地狱你没有去过,我带你到地狱里去看一看,好不好?”孙陀罗难陀一听说到地狱去看,平时佛常常讲地狱是不好的地方,他知道是很不好的。“这地狱有什么好看的?”佛说:“你去看一看、参观参观!你没有见过!”他就跟着佛到地狱去了。

  到了地狱,各处看刀山、剑树、油锅、火汤……,什么地狱都看见了。但是看见一个地狱,有一锅油,这一锅油很满的,有两个鬼在这地方看着这个油锅;这油锅底下的火,又好像着、又好像要灭的样子。两个鬼,一个坐在那个地方冲盹,在那地方打瞌睡,要睡着的样子;另一个鬼,简直就躺在那地方睡觉了。“这两个鬼真是懒鬼!这烧油锅都不把它烧滚了,就光想睡觉!”于是他就问这个要睡着的鬼,说:“鬼大哥!你做这个工作,有人管着你,还是没有人管着你啊?怎么你这么自由,在这儿睡觉都可以呢?”这个鬼打了一个哈欠:“啊──”揉揉眼睛,说:“你说什么?”“我问你,你在这个地方做工,怎么不好好做,尽睡觉呢?你烧油锅,应该把它烧滚了才对的。”

  这个鬼说:“你知道什么!到这油锅受罪的这个人,离他到这里来受罪的时间,还很远呢!”“怎么很远呢?”他说:“因为佛有一个弟弟,叫孙陀罗难陀,他现在已经跟着佛出家了。他修天福,将来生天;等天福享尽的时候,他有五衰相现,之后,他就要堕落,下地狱,就到这个油锅;因为他不正经修道,就要到这个油锅里来,用油来炸他!因为距现在还有几百年的时间,我们现在何必这么忙着把这油锅烧滚它?所以我们的工作很清闲的,天天都可以睡觉的。”

  孙陀罗难陀一听,骇得周身都飙冷汗:“哦!这个油锅,原来就是给我预备的!这怎么办?”于是佛把他带回来,就给他说生天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门;他就修这个佛法,而证得罗汉果。

  这是孙陀罗难陀,因为他最爱惜他的太太;可是见着了比他太太更美丽的天人,他就不爱他太太了。知道地狱的苦,他就发心修道了;如果不知道地狱的苦,他就不会发心了。这个难陀,也叫欢喜,和前面的难陀一样解法;不过这个难陀,是孙陀罗的难陀,以他太太的名字来作自己的名字。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翻译为满,是他父亲的名字;弥多罗尼,是他母亲的名字,翻译为慈;就是满慈的儿子。满慈子在佛的弟子里,他善于说法,是说法第一。他在降生的时候,天上好像下雨似的,下了很多珠宝到他家里,所以这是很吉祥的。

  须菩提:他为什么叫须菩提?因为他一出生时,家里所有的珠宝都空了,所以叫空生。他的父亲去找一个算卦的先生来占算,算了“既善且吉”,非常吉祥,所以又名善吉。过了七天之后,他家里的珠宝又都现出来了,所以又叫善现。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

  阿难:这就是佛的侍者,结集经藏的阿难,他叫庆喜;因为他是在佛成道那天出生的,所以他父亲很高兴,给他起了名字叫庆喜,言其全国都庆贺佛成佛。在佛的弟子中,他是多闻第一。

  罗睺罗:他是佛的儿子。你们各位有没有人知道佛有几个太太?佛有三个太太;大的太太叫俱依,第二个是耶输陀罗,第三个叫鹿野。罗睺罗是第二个太太生的。耶输陀罗生这个儿子,惹起很大的是非、很大的麻烦。怎么样呢?因为佛已经出家了,他这个太太却肚子大了,所以一般的释种──释迦牟尼佛的眷属,就非常的恼怒,说:“这个女人一定是不守规矩!要不然佛已经出家六年了,她怎么会生小孩子呢?”因为罗睺罗在他母亲肚子里头,住了六年;佛不在家,没有理由说隔了六年,还有小孩子。所以这些释种就非常恼怒,又要治她罪,又要杀这个耶输陀罗。

  因为这时候,恶声载道,通街通巷,什么人都知道这件事;说佛不在家六年,佛的太太有小孩子了。虽然宫人向佛的父王来保证,说她没有做过什么错事,这小孩子的确是释迦牟尼佛的;那么也没有人相信,世间上没有这种道理。很不得已,耶输陀罗就发了愿说:“我如果是不守规矩的话,我今天跳到火坑里,我和我这个儿子一起都会被火烧死;如果我没有做错事的话,这天神应该拥护我,我跳到火里也烧不死的!”于是就造了一个很大的火坑,里边放了很多柴,那么用火就点燃起来后,耶输陀罗抱着罗睺罗,就跳到火坑里去了;跳到这火坑后,奇怪的事就发生了!这火坑虽然是火,郤即刻就变成水池子;在水池里头,就生出一朵莲花,托着这母子两个人。

  所以由此之后,国王也知道这是冤枉儿媳妇,一切的国人也知道这是不平凡的事情,也没有人毁谤了。

  罗睺罗,翻译为覆障,覆是遮覆,障是障碍。怎么叫覆障?因为他在过去生中做小孩子时,用木头把老鼠的洞给堵住了;堵住六天,才把它打开。所以他今生在母亲肚子里头要住六年,也就是受那六天的果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想一想,这因果循环太厉害了!罗睺罗是佛的儿子,在过去生中把老鼠洞堵上,都要在母亲腹里住了六年,受这六年的果报,所以叫覆障。覆障,又是对着耶输陀罗说的;因为有罗睺罗,令耶输陀罗有很多的麻烦、很大的障碍,所以叫覆障,这障,就是因为这儿子有的。

  究竟佛的儿子怎么样来的呢?他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呢?是!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有像一般普通夫妇的行为呢?不是!因为耶输陀罗欢喜要个儿子,释迦牟尼佛就用手这么一指,于是耶输陀罗就怀孕了。这种讲法好像是个神话,但是在佛教里头,神话很多,不单单这一件事。所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想一定要来考证,这是没办法考证得出来的;只有你用功修道,修到那种境界上,你才知道佛的境界是微妙难思的,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天天来听经,这不是很容易的,坐在这听经,这真要有大善根,才能坐得住;不然坐在这个地方,就觉得周身都不舒服,就要走了。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如是:就是指前边这二十一个大阿罗汉。众所知识:众是大众。心里明白,叫知;眼睛看见,叫识;你心里和眼睛都明白,这叫知识。知识,是对着“愚痴”而言。愚痴,就是不知不识;知识,就是有智慧的人。可是这个道理要讲两边,你若真的不知不识了,那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不知不识,你才能无思无虑;你能无思无虑了,那你自己本有的智慧一定显现出来,那才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智慧。所以,讲道理,要把正面的道理找出来,反面的道理也要找出来。

  大阿罗汉等:这一些都是大阿罗汉。大阿罗,就不是小阿罗汉。香港有个“小阿罗汉”,他是个小和尚;那个样子,一天到晚笑嘻嘻,很天真的。他也不要人家供养什么东西,即便接受了,随手又转送给人家,所以一般人都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小罗汉。

  若是大阿罗汉呢?就是受天人的供养──应供、杀贼、无生。以前我不也讲过?他杀贼,不单杀贼,就不是贼,他也杀。说这真不讲道理!这大阿罗汉,就是不讲道理的。他有神通变化,你和他讲道理,他没法子讲的;所以“不贼”,他也要杀。在罗汉的境界上,认为是“不贼”的,在菩萨的境界上,认为它又是贼了;所以他“不贼”还要杀,要回小向大。

  G2 有学众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在这法华法会上,不单有这些个大阿罗汉,又有有学、无学的二乘人。有学,就是有所学,在没有证四果阿罗汉以前,都叫有学位;证得四果阿罗汉,这叫无学位,就无所学了。有学和无学,合起来有二千人;这二千人,又是表示十如是。十如是,就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这有十种。这每一个如是,又变成十,十又变成百,百又变成千,这是表示学、无学的二千人。

  F2 比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摩诃,就是“大”;波阇波提,译为爱道,波阇是“爱”,波提是“道”。这是“大爱道”,她是佛的姨母,佛出世七天,佛的母亲就生天了,由佛的姨母来把佛养大;她不但做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就千佛出世,大爱道都做佛的姨母,来把佛抚养大。与眷属六千人俱:和她的眷属;眷属,就是她的亲戚、朋友,有六千人之多。

  罗睺罗母: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比丘尼:耶输陀罗以后也跟着佛出家,成为比丘尼。比丘有乞士、怖魔、破恶三个意思,比丘尼也是有这三个意思,不过她是个女的。亦与眷属俱:也和她很多眷属到这个地方来。

  E2 菩萨众 分三

  F1 举列标数 F2 明位叹德 F3 列名总结

  今F1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又有这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菩萨,是觉有情;摩诃萨,是个大菩萨。菩萨,这是鸠摩什法师用的省文,具足说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就是觉悟有情的一个菩萨,也就是有情里边的一个觉悟者,也就是以这个觉悟的道理与方法,来再去觉悟有情,这就叫菩萨。又名大道心的众生,他也是众生之一,不过他道心大。又有一个名字叫开士。

  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具足有七种的大: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经大劫、求大果。

  第一、具大根。他的根基要非常的深。深,也就是大;大,也就是深。怎么样大法呢?他植众德本。他在多生多劫,种下的善根非常之深;这种善根,就叫德本,就是道德的根本。他把这个德行的根扎下去了,无量无边那么多;所以叫“植众德本”,众就是众多,很多很多的。他这种多法,就如《金刚经》上所说的:“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他植众德本,不是在一个佛来种善根,是在无量无边百千万亿恒河沙数这么多的佛的面前,种诸善根。所以这叫具大根。

  第二、有大智。有大的智慧,这个智慧怎么样大法?就是能发大菩提心;因为能发大菩提心,所以自己要有大智慧。发大菩提心,他要广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而不着住这个度生之相。这是《金刚经》所说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然灭度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是佛度的,都是众生自度;这就叫“虽然度生,而不着住度生之相”。不像我们人,做了一件什么好事,就“我度了多少个人出家了!我度了多少人发心信佛!某一个人是我度的,某一个人是我劝他信佛的,某一个人是我介绍他来的!”就着这种相。为什么着相?就因为愚痴;若有大智慧的,就不着一切相。“菩萨应离一切相,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若不离相,那就不是菩萨。所以菩萨要具有大智慧。

  第三、信大法。信大的法,大法,是大乘之法;就是你要信大乘的法门──你要深信般若、深信因果、深信大乘实相的法门,要有这种大的信心。佛法好像大海那么大,就是一个“信”字,才能可以到佛法里面去;如果你没有信心,佛法虽然广大,也不能度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信心!所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这善根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要从信心来的;从信心,才能生出来的。这个信,是你所修的功德的母亲;所以在第三种,就要信大的法。菩萨摩诃萨信一切的大法、无上的妙法,尤其对这部《妙法莲华经》,他是特别的深信,所以要信大法。我们对于佛法,若有真正大的信心,我们也就是摩诃萨,也就是菩提萨埵。

  在《金刚经》上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就仅仅的有一念,生出一种最纯洁的信心,其福德胜过以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功德,就等于你用七宝来布施这世界,那么多的福德。如来是决定知道你这个心念,而不会空过的;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每一个人都要拿出真正的信心出来,才能得到这种相应。好像我们这讲经法会,有几个染伤风的病,尽咳嗽,本来我的意思,希望每一个人休息休息;但是有人还这么发奋图强,在讲经法会的期间,也不退席,还是到这里来听经。这足见有一股真正的信心;信佛法,也就应该有一股真正的信心。我以前在听经学法的时候,也有生病;生病的时候,我也不退席。那时候自己抱什么观念呢?“我学习佛法,除非把这口气断了;若不断了这口气,我一定要学习!或者不能行动了,我才休息。”想不到现在遇着这么多的知音,也能以带病听法;不过不要勉强,如果实在支持不住,都可以休息休息。

  第四、解大理。在《华严经》上讲信、解、行、证,首先要信,就是必须要依照这信心,然后就是要明白,就是要解;解了,你就要去做、去实行,然后才能证得,这叫信解行证。

  什么叫解大理?我现在告诉你们。你要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一个大的理,也就是“六即佛”的“理即佛”。按照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可是你要去修行,你才能成佛。你如果不修行,就说:“我是佛!佛、佛、佛!”那是没有用的。就好像你自己封自己做皇帝,“哦!我是皇帝!我是皇帝呀!”可是有没有一些个文武大臣来保护你?有没有老百姓来支持你?没有的!那你是个光棍皇帝,有什么用?你说你是佛,不错!按理说,你是佛;可是事实上,你要修行;你要是不修行,就不能返本还原,认识你本来的面目。为什么要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呢?因为实相的智慧,是不离众生的心,就在每一个人的自性所具足的。

  第五、修大行。要勤修六度万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一)布施。第一就是要布施,是要布施给人,不是要人家来布施给自己。有的人也专讲布施,是叫人布施给他,他不布施给人,这就是不单不够菩萨,就连罗汉也不够了!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又有内财与外财。外财,指一切的珠宝、国土和妻子;这些都可以布施给人。行菩萨道,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我”;所以我的也是你的,你的,我也不一定要。他是无人相、无我相;所以他能把国家也舍弃了,能把家庭也舍去了,甚至于妻子也舍弃了!好像释迦牟尼佛,本来他应该做皇帝的,他不做,去做和尚;本来他有很美丽的三个太太,他都舍弃了。舍去国荣,就到雪山去修道。内财,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好像头,有人要这个头吗?只要你需要,他都舍。目,有人需要这个眼睛吗?就布施给人。头、目、脑、髓,皮、血、肉、筋、骨,什么都可以布施给人。

  法施,就是说法利生;给众生讲说佛法,教化一切众生。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一切的供养中,这法的供养,是最高尚的。法供养,就是给一切众生宣扬佛法;所以学佛法的,都应该学习讲经说法,不要“怀宝迷邦”。怀宝迷邦,就是自己带着很多珠宝,在这国家里,也不救济贫民,把这个贫民都饿死了。我们会佛法的人,一定要把佛法介绍给人听;我知道一点,就向人来讲说一点;知道十分,就讲十分。本着我所知道的佛法,去给人家讲说佛法,这就叫法施──用这个法,来布施给人。

  无畏施,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着飞灾横祸,令你非常恐惧;正在恐惧时,你去安慰他:“你不要怕!不要紧的,这有感应的。你的心这么好,将来一定不会有什么恶的结果!”令他没有一种恐惧心,这叫无畏施。

  (二)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戒律有这么多种,要持戒。

  (三)忍辱。这忍辱是最好的一个方法,你若能忍辱,你就有宝贝。所谓“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这“忍”字是个无价的宝珠,可是这个无价宝,人人不会使用。为什么?就是忍一次还忍着,忍两次就勉强,忍三次就发了火了:“哼!你为什么这样欺负我?你以为我真怕你吗?我是忍着你!你这样子对我,左一次、右一次,一而再、再而三,你不是赶尽杀绝?你太过份了!”就发起火了,就斗争起来了。这就是因为没能用这个“忍”。

  好像以前我讲过,有一位修忍辱行的老修行,他门上挂了一块匾,自己用纸写了“性如灰”在门口挂着;言其性里头像灰似的,一点火都没有了。他一天到晚也不发脾气,在这儿修行、用功;性情修得很柔和,真是像水似的,活活泼泼的。这时候,就来了一个菩萨试试他。到了,就问:

  “你这几个字,是写着什么?”

  “性如灰。”

  “你这几个字,写的是什么?”过了几分钟,这人又问。

  “性如灰。”

  “你这几个字,是什么?我记不清楚!”又过没有好久,又问。

  “性如灰。”

  一问,问了几十、百次,这回把他火问出来了:“性如灰、性如灰!你这么啰嗦啰嗦,我在这地方修道,你尽来这里捣乱!”

  这人说:“喔!原来这灰里还有火呢!”说完了话,就踊身虚空;原来是谁呢?是观世音菩萨来考验他。结果这一回,修了几十年“性如灰”,观音菩萨来,一试验,考不上了。观世音菩萨说:“你还要修行啊!再等你二十年,我再来看看你!”你看!这不容易的;忍,就是要没有脾气。

  我以前做人家徒弟的时候,始终不敢发脾气;就是在我师父面前、不在我师父面前,都不敢发脾气的。为什么?因为我师父并不像我这么恶,他很慈悲。如果我一发脾气,他自己就不吃饭;他说:“我教化徒弟,没有教化好!”唉!就不吃饭;因为他不吃饭,所以我也就不敢发脾气了。

  我有没有脾气呢?我的脾气比谁都大,最大不过了;但是因为出家修行,把脾气改了。现在到了美国,新收了三个美国徒弟,他们在没有出家以前都没有脾气的,一出家了,没有学会旁的,就学会发脾气,学会发火了。昨天,就有两个徒弟到我那里去告状;这个说那个发了脾气,那个说这个发了脾气。究竟谁发了脾气?我也不管他了!这回我立了一个规矩。

  什么规矩呢?我不管是谁发脾气、谁是谁非,总而言之,发脾气的这个人,要在佛前跪一天一夜,这二十四个钟头不准起身、不准去大小便、不准去吃东西、不准去喝水、不准睡觉。这是我立的规矩,如果你不这样做,不在佛前这样跪,我来替你代办,我就照这样来做。你试一试!但不是一个人跪着,要怎么样呢?无论哪一个发脾气──现在我就这三个美国徒弟,要三个一起跪;那两个没有发脾气的,一样要陪着跪的。

  说一个人发脾气,两个人陪着跪?这是不公道了!就是这样不公道!若讲公道,世间没有公道的事。你要是怕,大家都不发脾气;背着不让我知道谁发了脾气,那也一样要罚的。你不让我知道?我有千里眼、顺风耳,会有人告诉我的;那时候,你一样要这样做的。听清楚了吗?就是这个“忍”。

  为什么叫你跪?不吃、不喝、不睡,这也叫做“修忍”,你不是发脾气吗?有脾气,就要修这个“忍”。这也是个“忍”──在那里跪着,忍着膝盖痛。现在听清楚了吗?清楚了,以后这宪法就立下了。“这个师父真厉害!我再也不敢跟他出家了。”有好几个想要出家,也不敢出家了。你要是怕,不发脾气,就没有事了。这个不是我立的规矩,这是咎由自取;跪不跪,在自己那个地方,不是在我这儿。

  为什么要立这个规矩?如果我不立这个规矩,以后要是徒弟多了,你和我打、我和你打,这个也来告状,那个也到师父这儿,说谁对、谁不对的,那简直一天也审判不完这糊涂的官司。修道的人,怎么可以发脾气呢?不可以的。你要是有徒弟,你为了教化徒弟,就对着徒弟发脾气,那还情有可原;对师兄弟发脾气,那是不可以的。所以说:

  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

  若能会使它,万事都能好。

  你若能会用这个“忍”字,什么事情都会好的;你不会用这个“忍”字,那就什么事情都出毛病。

  (四)精进。有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指拜佛、念经、持咒等,用功修行,一时一刻也不懈怠,不睡那么多觉。心精进,就是念兹在兹,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把心里贪心、瞋心、痴心都撵走它;你要精进,而后才能修行、参禅打坐。做和尚不是很容易的,不能天天睡觉,要昼夜精进,真正用功的精进;不是说尽给人家做功夫,叫人家看我用功修行。有没有人看见,都要用功修行;修行用功是给自己,不是给人家看的。

  (五)禅定。就是要参禅打坐,修禅定的功夫。参禅打坐,必须要用精进来帮助它。你若不精进,今天莲花,明天又牡丹,尽变;所谓“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好像东西,你晒它一天,冻它十天,那有什么用呢?就是你修行一天,休息十天;都是个“修、休”,一个是修行的“修”,一个却是休息的“休”;这就不能得到禅定的功夫。

  (六)般若。般若度也是最要紧的,我们修行一定要有智慧,若没有智慧也就没有法子修行。愚痴的人修行,往前去用功,怎么样用功,也用功不下去;有智慧的人,他随时随地都是用功的,都见到真正的般若。所以说“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他看见什么,都是智慧。好像果某告诉我,某某人骂他。骂“谁”呢?这岂不是愚痴?要是有智慧,怎么会有人骂呢?就算他骂了你,你若是有智慧的,你不接受他的骂,这骂,就回到他自己那里去了。

  在《四十二章经》上说,有人骂佛,佛不答他。佛说:“你骂我,我不答你,你骂我的这个,就回去了!好像你仰天而唾,这口吐沫,还落在你自己脸上!”所以不要说他不会骂你,就是骂你,你若不接受,这个骂就没有了。骂你时,你听着当作:“哦!他唱歌给我听的。”或者当作:“哦!我不懂他骂人的话。他是讲日本话?或者他是讲中文?再不就是讲法文?”因为他讲的话你不懂,什么事都没有;这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你若懂了,“他骂我!”究竟“你”又是谁?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怎么还有一个“我”呢?出家人要把这个“我”掉到太平洋去,不要这个“我”;没有“我”,这才可以!

  这是第五“修大行”;这是讲修六度,又有万行;万行,言其行门之多。要是详细讲起来,不止万行,有八万四千种的行门,不过限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分析。

  我们现在就讲这个“三心”。菩萨要扫三心、非四相;扫,好像地上有尘土,用一个笤扫,把它扫干净了。我们人这个三心,也应该把它扫去的;什么叫三心呢?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已经过去了;已经过去,就是没有“过去”了。现在心,你说这个是现在?现在它不停,这个“现在”又过去了,变成“过去”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又停留不住;你说“未来心”,未来心还没有来呢!没有来,你又到什么地方去找这未来心呢?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你要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心”都了不可得了,又有什么可执着的?没有可执着的,就是得到解脱了;你得到解脱了,那就是真正的自由。

  菩萨要行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一)布施。菩萨要存一种布施心。布施,是普遍来施给一切众生;有“财施、法施、无畏施”。

  (二)爱语。菩萨要行爱语;但是,可要是菩萨才可以,不是菩萨,就不可以的。菩萨要说爱语,对一切众生,都要有一种慈爱的心;为什么他慈爱呢?菩萨没有我相,他看一切众生,就和他自己是一样的。不单和他自己是一样的,他自己也和一切众生是一样的;不单一样,还变成一个,没有彼、此之分;所以他愿意救度众生,也就是救度他自己。爱语,就是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慈爱的这种说话。

  (三)利行。一切众生都欢喜利益,你对一切众生,都要有一点利益;有利益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利益众生的事情,菩萨都应该去做。

  (四)同事。菩萨要化身千万亿,见到什么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他就变化这一类的身体,去教化这一类的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要去度鹿,他就变成鹿去教化它们,这都是同事之一。

  行菩萨道要难行能行,本来不容易做的事情,你去做,这就是菩萨道。难舍能舍,你不容易舍的东西,你要把它舍出来;你愈舍不得的东西和财宝,你若能把它舍了,那才真是“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不容易忍的事情要忍。这是菩萨修大行的一种菩萨道。难让能让,不能让的事情,你也能让。我也常常说:“要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并不是说,人所没有吃着的东西,我要先吃。也不是说,这个世界最名贵的菜,人人都没有吃着,我要先吃!不是这样子;是人家不欢喜吃的东西,菩萨他可以吃。

  我告诉你,我不是个菩萨,可是我也能吃人家所不愿意吃的东西。怎么样呢?我记得,在十七岁那年冬天的事,我北方有一个道德会,就专门讲道德、说仁义的。我十六岁参加道德会,十七岁就做讲习班的主任;讲习班的主任,就是做教授,教授一切的学员。我年纪很轻,学生大概有六、七十人,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男男女女都有。在道德会是讲要节约的,就是要省俭,什么东西都要节省。节约到什么程度呢?吃马铃薯,不是那个甜的,是普通那种的马铃薯。吃马铃薯的时候,本来一般人吃马铃薯,把皮都剥下不吃的,这个薯皮是不吃的;在道德会,这些人都讲道德的,要人家不能吃的都要吃。那么,我就对每一学员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马铃薯的皮吃了,不要吐掉;就是勉强一点,都要把它吃下去。我们不能吃的东西也要吃,表示我们有实行的功夫。”

  我这样讲,我自己是把这个皮吃了,但是一般学员呢?有的就像耳边风,听也不听,还是把薯皮吐了──这从口里嚼完了,有的把它吐到桌子上,有的吐到地下。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不讲话,我也不管他,随他们便;我已经发表“不要吐马铃薯的皮”了,一般的学生还是照常吐。那么吃完饭,我用一个碗,把所有学员吐到桌上或者地下的马铃薯的皮捡到碗里,我对着一般学员,把它给吃了。

  这么样一来,这些学生都觉得不好意思了;由此之后,我看这些学生,一个也不敢吐马铃薯的皮了。我若不是这样实行,以身作则,这些个学生就不会受教化了!他们从口里吐出来,我再把它用口来吃了,他们都觉得非常惭愧;这就叫“人所不能吃的、能吃,人所不能受的、能受”。什么是人所受不了呢?这个“气”!人都受不了气。你若是给他受一点气,他就要发火了。你要是能受气,有人对你发脾气,你就把他当做是唱歌唱给你听的,或者他在讲外国话,这样就没事了。能受、能忍、能让、能舍,这都是修大行的菩萨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第六、经大劫。经多大的大劫?我告诉你!一个劫,就是十三万九千六百年;一千个劫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聚在一起,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合起来,就叫一个大劫。经大劫,是经过三个没有数量这么多的大劫。你想一想,这是多少数目?经过三个没有数量的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印度话,此云无量数。在这个无量数的大劫,正常的时间,你说这要经过多久?所以做菩萨不是这么容易的,这要经过很久很久这么多的大劫。

  第七、求大果。菩萨所求的,是一个大果,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

  菩萨摩诃萨具足这七种大的意义,所以就叫摩诃萨。

  F2 明位叹德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在这个法华会上,菩萨摩诃萨有多少呢?有八万人这么多;这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完全都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道路,一直向前去走,都不退转的。这不退转有三种:

  (一)位不退:他是大乘菩萨,不退回到二乘的位子上了。

  (二)念不退:菩萨摩诃萨,念兹在兹,只行菩萨道、行六度万行;念念之中,他只有向前进,而不向后退。菩萨在念念之中,也不会想:“我不行菩萨道了,做一个自了汉,回到二乘去!”不会的。

  (三)行不退:他只有向前进,而不向后退。

  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陀罗尼是梵语,此云总持。总,总一切法,把一切法都总起来;持,持无量义,佛所说的法有无量义。这些个菩萨得不退转,又得陀罗尼,就得这个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陀罗尼,又译为遮持。遮持,就是生善灭恶,把恶遮住,而行善事,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戒”的意思,大同小异。不过戒所持的戒律,要你自己去守持戒律;但这个陀罗尼,又有的译为“咒”,就是你诵一种咒,能帮助你断恶修善,它的咒力是有帮助的。这陀罗尼,有很多种;这个陀罗尼,是可以得到乐说辩才的陀罗尼。

  转不退转法轮:菩萨就是要转法轮教化众生。什么叫转法轮?你看,譬如我们佛堂这儿有几个字写得“法轮常转”,这也就是转不退法轮。好像我们现在这讲经说法,这是转法轮;我们现在把经典翻译成英文,这也就叫转法轮。转法轮不是一部份,这是种种的弘法工作;做弘法的工作,都叫转法轮教化众生。所以我们佛教徒,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转法轮,看成自己的工作,这就是我所应尽的责任;我们能做什么工作,就在佛教里边做什么工作,这都叫转法轮。好像现在我们利用科学的时代,有印刷的机器,把翻译的英文,用打字机打出来,再把它印出来,给每一个人一份,这都叫转法轮。转法轮,也就是流通佛法;流通,就像那个弯弯水似的,这么川流不息,永远都不断。

  我再给你们说一点我在年轻的时候,所做的弘法工作。我最初不会讲经,就印经。有人印经,每一部经多少钱,我就出钱来印;印几百部或几千部的经,然后慢慢送给我的朋友、亲戚。每一个朋友,到过年、过节,或者他有生日、喜庆的时候,我就给他送一点礼物;我这个礼物没有旁的,就是佛经。中国人欢喜红纸,我把佛经用红纸包得很美丽,送几部给他。

  我说:“我送给你的,是最重大的礼物,这是救你法身慧命的。因为我和你是朋友,所以我特别把我所最欢喜的佛法送给你!”我诚诚恳恳对他这么一讲,每一个人一定要看。看一遍,若对佛教发生兴趣,他就来找我了,“你这部经在什么地方有?我还有朋友想要,你可不可以再多送我一点?”这就来了生意了!我就又给他一部。就这样子,每逢印佛经,无论谁印,我都参加,多印一点。

  所以我在东北,我的财产没有旁的,就是佛经;我房里的佛经,恐怕比这佛教讲堂的佛经都多。我没有旁的东西,就是佛经最多;到什么地方,我的佛经也很多的。在香港,我印佛经用的钱最多,大约在香港钱一百万以上;我临到美国的时候,大约有价值十几万的佛经,我统统都送给人了,一个人这么一大包。本来预备慢慢送,但是因为要来美国,我也没有地方放,所以把佛经就都赶快送给人。我最欢喜的,就是印佛经;所以现在能用机器,把所讲的讲词印出来,这也是一个最好的弘法,我很欢喜的。我对“转不退转法轮”的工作,是这样子;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这种工作努力尽一点心。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我们不但要转法轮,而且要供养一切的诸佛。无量,就是没有数量那么多;有多少?供养百千诸佛那么多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这些个大菩萨摩诃萨,在无量劫、无量诸佛的地方,培植、种植他德行的根本。怎么样去培植?怎么样去种植呢?就是供养三宝,转不退法轮;你能供养三宝,这就是栽培你德行的根本。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这八万菩萨摩诃萨,时时刻刻都得到诸佛的称扬、赞叹:“善男子,你真好呀!你行菩萨道不退转,你真是不错啦!”诸佛来赞叹这些个菩萨。以慈修身,善入佛慧:你从来就以慈悲心去教化众生,修自己的身,善能得到佛的智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你通达最大的智慧。什么是最大的智慧?佛慧就是最大的智慧。大智,也就是佛慧;佛慧,也就是大智。你得到佛慧,得到大智,才能达到彼岸,才能得到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

  名称普闻:这八万大菩萨摩诃萨的名字,普通一切众生,都常常闻、常常见的。无量世界:在所有这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他能度化无数百千万这么多的众生。

  F3 列名总结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这八万菩萨摩诃萨,叫什么名字呢?八万菩萨的名字,就有八万这么多;如果像点名似的,把每一位菩萨的名都点出来,那么这一部《法华经》就太长了。所以就把其中为首的这几位菩萨提出来作代表。其名曰:代表的菩萨,都叫什么名字呢?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是梵语,翻译为妙德,又译为妙吉。这位菩萨智慧最大,所以叫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在一切菩萨之中,他的智慧最大,资格也最老,所以他在观世音菩萨前边。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是四大菩萨。中国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他的灵感也不可胜数。这一位菩萨,在过去已经成佛了,名为“龙种上尊王佛”;成佛了之后,他又隐大示小,来行菩萨道,教化众生,助佛扬化。这一位菩萨,他的神通妙用,都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近代的高僧,有位上虚下云老和尚,他曾经发愿朝拜五台山,就是拜这位菩萨。他从南海普陀山开始,向山西五台山去朝拜,走三步跪下,叩一个头、走三步跪下,叩一个头,拜这一位菩萨;就求这一位菩萨来感应,开他的智慧,令他也得到大智。这个路景,相隔大约不下五、六千哩路;这三步一拜,你说要拜多久才能拜完呢?这时间是很长的。想要详细知道这个事情,可以打开虚老的年谱或者画传,详细看一看,便知道了。

  最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虚老拜到黄河那地方,正赶上冬天下雪,他在黄河边上做小生意的草棚子里头来避雪。这雪下了就不停,于是虚老连冻带饿,就几几乎要死了。这个时候,就来了一个讨饭的化子,用锅煲化了的雪水,煮黄米粥给老和尚吃。老和尚吃过黄米粥之后,觉得有精神了,就问这个乞丐:“你贵姓啊?”“我姓文。”“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叫文吉。”

  这个文吉就问虚老:“你从什么地方来的?”虚老说:“我从南海来的。”文吉就用手指着这个雪,问虚老说:“你南海有这个吗?”就问有没有雪。那么老和尚说:“没有。”“没有?那你吃什么?”虚老也答不出。两个人就这么结伴,去朝拜五台;这个要饭的不拜,就给虚老拿着行李。

  这样,虚老不背着东西,没有负担了,叩头走路都方便很多。以前背着自己的衣单,叩头很费力的;现在减轻他的负担了,拜得就比较快了。虚老问文吉:“你是什么地方来的?”他说:“我就是五台山来的!所有的和尚都认识我,同我都是好朋友。”

  这一路拜,有的时候就在庙上住;庙上的和尚,专门欺负这个要饭的乞丐,又骂虚老说:“你朝山就朝山、拜佛就拜佛,你还叫一个跟班的,你摆什么架子?”到什么地方,都被人骂。虚老被人闹,这个要饭的更被人闹,甚至于不准他在庙里头住,赶他到庙外边去,给这个乞丐气受;但是这个乞丐,就是个能受气的乞丐。等到离五台山不太远了,这个乞丐因为受和尚的气太多了,所以就告诉虚老说:“前边有人会接你!有人帮你忙了,我要自己走了!”于是就相别而去。

  果然虚老走到前边没有好远,就遇着湖南一个做官的;做官的有车,把他行李放到车上去,他又三步一拜。等拜到五台山,问所有的和尚说:“有一个讨饭的化子,叫文吉,他说你们都认识他的。”问遍五台山的和尚,也没有人认识他:“我们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讨饭的化子。”以后有人就对虚老说:“他叫什么名字啊?”虚老说:“他叫文吉。”“哦!这是文殊菩萨嘛!文,就是‘文殊菩萨’;吉,‘文殊’翻译成中文,就叫‘妙吉’嘛!”这是虚老朝拜文殊菩萨的时候,感应到文殊菩萨来给他背衣单,给他背夹子──夹子,大约就是美国人那种登山背包;中国人用两根木头把它微弯弯了,这么往前一夹,把行李挟起来,就好像那登山背包似的。

  你看,虚老亲身朝拜文殊菩萨,和文殊菩萨在一起很久的时间,一直也不认识;以后知道是文殊菩萨了,但是已经看不见。所以这文殊菩萨的妙处,是不可思议!因为他的妙处,他就变了一个乞丐;如果他变一个大富长者,或者雇个马车来帮他忙,也可以!但他不这样做,他随着虚老来受苦。

  这一位菩萨出生的时候,有十种吉祥的事情,来表示这一位菩萨的功德圆满、智慧第一。十种的吉祥,是什么?

  (一)光明满室。文殊师利菩萨降生这一天,他家房子里边,就放一种光。这种光不是日光、不是月光,也不是星光和灯光;这是表示文殊师利菩萨智慧、般若之光,也就是表示这位菩萨有大智大慧,能破除一切的黑暗。

  (二)甘露盈庭。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在天上有的;甘露可以饱满,你得到甘露,就不吃饭也不饿了。我们一般人不吃饭就会饿,为什么?因为没有甘露来滋润。甘露可以得到饱满,可以得到这种的清净、清凉;所以恶鬼若得到甘露一灌顶,即刻就消除他的罪业,可以往生了。甘露盈庭,这表示文殊师利菩萨以甘露法来灌救众生、救度一切众生。所谓“甘露门开”,甘露门一开开,恶鬼都进来,都得到饱满了。

  (三)地涌七珍。从地生出来金子、银子、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种的珍宝。这七种为什么叫“宝”呢?因为它少有。世界上所少有的,就是宝贝;多了,就不是宝贝。好像土,本来也是很宝贵的,我们人若没有土,就不能生存;但是人人都不稀罕它,你抓把土送给人,是没人要的。说这是最宝贵的东西,我送给你!他一看是土,就会把它掉在地上。为什么?因为哪个地方都有。所以本来土是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人很稀罕它;因为随处可以有,所以就不宝贵了。

  水,也是最宝贵的东西,我们人若没有水,就不能生存;不单人,就所有一切,若没有水,也不能生存的。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就是说,上等的善,就像水似的。水对一切物质都有利益,但是它也不争功。好像这花,它不会对花说:“你这朵花呀,幸亏我这个水,你才长这么大、开得这么新鲜!要不是我这个水,你能有今天吗?你应该对我有一种报答才对!”它没有这种思想。水在地最洼下的地方住着;谁都不愿意在那个地方,它在那地方住着,是处众人之所恶。所以水是很合道。

  这金、木、水、火、土,对人、对一切众生,都有益处;但是为什么人不宝贵它?就因为它太多了。好像木头也到处都有,所以人也不宝贵它。金子为什么人宝贵它?因为它少;少就出贵了,不是随地都是。若到了极乐世界那“黄金为地”的地方,这土就值钱了!因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没有土。到极乐世界,你若送给他一把土,他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从月球拿回来的石头,那么宝贵了!一样的石头,月球拿回来的,它就是价值连城了。本来我们娑婆世界这一把土不值钱的,你送到极乐世界去,他说:“喔!这真是稀有的!”因为它少有,所以就出贵了。

  这七珍为什么叫七宝?就因为它少有,不容易得到,所以人人都说这是宝贝。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有无量的宝藏,所以出世的时候,七珍也就随着他出世,从地里涌出来。涌出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也拿不完,用也用不了。

  (四)神开伏穴。这个神,是藏宝,叫藏主;这种藏主宝,就是管宝藏的神。转轮圣王有七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藏主宝、主兵臣宝。地涌七珍,是从地里涌出来的;而神开伏穴,指这些宝藏,是以前的人埋到地里头,忘了拿出来,这时守藏的神把这财宝都打开,就好像有人把地刨开,宝贝也就都可以得到了!

  (五)鸡生凤凰。鸡本来是生鸡,但是这鸡菢出来就不是鸡;是什么?凤凰。凤凰是一种很吉祥的鸟,谁若看见凤凰,一定会得到很幸运的事情。在古来讲,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这个凤凰也不来了,也没有河图洛书出现了;伏羲氏画卦,有河图洛书的情形,现在已没有了!我停止啰!我不需要再宣扬道德了!我不做什么了!

  (六)猪产龙豚。鸡生凤子,这还不算出奇;本来是龙生龙、凤生凤,但是现在他家里养的猪,生出一条龙了,一只好像龙似的猪。怎么像龙似的?这猪身上有鳞,就像龙鳞似的。龙身上都有鳞,他家的猪生出来的小猪也有鳞,这叫猪产龙豚。

  (七)马生麒麟。马本来都生马,现在生出只麒麟。老虎是兽中王,麒麟和狮子,也都是兽类中之王;但是这麒麟,是由马生出来的。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兽,在中国唐尧的时候,很多的人都可以看得见凤凰、麒麟的;以后因为众生的罪业深重了,所以这一些个吉祥的鸟兽,也都不出现了。孔子在“获麟解”上说:

  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

  麟兮麟兮吾心忧!

  唐尧虞舜的那个时候,麒麟和凤凰常常到这个世界上来游,人人都看得见。现在不是唐虞那时候,你来干什么呢?你来有什么所求呢?麒麟呀!麒麟呀!我心里正为你很忧愁的。

  这是因为在当时(鲁哀公十四年),孔子见到打猎人打着一只麒麟,他一看,这麒麟他认识。因为孔子出生时,有一只麒麟来“麟吐玉书”,吐这个字;孔子的母亲就把一条绳栓到这只麒麟脖子上。等孔子看见打猎的人打着的麒麟,他妈妈系的绳子,还在这麒麟脖子上系着;孔子知道这麒麟被猎人给打来,他自己不久也就要圆寂。所以他很伤叹的,才说这么几句话。

  (八)牛生白泽。白泽是白色的,白色的这种兽类是很少有的;它也不像牛,也不像马,也不像驴,也不像骡子,属于四不像。它是马的样子,但是长的牛蹄子;角长得像牛角,又是马的样子,所以叫白泽。这种的兽类,也是一种祥瑞的兽。

  (九)仓变金粟。我头先问果某,这个金粟有什么用呢?可以拿来吃吗?这谷子本来可以做饭来吃,变成了金子,这怎么吃呀?他就很聪明,说:“这个你若拿一些去,卖了换钱,就可以买很多米。”我一想,也是这样子;果然这金粟你拿一些个去卖,就很值钱了嘛!先前我对这种情形还不了解,果某这么一说,我才豁然大悟。他问谁有贪心?我说我有。我贪什么呢?我这个贪心,贪想要大家快点成佛;所以不要把这个徒弟给饿坏了,还希望他快一点成佛呢!哈!这个傻徒弟,傻头傻脑的;但傻头傻脑,还有个不傻劲!

  (十)象具六牙。本来象是生两根牙的,文殊菩萨出世的时候,他家里养的象生了六牙,你说这是不是很稀奇的事呢?“为什么象有六根牙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这六牙就代表六度,大象代表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有这十种的吉祥,这代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十度波罗蜜”,所以和其他的菩萨不同。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有这十种的吉祥如意的事情;我们要想认识文殊师利菩萨,要想见一见文殊师利菩萨,就要先记着这十种吉祥的事情。你知道这十种吉祥的事情,见着文殊师利菩萨,你可以说:“您老人家,是我一个老朋友、最知己的善知识!”为什么你这样讲?“我知道您出生的时候,这十种的吉祥事情。”你一念,文殊师利菩萨会很欢喜,“哦!是的!你是我的老朋友,我不否认,因为你知道我。”这叫知己的朋友。你若不知道他,文殊师利菩萨虽然没有分别心,但是你对他不认识,他对你也就不会接近;认识他多一点,他和你就近一点。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知道每一个菩萨的这种境界?也就是要每一个菩萨都和我们做朋友、做兄弟。每一个菩萨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你们各位将来都是菩萨的善知识,所以自己不要把自己看轻了!

  观世音菩萨:观,就是观察,是能观之智;世音,就是世间的音声,是所观的这种境界。观世音,就是观察世间所有的音声,所以这位菩萨是观世间一切音声而得名。他大约是因为眼睛太多了,所以世界什么事他都要管。这位菩萨,为什么他要管世界所有的事情?就因为他大慈悲的缘故,不舍弃一众生,所以叫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大因缘,在中国有句俗话说:“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因为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他们这种慈悲,深入到一般人的心里去了,所以人人都知道有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

  在往昔,他因为修的四十二手眼,所以证得千手千眼的这种的庄严法相。观世音菩萨是不是只有千手千眼呢?不是的。观世音菩萨有无量手、无量眼。因为他有无量手,所以能用他无量手把众生从苦海里边拉出来,接引到一个安稳快乐的彼岸上;他用无量眼来看所有的一切众生。谁若有苦难对于他有缘的众生,他一定不会不管这个闲事的,一定会救助这个众生。

  观世音菩萨看见哪一个众生有什么痛苦了,他就解除这个众生的痛苦;看见那一类的众生有了灾难,他就要解除那一类众生的灾难。所谓“寻声救苦”,你若有苦呢,你只要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那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一切一切都遂心如意。

  得大势菩萨:这位菩萨是有大势力的菩萨,他一举手、一投足,都大地六遍震动,都有“震、吼、击、动、踊、起”这种的形相、这种的声音,他的势力很大,那么惊天动地的这势力,所以叫得大势菩萨。

  常精进菩萨:这位菩萨是常常精进的,他是日精进、夜精进,昼夜六时没有不精进的时候,比任何人都精进,所以他叫常精进菩萨。

  不休息菩萨:这个不休息菩萨,也是常精进,他什么时候也不会说:“我疲倦了、休息休息了。”他从不休息,时时刻刻都在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不是身精进、心懒惰了;或者心精进、身懒惰了。这都不叫不休息,就是身心都常精进,昼夜六时恒精进。

  宝掌菩萨:宝,就是宝贝,也就是法宝;掌,是手掌。菩萨有以他的行门命名的,有以他的本愿命名的。什么是行门?就是他修行的法门。什么是本愿?就是他在因地时发的愿。有的就用这种的愿来取名字,有的就用他这个德行来取名字,有的就用他的本领取名字。

  这一位宝掌菩萨,他手掌上有种种的法宝。第一个法宝,如意珠手;他掌上有如意珠,这个如意珠,是遂心如意,无所不至。第二,又有罥索手。第三,有宝钵手。第四,是宝剑手。第五,是跋折罗手。第六,是宝杵手。第七,就是施无畏手;他这个施无畏手,是对一切都无所畏惧。这位宝掌菩萨在因地时,也就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四十二眼。因为他这个掌里头,具足一切法宝;这一切法宝,就包括一切的宝,所以这一位菩萨的名字,就叫宝掌菩萨。

  药王菩萨:药王、药上两位菩萨是兄弟,在佛教里边有一段因缘。在往昔有位转轮圣王,他有一千个儿子;这一千个儿子,都一齐发愿要出家修行,这就是贤劫的千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在这个贤劫出世。

  这位转轮圣王,另外还有个妾妃,又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就发愿,要护持他这一千个哥哥的法,护持这千佛;每一位佛出世,他都做护法。小儿子一看,他哥哥发愿做护法,他就发愿来供养;他发愿他这一千个哥哥成佛的时候,无论哪一位个成佛,他都先来供养佛。不是就供养一次,在这佛住世的时候,他永远来供养;不是就供养一个哥哥,他这一千个哥哥都成佛,每一个哥哥他都去供养。

  这位佛涅槃之后,到末法的时候,他又发愿来救度众生,用种种药品来医治众生的病。这三灾来临的时候,刀兵、水、火、瘟疫流行;瘟疫,是传染病,有的一生了传染病,就会死的。药王菩萨就发愿来救度一切有病的众生,这是药王菩萨宿世的因缘。药王菩萨专门来医治众生的病,不但医治众生的身病,也医治众生的心病;众生身心的病都医治好了,然后才能修行。

  勇施菩萨:勇是勇气,施是布施。你布施,要有勇气才能行;如果没有勇气,你就不会行布施。在六度万行之中,以六度为主;六度又以布施为第一。所以我们人要是作布施,这就包括六度万行在里头。

  布施要有勇气,要有一种勇猛的心去行布施,这样你这种功德才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你布施的时候,是以不思议的精神来做,你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譬如我们想要布施,可是又想起自己:“我这钱如果布施给他人,我自己怎么办呢?我衣服如果布施给他人,我自己又穿什么呢?我房子布施给他人,我自己又住什么呢?”这就是没有勇气;一想起了自己,就不肯布施了。好像饮食,本来想送给人家吃,又想起来自己了:“我如果把这饮食布施给人,我自己又吃什么东西呢?”一想起自己,勇气就消散了,就没有勇施的精神。

  勇施菩萨所作的布施,是不假思索就做的。啊!我看这个人困难,我帮忙他,给他一百块钱,叫他拿着做点衣服、买点吃的东西。这不加思索,就布施给他;如果一想,想到自己,那就是没有勇气了。勇施菩萨勇于做布施,勇于财施、法施、无畏施;他最勇猛、精进。

  宝月菩萨:这位菩萨的名字,叫宝月。为什么这位菩萨的名字叫宝月。因为月能随着数来盈满或亏缺,对月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损害,也没有得到什么利益。行菩萨道也是这样,菩萨随众生的机来隐藏或显现,对自己而言,并没有增,也没有减。所以这位菩萨是以宝月为名。

  月光菩萨:这位菩萨,以月光为他的名字;月光能除一切晚间一切的黑暗,就好像智慧之光而破愚痴之暗。

  满月菩萨:这位菩萨,功德犹如十五的满月,那么样的圆满。

  宝月、月光和满月菩萨,名字怎么来的呢?这三位菩萨,精持戒律,所谓“严净毗尼”。在《楞严经》上讲:“严净毗尼,宏范三界,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毗尼,就是戒律。他们严持戒律,持得就像一轮宝月那么光明、那么样圆满;能作为三界大的模范、大的榜样,在每一个国土,来成就威仪;所以这三位菩萨,一位菩萨叫宝月菩萨,一位菩萨叫月光菩萨,一位菩萨就叫满月菩萨。其实,宝月也就是满月,月光也就是宝月;这三位菩萨,虽然名字不同,行门是一样的,都是从精持戒律来的。所以说:“持戒清净如满月,身口清净无暇疵。”你看!持戒清净,就好像那满月似的。身口清净,就是身业、口业、意业三业清净;无暇疵,是一点黑暗的地方也没有。所以这三位菩萨,都是从持戒修行而得名。

  大力菩萨:这位菩萨的大力,是特别大,好像得大势菩萨的力量那么大,所以叫大力菩萨。

  无量力菩萨:这大力可是大,但还没有到无量;这无量力,又超过大力。其实,大力菩萨就是无量力菩萨,无量力菩萨也就是大力菩萨。

  越三界菩萨:超越三界的这位菩萨。超越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怎么超的呢?也就是因为有大力,也就是因为有无量力。

  这大力、无量力、越三界三位菩萨,也都是修同一种的行门──修精进波罗蜜行门,他总向前去迈进。为什么他修精进波罗蜜?你现在由他这个“大力、无量力、越三界”来证明。这三个名字,都是一样;大力,也就是无量力,无量力,也就是越三界。他若没有大力,也不会越三界;他若没有无量力,也不会超出三界。所以,这大力、无量力、越三界菩萨,修精进行门,精进波罗蜜。为什么修精进波罗蜜?就因为有大力、有无量力,有超越三界的勇气,所以常常精进,总向前去迈进。这是三位菩萨名字的由来。

  跋陀婆罗菩萨:跋陀婆罗,有三种翻译法:

  (一)贤守。贤是圣贤,守是保守、守住,这样看守着。怎么叫贤守呢?因为这一位菩萨能看守、守住佛的家业。

  (二)贤首。贤是圣贤,首是首脑。这位菩萨是作众贤之首,是众贤人中的一个首领;在菩萨里边,是作上座的。他是菩萨里边的大菩萨,为菩萨之首,贤人之首。

  (三)贤护。贤是圣贤,护是保护。他是在圣贤里边能护持众生的菩萨。

  这位跋陀婆罗菩萨,是用禅定的功夫,修禅定波罗蜜。

  弥勒菩萨:又叫阿逸多菩萨。弥勒,翻译为慈氏。阿逸多,又译为无能胜,胜是胜利。没有可以胜得了他的,没有任何的天魔外道可以胜得了他,所以又叫无能胜菩萨。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这一位菩萨修慈心三昧,也就是修忍辱三昧──忍辱波罗蜜。因为他修慈心三昧,他对一切众生有慈悲心;一切众生对他也就生出一种慈爱的心,来拥护这弥勒菩萨。

  这位弥勒菩萨,等释迦牟尼佛不做娑婆世界的教主了,他就来接替释迦牟尼佛教主的职位。什么时候他来接替呢?有一些外道就讲:“啊!弥勒菩萨来了,弥勒菩萨出世了!”这简直是说梦话!释迦牟尼佛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这个世界(贤劫),现在是减劫,每过一百年,人的身量矮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减到人寿十岁止,然后那时候再增;也是每一百年,人的身量增高一寸,寿命增多一岁。等到人的寿命增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到人的寿命到八万岁时,弥勒菩萨才出世教化众生;那时候,也就是“龙华三会”。所以现在这些个外道,不懂佛法,就乱讲乱说;这是有一定时间的!拿着佛法来评论,我们现在人的寿命,平均大概六十至六十五岁之间,那么等到减到人的寿命到十岁那时候,你想一想,还有多长时间?然后再增到八万四千岁,这又有多长的时间?之后,八万四千岁,再减到八万岁上,弥勒菩萨才出现于世。所以现在这些个人尽在说梦话,啊!真正可怜!

  宝积菩萨:这位菩萨,积集很多宝贵的东西。他积集了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功德;这个功德,犹如宝贝一样,积蓄而成,所以他的名字叫宝积菩萨。

  导师菩萨:导是引导,师是师父;他作众生的引导师父,来接引、引导。好像现在有一些个旅行社,带着人到各处去旅游,这叫导游。他就是引导人归于正路、归于佛道。引导什么样人呢?引导堕地狱的人。这些个人也不晓得发菩提心,堕地狱了,在那儿受罪受苦,也不知道忏悔;所以导师菩萨就用种种的方便法门去引导他,令他再发菩提心、修菩提道。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像前边所说这么多的菩萨摩诃萨,有八万人那么多。

  E3 八部众 分七

  F1 诸天众 F2 龙王众 F3 紧那罗众 F4 乾闼婆众

  F5 阿修罗众 F6 迦楼罗众 F7 人众

  今F1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尔时:当尔之时。这个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说这一部《法华经》,有八万菩萨,同时来到法会的时候。在这八万菩萨,都是一些大菩萨,都是佛的子──佛为法王,菩萨就是法王之子。所以在《弥陀经》上说:“文殊师利法王子。”在这一部《法华经》,这一些大菩萨,都是法王子。

  佛有三子:真子、内子、外子。真子:佛的真子,就是菩萨法王子。内子:一切的比丘和罗汉,都叫佛的内子;是佛的内眷,是佛真正的内子。外子:佛的外子,是佛的外眷属,是外边护持佛的。一切的凡夫众生等,也都是佛的子,是佛的外子。为什么?因为凡夫众生,有的是在佛法的外边,还没有来学习佛法;有的虽然学习佛法,可是他没有证果,还在凡夫的地位上,没有到圣贤的地位,所以都叫外子。

  佛有这么三子,这三子,就包括菩萨、罗汉、六道众生。六凡的众生和三圣众生,合起来,就是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的众生,分出来三种的子。

  释提桓因:释提桓因是梵语,译为能作。能作什么?能作天主。这个“释提桓因”,就是一般的外道所崇拜的上帝、天主,也就是那个老天爷。在〈楞严咒〉里,有“南无因陀啰耶”;因陀啰耶、因陀啰王,也就是释提桓因。

  释提桓因,他做三十三天的天主,也就是忉利天的天主;也就是在中国,一般人所恭敬的上帝、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虽然是在天上做皇帝的一个天人,但是他还在六凡法界里,谈不到是圣人;所以释提桓因在佛教里头是护法,是护持佛教的。因此这释提桓因,是在佛的前边来护教,所以他连一个座位都没有,只可以站着。那没有他的座位,怎么一般人这样崇拜他、这样相信他?怎么信他是天地真正的主宰呢?这是不是他的意思?是的。他在佛教里头,虽然没有座位,只可以站着在那护持佛教,仅仅是一个护法;可是他在他所管的范围内,他就是独一无二、最高的一个领袖了。我们一般人对他是很崇拜,这个道理有一种比喻。比喻什么呢?

  我们这一个国家,有一些个穷乡僻壤的乡下。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还没有开化,一些个老百姓在山里边住着。因为这个村庄有它的范围,这个范围和外边的交通不通达;所以村里边的村长,常常到外边去和外界接触,而这国家也承认他是个村长。

  可是他对他老百姓怎么讲法呢?因为他这一些个老百姓都没有到过大城市,都是一些个乡下人,所以他对这些乡下人讲:“这个世界,我是最大的,任何人都要听我的指挥。我就是皇帝、就是总统,我也就是管理这个世界的主人翁。”他这样一讲,这些个老百姓就都相信他说的话,认为他是首脑,他所讲的话,当然是对的;一般人也就不知道,在这个村长的上边,还有县长、省长,又有总统或者皇帝。为什么不知道?就因为在这穷乡僻壤,在这山谷里边,和外界的交通不接触,这些个山谷的人,就认为这个村长是世界上最第一了、是最大的,就都崇拜他,相信他讲的话。

  这个天主也就是这样子;不明白佛法的人,就等于穷乡僻壤里头的一些个乡下人,他没有见过大的场面、没有见过大的城市,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就认为他那个村长就是最高的领袖了。同样的,我们凡夫没有明白佛法之前,也只知道有个上帝、有个天主,不知道在天主的上边,还仍然有佛、有菩萨。为什么不知道?就因为这个天主,不希望教他所统领的人知道还有谁比他大;也就好像那个村长,他不教他村庄的人和外边接触,一样的道理。如果村庄的人和外边一接触了,那么谁都知道他只是个小小的村长,就不会再那么样相信他。释提桓因也就是这样子!

  这释提桓因怎么样来的呢?他前生的因缘,在很久很久以前,迦叶佛那个时候,他是一个女人,不单做女人,还是一个穷女人;不单是个穷女人,而且还是一个要饭的女人。她因为看见迦叶佛佛像的金脱落,于是就联合起来三十二个人,共同重修庙宇,又给佛重塑金身,完成这种殊胜的功德。那么三十三个人命终后,就都感现做天主:发起的这个穷女人,就做了忉利天的天主;其余三十二个女人,就在东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这三十二天做天主。

  这个天,多少天呢?这个天是没有数量那么多,数不过来那么多;不过这一个忉利天,是在须弥山的山顶上;四王天,是在须弥山的半山腰。释提桓因与其眷属:和他的眷属;眷属,就是和他同类的,他的一家人。有多少呢?有二万天子俱:有两万这么多的天子,同时到这法华会上来。不仅仅就是释提桓因,他的眷属,有二万人。

  复有明月天子:又有一个天子,他的名字,是明月天子。

  普香天子:这位天子欢喜香,所以身上总放一股香,普薰法界。普香天子欢喜闻香,因为知道一切众生也都欢喜香,于是就放出一种普香。如果不是这位天子放出香,我们这个世间,就臭不可闻了;因为他放香气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把臭气都驱除避开了。

  宝光天子:这位天子,他欢喜宝贝,所以身上就有一股宝光。宝光天子知道一切众生都有贪心,都贪宝贵的东西,所以他就放出一种宝光,来满众生的希望;希望满了,然后发菩提心。

  这两位天子,不是他自己欢喜闻香,而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欢喜闻香,所以他就放出香来;不是他自己欢喜宝贵的东西,因为一切众生都欢喜宝贵的东西,所以放宝光出来。这都是表露这个世间有不可思议的境界,而令众生发无上的菩提心。香是持戒清净,宝乃无相布施。

  四大天王:四天,就是东天、南天、北天、西天。这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的半山,东天王在须弥山的东边,南天王在须弥山的南边,西天王在须弥山的西边,北天王在须弥山的北边。东方的天王,就叫持国天王;南方的天王,叫增长天王;西方的天王,叫 广目天王;北方的天王,叫多闻天王。这四大天王保护这个世界,所以叫护世四王;我们现在这个众生,都是在这四大天王保护之下。

  与其眷属,万天子俱:和他这同类的眷属,有一万多个的天子,都一起来到这讲《妙法莲华经》这个法会。

  自在天子:这个天子非常自在,他住在化乐天上。化乐天的快乐,是由自己变化而产生的;他也可以把其他天上的快乐,变化到他自己这个天来享受,所以叫化乐。

  大自在天子:这就是他化自在天的天子;他这种自在,不是在他本天所有的,而是由其他的天,他给化现出来;其他天上的快乐,他也可以把它变化到他自己这个天来。

  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和他这同类的眷属,有三万这么多,比以前的天子都多;以前释提桓因只有两万天子,他这有三万,多了一万。

  娑婆世界:什么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有的时候又作“娑诃”;英文翻译说 Saha World,就是这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个什么世界?是个甜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最甜的。说:“法师啊!我听你讲这么久,也没有讲错过经,这一回可真讲错了!我看翻译,娑婆是苦的,你怎么现在讲是甜的呢?”那你知道它是苦的,就不要留恋啰!为什么你还舍不了这个世界?我为什么说它是甜的呢?就因为我看你舍不了这个世界;你舍不得,当然是甜的了!若是苦的,你早就舍了嘛!说:“法师你这样讲,我也没有什么话讲!”你没有话讲,我又有话讲了。有什么话讲呢?这个世界也不是苦的、也不是甜的,是一个没有味道的世界;什么味道都没有,可是麻烦很多。什么麻烦?是很痛苦的麻烦。

  所以这“娑婆”,就译为堪忍,堪能忍受;堪能忍受外边一切苦的环境。这苦的环境,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什么?

  (一)苦苦:就是贫穷的困苦;既没有饭吃,又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你说这苦不苦?这是苦中之苦。

  (二)坏苦:是有饭吃,有房子住,也有衣服穿;不单有房子住,而且还住的高楼大厦,最漂亮的房子;不单有衣服穿,而且也穿的最好、最时髦、最美丽的衣服;不单有饭吃,而且所吃的都是珍馐佳肴,山珍海味,这个世界人人所没有吃到的,他都吃得到。你说怎么样啊?好景不常,忽然间,或者着了火了,或者被贼给打劫了,或者受什么意外的损伤??等;虽然有这样的富贵快乐,可是都被破坏了,这是坏苦。

  (三)行苦:既没有贫穷的困苦,又没有富贵的坏苦,那么这可以说是没有苦了?不是的,还是一样有苦。什么苦呢?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病,由病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就好像那水里的波浪似的,后浪跟着前浪跑,前浪没有了,后浪又生出来,这么样随波逐流,生生灭灭,无有止境──这一生,由小到老,总也不停,念念迁流,这是行苦。

  八苦,是: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爱别离苦:你最爱这个人,不愿意离开他;但环境逼迫你不得不离开,你说这痛苦不痛苦?和最爱的人要分手,这是最苦的了。

  (六)怨憎会苦:你最讨厌这个人,“哼!我最讨厌这个人,我离开他,我不和他在一起!”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又遇到另外一个和他一样的人,也是令你那么讨厌的,这叫怨憎会苦。你怨这种人,到其他的场合,你以为就没事了,结果又遇到一个和他一样的,这是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想要求的,想要希望的东西,求不到手,你说苦不苦?

  (八)五阴炽盛苦:这苦更厉害!跟着你寸步不离,在你的身里边,行住坐卧都同你在一起。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说五阴就好像火似的,烧得很旺的,这也是苦。

  这么多苦,堪能忍受;啊!真难为你怎么能忍受来着?这个意思,就是本来不可以忍受的,竟然能忍受了;在这么苦的境界上,你能处之泰然,你还能忍受,还舍不得这个世界。你拿着这个世界,当个什么呢?

  我怎么说是个甜的世界?这一般人拿这个世界,都当苹果了!苹果很甜,他以为这个世界总是甜的;其实吃过的,就觉得这个世界是苦了,像黄连那么苦──比黄连更苦!那么知道这个世界的苦,你能忍受,这是不容易的。你修道,若能吃得了这么多的苦,那一定成佛的。

  以前在东北,我有一个徒弟果舜,他说:“我去给日本人做劳工,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晚间睡也睡不够。人若能用做劳工所受苦的一半去修道,就一定会成佛的。”所以他由出家之后,一天只吃一餐,不多吃;白天晚间他都是坐单的,不躺着睡觉。日中一食,常坐不卧,行头陀行。在我所有的弟子中,他是头陀行第一。

  以后他因为不愿意在这个娑婆世界上,他就用一把火把自己烧了。烧完之后,他这个身体还是在那儿坐着;等有人去看,用手这么一摸,他的身体就变成灰了。烧完了还坐着,这就见着他有一种定力;如果没有入定的功夫,用火一烧,一定会跳起来。我们普通人,你用一个火柴向他身上一烧,这个人一定蹦起来。所以无论哪一个人,他若说他有定力,入了定,你可以试验试验他;你就点着火,烧一烧他看。他若不跳起来,那真有定力了;甚至于烧完,化成灰了,还是在那儿坐着,那是真正定力!没有这样的定力,那不要自夸自己有定力。我所以不敢说我自己有定力,也就因为这个缘故;如果说自己有定力,那要试验试验,要考验一下!

  “娑婆世界”,世,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性的;界,分开一种界线,这是空间性的。主梵天王:主,就是做主;梵,是大梵天王,他就住在大梵天上。尸弃大梵:尸弃是梵语,译为多髻,他的头上很多个髻。光明大梵:又有一个天子,叫光明大梵。等:就是其他的梵天子。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和他的眷属,有一万二千天子这么多,都来到法华会上。

  F2 龙王众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八龙王:龙,在以前有很多龙,人人都可以见到;到现在,龙不出现了。为什么?因为人太多,把龙给吓住了,吓得不敢出来。龙是属于畜类,这种畜生,与一般的畜生不同,它有神通。什么神通呢?他可以大,又可以小,可以令人看见,也可以令人看不见,有这种神通的变化。它怎么做的龙呢?你不要小看它;不要以为它是个畜生,就看不起它。

  龙的前生,是个修道人,修道的时候,他“乘急戒缓”,所以就堕落为龙身。乘,就是大乘的佛法;戒,就是戒律。他修道是很急的,可是不守戒律;不守戒律,就是欲念没有断,尤其是淫欲的念还没能断。因为这种欲念没有断,虽然他修道很用功,研究大乘的佛法也很尽心,可是就因为不守戒律,认为这个戒律不重要、很缓慢的,所以他就堕落龙身。因为他不守戒律,所以堕入龙身;因为他修大乘的佛道很精进勇猛,所以就有神通;有神通是有神通,可是变成畜类。

  有“戒急乘缓”的,守戒律守得很严,可是对于大乘的佛法不精进;这种修道的人,来生也可以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呢?做很富贵的人,但不太聪明;虽然很富贵,可是愚痴。因为他修持戒律很严谨的,所以就做一个富贵人;因为他不读诵大乘经典,不研究佛法,所以他就没有智慧,就多少有些愚痴──不会十分愚痴,但是就不太聪明。

  有“乘戒俱急”的,对大乘佛法,急急的向前去修行;守戒律也守得好,研究佛法也非常尽心。这种修道人,或者可以证果;就不能证果,也可以生到天上去享天福。

  有“乘戒俱缓”的,他也不修大乘的佛法,也不持戒律,一天到晚非常懒惰。没有出家的人,不研究佛学、不行持佛法,这是懒惰;出家的人,他也不去研究佛法,也非常懒惰;早晨睡觉,一睡睡到十点钟才起身,晚间也早早就休息了。他说:“日高三竿身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一竿子,大约有十几丈那么高,三竿子,就有三十几丈那么高;太阳高上三竿,言其太阳出来有三十几丈高了,但这个和尚还在床上睡觉未起身呢!算起来那些求名求利的人,还不如我这么清闲,什么也不干,懒懒的比较好。

  “乘戒俱缓”,这叫懒惰,他也不守戒律,也不研究佛法;虽然名义上是出家了,实际上他不修行、不用功。或者欢喜躲懒偷安,无论有什么工作,他就往后遯,不去做;或者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他先偷着吃一点。好吃懒做,将来就会堕地狱的了!会跑到地狱里去,一天到晚都叫你吃烧红的热铁丸子。你欢喜吃,一天到晚给你那个东西吃。你欢喜不做,什么也不愿意研究;到那个地方,不要你做什么,就是叫你受罪。或者用油把你炸一炸,或者放到那个刀山上、剑树上、油锅里,叫你尝遍那个滋味。为什么叫你尝遍那个滋味?就因为你懒惰。看你还懒不懒?

  在这个法华会上,有八个龙王,其余的小龙还很多。

  讲到这个地方,我又想起我在东北那个果舜,前面不是讲他把自己烧了?这个果舜是乘戒俱急的,他既守戒律,又修大乘佛法。他造了一个茅蓬,就是用茅草搭的房子;这房子不太大。建好房子,请我去为它开光,也就是开幕。我带着几个徒弟去,一个叫果能,一个叫果志,一个叫果佐,去给开光,那天晚间就在他这个茅蓬住下了。

  住宿的这一天,就来了十条龙,要求皈依三宝。当时天气正非常的旱,一直都没有雨下;我就问这十条龙:“龙是管下雨的,为什么你现在不下雨呢?你又要来皈依?”龙说:“这下雨,是要由帝释天吩咐的。”帝释天,就是释提桓因,说要有他的命令,才可以下雨;如果没有他的命令,它们是不敢随便下雨的。当时我就对这些龙讲:“你应该到释提桓因那儿去,替我来请求;我要求在我这方圆四十里地以内来下雨。如果明天你能请准玉帝下雨,后天我就给你打皈依,收你做佛门的弟子。”我这样对它们讲,果然第二天就下雨;这雨,果然也就是在我所住的那地方方圆四十里地以内,有雨下,四十里地以外,就没有雨。所以在第三天,我就给这十条龙都说了皈依;皈依之后,龙也都去修行了。

  讲起这话,就好像是神话似的;实际上这一点也不是神话,这是我亲身的经验。在当时这十条龙要求皈依,在没有皈依以前,它们就下雨;所以我把果舜造的茅蓬命名为“龙雨茅蓬”。这些龙,你虽然是看不见,但是有龙的存在。龙,它可以变化无穷,有一种神通;我给这十条龙起的法名叫什么呢?叫“急修”,你们要快快修。

  现在在法华会上,有八龙王,其余的小龙还很多。八个龙王,每一个龙王,都有名字的。

  难陀龙王:难陀是梵语,译为欢喜,乃是护法龙神之上首。

  跋难陀龙王:跋难陀是梵语,译为善欢喜。这位跋难陀龙王与难陀龙王,是两兄弟,以前很不守规矩的,因为遇到摩诃目犍连尊者,把他们给降伏了,以后他们就作佛教的护法;所以现在也赶来法华会上听经。

  这是欢喜和善欢喜兄弟,拥护摩羯提国风调雨顺,风雨及时,令五谷都丰收;这两位龙王,对人很有益处的。

  娑伽罗龙王:娑伽罗是梵语,译为咸海,它就是住在咸海里的海龙王,又称娑竭罗龙王。

  和修吉龙王:和修吉是梵语,译为多头。这龙王它有很多头,一个龙身子,甚至于有的生九个头,有的生十二个头,又有生十五个头的,又有的生三个头、七个头,这叫多头。

  德叉迦龙王:德叉迦是梵语,译为现毒。这位龙王,它有一股毒气,能现出来很多的毒气,人要是受它这个毒气,就会死的。

  阿那婆达多龙王:阿那婆达多是梵语,译为无热恼,这位龙王没有热的烦恼。

  摩那斯龙王:摩那斯是梵语,译为大身;因为它这个身体很大的,所以叫大身龙王。

  优钵罗龙王:优钵罗是梵语,译为青莲华;所以这龙王叫青莲华龙王。

  等:就不仅仅这八龙王,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每一个龙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又带着很多龙子龙孙这些小龙,都赶到法华会上来听佛讲经。

  F3 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四紧那罗王:不单有龙,又有紧那罗,也是天龙八部之一。紧那罗是梵语,译为疑神。怎么叫疑神?因为他的形貌好像人似的,但是头上生了一个犄角,所以就称为疑神或疑人。他是玉帝的法乐神,常常为释提桓因奏法乐。有四紧那罗王:

  法紧那罗王:法,他有种种的方法来奏乐。

  妙法紧那罗王:他不单有法,而且还非常之妙;奏的音乐,是美而中听的,人人都欢喜听。他不但令人欢喜学习佛法,而且演奏出来的音乐,表现出很微妙的法音。

  大法紧那罗王:他所演奏的音乐,所说的佛法,都非常之大──法也大,声音也大。

  持法紧那罗王:还有一个疑神,他奏出音乐,不但令人很欢喜听,而且还令人都生起一种欢喜修行的心,欢喜依法修行、受持。

  这四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就是每一个;与,就是“同”;若干,就是很多的数目。有多少?有的或者带着一百个,有的带着一千个,或者带着一万个眷属,一起来到这个地方。

  F4 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四乾闼婆王:乾闼婆是梵语,译为嗅香。这种神,专门欢喜闻香,以香为食。他是玉帝的俗乐神,常常为释提桓因奏轻松的音乐。当玉帝想要他去奏乐时,就点上牛头栴檀香;他一闻到这香味,就来了;奏的音乐,非常之好。有人一听说紧那罗和乾闼婆都是奏音乐的,也就执着到这个音乐上;说:“在佛教里头,紧那罗和乾闼婆都是奏音乐的。”于是也就学起音乐来。你要知道,这音乐是给玉帝演奏的,并不是在佛教里头。他们皈依佛之后,做佛教的护法,这叫天龙八部鬼神;有的是鬼、有的是神,来做佛教的护法,不是说一定要你学音乐去。有四个乾闼婆王:

  乐乾闼婆王:他奏的音乐,非常好听。

  乐音乾闼婆王:他奏的音乐,比乐乾闼婆王更好。

  美乾闼婆王:有一个乾闼婆就叫“美”。美,是美好;就是他奏的乐,不单好听,而且又美妙。

  美音乾闼婆王:他能奏出优美的音乐,最微妙,最悦耳。

  这四个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也同它的眷属,就是那些小乾闼婆,来到这个法华会上,听佛说法。我们不要学某一个唱歌的,像个小鸟似的,一见人,就要唱个歌给人听。不要学那种的态度。并且那种人,对我总还想辩证,辩证什么呢?说:“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也是其中之一。”他说奏音乐也是一种法门,不知道惭愧!自己着住到音乐上了,还想叫其他人着住到音乐上。这真是可怜!

  F5 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四阿修罗王:有四种阿修罗王。阿修罗是梵语,译为无酒,他没有酒饮。又译为无端正,男的阿修罗相貌生得非常丑陋,可是女的相貌生得非常美丽。怎么他叫无酒呢?因为他在天上有一种天福,没有天权。

  天上有阿修罗,人间也有阿修罗,饿鬼、畜生里,都有阿修罗。这个阿修罗,他的性质,专门好勇斗狠;好勇,就欢喜打仗,一定要把别人战败,斗争坚固,非常的好斗。阿修罗也有一党,他这一党非常的厉害,在天上常常和天兵、天将作战,常常斗争的。

  这阿修罗王他有个女儿,她和玉帝结婚了;为什么玉帝和阿修罗王的女儿结婚呢?因为玉帝还是有个身体,所以有这种欲念;因为有这种的欲念,所以这个淫欲心就不断,也欢喜美丽的女人。有一天,玉帝看见阿修罗王的女儿长得是最美丽了,他就欢喜她,就向阿修罗王提亲;阿修罗王当时一想玉帝势力也很大的,于是就答应女儿嫁给玉帝。

  结婚之后,因为玉帝欢喜听仙人说法,所以每天都到这位神仙那儿去听法。可是这阿修罗女就生出一种怀疑心,什么怀疑心呢?哦!你天天都到外边去,很晚才回来,大约是和其他的女人去胡混了!就问玉帝:

  “你天天到什么地方去?是不是你另外有什么不守规矩的行为?”玉帝说:“不是!我到一个神仙那儿去听经,所以回来很晚。你不要多心!”

  阿修罗女不相信他去听经,怀疑他一定是不守规矩了。阿修罗女也有一种神通,有隐身术;她虽然在这儿,但一切的凡夫肉眼看不见她,就是玉帝那个天眼,也看不见的。于是有一天,玉帝又坐着车要去听经,她隐身就跟在车里边;去到听经的地方,玉帝一下车,她也跟着下车。玉帝就问她:“你干什么来的?”“那你干什么来的?”“我来听经!”“我也来听经!”因为玉帝还是凡夫,不是一个证果的圣人,所以他还会有烦恼;他拿着荷花的茎,就打阿修罗女。阿修罗女一被打,发了脾气就回去告诉父亲。

  在玉帝和阿修罗女结婚的时候,玉帝第一次请阿修罗王来赴宴;玉帝为表示恭敬岳父,于是把天兵天将都排列到两边,来欢迎他。但是阿修罗王多疑,怀疑怎么样呢?他想:“哦!你向我来示威呀?我还没有看见过你这个天兵天将?”心里就对他这个女婿很不满意。再加上这一次,他的女儿回来对他说:“玉帝现在特别不守规矩,天天出去找另外的女人;我和他一讲,他还打我!”阿修罗王听自己女儿这样一讲,就大发脾气:“好!玉帝!我现在要和你斗争到底!”于是就发动他的阿修罗兵众,去和玉帝作战。

  玉帝的天兵天将和阿修罗兵众一作战,很奇怪!打一仗就败一仗;玉帝也没有办法可以战胜阿修罗,就去求佛来帮忙。佛教他:“你回去,教你的天兵天将都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你就可以胜了!”

  啊!回去一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阿修罗军果然打一仗就败一仗;败得没有地方逃,就逃到莲花蓬里那个空的地方去。

  为什么阿修罗受不了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里值得研究。没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以前,屡战屡胜;天兵天将念诵佛所教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之后,阿修罗就屡战屡败。为什么?因为天兵天将和阿修罗,都是差不多的思想,互相都没有智慧,所以作战就是胡打乱闹的;等到一念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天兵天将都具了大智慧。阿修罗都是没有智慧,很多愚痴的;没有智慧的和有智慧的人来作战,那一定就失败了。因此有智慧的人和愚痴的人一作战,始终这个愚痴的是要失败──那么这个阿修罗和天兵天将,也是这样的道理。

  阿修罗最欢喜斗争,我们现在可以来比较一下,我们世界上的人,哪一个人欢喜斗争,哪一个人就是阿修罗。不一定是天上的阿修罗才好战,人间好作战的,都是阿修罗来化身的;他因为在天上愿意作战,到人间,他还是欢喜作战。

  有四种阿修罗王,第一个,就是婆稚阿修罗王:婆稚是梵语,译为被缚。被缚,就是被这个天兵天将所绑上。或译为最胜,能胜一切情欲境故。

  佉罗骞驮阿修罗王:佉罗骞驮是梵语,翻译为广肩胛;肩胛,就是人的肩膀。言其这位阿修罗王的肩膀非常宽大,很有力量,能够肩荷法故。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方才讲的阿修罗王,就是这位毗摩质多罗;他相貌长得最丑,他的女儿却生得最美丽。他和玉帝作战之后,战败就藏起来,藏到莲花那个莲蓬里头。毗摩质多罗是梵语,译为海水波音,海水那种水波的声音。

  罗睺阿修罗王:罗睺是梵语,译为障持。障是业障,持是执持。言其他能以手来执持日月,可以用手把日月光明都遮盖住了,所以这位阿修罗王就叫障持。他又可以遮障烦恼,也可以说他被烦恼所遮障了。他可以遮障烦恼,就是没有烦恼,这是一个讲法;又有一个讲法,他被烦恼所障住了,所以一天到晚发脾气、要斗争。这意思很多。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每一个阿修罗王,和很多他的眷属都一起来法华会上听闻佛法。

  F6 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四迦楼罗王:迦楼罗是梵语,翻译为大鹏金翅鸟。你们还记得那个 Peng bird(鹏鸟)吗?就是它!这种大鹏金翅鸟,不一定都是卵生的;它从什么生的呢?它或者从胎生、或者化生。它的身体非常之大,翅膀一展开,就有三百由旬那么大的地方;每一由旬有八十里,三百由旬有多少里?它翅膀这么一扇,就可以把海水统统扇乾了。海水扇乾了,露出海底来;龙住到海底下,它就像吃面似的,一条一条地把龙都给吃了。你看见鸡、小鸟都吃虫子?虫子,就属于龙的种类;凡是虫类的王,都是龙。小鸟吃小虫,它这个大鸟就吃大虫──吃这个龙;龙也是虫,不过它大。它把龙给吃得都要绝种了。你看!现在这个世界,我们没有看见龙,为什么?就是被大鹏金翅鸟给吃得几乎要断种了!

  龙没有了,大鹏金翅鸟也会饿死。现在我们看不见大鹏金翅鸟,这是因为没有龙,它没有饭吃了,所以它也就不能生存。所以我们人在世间,若没有饭吃,也不能生存。那么,大鹏金翅鸟要吃龙,龙王就到佛那儿求救:“我们现在龙的种类就要灭绝了!就因为有这个大鹏金翅鸟啊!我们实在抵抗不了。它这种的神力,可以把海给扇乾了,好找我们龙子龙孙来吃,现在吃得我们龙种都要断了!请佛慈悲,帮帮忙!”

  释迦牟尼佛就把他旧的袈裟给它,说:“你把这个袈裟拿回去,每一条龙分一条线。你有我搭的袈裟这条线,大鹏金翅鸟就找不着你、看不见你了!”这龙回去,就照这方法去做。果然,大鹏金翅鸟再扇这海水,就扇乾了,也没有龙吃了。它知道这是佛帮着龙,来不令它吃龙;于是它也就找佛,和佛来斗法。它就问佛:“你帮这一些龙,不给我东西吃,现在要饿死我了,怎么办呢?”

  释迦牟尼佛说:“不会饿死你的,你不要吃龙了!以后每天中午,我所有的弟子,在吃饭的时候,送一点东西给你吃!”所以我们中午送供的时候,就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叉鬼子母,甘露悉供养。”这就是给大鹏金翅鸟送东西吃的。由此之后,这大鹏金翅鸟皈依三宝了,也不吃龙了;可是龙已经被它吃得剩没有几条,或者就剩四、五条,每一个海,就只有一条龙;现在我们也看不见这个龙了!

  大鹏金翅鸟虽然有这么大的身体,但是它也有一种神通,能大能小,和龙差不多的。你想,龙都可以变化,但却是大鹏金翅鸟的一种饮食;它吃的龙,都可以变化、都有神通,当然它自己本身的神通,也是不可思议了。你不要以为龙有神通,大鹏金翅鸟神通更大!

  大威德迦楼罗王:这位迦楼罗王,他的名字叫大威德;它飞到虚空里,能遮天盖地,那种威风、那种威势,可大得很!

  大身迦楼罗王:本来迦楼罗的身已经就够大了,这位迦楼罗王还特别大,比其他的迦楼罗王的身体更大!它居住在金刚山大树之上,两翅展开长达三百三十六由旬。

  大满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还没有大满,这个迦楼罗王可厉害啰!它身体只要往大海中一蹲,海就满了,海水就都给挤泻出去到其他的地方;并且它这翅膀这么一扇,能把海水扇开,入海吃龙,大满其意。

  如意迦楼罗王:这个迦楼罗王的颈上有一粒如意宝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它想吃龙,龙自己就会跑到它的嘴里;都不要用翅膀去扇那海水,才有龙吃。就这么想要吃,龙自己就往它口里钻;它大约是说:“你来啦、来啦!给我吃啰!”这个龙也很听它话,就给它吃了!

  各与百千眷属俱:每一位迦楼罗王,也都同它很多很多的眷属,一起来到法华会上听法。

  F7 人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韦提希是梵语,翻译为思惟;心里思惟他的儿子阿阇世王。阿阇世是梵语,翻译为未生怨。怨,是怨恨;未生怨,就是没有生出来,他就有一种不吉祥的事情。他又有一个名字,叫“无指”,就没有手指头。怎么没有手指头呢?他出生的时候,因为相师预言这太子将来会弑父,他父亲频婆娑罗王就惊怖万分、很讨厌他,所以从楼上想把他丢弃,不要了,他仅断损一个小手指头而没有死。

  这阿阇世王,什么事情都做过了,“弑父”,杀他父亲;“弑母”,杀他母亲;“弑阿罗汉”,证果的阿罗汉,他也给杀了;“出佛身血”,他用一块石头往下一撇,撇到佛的脚上,把佛的脚给砸破流血,这是出佛身血。啊!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他这五逆的罪都造了!在《十六观经》,就说了这个因缘。

  阿阇世王之所以这么大逆不道,就因为他做太子的时候,就和提婆达多做朋友;提婆达多和佛是堂兄弟,但是他专门破坏佛、专门毁谤佛的,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古古怪怪的。他知道这阿阇世将来是要做皇帝的,于是就和他结党,叫他把他父亲杀了、把他母亲也杀了;等阿阇世做皇帝时,就叫这皇帝把佛也杀了,提婆达多好来做新佛;两个人预备新佛、新王共治天下。你看!佛那么大的威德,他一个堂兄弟来反对他,专门破坏他。

  阿阇世听提婆达多的挑唆,就是这种的挑拨离间,于是把他自己的父亲频婆娑罗王捉起来,圈到监狱里。监狱有七重墙,得要经过七道门,才能见着他,这可以说是比铜墙铁壁都坚固。阿阇世把他父亲囚到这地方,也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就活活的要饿死他,也不准任何人去见他父亲。他是一个太子,把他父亲给捉起来了,那么他就做皇帝了;他下命令,任何人也不准去见他父亲。

  韦提希对她丈夫很敬爱的,于是就偷偷进去探监,看她丈夫。古来的女人头上都戴一些个璎珞,这璎珞中间是空的;她把葡萄汁,放到璎珞这空的地方,头上戴着璎珞宝珠,偷偷的这么送葡萄浆给她丈夫去喝。

  你说,生这么一个儿子,要把爸爸饿死!韦提希给频婆娑罗王送葡萄浆,两个人在监狱里就哭起来;对自己所遭所遇,非常难过,向耆阇崛山遥拜释迦牟尼佛:“佛啊!您是大觉之人,具一切智,您一定知道我现在所遭遇的这种痛苦,应该来救一救我啦!”这么一遥拜佛,佛就知道了;于是就派大目犍连去给韦提希和频婆娑罗王说法。

  由于韦提希偷偷送葡萄浆给频婆娑罗王去喝,后来就被阿阇世王知道。阿阇世王非常生气,要把他母亲也杀了,因为耆婆的劝谏,所以韦提希虽然没有被杀,但也被圈到监狱里。在监狱里,韦提希对自己所遭所遇,非常难过,就遥拜释迦牟尼佛。

  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现。韦提希礼拜完,一举头,就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在百宝莲华上,目连尊者侍左,阿难尊者在右。

  韦提希见佛世尊,举身投地,号泣向佛说:“世尊!这个世界太苦了!我不愿意在这世界再做人!我愿意到一个好的世界,不受这么多的痛苦。我宿世到底造了什么罪,怎么会生了这么一个儿子,要把自己的父母杀掉,这个世界有什么好呢?就请佛给我指示一条明路,往生到其他的世界。”

  所以佛就说《十六观经》,教她怎样修行用功。这《十六观经》,有十六种的观法,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教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韦提希就依照这个法修行,果然以后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这个阿阇世王,既然杀父又杀母、又破和合僧、又杀阿罗汉、又出佛身血,这五逆的罪,根本就是不通忏悔的,没有法子可以挽救得了的;但是因为以后他知道是错了,在佛前痛哭流涕,深深忏悔,改过自新,佛也就赦他无罪了!阿阇世王是最凶恶的一个人,但是他都能改过迁善;所以在法华会上,他也就参加这个法会。现在在这个地方,他又和若干百千眷属俱:和他所有眷属,他的大臣、老百姓,都来听经。

妙法莲华经第一品全文

  D2 总结众集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前边所说的的四众、天龙八部、一切人等,每一个都向佛顶礼;顶礼完毕之后,退坐一边,到他自己应该坐的地方。

  B2 别序˙别说迹本二门 分五

  C1 众集序 C2 现瑞序 C3 疑念序 C4 发问序 C5 答问序

  今C1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是当尔之时。世尊:就是佛。四众:是四众弟子。这四众,有两个讲法,可以说是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这四众;又可以说是发起众、当机众、结缘众、影响众这四众。

  比丘,是男出家人;比丘尼,是女出家人,这是出家二众。比丘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三个意思,就是乞士、布魔、破恶;比丘尼,也是有这三个意思。所以比丘众、比丘尼众,这是佛的内眷属,是出家二众,也是行法众,是要修行的。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这是在家二众。所以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合起来,这叫四众弟子。优婆塞、优婆夷,都是梵语,翻译为近事男、近事女;他接近这个寺院,接近三宝,可以事奉三宝,这叫外边的二众,是护法。

  发起众──他知道佛的意思,看机缘已经成熟了,来发起请问佛这个道理;他有智慧,又有权谋。权谋,就是有权巧方便这种的智慧。有智慧,他就可以见机,可以明白现在到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法;于是他就发起,请佛说法。

  当机众──所谓“当机”,就是佛就对着他说这种法。好像《金刚经》的当机众,就是须菩提;《弥陀经》的当机众,就是舍利弗,及这一切的大阿罗汉和大菩萨。《楞严经》的当机众,就是阿难和二十五圣。

  其他的经典,也都是这样子,这是佛对着他们说法。

  影响众──他本来以前都明白佛法了,并且已经听过很多佛说法了,他就听不听,都可以了;可是他还要特地来拥护法会,做影响众。这么一来,其他人一看:“哦!这些个大菩萨,都来听经了!”于是也都欢喜听经。如果没有这些大菩萨来听经,他们就会生出一种不信的心:“这也没有什么人听,大约是佛讲的经也没有什么意思!”这一些个大菩萨都来听经了,所以这阿罗汉、比丘和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看,对法都生出一种信心及诚心,注目凝神,洗耳恭听。眼睛也不转,聚精会神的,都聚会到一起,这叫注目凝神。洗耳恭听,好像把耳朵洗干净了,恭恭敬敬这么听佛所说法。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受这影响众的影响,引致他来发心。

  结缘众──他自己觉得和这一切的人没有什么法缘,所以就到这法会来结缘。怎么结缘呢?譬如在美国,讲经法会很少的;到中国那地方,讲经法会多得很,这儿也讲经,那儿也讲经。有时候,听经的人就买一点糖,一个人或者三块、五块,这么分糖给大家吃;有的时候,或者就买点饼乾,先供佛、供法、供僧,最后留下一部份,就分给大家结缘。有的或者买点水果、买点什么人人欢喜吃的东西,来结缘。为什么他要结缘呢?就因为他自己觉得和谁都没有缘,和亲戚也不能相处到一起、和朋友也处不到一起,所有的人都不欢喜他;于是他就要想和人结缘,这么请人吃一点什么东西,或者送给人一点什么物品,也有的供养钱,这叫结缘。在中国听经,不光是在家人听经,而多数是出家人在听经;在家人就或者买一点布、或者买一点什么物品,供养出家人。总而言之,买点日常所用的东西来供养出家人,或者买点什么和法会这一切的人结缘,这叫结众缘。

  这四众弟子,在这法华会上,都完全有的。围绕:围是周围,绕是来回转。好像我们在开光那一天,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么转,就叫围绕。在佛教的礼,是叫绕佛;绕佛三匝,从右到左这么绕。以后我们开一个什么餐会,都记得要有一定的规矩。什么规矩呢?譬如昨天吃东西,应该像绕佛这么样子,从右边上来,拿了东西,从左边那儿走出去;这么样子,人就不会碰头了。不要来回这么撞,你撞我、我撞你,没有规矩!如果你从右边也上、左边也上;虽然都可以走得通,但人都碰头了,这因为没有规矩,你也挤、我也挤的。

  在佛成佛之后,本来一般人也都不知道怎样对佛,有什么礼节;在这时候,净居天人就化成人,到佛的前边,向右边这么绕佛三匝,然后叩头顶礼,退坐一面。围绕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供养恭敬:不但围绕叩头,又供养佛。这么多人供养佛什么呢?都是要用一种真正的恭敬心来供养佛。恭敬,是表示要五体投地来叩头;在佛教里,五体投地来叩头是最重的一种礼貌。恭敬,要身心恭敬;不是说身恭敬、心不恭敬;也不是说心恭敬、身不恭敬;要内外合一。

  尊重赞叹:又要尊重佛,又赞叹佛。尊重,是不轻慢;赞,是以千万的偈颂,来称赞佛;叹,是叹为稀有,说佛是世间上没有的。好像我们现在念经,在唱赞中有一句“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这都是赞佛;或“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些都是赞佛的偈语。对一切佛所说的赞,都是说世尊最尊、最贵;总而言之,尽量来赞叹佛。

  现在再讲一讲“结缘”,结缘是非常重要的;你若不结缘,即使你对任何人,心再好,他也还是对你不满意。为什么?就因为没有缘。

  以前有这么一个法师,他非常聪明,所有的经典,他看一遍就记得;不像我这么笨,我要看三遍才记得。他讲经,什么经都会,讲得辩才无碍,甚至于天人都来听他讲经。可是怎么样呢?天上的人来听讲经,人间的人却没有人听。为什么天上人来听呢?因为他讲得太妙了;为什么人间的人没有人来听呢?因为他和人太没有缘了。他既然是有智慧的人,也就明白这个因缘、这个因果;所以他特地买了很多米,然后到山里去,干什么呢?喂小鸟去;一天到晚,他念〈大悲咒〉、〈楞严咒〉,加持这个米。他观想:所有的小鸟吃了这个米,就舍离飞禽的身,托生做人去;他就一天到晚,喂这满山的小鸟。你看这小鸟,它知道这地方有吃的,也是一个介绍一个、一个介绍一个的,都到他这地方,来吃他的米。在山里头,一喂喂了二十年;二十年后,他又出去讲经了。

  这一回,一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这一切的年青人,统统都来听他讲经;不但听他讲经,而且对他那种恭敬,是五体投地的;又非常的听教,法师说什么,他们听什么,简直信到极点。这一般年青人的来历是什么?就是他所喂的那些个小鸟,都生去做人了。因为得到他的法食,得到他对它们的好处;所以它们做人之后,还不忘这法师的恩德,就来拥护这个法师。

  我们这儿有三个和尚,连我是四个;我讲经,有人听、没人听,我不管。你们要是将来讲经没人听,就去喂鸟去;喂完了,也会人多得很。这也是因为对一些鸟都结了缘,所以小鸟变成人,就来听闻佛法。你们应当注意这一点,和一切的人都应该结缘,不应该发脾气;你要是同人发火,就是没有缘。没有缘,你就变成一个孤独的法师,没有人相信你;你走到什么地方,也没有人供养,将来或者饿死都不一定。

  讲“供养”,要用真心供养,要用诚恳的心供养。真心,就是你不能舍的,你若舍,那就是真心;也就是你舍不得你最爱的东西,你能舍了,这就叫真心。诚恳心,就是没有杂乱心,做事情要实实在在的去做,诚诚恳恳的;也就是专一,要一个心,不要有两个心去供养。

  以前有一个要饭的乞丐,他看见人人都供养三宝来做功德;他自己没有多少钱,就把他所有的钱买了一斤油,来供养常住、供养庙上。供养庙上,就是供养三宝──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方丈和尚是得天眼通的,等他来到门口,这方丈和尚就出来迎接,请他到方丈室,很好的招呼他,又请他吃斋。在这同时,有另外一个有钱的人,送来一篓油;这一篓,大约就有两三百斤,比他这一斤油,加多了两三百倍。他也送到庙上,来供养三宝;可是这个人送来,方丈和尚仅仅叫知客师父来招呼他,没有亲自出来迎接。

  庙上一些个和尚和沙弥,都不明白这件事,就请问方丈和尚:“为什么这么一个穷人,仅仅买了一斤油来,你就走到门口来欢迎这个人,又请他到方丈室吃斋?另外一个人,送来有三百多斤油,比他增加了三百倍;方丈和尚为什么不亲自招呼这个人,来欢迎他呢?我们大家都很不明白的,请方丈和尚给我们解释这个问题!”

  这方丈和尚就说:“你们不知道,这个供养一斤油的穷人,他就只有这么多的钱,也只能买这么多的油来供养,你说他是不是真心?买三百斤油的那一个人,他是有钱的,他不止能买三百多斤,甚至可以买三万多斤都有余的;在他的身份,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所以这一个穷人,是用真心,难舍能舍;他整个的财产,都舍出来了。你说,这要不是一个大护法,他肯这样做吗?所以我欢迎他,招呼他吃斋。那一个,他家里的财产多得不得了,他就布施出三百斤油,仅仅是九牛一毛的事情,我何必招呼他?”

  由这一点看来,供养三宝,要在你难舍能舍、难布施而能有布施心,这个功德才是大的。你看富有的人,他并不是今生富有,而是他前生就有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所积下来的福荫,所以今生才富有。方丈和尚给这一些个和尚沙弥解释之后,他们才明白供养三宝的道理,要有真心,要有诚心。

  C2 现瑞序 分二

  D1 此土六瑞 D2 他土六瑞  D1 分六

  E1 说法瑞 E2 入定瑞 E3 雨华瑞 E4 地动瑞 E5 众喜瑞 E6 放光瑞

  今E1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为诸菩萨来说这个大乘经,这个经名字叫“无量义”。这是在没说《法华经》之前,佛说《无量义经》,这是教菩萨法门,佛所护念的。

  佛欲说《无量义经》前,这时候,有六种的祥瑞: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众喜瑞、放光瑞。现在这儿,就是说法瑞,说法是一种祥瑞。有人就问:“佛常常说法,常常入定,这是家常便饭,怎么变成祥瑞了?”因为这一次说法,和其他的说法不同。这一次说法之后,就入定(入定瑞);入定,然后就雨华(雨华瑞);雨华,就地动(地动瑞);地动,大家就都欢喜(众喜瑞);然后佛又在这眉间白毫相来放光(放光瑞)。这是一种特别的因缘、特别的情形;所以这六种,就叫六种祥瑞。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佛为这一切所有的菩萨,说大乘经。这所有的菩萨,在这个大法华会上,就是经文前面所说的“八万人”;这些个菩萨,都是大菩萨,他们来听这个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有七种的意思:

  (一)法大: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大乘经典里包括着。小乘不能包括大乘,而大乘就可以包括小乘;所以第一,就是法大。

  (二)发大心:发大菩提心,不是发小菩提心。这大菩提心,由凡夫乃至成佛,永远都不退转;不退转的菩提心,叫大菩提心。

  (三)解大藏:他能明白大乘菩萨藏的道理,依照这个菩萨藏的法,去修行大藏。

  (四)净大:他能见道,见着这个道了,而清净的心也大;学大乘法的菩萨,他净心大。

  (五)庄严大:用什么庄严?福智庄严;用福德和智慧,庄严他自己。

  (六)时大:佛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来修持,这也可以说是“因大”。

  (七)具足大:具足,就是六度万行都圆满了,以相好自严,而得菩提果,所以又可以说是果大。

  有这七种的意思,所以叫大乘。

  一般人说,大乘是 Mahayana! 什么是 Mahayana?我问他有多大,就是问这个大乘有多少种意思?他不知道。现在你们听过这个大乘,“大乘”有这七种的大,但是这和“摩诃萨”的七种大有多少不同的。说大乘经,“说”是言说,“经”是经典。经,梵语是修多罗,译为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还有很多的意思,不必重复。

  名无量义:在没说《法华经》以前,释迦牟尼佛说过一部经典,就是《无量义经》。无量义,就是没有数量那样多义。可是,这无量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有量那儿来的;有量又从什么地方来的?就从“一”那儿来的;“一”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无相那儿来的;无相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实相那儿来的。所以说,实相就是无相。无量义,就是从有量义那儿来的;有量义,又从那个“一的义”──第一个意思那儿来的;第一个意思从什么地方来?从无相义那儿来的;无相义,就从实相义那儿来的。

  这“实相者,无相也”;没有什么相呢?没有生死相、无无相,也没有涅槃相。没有生死相、没有涅槃相,这叫实相。但是无所不相,无量义,都是从实相这儿来的;所以“无量义经”,也就是实相义经。前几天,我为什么把“诸”字讲成“一”字?也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无量为一,一为无量”;甚至于连“一”也没有了,这就是实相。

  为什么有个“一”?从“没有一”那儿来的;那么人故意头上安头,就弄出个“一”来。所以没有事情,就找事情来干;本来没有麻烦,自己找一点麻烦的事情来做一做。

  现在说这《无量义经》,是做什么用的?教菩萨法:这是教化大乘菩萨行菩萨道的方法。菩萨学大乘法,佛所护念:这种法,根本佛就不想说,久默不谈──默,就是默然不讲话;久默,很久,佛也不说这个大乘法。为什么?《无量义经》是佛自所证得,所以为佛所护念。佛不想说这个大乘法,因为说出来,会令一切众生都不相信;不相信,这就不对机,所以佛很久都不讲这个法的。

  E2 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这是第二种,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一部经。哪一部经呢?是不是这个《妙法莲华经》已经说完了?不是的,这是《无量义经》;就是“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的这一部经。那么佛说完了《无量义经》,应该休息休息;但佛不去休息,做什么呢?

  结跏趺坐:跏趺坐,又叫莲华坐,有单跏趺、双跏趺。为什么要结跏趺坐?跏趺坐,可以帮助你修道。跏趺坐,也可以说是金刚坐。你坐禅,结上跏趺坐,就少昏沉,这是第一个好处。什么叫昏沉?就是坐那地方想睡觉。你结上跏趺坐,坐着不会跌倒;你坐着很坚固的,容易生出来你的定力。你打坐若想要得到定力,这个跏趺坐可以帮助你生出定力。你定力生出来,慧力也就增加了;慧力就是从定力那儿来的,定力就是从戒力那儿来的。你结跏趺坐,端然正坐,这就是本有的一种戒体。你有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了。戒、定、慧这三无漏学,都从跏趺坐生出来。又者,你结上跏趺坐,这一切天龙八部都来拥护你,其他邪魔外道、妖魔鬼怪,那些个魔王自然就都避而远之,向远去逃跑了;所以这金刚跏趺坐,是修道最要紧的一种坐法。

  我在东北的时候,曾经遇见这么一件事情。关忠喜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位外道的老师,自己有三千多个徒弟;可是他知道自己没有道业、没有道力,他自己生死没有办法了,于是就很着急的各处去求道。可是,他也不敢让他这些徒弟知道他各处去求道。为什么?要是让他徒弟知道他没有道了,就都不相信他了!虽然他是传外道法门的老师,但他却急于到各处去访道,一访就访了两三年,也没有访着明眼的善知识。以后他遇着我了──怎么样遇着我呢?其实以前我和他就认识,很久也没有见面;我在我母亲坟上守孝,他也听说过,可是没有见过。有一天,我就到他家里去。

  他有一个侄子,叫关占海,是他哥哥的儿子;那天晚间,他就作了一个梦。本来他没有见过我,也不认识我;那么在梦中,他就看见我,也不知为什么,他就向我求道。关占海就听我说:“你不能求道,你也不能修道;为什么呢?你身上一身的孽皮!”所谓“孽皮”,就是罪业、罪孽的皮。在这个时候,他还要向我来求道;他就看见我在他头顶上,用手往下这么一剥,就剥下来一张皮,往地下一放。他一看,是一张猪皮。他在梦中听我对他讲:“你这张孽业皮,我给你剥下来,这回你可以修道了!”

  第二天,我就到他家里去。他就问他的叔叔说:“这是谁啊?我昨天晚间作梦,梦见这个人来,给我剥去一张猪皮!”他二叔说:“他是在拉林西黄旗守孝的那个孝子,一般人都知道。”这么样,他就很欢喜,于是就对他叔叔讲这个梦。因为他叔叔也是一个道迷,一听,就认为:“啊!这回这个道送到我们家里来了!我们俩快向他求道!”于是两个人都跪到我的面前不起身,要拜我做师父。那时候,我才二十三、四岁的样子,我说:“我不能做人家师父啊!我没有什么道,我现在还找道呢!”他说:“您慈悲啦!我们两个人知道您是个修道的人,一定要拜您做师父!”“你不要着急,我带着你各处去访道;你看哪一个够做你师父的资格,你再拜师父。你不要拜我做师父!”我就拒绝他们。

  于是他们就跟着我各处去走,到所有有名望的修道人的地方,我都叫他们见。可是,他都认为不满意,回来又向我求道。我说:“我没有道,我只可以教你一个修行的方法;就要结跏趺坐。你先试一试看,你可不可以结跏趺坐?”

  他一结这双跏趺坐,这右边的腿翘起来有半尺多高,也不能接近所坐的这个席子上,大约离着这炕上有半尺高,不能贴炕的。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他生长在山里,住山里的人,这个膝盖就很大的,叫“大骨头节”;所以他结双跏趺坐,就很困难,但是勉强也可以结、也可以坐。

  我教他练习这个坐之后,我就走了;等到七十多天,我又到他家里去。一看,他本来就是大骨头节,膝盖很大的,现在更大了,肿得连走路也都不能走了。在我北方所用的那铁车的车毂,大约有二寸宽这样子的车轮。车轮走的时候,会把土地也压成二寸多宽这么一道沟。他这个时候,连车辙这一道沟都迈不过去了,腿肿得这样子。我一看他这样子,这是很严重了,就告诉他:“你不要练习这个坐了!这个坐,对你大约是不会成功的,你可以停止练习这个坐了!”

  他说:“我除非死了,就不练习这个坐;如果我不死,我这腿肿得再厉害,我也要练习它!因为修道如果没有一种忍痛苦的心,怎么能修得道呢?我连这一个结跏趺坐都练不好,那我还修什么道呢?我一定要把它练得成功了!”我说:“你这样子,我也不管你了!你练就练,不练就不练,随你自己的意思了!”我就走了。

  等到一百天的时候,又到他家里去;一看,他现在可以走路了,腿也不肿了。我问他:“你是不是停止练习跏趺坐了?”他说:“不是!我现在不但肿消了,腿也不痛了!腿坐着也可以接近席子,我坐到凳子上也不翘起来,也不痛了!”“你这是有志者事竟成,有这种志气,你成功了!”于是我就教他坐禅的方法;他就修习参禅的功夫。

  他的侄子关占海,也跟叔父各处去求道;求了三年,再加两年,前后五年,也没有找着师父。他对我非常好,逢年遇节,他就买好多东西,或者好吃的,去送给我;总而言之,他送很多东西给我,当时,我只以为他对我有一种好感。有一次,我又同他到我的庙上,见我们三缘寺的方丈和尚;见着了,我以为他会拜方丈和尚做师父,他也没有拜,又跟我回到他家里去。

  在半路上,经过一条树林子,大约有半里路长;到这树林子里头,他把我袖子就这么抓住,然后就给我跪下。我说:“你做什么?”他说:“我走了这么多年,我所见的、我最相信的,就是您!我现在一定要拜您作师父!”我看他这么样子拉着我袖子,就假装发脾气,把袖子往下一掇,转过身走了。走了大约有半里多路,回头看看他,他还在那儿跪着呢!也没起来,就跪在那地方擦眼泪。我又回去,走到他的面前,说:“你做什么?”“您一定要收我作徒弟,要不然我就跪着不起来,我跪死这儿!”“喔?你跪死这儿是最好了!你跪死这儿,也是你自己愿意跪死的,没有人给你偿命的。你愿意跪嘛!”

  我又走了,看一看他倒是起身不起身?又走出有一里路,他还在那儿跪着也没起来。啊!这回把我的心跪得有点忍不住了。回去,我说:“好了!我答应你!”这是我在东北收的第一个徒弟。

  这个徒弟在没皈依之前,他就吃斋;皈依之后,他就练习坐单,胁不着席,也持午。又修了几年,大约有五年的时候吧?他就知道他自己往生的日子了,于是对他家里人说:“我在某天就要走了,你们不要哭、也不要喊。我最感激的、最想要见的,就是‘孝子’。”就提到我,说:“如果‘孝子’他能来最好了!但是我现在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也没有法子给他通信。其他的事情,我都可以放下了;唯独这一件事情,没有满我的愿,我是觉得不圆满!”这么讲完了之后,果然到这一天了,他就结上双跏趺坐,也没有什么病就往生了。

  他往生的这天晚间,村里边有很多人都作这么一个很奇怪的梦,什么奇怪梦?人人都梦见有两位青衣的童子,在前边领着他,就往西方去了!这是以后他的太太告诉我的。结跏趺坐,对修道上,是最有重要关系的;所以若能练习结跏趺坐,这对修道上是太好了!

  释迦牟尼佛说完这《无量义经》,就结起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入到“无量义处”这种的定,也就是入到实相定。身心不动:身,就是身体;心,就是我们一般人的心。有的人就问了,说是身不动,可以看得见;心不动,又谁能知道呢?你的身不动,心就会不动;你身动,心就动;所以入定的人,身若不动了,心也会不动。这个心,不是这个肉团心,这是个真心;真心本来就是不动的,你入定、不入定,它也是不动的。身心不动,怎么不动呢?就因为他入了定,身心得到清净本源的境界,所以身心都不动了。这是佛入定的祥瑞,“入定瑞”就是这样子。

  E3 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这一段文,是雨华瑞,雨华的祥瑞。

  是时:就在释迦牟尼佛入定,身心不动的同时。天雨:雨向下落;雨什么呢?曼陀罗华:曼陀罗是梵语,译为白色的花,又译为适意华,是白色的适意花。摩诃曼陀罗华:这是大白色的曼陀罗花。曼殊沙华:这是红色的花。摩诃曼殊沙华:这是非常大的红花。这四种花,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散在佛的身上,以及所有在法会的这一些个大众,都得到这种花的供养。

  天雨这四种花,这是有一种表法,表示“住、行、回向、地”这四种的位置。住,是表示十住位;行,是表示十行位;回向,是表示十回向位;地,是表示十地位。曼陀罗华,就表示十住;摩诃曼陀罗华,表示十行;曼殊沙华,表示十回向;摩诃曼殊沙华,是表示十地。这四种花,表示菩萨的四种位置、四种程度;所有一切大众的修行,都要经过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E4 地动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这是地动瑞。普遍所有有佛的世界,都有这六种震动,为什么?就因为释迦牟尼佛想说这一部《法华经》。在没说《法华经》之前,有种种的境界,来形容、表现这《法华经》的重要;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境界出现。

  这六种震动,就是震、吼、击、动、涌、起。“震、吼、击”是声,有震、吼、击的声音;“动、涌、起”这是形;有动的形象、有涌的形象、有起来的形象。三个是声,三个是形;这六种震动,也就是表示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震动有六种,要是把它扩大来讲,每一种里头,又有三种,这三六就是十八种。这十八种的表法,就是表示十八界。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每一种怎么又可以变成三种呢?

  “动”有:动、遍动、等遍动。

  “震”有:震、遍震、等遍震。

  “吼”有:吼、遍吼、等遍吼。

  “击”有:击、遍击、等遍击。

  “涌”有:涌、遍涌、等遍涌。

  “起”有:起、遍起、等遍起。

  怎么叫动?怎么叫遍动?怎么叫等遍动?“动”,只是这一个地方的震动。“遍动”,这是一四天下都震动了。一四天下,就是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都震动了,这叫遍动。“等遍动”,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统统都动了,尽虚空、遍法界都震动,这叫等遍动。

  这六种动法,又代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一动,表示什么呢?表示破我们的无明。因为你若要经过这六个阶段,就要破六次的无明;你破一次,无明就少一点;破一次,就少一点;破六次,所以叫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修习禅定的人都有的,都会亲身体验;就不坐禅的人也有,就是表示净六根,只是六根的震动而已。

  拿“涌”字来讲,从东边涌出,从西边没下去──东涌西没,这从东边开始。东方是属木,木是青色的;青色在人身上,是属肝,又主于眼睛,所以这是属于眼根。南方是属火,火是红色的;红色主于人的心,舌头属于心,也是红色的。西方是属金,金是白色的;白色在人身上,是主肺,在六根,是属于鼻,鼻子属于肺。北方是属水的,水是黑色的;黑色在人身上,就主肾经;肾在人的六根,就属于耳根。

  这是表示什么?表示这眼睛的功德生,则鼻子的烦恼灭;鼻子的功德生,则眼睛的烦恼灭了;耳朵的功德生,则舌头的烦恼就灭;舌头的功德生,则耳朵烦恼就灭。这也是与其他的五根,互相交流这种功德和烦恼。这六根,每一根都有功德的;将来到《法华经》的后边,都会讲“眼睛有多少功德、耳朵有多少功德、鼻子有多少功德、舌头有多少功德”;在《楞严经》上也有讲过。所以它功德生时,烦恼就灭;烦恼生时,功德就灭,互相来震动。

  身是主于四方的,这眼、耳、鼻、舌,都属于身;意,有一种攀缘这四种的功能。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外边的六种震动,有三种是声、三种是形;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内里边的六种震动。

  里边震动,就是六根;这六种震动,就表示在六根的门头震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相帮助,也可以说它们结成一党,狼狈为奸。怎么叫狼狈为奸?狼和狈,必须要在一起,才能走路;若不在一起,它们就不能走路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狼、狈,和普通豺狼不同;狼的前边那两条腿长、后边那两条腿短,狈的前边那两条腿短、后边那两条腿短长,狼没有狈就不能站立,狈没有狼就不能走路,狼和狈常常相附而行,所以这叫狼狈为奸。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它可以作恶,也可以作善。向下边跑,它就可以令你的法身,跟着它们到地狱里去;或者做饿鬼,或者转畜生,都是因为这眼、耳、鼻、舌、身、意带你去的。要是成佛呢?也是由眼、耳、鼻、舌、身、意互相合作;你帮助它、它帮助你。好像我讲的,鼻子的功德生出来了,眼睛的烦恼就灭了;眼睛的功德生出来,鼻子烦恼就灭了。什么是眼睛的烦恼?什么是鼻子的烦恼?你所愿意看而得不到的,见着,心里就生出贪心来,就有一种烦恼;这个烦恼,是因为眼睛而造成的,这就是眼睛的烦恼。

  眼睛的功德是什么?眼睛看见经典,哦!这个经典这样好,我要读一读!这也是眼睛帮你心里明白这个经典的道理。我眼睛看见佛像,于是就拜佛;为什么你拜佛?你眼睛看见佛像,就“我要恭敬、我要供养”,这眼睛有了功德,来帮助你了。那么眼睛可以帮助你,鼻子、耳朵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统统都是这样子,都有这种的力量,也可以帮助你,又可以破坏你,看你怎么样去做?你要是根据善功德去做,眼、耳、鼻、舌、身、意,就帮着你去做善功德;你要是以罪孽过做基础,去造罪孽过,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帮助你去造罪孽过。《楞严经》上说,你堕地狱也是因为你的六根;你成佛,也是因为你的六根,没有旁的。所以我说“愚痴就是智慧”,也就和这六根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听经听多了,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觉一切觉。

  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

  悟彻本来理,一通一切通。

  我们人的自性,就和虚空是一样的。那虚空里边,有真有妄,在虚空里头包含着。你明白本来自性的道理,一通一切通;你一样明白了,样样都明白了!拿我们吃饭来说,人为了什么要吃饭?因为要医治肚子饿;所有一切的饮食,都是医治肚子饿的,不论好吃、不好吃的东西,都有这个用途。穿衣服,是为了抵御寒冷;无论穿什么衣服,都是能把寒冷防备了,能御寒。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需要吃饭、穿衣服、睡觉,认为这三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们,我们的生命就发生了问题。我们现在要学佛法,也就应该把它看得像吃饭那么重要,像穿衣服那么重要,像睡觉那么重要;没有佛法,我们的自性就发生问题了。所以,我们现在利用我们固有的六根,来求无上的觉道,这都叫六根震动──大地六变震动。

  你看坐禅的人!没有坐过禅的人不知道,坐过禅的人,有时候手就动起来了,有的时候眼睛也动起来,鼻子也动起来,耳朵也会动弹了,这都叫六根震动的一种表现。所谓“净极光通达”,你净,用功用到极点;别有一重天,另外有一种境界。在今年暑假时,有人坐禅就有一点小动作,手就动弹起来了;手自己动弹,你不想它动,它也动了,这就身体有一种变化──动则变,变则化。这种的功夫,必须要用过功的人才明白;还要有真正的明师来指点,才不会走错路。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善知识来指示,在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误入歧途,也很容易就生一种恐惧心,不敢再用功了。我们如果哪一个人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不要生恐惧心,这都是六根震动之一。

  经上所讲的道理,必须要和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身体、自性上都相合的。为什么要有经?就是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找一条应该行的道路。所以佛说这些经、这一些个道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里边,都具足的;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治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种的习气毛病。我们自己有了毛病不知道,还跟着这个毛病去跑,被这毛病所转,以为这是快乐了;实际上,自己一天比一天堕落,自己还不晓得。所以佛在经典上,指明我们每一个人这个道路。

  这六种震动,不离于你个人的六根;你六根为什么要震动?这个震动就表示破你的无明。为什么要有六种呢?要六番破无明──就是破凡夫的无明,破初果的无明、二果的无明、三果的无明、四果的无明,然后再破十地的无明、等觉的无明;破了等觉的无明之后,就是妙觉,这才成佛了。大地六变震动,也就表示这六个阶段,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佛,这六种次第成佛的果位。这是“六种震动”大略的意思。

  E5 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这是众喜瑞,大家都欢喜的这种祥瑞。

  尔时:当尔之时。什么时候?就是六种震动这个时候。会中比丘、比丘尼:在这个法华会中。有一些个大比丘,有一些个比丘尼。比丘有三个意思,就是乞士、怖魔、破恶。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人。

  有一个坐禅修行的,修行修行,他就开了悟;开了悟了,要求大德高僧给印证。那个高僧就问他:“你有什么所得啊?”他说:“我没有所得。”就好像问:“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开悟这个比丘就说:“我没有所得。”“那么你开个什么悟?”他说:“我知道比丘尼是女人做的。”这个大德说:“喔!我批准你是开悟了!你真正是开悟的。”这个高僧得天眼、慧眼、法眼、天眼、肉眼五眼;一样的话,他说出来,这高僧就知道他没有打妄语,是开悟了,就给他印证。

  我们每一个人要是这样说,是不是也开悟了?学人家的,就不是开悟;开悟的,不是学着人家所说,要自己另有一番见地,和其他的人不同。因为他这一句话,从来没有人说过,他说:“现在我确实知道:比丘尼是女人做的。”这才给他印证开悟;你也这样说,那你就不是开悟的,没有人印证你。为什么?你是跟着人家后边学来的;学来的,那不是自己悟出来的。

  优婆塞:就是男居士;优婆夷:就是女居士。这又有两种的说法,翻译为近事男、近事女,这是一种。有住到庙里的,就叫近住男、近住女;住,就是住到庙里头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众弟子。

  天:就是六欲诸天上的天人。

  龙:是个大虫子。这个大虫子,它吃小虫子;大鹏金翅鸟就给小虫子报仇,吃它这个大虫子。

  夜叉:是梵语,译为速疾。速,就是非常快;疾,也是快得不得了。又译为勇健。勇是勇猛,健是健康;言其大力鬼神非常的勇猛,非常的健康。这大的鬼神夜叉,可以移山倒海;一手就把山给推出去几百里,把山给搬家,另一手,又可以把山推回来。你说是不是大力量?这叫大力鬼神。

  乾闼婆:他是一个奏音乐的乐神。

  阿修罗:是梵语,译为无酒,他没有酒饮;又译为无端正,男的阿修罗相貌就像个丑八怪似的,再没有那么丑陋了!阿修罗女就非常的美丽,生得人见人爱。不要说人,就是玉帝见着,欲心都动了;所以就向阿修罗王去提亲,得到阿修罗女做他的太太。阿修罗,它有天福,没有天权,在天上没有权力;他专门好勇斗狠,非常的好斗。

  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有的人会见过的,有的人只听过。见过这大鹏金翅鸟的,它是什么样子?小沙弥果现,都认识这个大鹏金翅鸟,他说叫Peng bird(鹏鸟)。

  紧那罗:是梵语,翻译为疑神;因为他的形貌好像人似的,但是头上有一个犄角,所以一般人叫他疑神或疑人。疑,是怀疑;神,是神仙。怀疑他是神仙,究竟他是不是神仙呢?这没有什么确定的凭论。他是在玉帝那地方奏音乐的,是玉帝一个奏乐的神。

  摩睺罗伽:它是个大蟒蛇。这种蟒蛇是很大的,究竟有多大?比龙小一点;你若知道龙多大,就知道它多大。可是龙有大的、有小的;大蟒蛇也是有大的、有小的。

  人非人:就是八部鬼神。及诸小王:和小国王。

  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释迦牟尼佛如果再晚一天不出家,就会去做金轮王了!说起金轮王,那可真正有大福报;有什么大福报?他有一千个儿子,又有七种的宝贝自然出现──金轮宝、象宝、马宝、如意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这七种的宝贝,都和如意宝珠是一样的;轮王到什么地方,要用多少金银,就在地下说:“在这儿拿银啦!”地自然就刨开。这个地里边,你要用多少金、有多少金,用多少银、有多少银;就这么样子,遂心如意。轮王还有一部车,这部车,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周游一四天下。这一四天下,恐怕比到月球都远;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周游到。

  金轮王是管一四天下;怎么叫一四天下,就是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都归他一个人管。银轮王就管三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东胜神 洲。铜轮王是管两洲,就是南赡部洲和东胜神洲。铁轮王就管一洲,只管南赡部洲。

  有的人问,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有转轮圣王?不错!在我们这世界上,那时候没有转轮圣王。那转轮圣王又从什么地方来的?从他方世界来的嘛!你不要眼光那么小,就知道你自己房子那么大一块地方!其他的,你还有邻居,还有大的城市呢!你不能说你没有见过就说没有;你是乡下人,到了大城市,还像你做乡下人一样的。所以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在这娑婆世界虽然没有转轮圣王,还有其他世界来的。其他什么世界?要是研究起来这个问题,那要很长的时间;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和你研究这个问题。

  是诸大众:这一些个大众;就是前边所说的这么多。究竟有多少数目?佛都不知道,我怎么能告诉你?得未曾有:从来就没有听过这样的佛法,欢喜合掌:大家都欢喜起来。好像现在,有的人懂得我讲的,就欢喜起来;不懂得我讲的,“啊!他笑什么?怎么回事啊?”他心里也有一种想要笑的样子,又怕笑错了,所以又不敢笑;等一等翻译出来,我相信你也会笑的。一心观佛:大家一起这么看着佛,目不暂舍;就目不转睛,眼光光的那么瞻望着佛。

  E6 放光瑞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尔时:又是个什么时候?这个“尔时”,和前边六种震动那个“尔时”,是一样的,但不是同一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是大众欢喜、一心观佛的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佛看见这一切的法会大众都这样欢喜,佛也欢喜了;佛欢喜,就放光,这是第六种的放光瑞。

  这第六种放光瑞,是此土的放光瑞;下边还有他方国土的六种放光瑞。

  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眉间,就在这两个眉毛中间。在佛两个眉毛中间,有一个白毫相;你看见佛像眉间那儿都镶着一粒珠子,那就表示着这个白毫相;因为现在我们或者用泥土塑造的佛像,或者用木头雕刻造的佛像,没有法子表现出佛原来的白毫相,所以就镶这么一粒珠来代表。佛的白毫相光,可以远,也可以近;这一种光,就好像白琉璃筒内外清净那么样。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东方属木,木主于“生”,象征春天万物生长,所以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遍东方万八千世界。这万八千世界,不是太多,还有个数目。在这万八千世界,都得到佛光的普照。靡不周遍:靡,就是没有;没有不周遍的,这万八千的国土、世界,光明普照。

  以下,是说他方国土所现六种的祥瑞:(一)六趣瑞,(二)见诸佛瑞;六趣众生是凡,诸佛是圣,这叫凡圣一对。(三)闻说法瑞,(四)见四众得道瑞(证果瑞);这是“法”和“人”相对,是人法一对,人和法都相对的。(五)见菩萨行行瑞,(六)见诸佛般涅槃瑞;菩萨为始,佛为终,这叫始终一对。

  D2 他土六瑞 分六

  E1 见六趣瑞 E2 见诸佛瑞 E3 闻说法瑞 E4 见四众得道瑞 E5 见菩萨行行瑞 E6 见诸佛涅槃瑞

  今E1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这是现他方国土六种祥瑞中的六趣瑞。

  在释迦牟尼佛放的光,不单见这个世界的祥瑞,下至阿鼻地狱:甚至能下照到阿鼻地狱。阿鼻是梵语,译为无间地狱,地狱没有间隙。一个人在这个地狱里也满,多人在这个地狱里也满;从那个地狱,堕到这个地狱,不知道要在这个地狱里住多长的时间?时候也没有间断,空间也没有间断;时间和空间统统都没有间断,所以叫无间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阿迦尼吒是梵语,译为色究竟天,就是有色界的最上一层天。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就在这个娑婆世界,也就看见从娑婆世界向东边,去万八千世界的国土。六趣众生:六趣,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六趣众生,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那么一切人,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见:哪一道里,受的某一种果报。

  六趣,就是天趣、阿修罗趣、人趣,这叫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这叫三恶道。阿修罗有时候列到三善道里边,有的时候又列四恶趣里边;四恶趣,就是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这个“天”,是天上的天人。怎么做的天人呢?就因为你持五戒、修十善,就可以生天的。五戒,这是佛教徒最根本的,应该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要是常常不杀生,你的寿命就长,得长寿报。为什么有人寿命就那样长,有人寿命就那样的短?寿命长的人,就是因为他持不杀戒,得到长寿的报;寿命短的人,就因为他欢喜杀生,所以就得到短命的果报。

  为什么要持不偷戒呢?因为偷,是损坏人的财产、损坏人的福命。这个“偷”,就和“盗”在一起,叫“偷盗”;就是人所不知道,你偷偷的去,把人家的财产或者是物质给拿了。你尽偷盗人家的东西,你自己得到什么果报呢?将来你的财产就不长久,受财产不长久的果报。譬如你很有钱的,有很多的财产,突然间,被强盗给抢去了。为什么受这种的果报?因为你前生也偷过人家东西、抢过人家的东西,你没有持不偷盗的戒;所以今生你所有的财产,被人来破坏。如果没有破坏人家的东西,你的财产永久都存在的;这是因为你持不偷戒,所以你得到的富贵就长久。淫、妄、酒,也都和这两种的意思是一样的。

  好像你不守淫戒,你去奸淫人家的妇女;将来你自己也被人家去玩弄,所以这都是一种果报。妄语,你自己若不骗人,你也就不会被人骗。说:“我这一生没有骗过人,怎么有很多人来骗我呢?”我方才没说吗?这一种果报,不是一生的事情;这讲过去、现在、未来,果报要通三世的。所以你单单今生没有骗人,你知道你前生骗过多少人吗?不知道!你不知道,那么有人骗你,这就表示因缘会遇成熟时,果报还自受,所以你应该受骗的了。

  饮酒,本来饮酒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不过就怕饮多了。你酒若饮得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饮得多了,就会乱性──扰乱性情,就颠倒了;一喝起酒,说话那个舌头也大了,话也说不清楚了,你这一个身体颠倒,所做出的事情也会颠倒了。所以在佛教里不主张饮酒,才戒酒。可是在道教里,不主张戒酒,说酒可陶情,可以陶冶性情,令你不愉快的心情,喝了酒就会把不愉快的心忘了,把烦恼也没有了。中国的孔子说过:“唯酒无量,不及滥。”说喝酒很好的,不必限量它,不必说我一定要喝多少;但不要喝醉了,这就是最好的。若喝醉了,就不知道那个酒的滋味。若没有喝醉,这个酒可以喝少一点,不要喝太多了!实在好喝酒的人是这样子;若不好喝酒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喝。因为有的人好喝酒,你若叫他一定不喝酒,那比什么都厉害,所以我对于酒戒方面,稍微放宽一点。

  五戒,说起来是很多的道理,主要的,我们不单手不去杀生,心里也不要生一种的杀念,这是真正的持杀戒。盗戒也是这样,不但手不去盗,心里也不生一个盗念;盗不论大小,凡是人没有许可你,你自己偷偷的把其他人的东西给用了,这都叫犯盗戒。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人家买了一瓶子酒,“啊!你看这个酒不错的,他的也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我的,拿来喝一杯!”这是犯盗戒了。啊!这犯一个盗戒,又犯一个酒戒,两戒都一起犯了!有人说:“那我不饮酒,这个戒我不会犯的。”你不饮酒,你饮牛奶吗?在雪柜里,有人买了一瓶牛奶放着,你看见牛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启这牛奶就喝。你不知道就喝了,你说这是霸王不霸王?牛奶是一种小问题,你没有得到买牛奶那个人的同意,你拿起来就喝,这就叫犯盗戒。还有一切其他所吃的、所用的东西也一样。所以我前几天听到有人告诉我,说是在宿舍那儿,有人偷吃东西,令买的这个人生烦恼。

  这虽然是对方犯盗戒,这又要说回来,买牛奶或者买酒这个人,你也应该自己反省一下:“他怎么偷我的东西吃呢?喔!前生我偷过人家的东西吃,所以今生人家也偷我的。”就算了!这是买的人应该这样想,但是偷吃的人不可以这样想:“喔!我现在偷你的东西吃,等来生你再偷我的。”你不知道你来生有没有?或者你来生什么也没有了,有谁能偷你的呢?所以就不要存这个偷的心。不是我所买的东西,我不可以随便去用它!如果得到对方的许可,这就不犯戒;没有得到对方的许可,偷偷地用其他人的东西,这都叫犯盗戒。再往细了讲,甚至于一草一木、一针一线,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你擅自拿走,这都叫偷,都犯盗戒。

  淫、妄、酒,也都是这样;所以我讲一种,你们应该就把其他那几条也都明白了。

  天,为什么生到天上去?就因为守五戒,才能生到天上去。天的福报是无量的,可是也有尽的时候。等到福报享尽时,五衰相现,还是会堕落,所以这是不究竟的。

  阿修罗,也是做了一些个功德,可是却坏在以斗争心来做功德,是由他的烦恼做的功德。怎么说由烦恼还能做功德呢?好像虽然是做功德,可是专门和人来比赛。怎么样比赛?“我出五块钱,你出多少?”就和人来斗着。“你若出五块,我出十块;你出十块吗?我出二十块!”就和人来斗,竞争第一;这人将来绝定做阿修罗去!有功德是有功德,但是和人来斗争做功德,不是由自己本心想要来做功德,也可以说争名,想要人家说:“啊!你看某某人是第一,他出的钱最多!”争第一的名,这都是做阿修罗的功德。所以你行佛法,一定要真正明白这个因因果果,你做,才不会滥的。你或者在这个地方没有名,到那个地方去做功德,争那地方的名,叫这地方的人看看你某某人跑到纽约去做了一个大功德,令大家都知道。这么样子,都是修罗的一种因,将来就做修罗去。一讲起话,就发脾气;一讲起来什么事情,就要争第一。这都是修罗的种子,烦恼不断;你做这功德,是有漏的功德,不是无漏的功德。功德仍是应该要做的,但是不要故意让人家知道我是第一,或者第二。

  更有一种人,表面上他不要名,静悄悄地行善,然后却故意偷偷地告诉人:“我在什么地方,做了五千块钱的功德。谁也不知道是我,我只告诉你!”其实这种,也是阿修罗。这个阿修罗,比方才那个阿修罗还坏一点,为什么?这是属阴的阿修罗,不是属阳的;他表面上是不好名,实际上他背后的宣传更厉害!所以你发心,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在种因的时候,不把它种一个正因,等结果的时候,就偏了,结了一个不好的果,做阿修罗去了!说阿修罗有什么不好的?阿修罗不好的地方就多了!天天去和人斗争打仗,你说好吗?

  人,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也是从做善功德,持五戒、修十善这个地方来的;不过他是下品的五戒、下品的十善;阿修罗是中品的五戒、中品的十善;天,是上品的五戒、上品的十善。这里边,若详细分别起来这个法相,那是很多很多的细目。这是三善道的因。

  三恶道,就是由贪、瞋、痴造的。你贪心太多了,就变成饿鬼了。饿鬼为什么饿着?就因为他在生的时候就贪,贪着吃,吃什么都要吃多一点。你欢喜吃多一点,变成饿鬼,什么也吃不着、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他要贪吃多?就因为他已经有一点觉悟──“开悟”了。开什么悟?知道他将来没有东西吃,要做饿鬼,现在赶快吃多一点!他都有未卜先知的功夫呀!

  瞋心,你好发脾气吗?好了!发来发去,发到地狱去──堕到地狱。你自己和自己就过不去,好了!到刀山上去试一试,自己发起脾气,跳到刀山上,脚都被刀给扎坏了。为什么刀扎那个脚?就因为有脾气。

  “我要试一试你这个刀子,看看你有怎么样的厉害法?”跳到那个油锅里去,“哼!你们不敢跳吗?我来试试!”为什么敢跳油锅?就因为有脾气;有脾气,所以油锅、刀山,什么地狱都敢试一试。这是瞋心,好瞋恨、好发脾气。

  我的弟子,无论哪一个,有脾气的赶快要改;没有脾气的,也不要让它生出来。这是最要紧的,我祝福你们!不要拿我这话当耳边风,不要说:“不要紧吧!法师讲的,不过说说而已;不一定我有脾气,就会堕地狱去的。”你试试!到地狱的时候,才后悔说:“唉!我师父当初讲过,有脾气就要堕地狱,现在我才知道这话是真的!”也来不及了!你还敢发脾气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立法,要是一个人发脾气,就要三个人一起跪二十四个钟头。我立这种严法,就是怕你们下地狱去;我不欢喜你们下地狱,所以我用一个严厉的方法。出家人发脾气吗?现在这三个沙弥,一个沙弥发脾气,两个沙弥要陪着跪,跪二十四个钟头,毫不客气的;这绝对不会放宽的,我这宪法早已通过了,一点人情都没有,没有得讲的。最好的办法怎么样?你就是不发脾气,我这个法就用不着;你若发脾气,那我这个法就有用了。那么跪二十四个钟头还不算严厉,最要紧的,也不准吃饭、不准喝水,不准大便、小便,这个是最厉害了。我设立这个法这么多天,我问这三个沙弥:“你发过脾气没有?”“没有啊!”“小沙弥,你怎么不发脾气了呢?”“ I don't know!”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发脾气了。你说这个法妙不妙?真妙到极点!妙到极点!你要是发脾气,就会堕地狱;我怕你们下地狱,所以立上这个严苛的宪法。

  愚痴,你欢喜愚痴吗?你不学佛法吗?你若不欢喜愚痴,就要来学佛法;学佛法,就是增加智慧,开你的般若妙智、般若妙慧。你不学佛法,就会愚痴;愚痴到什么地方去呢?就会做畜生的。为什么马、牛、羊、鸡、犬、豕那些个畜生不聪明?你看那个猪最不聪明了,猪吃饱了就睡、睡饱了又吃;除这两样,它没有第三种的工作。那马、牛都有点工作,但都愚痴。

  为什么愚痴?就因为他做人时不学佛法;不单不学佛法,而且有人要学佛法,他还说:“不要去学佛法,学佛法是最笨的!”他说人家学佛法最笨,其实他自己才是笨到极点,将来就去做马、牛、羊、鸡、犬、豕。为什么他做那个?我告诉你们,就是因为他不学佛法!说:“我才不信呢!我就是不学佛法,我倒要看看我真会做猪、做马、做牛?”可以的,那你试一试!到时候,你试完了,再回来学佛法。所以不必勉强,谁也不必勉强谁,你只要欢喜去做,那随时随地都有机会的。

  这六道轮回是很重要的,你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看你种什么因;你种成佛的因,就成佛;你种地狱的因,就堕地狱,你自己选择你的路。

  在东方万八千世界这国土,所有六趣众生的种种相貌、种种形状,都在释迦牟尼佛的白毫相光里显现出来。释迦牟尼佛这白毫相,是表示“中道了义”;不偏左、不偏右,在两眉的中间,也就是表示《法华经》圆顿的法门、中道实相的道理。

  如来的白毫相,能伸能缩、能远能近,犹如琉璃筒一样,光明遍照。你如果还不明白,我现在可以举一个不太相似的例子。什么呢?譬如我们拿着手电筒,或者车前灯,忽然这么一照,一道光明直射向前,就会照得很远,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如来的白毫相光,也就和那个车前灯一样;这个光明往前一照,不仅仅一哩、两哩,而是能照遍东方万八千世界的国土。是不是单单照东方呢?不是!就像你拿着手电筒,欢喜往哪一边照,就能往哪一边照;你欢喜照东方就照东方,欢喜照南方就照南方,欢喜照北方就照北方,欢喜照西方就照西方,照上、照下、照天、照地,随你怎么用。如来的白毫相光也是这样,遍满整个宇宙虚空,随意照哪一方都可以,现在所照的是东方万八千国土。

  《楞严经》提到:“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白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在楞严法会中,佛说法时,就是从肉髻中、无见顶相放出来的光。法华会上这回是从白毫相放的;这个光,和楞严法会那个光又不同。这两种光都有它不同的意义。

  所以,我们不要说天天来听这《法华经》,就听一字、听一句、听这一晚间,你就种下成佛的因了;你就再不来听了,你这个“佛”也跑不了,将来一定会成佛的。不是现在,要多长的时间呢?那没有一定的。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听闻到《法华经》,这都是有善根的人;有善根的人,就要来学习佛法,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说佛法与我有什么关系?你要知道,除了佛法而外,任何的事情,与你也没有关系。只有佛法和你有重要的关系;什么重要的关系?叫你成佛去!说:“这我不相信!我怎么会成佛?”就是因为你不相信,才会成佛;因为你不相信你会成佛,你将来竟然成了,所以这就是妙法!这所以叫《妙法莲华经》,就是这么妙的!

  E2 见诸佛瑞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这一段文是见诸佛瑞,是圣和凡相对;六趣众生是凡,诸佛是圣。

  诸佛,是释迦牟尼佛在白毫相里边,显现出来诸佛国土;有诸佛国土,就有诸佛在那国土教化众生。所以这一段文,就是现诸佛的祥瑞,在如来的白毫相光中,现诸佛。

  为什么佛要放光?为什么又从白毫相来放光?因为佛放光,是照这一切的机;机,是机缘。什么叫机缘?就是所应该度化的这一切众生。所以,放光是表示“因机设教”;设就是设立,教就是教法;有某一种的机,就设某一种的教。还有一个意思,“断惑除疑”;佛放光,是令一切众生的疑惑心都没有了、给破了,破除众生这种疑惑的心,所以放光。

  这个“白毫相”已经讲过,它是表示一种中道。阿弥陀佛有白毫相,其他的佛也有白毫相。在〈阿弥陀佛赞〉偈提到: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阿弥陀佛身是金色的,他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没有可以比的。阿弥陀佛二眉中间这个白毫相,宛转,就这么转来转去的,好像龙行路似的,不是直行,就委曲宛转的这么样子行。这白毫相有多大呢?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阿弥陀佛那绀目,有四个大海那么大,你说这个眼睛有多大?阿弥陀佛在他的佛光里边,又化出来没有数量那么多的佛。他不是单单化佛,也化菩萨;化的菩萨,也是没有边际那么多。

  阿弥陀佛发过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欢喜众生成佛的。莲华分出九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分出上、中、下三辈;三辈里头,又分出九品。

  咸令登彼岸,他令一切众生都到涅槃的彼岸成佛去。

  阿弥陀佛的白毫相,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释迦牟尼佛的白毫相,若往大了说,也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若往小了说,按着《观佛三昧海经》上说的:在佛出世的时候,这个白毫相有五尺;在佛行苦行的时候,白毫相有十四尺;在佛成佛的时候,白毫相常常就是十五尺这样子。白毫相中间是空的,好像一个琉璃筒那个样子;这就是表示佛“常乐我净”四种的德行。中间空,是表示中道,这是一个“常”;白毫相非常清净,表示一个“乐”;白毫相它又柔软,随意可长、可短,表示就是个“我”;为什么白色呢?白色就是表这个“净”德。常德、乐德、我德、净德,表示涅槃的四德。

  这白毫相,是表示中道实相的宝印;实相宝印,就由这个白毫相来代表。现在释迦牟尼佛由白毫相放光,在白毫相光里又见到他方国土的诸佛;如来的白毫相光,从佛一出生,乃至于到涅槃;这一生所行的这种苦行、种种相貌,以及这涅槃之后种种的功德,都在这白毫相光里边显现出来。

  E3 闻说法瑞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这一段文是闻说法瑞。在如来白毫相里边,也就看见听闻诸佛所说的经典,和一切的佛法。

  E4 见四众得道瑞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这一段文,是见四众得道瑞(证果瑞)。

  诸佛在每一个国土做什么呢?就讲说经教、讲说佛法。讲说佛法,又有什么用呢?佛法就是要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依法修行的;依法修行,就证果;或者证阿罗汉果,或者成菩萨,或者成佛。在如来白毫相里边,看见诸佛说法,这叫闻法瑞;又见四众修行证果,这是证果瑞。这个“法”和“人”,叫人法一对,人和法都相对的。

  E5 见菩萨行行瑞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这是见诸菩萨行行瑞,诸菩萨行种种行门的这种祥瑞。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又见着菩萨和大菩萨。种种因缘:用种种的因缘,来修种种的法门,教化种种的众生。种种信解:种种,就不一种,是很多种。信解,或者由“四谛法”信解修行,或者由“十二因缘法”信解修行,或者由“六度万行”信解修行。种种相貌:这不是说菩萨有种种的相貌,而是说他行种种的行门、修种种的法。行菩萨道:所行的,都是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如来的白毫相,由此土照到其他佛的国土,这也就表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种法门。

  E6 见诸佛涅槃瑞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这一段文是见诸佛涅槃瑞。见菩萨行行瑞,和见诸佛涅槃瑞,这叫始终一对;菩萨为始,佛为终。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在如来白毫相里边,又看见诸佛般涅槃者;般,就是入。涅槃,又叫圆寂;圆,是功无不圆;寂,是德无不寂;所谓“功德圆满了”,这叫圆寂。涅槃,又叫不生灭。涅者,不生;槃者,不灭;就是把生死了了。

  复见诸佛般涅槃后:又看见这一切的诸佛入涅槃之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舍利,是印度话,译为灵骨;说这骨很灵的。塔里边,就是供养舍利的。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以火荼毗时,这舍利流出不知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所以到处建造宝塔,来供养这个舍利。在如来的白毫相光里,也看见其他国土诸佛入涅槃之后,都用火焚化,有佛的舍利,来造宝塔供养。

  塔,也是印度话,译为方坟;就是四方的一个坟墓。人死了埋到地里头,这叫坟;这个塔,是一个方坟。又译为高显,因为它很高、很明显,一般人都可以看得见,所以又叫高显处。塔有什么用呢?我们造宝塔供养佛舍利,因为佛的舍利所在之处,也就是佛的法身所在之处,也就是佛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要造宝塔来纪念佛。

  以上所讲的,是他方国土的六种祥瑞。

  我给你们讲,讲来讲去,你们都不注意;佛法一定要注意,才能领略得到。讲了像耳边风似的,从这个耳朵听了,从那个耳朵就跑了,这样子没有用的;你就听一百年,也等于没有听一样的。为什么?你就不留心、不注意!你们现在听经学佛法,到其他的场合,有人请你们去讲演;你们也会讲演,讲得也滔滔不断,口若悬河──说话像河流水似的,讲得很高兴。可是,有人一问:“法师,我现在有个问题。涅槃有几种?

  你把这个给我讲一讲!”“哦──哦!”“你跟谁学的?”“有一个法师,我跟他学了好几年了,我也听过,但是现在忘了!”你说这倒架子不倒架子啊?深的佛法不懂,可是连“四种涅槃”也都不懂,这太丢人了!现在我把这四个名词念给你们听一听,我若不念,你们都想不起来;我相信我一念出来,你们都会想起来:“哦!我也没有忘嘛!还是这四种呀!”但是没有用了,这叫“马后客”。诸葛亮是“马前客”,没有来的,他就知道;你等来过之后,你再知道,那就不发生效力了!

  四种涅槃是什么?第一,自性清净涅槃;第二,是有余依涅槃;第三,是无余依涅槃;第四,是无住处涅槃。

  C3 疑念序 分二

  D1 弥勒疑念 D2 大众疑念

  今D1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这一段文,是弥勒菩萨生出一种怀疑;他不明白佛想要做什么?佛放光动地,现此土的六种祥瑞,又现他土的六种祥瑞;这种祥瑞情形,弥勒菩萨也不知道,所以就生出一种的怀疑。弥勒菩萨生出疑念,其余的大众,也生一种疑念。

  尔时:当尔之时;当释迦牟尼佛现此土六种祥瑞,和他方国土六种祥瑞的时候。在这时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哪一位菩萨呢?就是很胖又常常笑的那位菩萨。弥勒是梵语,翻译为慈氏,言其这位菩萨常常入于慈心三昧的定。他又有一个名字,叫阿逸多;阿逸多也是梵语,翻译为无能胜,胜,是胜利。菩萨,就是觉有情。弥勒菩萨最慈悲,无论你是善人、恶人,遇到他,他都欢喜的;他以慈眼,平等来看一切众生,对于众生不起分别。

  弥勒菩萨在这个时候,作是念:生出这么一种的疑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现在世尊,现出这种神通变化的境界。什么神通呢?就是从白毫相放光,又有六种震动,这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一种神通;可是在过去,弥勒菩萨也没有见过这种的神变,所以他就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弥勒菩萨是补处的菩萨,是等释迦牟尼佛退位的时候,他在这娑婆世界成佛,所以叫“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菩萨本来是智慧很大的,但是他也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想要做什么。为什么他不知道?因为在佛教里头,“初地不知二地”;初地菩萨,就不知道二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就不知道等觉菩萨的境界。何况是佛的境界呢?所谓:

  庸人不知智者,散人不知定者,

  凡夫不知圣者,小乘不知身子。

  “庸人不知智者”,庸愚的人,就不会知道有智慧的人这种境界;为什么?因为他庸愚,思想很迟钝,不是不及,就是太过。“散人不知定者”,好像人很发散的;什么叫发散?就是东张西望的,看看南边,又看看北边,看完东,又张望西的;人家在那儿入定,他也不知道人家入定的境界。

  “凡夫不知圣者”,凡夫,就是我们一般没有证果的人;凡夫就不会知道圣贤的境界。“小乘不知身子”,身子是谁呢?就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别名又叫身子。为什么小乘不知道舍利弗?因为小乘人的智慧不够。舍利弗在罗汉里边,是个大智慧的──大智舍利弗;所以一般小果的圣人,就不知道舍利弗的境界。可是舍利弗又不知道菩萨的境界,在菩萨里边,他又变成小智慧了。而一般的菩萨,又不知道补处菩萨的境界。一般的菩萨,就不知道补处菩萨的境界。

  “补处”,经过此生,来生一定可以在世间成佛;就是当来补释迦牟尼佛的佛位,所以一般皆称弥勒菩萨也就是“一生补处的菩萨”。然而补处的菩萨,又不知道尊极的佛果菩萨这种境界。尊极,就是佛;尊贵到极点,这就是佛的境界。因为在补处菩萨的境界,就不知道佛的境界。而现在弥勒菩萨是补处的菩萨,将来他会成佛;可是释迦牟尼佛现这种神变的境界,他也不知道,于是他就打起妄想来了!弥勒菩萨也一样打妄想的。什么妄想呢?

  他一想,现在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以白毫相光,现神通变化这种相(化现神通力,变净土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是有一种什么因缘,才现这六种的祥瑞?他自己生了一种疑念。怀疑什么?就怀疑:这将要有什么事情呢?他就打起妄想来了。菩萨本来没有妄想,但是见到了佛,他的妄想也生出来了!

  这一段文,说弥勒菩萨现在生出三种的怀疑。

  第一,就是怀疑佛的神变,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现在世尊入了定了,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谁也不知道。这怎么办?现稀有事:佛现这种稀有,从来就没有的事情,当以问谁,谁能答者:这就又生出第二种怀疑的念,我应该问哪一个?哪一个菩萨能答覆我这个问题呢?复作此念:这又作第三种念头;什么念头?他这样一想,我应该问谁呢?

  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喔!文殊师利菩萨可以答覆我!文殊师利,就叫妙吉,又叫妙德。这位首座文殊师利菩萨,他是个法王的真子,他已经曾经亲近诸佛,又供养过去无量诸佛。

  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文殊师利菩萨既然亲近供养过去诸佛,当然也会看见过这种祥瑞的情形,所以他一定会知道。

  现在他生出这种的念,把第二念也没有了;第二念,他是想找一个人问一问;现在已经找着了,所以第二怀疑念就没有了。文殊师利法王子一定会见过这种稀有之相,很稀有的,从来就没有的这种祥瑞之相。我今当问:我现在就应当问一问文殊师利法王子喽!

  D2 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这一段文,是大众生出的怀疑。不单弥勒菩萨生出一种怀疑,就是在这个法会的四众,统统都生出一种怀疑来,怀疑释迦牟尼佛想要做什么?尔时:就在弥勒菩萨生怀疑的这个时候,这一些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及诸天、龙、鬼神:天上的天人、龙,和一切的鬼神,也都不知道。

  咸作此念:咸,当“全”字讲,就是完全都有这么一个念头;什么念头?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现在释迦牟尼佛,由白毫中,放出光明又神通之相,现在应该问谁呢?那么弥勒菩萨是不是真不知道?是不是真生怀疑呢?我相信不是的!为什么?弥勒菩萨过去也供养无量诸佛,也应该有这种经验;仿仿佛佛他知道,但是他故意现出这一个不知道的相,所以来为大众请法,问文殊师利菩萨。大众生的怀疑,这可是真正的怀疑。

  C4 发问序 分二

  D1 长行 D2 重颂  D1 分二

  E1 经家述 E2 正发问

  今E1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

  尔时: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一看,大众都生出这种怀疑;所以弥勒菩萨欲自决疑:他也想把他自己的疑念决定了它,好没有疑念。又观四众:他又观查这个四众。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以及天上的天人、这一切的龙、鬼、神。

  什么叫“鬼”?说我知道!这有饿鬼、有饱鬼。什么样是饿鬼?什么样是饱鬼?这个“鬼”,有一个字的意思,就是“皈”也;人死为鬼,就像皈回去了似的。我们人是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从佛那儿来的。现在皈到什么地方去?归到地狱里去、归到饿鬼道里头去。为什么归到那地方去?就因为走错路了,不是回自己本来那个地方──他以为是自己本来的地方,这叫走错路了!可是他也叫“归”(取其谐音),就是“归回来”。以后讲到“鬼”字,你们应该知道,什么叫“鬼”?就是走错路了,他还应该回来。回到什么地方来?回到佛的果位上来,这是“鬼”的意思。鬼,英文叫going,也可以说是 going(取其谐音)。Going 什么地方? Going 地狱去。我虽然不会英文,我作一个英文的解释。

  这个“神”,叫“天心”。天,就是一个“自然”的意思,言其有神通,就有自然的感应。等:不单就是这几个,而且又有很多的天龙八部都在一起。众会之心:大家在一起的众会,弥勒菩萨观察大家之心。

  E2 正发问

  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而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于是弥勒菩萨就代表大众,向文殊师利菩萨来请问,就说了。大菩萨法王子,请你慈悲告诉我,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以什么因缘、什么道理,现在释迦牟尼佛放这么大的光,照东方万八千国土?神通之相:这种神通之相,真是希奇少有,从来我就没见过!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我从来没有看见这么大的光明,这个光明照到东方去了;照东方,也不是照近的地方,照到一万八千这么多的国土。

  所以你看,现在我们想要到月球去,以为是不得了了,以为这在世界上是第一了,哈!你看释迦牟尼佛,照到东方万八千国土。万八千国土,那不只一个月球、星球,那是一万八千个星球、月球都过去了。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不是说看得少少的,哪个国家有多大?怎么样的庄严妙好?哪种国家有哪种美丽的样子,都在这个白毫相里边现出来了!

  D2 重颂 分二

  E1 颂上问 E2 颂请答 E1 分二

  F1 问此土六瑞 F2 问他土六瑞

  今F1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于是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想要把这个道理再说多一次。为什么要说多一次?这么麻烦!就因为怕你我现在的众生不明白;你不知道感恩,还说麻烦。不要有这种的念头!以偈问曰:

  弥勒菩萨又作四个字的偈颂,来请问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妙吉祥菩萨!导师:导,是引导;从黑暗路,把你带到光明路上。这个导师是谁呢?是释迦牟尼佛;佛是大导师,接引导师,接我们众生回家去──不是到地狱去,现在我们要回到释迦牟尼佛所住的常寂光净土,那是我们真正家。何故:这位世尊!为什么缘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在两眉的中间,白毫相这种大光,普照到三千大千世界;不单照东方,南方、北方、西方、四维上下,有多少方,照多少方,不是只照一方。

  雨曼陀罗、曼殊沙华:雨,是天上好像下雨似的;不是雨水,是下着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曼陀罗花,是白色的花;曼陀罗是梵语,译为适意,就是你想再没有那么好的了,你看见这花,心里就特别的高兴:“喔!这花真美丽,从来也没见过!”它令你心里欢喜到极点,又称为适意花。曼殊沙花,是红色的花;这种花不单美丽,又柔软;虽柔软,而且它还不破坏;你欢喜大朵就大朵,欢喜小朵就小朵,所以这花非常美丽。

  栴檀香风:所谓“风从花里过来香”,有这花,一定有香。好像我们炉里现在烧的香,这叫檀香;栴檀香可以香到四十里,这种香是特别香。这种花,虽然不是栴檀,但是也有栴檀的香味。悦可众心:一看见这花,心里就高兴了;悦,喜悦;可,满足。我再没有那么欢喜了,欢喜到极点了!不是一个人欢喜,是大众见着这个,都欢喜了,所以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以这种的因缘,地皆严净: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因为有花,把地都清净庄严了;这个地也不用扫把扫,都干净了。而此世界,六种震动:而我们这个世界,有六种震动。

  六种震动,前边已经讲过了,这表示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门头,不用功的人不知道;用功的人,有的时候,眼睛自己睁开、闭上,睁开、闭上,非常的快,好像闪电似的。你自己若不懂得功夫的人:“这是怎么啦?是不是有鬼来了?怎么弄得我眼睛不想睁开,它们就睁开;不想闭上,它们又闭上?”不是的,这是你用功用的。有的时候,耳朵也有了动静了,又听见小鸟叫,忽然又听见牛、马的声;这个你也不要怕,这都是六种震动的表现。

  这六种震动,是震、吼、击、动、涌、起。

  “起”字,有的时候可以讲“爆”,有的时候又可以说是“觉”。

  怎么叫“动”呢?这个地方不稳了,这叫“动”;“遍动”,就是这个四大部洲都动了。你不要以为四大部洲就是大了,还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统统都动了,这叫“等遍动”。这一个“动”字,有动、遍动、等遍动三种;这就是一个眼睛,有眼根、眼识、色尘三种。所以在六种震动里,每一种震动,都分开有这三种。好像“震”,一个世界震,这叫“震”;四大部洲都震了,这叫“遍震”;等三千大千世界都震了,这叫“等遍震”。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再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叫十八界。这六种震动,每一种动里都有三种,所以合起来十八界。照东方万八千国土,也是表示这十八界。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叫四部众。在这个大地六变震动的时候,这四部众都非常欢喜;这是众欢喜瑞。身意快然得未曾有:身和意都快然;快然,也就是非常欢喜,非常畅快的样子。这种的欢喜,这种的快乐,在过去并没有得到过。

  F2 问他土六瑞 分六

  G1 问六趣众生 G2 问见诸佛及闻说法 G3 问他土四众 G4 结前启后

  G5 问他土修菩萨行 G6 问他土供养舍利

  今G1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两眉中间的白毫相光,大放光明;这个光明,向东方去照,有一万八千这么多的世界、国土。皆如金色:这一些个诸佛国土,都变成黄金的颜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从最下边的阿鼻地狱,就是无间地狱,上到三有之顶。什么是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三有的顶,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

  本来非想非非想处天是无色界,无色界是在色界之上,这天界所居住的众生是没有形色的,没有一个形质,也没有一个颜色可表现的;但是现在释迦牟尼佛也放了光,照到这个无色的天上。

  诸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世界;就是此方世界和他方世界,无量诸佛国土的世界。六道众生: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死所趣: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生,死生、生死,在这个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辗转难出。

  我们人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你不要以为你永远都是人;你做善事,就可以保持你的人身;你若做恶事,就保持不住你这个人身了!那做什么?前边没有讲吗?可以堕地狱做恶鬼、做畜生。善恶业缘:或者你做善,或者做恶,做善就有善业的因缘,做恶就有恶业的因缘。这善、恶业的因缘,是由你自己去造去;所谓“善恶两条道,修的修,造的造。”修是修道,造是造罪业。

  这比喻一条善道,一条恶道,看你向哪边去跑?你向善路那边跑,你就有善业;你向恶业那边跑,你就有恶业。受报好丑:善、恶,是在因地说的;好、丑,就是果。你种善因,就得到好的果报;你种恶因,就得丑的果报。好的果报,一切一切都是顺你的心性,顺意的;丑的果报,就是违逆你心意,对你心意不顺的。于此悉见:在六道轮回里边,互相受报、互相造业;这一切的业缘果报,在如来的白毫相里边,都看见了!

  G2 问见诸佛及闻说法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又看见一切的诸佛;诸佛为圣中之主,所以叫圣主,好像狮子为百兽之王那么样。演说经典,微妙第一:演说大乘经典;这种法,既微且妙,真是第一希有的妙法。

  其声清净:佛的音声,非常的清朗;说出来的言词,非常的流利,非常的圆满。出柔软音:佛的音声既响亮,而又柔软,有这一种柔软悦耳的美音;悦可众心,每一个人欢喜听什么声音,佛的声音,就变成什么样的声音。教诸菩萨:这一切诸佛,也教化一切的菩萨;无数亿万:这个数量,不知道多少,有无数亿万那么多。梵音深妙:这种的清净之音,非常的深妙。令人乐闻:使令一切的人,越听越欢喜听佛法。各于世界,讲说正法:所有的诸佛,都在他自己的世界,讲说真正的佛法。

  种种因缘:这个缘是不一样,因为有种种的人,就有种种的根性;所以佛说法,也用种种的因缘,来教化种种的众生,对治众生种种的习气毛病。以无量喻:无量,就是没有数量;喻,就是比喻。用没有数量那么多的比喻,来给众生说法。这些个比喻,无非想要使令众生都明白真正的佛法,以便依法修行,所以说照明佛法:就是用智慧来照明佛法,用智慧的光明,来明白一切的佛法,开悟众生:令一切众生的智慧、菩提都增长。开,就好像开矿似的:那矿里头本来有金,你若不开发这个矿,金就不能显现出来。

  众生自性里边,本来具足佛性;如果你不给他解释明白,他不明白自己的本有佛性,他也就不会去修行。

  G3 问他土四众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若人遭苦:假使这个人遭受苦。一般的凡夫,虽然遭受苦,越苦越要造苦。本来“烦恼”是受苦的根本,但是他总不愿意舍弃烦恼,总想和烦恼来打交道、做朋友;就离不开这个烦恼,离不开这种的苦的因缘。

  所以越苦、越苦,苦到极点,就堕地狱去;那是永远受苦、永远也得不着快乐,这是凡夫。外道呢?他遭苦,是想了苦;可是他虽然了苦,找不着了苦的道路。所以他修持外道法,也不能了这苦,也是造这苦;不过造的业没有地狱那么深,或者就跑到饿鬼里边去了!

  外道也不能了苦的。有一些世智辩聪的人,虽然还有一点小智慧,也通达世间法,但是他不明白出世法。所以他遇着苦的因缘,他也没有法子了,就不知道如何去应付;所以他想要了苦时,反而更造多一点苦。

  他以为或者我去抢人,有了钱了,就不会受苦;结果真的就去抢,他怎么抢呢?他因为有一点智慧,就会欺骗人;于是就等机会,等人没有防备的时候,他或者去偷、抢。可是他有智慧,旁人也会有智慧的;虽然觉得人家不设防,但是有的时候,去偷东西时,警铃大鸣;警钟一响,警察就来了,就把他捉去坐监牢。坐监牢,轻者就时间短一点,重者就时间长一点。

  这是在人世受这种的果报,那么将来在因果上,会怎么样子呢?这一类的人,苦也不能了;到什么地方去呢?将来就去做畜生。所以会堕地狱、转饿鬼,是有种种的因缘;做畜生,也是有种种的因缘。不是一种因缘,这不过提一提他这种因缘而已;不是单单这一种,种种的因缘,都可以堕落三涂,受这个苦。

  厌老病死:苦,本来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那么多。三苦,这总起来讲,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苦中之苦。坏苦,本来没有苦,本来有乐来的;但因为快乐是短暂的,乐不久住,所以变成了坏苦──快乐坏了,就变成苦了。行苦,既没有贫穷困苦,又没有富贵的坏苦,可是他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这念念迁流,念念不停;犹如大海中的波浪,前浪灭了、后浪又生,后浪灭了、后后浪又生。这种的辛苦,任何人也免不了的。

  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下来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那又有什么苦呢?你不知道?就因为你不知道,所以那是真正的苦,你不记得了!因为有这个生苦,以后就有老苦。怎样生苦呢?人出生的时候,小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哭的时候,他就说了:“这个世界真是苦哇、苦哇、苦哇!”就挂着苦了!当时知道是苦,以后把这苦忘了,反而以苦为乐;所以就流连忘返了,觉得在这个地方也不错。最初他是知道苦,过了三岁之后,他就把那苦都忘了。

  怎样苦法呢?小孩子在母亲胎里的时候,要是母亲吃热的东西,胎儿好像处在火山一样;母亲吃冷的东西,胎儿就好像在寒冰地狱里一样,冰得不得了;但是他在母胎里边,没有法子说话,没有法子来反对这些问题。等一出世了,犹如夹山之苦;就像两座山那么一夹,夹得他非常之苦。我们人世间有风,小孩子在母亲胎里没有受过风,等到他一出生,经过风一吹,他就觉得身体就像用刀割那么痛,所以他就说“苦”了!

  生苦之后,一般人过了三岁之后,就把这个生苦忘了;以后,就有了老苦了。

  (二)老苦:人在中年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困难,可是等一老了,眼睛也不帮忙,看东西看不清楚了;耳朵也不帮忙,听东西听不清楚了;牙也不帮忙了,牙掉了,吃什么东西也不觉得香了,也没有胃口了!

  所以老的时候,也是苦。就仅仅老,这也不要紧;可是老得迈不动步了,走路也没法子走,又要找帮忙的。找什么帮忙呢?找柺杖,要拄着柺杖才能走路。走路,腿也不听话了;你想迈步,这腿就懒了、不动弹,费了好大力,才迈了一步。你说这是苦不苦?本来你发号司令,这六根都听你的指挥;可是老的时候,六根都不听招呼了!这还不算苦,你若有一点忍耐的功夫,还不觉得苦;可是,就怕──

  (三)病苦。病,是最平等的,无论你是皇帝、总统、国王、大臣,无论你是任何人,一有了病,都觉得不自由了,就要住医院;住医院,就要听医生来指挥,所以有病更是苦。病有很多种,就有很多种苦;这还都不苦,最苦的,就是──

  (四)死苦。没有再苦过这个死苦了!因为老是苦、病是苦,生是最苦;死的时候,也和生时一样是最苦的。所以过去的法师说,生就像生龟脱壳似的;像活的乌龟,把壳脱去那么痛苦。死的时候,就像活牛扒皮一样;那个活牛,你那么把它的皮给扒下来,你说苦不苦?所以我们人为什么要学佛法,就因为要了这个生死、脱去这个轮回,把生老病死苦能免去了。

  这一段经文说:“若人遭苦,厌老病死”,假设这个人遭受苦,讨厌这个老、病、死;那么这个生苦,也包括在里头了。不单有老病死苦,而且在生的时候,有──

  (五)爱别离苦。我最爱这个人,或者男人爱女人、或者女人爱男人,这么互相爱;相爱时,觉得是很满意的;可是若要分离了,就觉得苦,这叫爱别离苦。有人说:“我可以避免爱别离苦!我可以不别离,那就没有苦了;我所爱的这个人,他走到什么地方,我跟到什么地方去──他跑到天边上去,我就跟到天边;跑到月亮里去,我就跟他到月亮里;跑到太阳里去,我就可以跟他到太阳里;他跑到什么地方,我跟到什么地方去!”你跟到什么地方去?他死了,你跟不跟他去呢?“那也跟着去!”跟着去?那你就有死苦了,那还是苦!你若不跟着去,那就变成爱别离苦!所以还是不圆满的。这个爱别离苦,这是说少少;还有一个──

  (六)怨憎会苦。这个人我最讨厌他,甚至于对自己的太太都觉得很不满意的;但是你到什么地方,她就跟到什么地方。或者我最讨厌这个朋友,我想离开他;但是到另外一个地方,又遇着像他这么样的一个朋友,这叫怨憎会苦。你怨大家没有缘,就生出一种怨恨、憎恶;可是命运的安排,因为你有这种的怨憎会苦,虽然你在这地方离开这个人,到其他的地方,又遇着一个人和这个人差不多的。所以你怨这个人是半斤,到那个地方遇到的那个人也是八两,没有多,也没有少,正是这么样子,这叫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啊!自己所想要求的──求发财,也不能发财;求当官,也不能当官;求想要得一个好太太,也得不到;女人想要得一个好丈夫,也求不到。求不到,他就念玆在玆,一天到晚,自己就生出无限的烦恼来;为什么,就因为求不得。这求不得,就更苦;苦到什么程度呢?苦到晚间睡觉也睡不着,失眠了,翻过来也睡不着觉,掉过去也睡不着觉。从晚间到天光,一宿没有睡觉;第二天早起,觉得眼睛也不舒服、身上也疲倦,不够精神。你说这苦不苦?“这些个我都没有!我也不贪财、也不贪当官,也不贪有一个好太太、或者好丈夫。我什么都不贪!我也不怨人,也不憎人,也不爱人;那么我是没有苦了吧?”但是,殊不知──

妙法莲华经第一品全文

  (八)五阴炽盛苦。那你自己本身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五蕴),在你身上作怪、打跟斗、蹦蹦跳跳的,一天到晚,把你支配得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所以这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最苦的,谁也免不了这五阴炽盛苦。

  这八苦,这么多的苦啊!你怎么能可以了得呢?

  为说涅槃:有这么多苦,佛就说涅槃法。什么叫涅槃法?涅者不生,槃者不灭;叫你不要执着你这个假躯壳,不要执着这个身体;要求无上道,得到涅槃的快乐,也不生,也不死。你既然不生、不死,就把这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什么苦都了了,得到“常乐我净”这涅槃的四种福德。尽诸苦际:你若得到涅槃了,就把这一切苦的边际都了了,没有苦了。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假使这个人有福。他怎么有的福?就是因为这个人修道,曾经供养过佛、法、僧三宝。所以你们想要没有苦,就要供养三宝,要在三宝的面前来做功德。做功德,不要说:“我在庙上出了钱,庙上做什么用啊?”不用问!你种你的福,不要管他做什么用。你供养三宝,尽你自己的心来做,在三宝面前,来求福、求慧。你做功德,这就是求福。怎么叫求慧呢?你学习佛法,听经、念经、诵经、研究佛法,这就是开智慧。

  志求胜法,为说缘觉:他的志向,还想再往前求这个殊胜的法,就是特别的一种佛法;所以佛就给他说十二因缘的法。缘觉,是十二因缘的法,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二乘人所修的法。声闻、缘觉,这叫二乘人;在有佛出世的时候,就叫缘觉;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他自己修行开悟的,就叫独觉。缘觉就是辟支佛,有独觉辟支佛和缘觉辟支佛,修的就是这十二因缘法。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假使又有佛子,需要修种种的行门,求无上慧,为说净道:他想求最高的智慧,就给他说这种清净之道;清净道,就是六度波罗蜜。

  G4 结前启后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文殊师利:弥勒菩萨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菩萨!我住于此,见闻若斯:我现在住到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就像这样的事;什么样子?就以上所说的这种情形。及千亿事:还有很多很多,千亿这么多的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像上边我所见的这么多的情形,我现在要与文殊师利菩萨再略略的说一说。

  G5 问他土修菩萨行 分三

  H1 总问 H2 次第问 H3 不次第问

  今H1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看见其他的国土,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菩萨,以种种的因缘,来求佛道、来修行。

  所以我们求佛道,一定要做功德、求智慧;不是这么很便宜的就得到佛道了!你看恒沙菩萨都用种种的因缘;这种种的因缘,就是要做种种的功德、要修种种的福慧、学种种的佛法,所以这不是一种因缘的。

  H2 次第问 分六

  I1 问布施 I2 问持戒 I3 问忍辱 I4 问精进 I5 问禅定 I6 问般若

  今I1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或有行施:或者有一个人,他行布施法门。他布施什么呢?都是七宝之类的,譬如金、银、珊瑚:金子、银子、珊瑚。真珠、摩尼:摩尼,就是摩尼珠,又叫如意珠。砗磲:也是一种宝贝,它是白色的;这宝贝上面,好像有车压的那么一趟沟纹似的,但是它是平的,所以叫砗磲。玛瑙:又有玛瑙石;这种石头里,好像有红血似的。金刚:就是钻石。诸珍:这一切最名贵的珍珠之类。奴婢、车乘:或者把他的奴婢、工人都布施出来,或者送给你一辆私家车。宝饰辇舆:用珠宝镶上辇;古来在中国,皇帝坐的车就叫辇。辇,是以人牵挽而行进的车;舆,是肩荷之类的车。

  欢喜布施:他都欢欢喜喜布施。不像我们现在拿出五块钱,或者十块钱、二十块钱,以为这不得了了!你看!七宝这么名贵的东西,人家都欢喜布施;回向佛道:用它来回向佛道。为什么我要布施这么名贵的东西呢?喔!我就把我最难舍的宝贵东西舍出来,而求佛道,换取成佛。回向佛道,就是回向我成佛的这一条道路。愿得是乘,三界第一:我愿意得佛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头成佛;成佛,这是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成佛了之后,十方诸佛都欢喜赞叹。

  弥勒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或有菩萨:我在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白毫相里边,又看见有这一类的菩萨。驷马宝车:他有最美丽的四马拉着的车,车上又有一切的珠宝来镶饰。栏楯华盖:横者曰栏,竖者曰楯;栏楯,就是栏杆。在极乐世界不是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华盖,用花来做的宝盖。轩饰布施:轩饰,轩然而装饰;把这些个庄严修饰得非常美丽的东西,来做这一种布施、来舍。

  复见菩萨:我又见那儿有一类的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这些菩萨,不单能把一切的财宝布施给人,乃至他的身体和他身上的肉,或者手、或者是脚,或者是他自己的妻子,都可以布施给人。你说,这是不是难行能行的布施行利?我们舍一点钱,或者布施一点东西,就觉得非常自满、非常骄傲,以为这功德不知多少了。你看人家这个菩萨,若有人需要,他把身体和血肉手足都布施出来。那么身体有什么用呢?布施给人一个身体,他也不会吃这身体的肉,为什么要布施呢?因为这菩萨行菩萨道,好像现在的医生替病人换心或者换肝,把他有病的心、肝、脾、肺、肾割去,换一个好的。

  这位菩萨看见有这一类的众生,自己有了病,需要换一个好的心脏、或者好的眼睛、或好的肝、脾、肾、胆,这位菩萨宁可牺牲生命来救度这一个众生。为一个众生而舍自己的命,这是布施身体;布施手足呢?

  或者有的众生把手碰坏了,这位菩萨看他的手残废了,于是把他自己的手都布施给他,给他换一只没有坏的新手。足,就是脚,也是这样子。有的人被车撞了,骨头都碎了,或者脚不良于行了;菩萨看这个众生这么样痛苦,于是发心把自己的脚布施出来送给他,给他换上一只好脚,这是来教化这个众生。

  有的菩萨行菩萨道,这一类菩萨是发菩萨心的,并不是说已经得到什么有神通的菩萨,不过他就有这一种的布施心。布施什么?人最难舍的。人最难舍的是什么呢?就是夫妇,不要说舍,离开都觉得非常痛苦;但是这位菩萨看见这众生需要一个太太,于是他把自己的太太就送给需要太太的这个人。这其中也有种种的因缘,才做这种布施的行为。

  在我以前讲〈水镜回天录〉时,有一段就是讲我庙上的方丈和尚上常下仁老和尚;他在修道的时候,就把他太太布施出去。怎么样布施呢?他本来有太太,可是因为他父亲、母亲死了之后,就去守孝。他在坟上守孝,他的太太在家里就守活寡;因为丈夫没有死,守孝去了,就不回家了。他太太这个“活寡”守不了,就到坟上,一定要叫他回家。那么一次、两次、三次、五次,他也不回家;他有一种诚心要修道。那么人有诚心、有道心,魔王就要来磨你;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头上。”所以他有一种诚心不回家去,他的太太就想出一个巧妙的方法来,“你不回家,那我要跟着其他的男人来过日子了!”“你就去跟着其他男人,嫁其他的男人,我都不管!现在家里的事,有什么问题,一切一切,我什么都放下、都不管了!”

  你说,这是不是真正是想修道?如果不是真想修道,他太太要嫁其他的男人,这还容得了?但是他说:“可以的,你去看哪一个男人,你认为满意,你就跟他去了!”她说:“那我就去找了!”于是回去就找一个男人来,到他坟上,和他当面讲:“你现在若不回家,我就跟着这个男人结婚去了。”

  这要是没有定力、没有真正道心的,是不是就要回去了?他不回去,他说:“可以!你跟他去!”于是他的太太跟着那一个男人就去过日子了,他一个钱也没有要,就把太太送给人。这就是菩萨把妻子都布施出去给人了。为什么他要这样子做呢?就因为他想要求无上道:菩萨必须要难舍能舍;越舍不得的东西,你越能舍,那才算真正的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得到自在。不是说我舍不得的东西,总保存着它,就是你让我成佛,我也不布施我所爱的物质或者人;这样子,你就没有把佛道看重。你若把佛道看重了,就会把一切都放下,以求佛法为重,不会被这种的不正当的境界所转。

  又见菩萨:又看见有一类的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前边那个菩萨,是舍外财和内财。外财,就是妻、子;内财,就是身体。但是他还没有整个身体全都布施;这个“身”,只指身上的肉或者身上的手、足,而头、目还没有算。这一位菩萨,连头、眼睛和整个的身体,要是有任何众生需要他的头,他就布施给你头;需要他的眼睛,他就布施给你眼睛;甚至于整个身体,任何一部份,他都可以布施。

  前边有的是财施,有的是法施──内财、外财,也就等于法施;现在这个施,可以说是无畏施,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施,把自己的身、心、性命,都布施给人。有的人就说:“这个人真是愚痴到极点,自己的身体,怎么可以布施给人呢?”喔!你看他是愚痴,他还看你才是愚痴呢!为什么?他能以布施,为的求无上道,才能了生死;你不布施,你觉得你是聪明吗?可是你生死永远都不会了的。你若想了生死,必须要学这位菩萨,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身心性命都布施给人、布施给世界。欣乐,就是很快乐的;施与,布施给人。很高兴的,不是发脾气来布施。“你布施?我和你来斗一斗!你布施一万块钱,我就布施两万块钱;你布施两万,我就布施三万!”就和人来斗气。他这个不是斗气,而是欢喜踊跃做这种布施。为了什么?求佛智慧:他想要得到佛的智慧。

  I2 问持戒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文殊师利:文殊师利菩萨,就是妙德菩萨!我见诸王,往诣佛所:我又看见国王,不单一个,很多个国王;这些个国王也到佛那地方去了;诣,就是“到”。去做什么?问无上道:就请问无上的佛道,没有比这个再高上的佛道。他请法之后,佛即开示他“苦、空、无常、无我”,说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苦的。有一首〈西江月〉前面说着:

  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

  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

  富贵像五更春梦似的,富贵就像天将要亮那时作的好梦一样;所有的功名,都好像空中的浮云似的,都是不久住的。你眼睛所看见的父子、兄弟、夫妇,这一切的骨肉,也不是真的;你就互相恩恩爱爱、卿卿我我的,将来时间一久,也就变成仇恨了。

  这国王一听佛开示,便舍乐土:便,就是即刻;他也没有加思索,即刻把他的国家──这快乐的国土,就舍了。宫殿臣妾:他把珠宝造的宫殿,沉香木、檀香木造的楼台殿阁,和他的臣、他的妻妾,都布施给人了。布施出去,他干什么呢?剃除须发:把胡子剃了,把头发也都剃光了,就要做沙弥;而被法服:就穿上袈裟──出家人所穿的衣叫法服。

  前边的偈文,是讲布施的;这一段偈文是讲国王出家求戒法,是问戒的。现在这位国王到佛的地方去,就是求受戒。求受戒,就是讲六度之中的戒度,持戒。

  I3 问忍辱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或见菩萨:或者又见一类的菩萨,而作比丘:他出家要作比丘。独处闲静:独处,就是他自己住到深山穹谷,或在山林岩穴之中。岩穴,就是山上的洞;住到山洞里去,有的时候会有恶人,有的时候又会有恶兽。

  这一段文就是说的忍辱,这个忍。怎么说这是忍辱?因为恶人来打骂他,他要忍着;恶兽来要咬他,他也忍着;也不惊怖恐惧,所以这这四句偈是说的忍辱,忍辱波罗蜜。乐诵经典:他欢喜念经,诵经典。你看我们现在讲《金刚经》,经文提到,若有人诵持《金刚经》,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I4 问精进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这四句偈,是赞叹精进波罗蜜、精进度。

  又见菩萨:又见着这一类的菩萨,勇猛精进:他这种勇猛法,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来研究佛法。不像有的人说不吃饭,就想睡觉去;说是我没有吃饭,不能修行了,睡觉休息休息。人家不休息,他要常休息,这就不是勇猛。勇猛,就是为什么不吃饭?忘了!忘了吃饭,不是故意不吃,也不是故意想要表现修行,说不吃饭;他忘了,把吃饭忘了、睡觉也忘了,什么都忘了!只想着修行、研究佛法,向前迈进。入于深山:他到深山穹谷里边去;思惟佛道:思惟,也就是修行,修行佛法,照佛法来修行。

  I5 问禅定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弥勒菩萨又说,又见离欲:我又看见离欲阿罗汉和菩萨。离欲,就是离去贪欲;离去贪欲,才能修道。修道的人,就不要有贪心;不要贪财、不贪色、不贪物质,把一切的贪心都没有了,这才是离欲。常处空闲:他愿意住到空闲的地方。空闲的地方,就是人很少到的地方,在郊外。深修禅定:他一天到晚都是坐禅的。你若想开智慧,一定要修定;你若没有定,就没有慧。

  这一段偈颂,就是讲禅定。深修禅定,不是今天修,明天就休息不修了;休息一天、修行一天,或者休息一天、修行半天,或者修行一天、休息十天。修行和休息,总不能一样的,本来应该天天修行,不应该休息的;他想天天休息,而不修行,所以就得不到深禅定了。你想得到深禅定,真正得到“禅悦为食”这禅里边的滋味,你一定要天天用功修行;到坐禅的时候,怎么样忙,也一定要在百忙之中,忙里偷闲来坐禅,不间断的,这才能得到禅定境界的功夫。得什么深禅定?

  得五神通:他得到五种的神通。五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得不到漏尽通,因为只有修三乘极果──阿罗汉、辟支佛、等觉、妙觉,才能得到漏尽通,证到无漏。现在这个初发心的菩萨,修行就得到五种神通。

  这五种的神通,由什么地方得来?就由你禅定得到的,也就是由你诵经得到的,也是由你持咒得到的。你或者坐禅,你要是能专一,天天坐禅,也能得到这五种神通。或者是你念经,好像智者大师一天到晚都念诵《法华经》,他念经念得开悟了;他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中的“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这地方,他就入了法华三昧。入法华定,就得到这种最高的境界;他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见到释迦牟尼佛还在那儿说法。所以你念经,也一样可以开悟的;但你要诚心念,不要一边念经,一边攀缘打妄想:“唔!谁?某某人有很多钱,我一定想法子向他化一点钱,给我来用!”这样你念经,就不会开悟了,因为你不是念经,你是念钱呢!所以,你或者持咒,也要专一其心;心里若专一,也能开悟。

  又见菩萨:又见到有一类的菩萨,安禅合掌:他在那儿坐禅,合起掌来,以千万偈:他左一首偈、右一首偈,以千万首偈那么多,赞诸法王:赞叹十方诸佛。这赞叹佛,不是只赞叹释迦牟尼佛,是赞叹十方诸佛。因为他是在释迦牟尼佛那白毫相里边见着的;所以赞叹十方诸佛,也就是赞叹释迦牟尼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也是十方诸佛之一嘛!

  I6 问般若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这一段偈颂,是说的般若度、般若波罗蜜。

  弥勤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复见菩萨,智深志固:我又看见有一类的菩萨,他的智慧非常深,他的志愿也非常坚固。能问诸佛:他有什么怀疑的问题,善于请问诸佛,善于问法。闻悉受持:他听过之后,就可以依照法去实行;受持,是依法修行。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我又见着法王之子,他定力也具足,慧力也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他以没有数量这么多的比喻、这么多的道理,来为一切的众生讲说佛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他愈说,愈欢喜说;所谓“辩才无碍”,所说的法,甚深微妙,教化一切的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他破坏魔王的兵众,说法有如击大法鼓一样。

  H3 不次第问 分七

  I1 问禅定 I2 问精进 I3 问持戒 I4 问忍辱 I5 问禅定 I6 问布施

  I7 问般若

  今I1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又看见有一类的菩萨,他在那儿寂然不讲话;宴默,也就是在那儿结跏趺坐。在打坐的时候,因为他有禅定的功夫,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天上的龙都来向他叩头顶礼,来恭敬他,他也不当一回事似的;因为他禅定的功夫深了,他不动念了。

  修道,最要紧是无念;无什么念?无妄念。你若没有妄念,也就是不生;没有妄念,也就是不灭;没有妄念,也就是不垢;没有妄念,也就是不净;没有妄念,也就是不增;没有妄念,也就是不减;你若没有妄念,也就没有一个“是”;没有妄念,也就没有一个“非”;你若没有念了,也就没有一个“善”;没有念了,也就没有一个“恶”。为什么?你念都没有了,这才是自性清净的真如妙性。你无念,可是你不能说:“我没有念了!”因为你有一个“我没有念”,那你还是有个念。所以你若真无念了,那你不会说自己没有念的。你只要能无念,那就是降伏其心,那就是破魔兵众。

  所以这个无念,说起来是最妙的。为什么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就因为他无念了,也就因为他有忍辱,有生忍。生忍,就包括人家恭敬你、供养你,你也不生骄慢心;你要是无念,就人打你、骂你,或者是毁谤你、破坏你,你也能忍。

  我们各位学佛法的人,要学这无念,你若没有念了,一切烦恼也都没有了;一切烦恼都没有了,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烦恼也就是菩提。你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

  在达摩祖师没有到中国以前,就派两个徒弟到中国来;这两个徒弟,一个叫佛驮,一个叫耶舍,都是印度人。他们到中国传顿教法门,就讲禅宗的道理──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法门。那时候,中国也有一个印度和尚,叫菩提流支;菩提流支一看又来了两个和尚,是讲禅宗的。禅宗是大乘的佛法,菩提流支是讲三藏的小乘法。这时候,菩提流支就联合起来中国的法师,把达摩祖师这两个徒弟赶走。达摩祖师这两个徒弟就这样由西京长安那个地方,就硬给赶跑了;赶到什么地方呢?赶到庐山。

  那时候,远公大师在庐山那个地方,见了这两个印度的和尚,就问:“你们为什么被赶出来?究竟你们传的是什么法门?”佛驮、耶舍这两个和尚说:“我们讲的是禅宗的道理,菩提流支法师和这些个中国法师,一方面是妒忌我们,一方面他们也不明白佛法;因为我们两个人少,就被他们给撵走了!我们所说的法门,现在我给你举出一个比喻。”什么比喻呢?他把手伸出来,握着拳,又把手拳放开;拳回、又伸开,伸开、又拳回来。他问远公大师说:“手作拳,拳作手,你看这个快不快?很迅速吗?”远公说:“是!很迅速!”

  佛驮、耶舍两个印度法师就说:“菩提和烦恼也就这么快!”远公大师当时就开悟了:“哦!菩提、烦恼原来没有分别!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即菩提。”你一转变,烦恼就是菩提;你再一转变,菩提也就是烦恼。就和你“伸手就是掌、合手就是拳”一个样,这么迅速;拳和掌,都是在你一个手上边变化出来,并没有分别,是二而不二。

  所以禅宗讲“即心即佛,明心见性”,并不是离开烦恼而有菩提,也不是离开菩提另有烦恼;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你要是无念,就是涅槃;你要是有念,就是生死,所以无念的法门,是最为第一、最妙了。

  你要是能一念不生,就全体现,那你本有的佛性就现前了。你若没有到无念的程度上,你生死就没有了。你若能到无念的境界上,鬼神也没有法子来扰乱你;所以“天龙恭敬,不以为喜”,为什么他不以为喜?就因为入深禅定,到无念的境界上了。到那种无念的境界,一切都返本还原,恢复他本有的面目、本地的风光,一切一切,都是他自己本有的;就是天龙恭敬,也是本有的境界,不以为奇。

  所以这位菩萨用这种禅定的功夫,这是赞叹禅波罗蜜。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又见到一些菩萨自己修,既自利,而又利他。他在树林子里边用功修道,参禅打坐,然后就放大光明。放大光明做什么?济地狱苦:他用他的光明,去照地狱的幽暗,令地狱的饿鬼都离苦得乐。都由苦的这种境界上,得到乐的境界,这是自利利他。这个菩萨自修,自己在那儿打坐,是自利;放光济地狱的苦,是利他。令入佛道:令地狱的饿鬼,也有机会去求佛道。

  I2 问精进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又见着有这一类的佛子,他总也不睡觉;就是睡觉,也是坐在那个地方,睡了几秒钟就不睡了。这种未尝睡眠的菩萨,修这干什么呢?他修般舟三昧。

  什么是般舟三昧?般舟是梵语,此云佛立,叫佛立三昧,就是佛立的定。这种的功夫,是要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头常行,不坐、不卧;多少日子呢?九十天。只在房子里这么走,除了饭食及大小便之外;吃东西是吃,大、小便是可以的,但是就是不睡觉,这专门对治睡魔的。在九十天常行,这叫般舟七,又叫般舟三昧;在三个月期间,这样去修行。

  经行林中:在树林子里边,或者在一个房子里边经行。经行,就是转来转去的,总这么走。为什么?勤求佛道:他就想求成佛的道路。

  I3 问持戒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看见守持戒律的这个菩萨,守持戒律,像守宝珠那么贵重,来求佛道。具戒,在《大智度论》上,有十种:

  (一)不缺戒。缺,是缺少、丢失。怎么叫不缺戒呢?这个守不缺戒的菩萨,对十恶、五逆这最重的罪业,他不犯;如果犯这种重罪,就好像浮囊丢失了似的。浮囊,或者用油布、或者用皮做的,那么一个大的袋,放到水里,像小船似的;坐着浮囊,就可以过海。如果犯了罪,好像浮囊缺失了,就不能过海。也就表示:你没有戒,就不能成佛,也就不能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涅槃彼岸。所以,第一要持不缺戒,不犯这个重罪。

  (二)不破戒。破,是破坏;就是不犯中品十恶五逆的罪。如果犯了中品的十恶五逆罪,就等于浮囊残破了、坏了,也不能用了。言其若不守戒、破戒了,这身体有罪,也就不能成佛了。

  (三)不穿戒。怎么叫“穿”呢?好像浮囊穿出来一个小孔。浮囊是很大的,现在没有全破,只有像针那么大的一个小孔,有那么一个漏洞;它既然有小孔,就透气,在水里头就不能浮,也不能用了。不穿戒,是犯下品的十恶五逆,是轻一点的、小的,好像浮囊穿出一个小孔;也就是你持戒不清净,就不会成佛。

  (四)不杂戒。杂,是杂乱无章。不杂,就是他不生恶觉。觉有善觉、恶觉。恶觉观,就是生出恶念;虽然身口清净,但是意已经有了烦恼。所以修道要修这种不杂的戒。

  (五)随道戒。随,是跟随;道,是修道。证初果的罗汉、圣人,他走路、或者种地,虫就都自动离开他的脚有四寸远,自己回避,不会被他踏死,他自然而然的就不犯戒,所以叫随道戒;随着你修道,就有这种的戒律。这个戒,又叫道共戒;有定,才可以持这种戒。

  (六)定共戒。这种是罗汉的戒。罗汉修这种的定,不执着三界六尘的境界;因为他不贪着,所以又叫无着戒。

  (七)智所赞戒。这持戒的人,善能从假舍俗;虽然他不是行中道,可是他善能从俗谛、假谛里边,用俗谛和假谛来利益众生。俗谛、假谛,本来是一种权变之法;他虽然没有修中道,可是他能这样的用权法去利益众生,所以就被有智慧的人赞叹,这叫智所赞戒。

  (八)自在戒。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那个“观自在”;他能用神通,游戏人间,逆、顺示现;或者示现一个顺的境界,或者示现一个逆的境界。逆,是违心的境界;顺,就是顺心的境界。可是,虽然这种示现,他性戒和遮戒上都不犯。

  怎么叫性戒?是在戒的性,戒性;又因为佛性与自性是一样的,所以称为自性戒,又称为本性戒。你甚至就生这么一念,也犯戒了。怎么叫遮戒?遮,是制止的意思。遮戒就是已经在相上有这种形相;性戒是无形的,遮戒是有形的。他虽然好像做一种恶事,他也不犯戒;甚至于他杀生,你说他犯戒不犯戒?讲《楞严经》的时候,讲到那个护法把魔的头给打得粉碎;有人问我犯戒不犯戒?那时候我答“不犯戒”;那就是逆境,逆的境界不犯戒。

  我现在讲一个例子,在梁武帝的时候,也就是达摩祖师到中国那时候,有个宝志禅师。宝志禅师是吃荤不吃斋的,每一顿要吃两只这么大的鸽子。厨子每天做两只鸽子给他送去,他吃得连骨头都不剩;这厨子就想:“大概这个鸽子是好吃吧!”这一天做好了,就偷着尝,把一只鸽子的翅膀给吃了;他以为这已经都剁碎了,自己先吃了一个翅膀,大约不要紧,志公禅师也不会知道。拿去,志公禅师一看,“你为什么偷着吃我这鸽子?”厨子说:“我没有吃啊!”“你没有吃?我吃给你看看!”志公禅师吃完,张口一吐,这两只鸽子从口里就又出来了;有一只鸽子飞了,另一只鸽子没有了一只膀子,就不能飞。志公禅师说:“你看它膀子那儿去了?如果你没有偷着吃,它膀子怎么会没有了?”厨子一看,喔!真奇怪!我都把它剁碎、炒熟了,怎么他吃了,会又变成鸽子呢?

  由这一点,他知道志公禅师不是普通人,这真是大菩萨境界。这就叫“逆”,逆来示现。本来吃肉是不对的,但是他一口吃了煮熟的鸽子,又可以吐出一只活鸽子来。前一次,有个老人说:“吃肉能不能开悟?”我就说:“他若能一口吃个牛,再吐出一个牛来,那可以的!像志公禅师似的。”如果不能这个样子,那就一定堕地狱,一定要还报的;你吃它的肉,将来它也要吃你的肉,一点客气都没有的。

  所以,自在戒就是自己愿意怎么样做,都自在、都对。有人就说,我也试一试!你若有神通才可以,没有神通,那可办不到的。

  (九)随定戒。他就是做什么,一切时、一切处,都好像在定中似的。

  (十)具足戒。怎么样才具足?他对戒波罗蜜无论怎么样子,都圆满、都是持戒的,怎么样做,他都持戒。你看他犯戒,但他是持戒的;这是菩萨的境界,我们一般人不能来比的。

  这是持戒波罗蜜。持这种的具戒,威仪一点也不缺少,那种清净好像宝珠那么高贵。

  I4 问忍辱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这是忍辱波罗蜜,修忍辱。

  弥勒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又见佛子,住忍辱力:我又看见有一类真正的佛子,他修忍辱的行门、忍辱波罗蜜。忍辱也要无念,你若能以到无念的程度上,也就是生忍,也就是法忍,也就是无生法忍。这位菩萨佛子,他专门修忍辱的行门;忍辱就对治什么呢?对治瞋恚的增上慢人。无论遇着什么境界,也不发火,就能忍。修行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

  今年暑假的时候,有人说:“这个人修忍辱,我可以不可以试验试验他,看看他够不够忍辱?”不要这样子!你不要试验人家,就只试验自己。自己试验试验自己:一切的境界来了,我是不是能忍?我是不是能不动心、不动念?无论顺境界,或者逆的境界来了,是不是能以处之泰然?处之泰然,就像没有这么一回事似的,很自然的,心境泰然,心里一点都不发火。

  所以你切记:不要试验其他的人!修道的人,要试验自己,不要去试验其他的人;你若试验其他的人,那你就跑远了很多路。怎么样跑远很多路?譬如你到纽约去,你从这儿直接到纽约,或者坐巴士、或者坐火车,或者是用自己的车去,也一天、两天、三天就可以到。你这回不直接到纽约,你又到南方、又到北方,跑了很多路,然后才到纽约,那就耽误很多时间。

  这个意思就是:你不试验人,你修行,你可以直接就成佛,很快了;你这一试验人家,你自己的功夫就耽误了!譬如,若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你这一试验人,或者就要经过九大阿僧祇劫。因为你把你自己的功夫忘了,你去试验人家去了!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试验人呢?到你有了神通,真能在空中现十八变,身上边出水、身下边出火,身下边出水、身上出火,水火济济,各不相妨碍。你真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再去试验人;如果你没有这种的神通,请你还先不要试验人。

  增上慢人:就是骄傲的人;他见了什么人,也看不起,觉得自己是最第一,聪明第一、智慧第一、学问也第一,什么都是第一的。他没有说自己是愚痴第一、也没有觉得自己是愚痴第一;其实怎么样呢?增上慢就是骄傲,骄傲就是愚痴。愚痴才骄傲嘛!不是愚痴的人,就不会有骄傲,不会看不起人的。为什么?你看释迦牟尼佛,他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愚痴的人?释迦牟尼佛是个有智慧的人,是个大觉者。大觉悟的人,他看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生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所以他不敢轻慢众生的。释迦牟尼佛既然是大智慧的大觉者,都没有骄傲;我们一个小小的凡夫,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又有什么值得自满的?所以,骄傲增上慢人,这正是愚痴第一;他对一切的人都傲慢。

  恶骂捶打,皆悉能忍:忍辱,就是有人骂你,你也要忍着;有人打你,你也要忍着;恶骂和捶打,都能忍。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因为要来求佛道。你想要求佛道,就要没有脾气,不要发火,要修忍辱。

  I5 问禅定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又看见一类的菩萨,离诸戏笑:诸,可以当“多”字讲,也可以当“一”字讲。这一切的戏笑,就是每一种的戏笑。戏,是游戏;笑,就是哈哈大笑。所以修道的菩萨,不能常常的笑,也不能常常的游戏;除非不做事,做事就做正事。也不能说不笑,应该笑的,才可以笑;不应该笑的,就不要笑。

  离诸戏笑,是离五盖之一。五盖,就是五种覆盖众生的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哪五种呢?贪盖、瞋盖、睡眠盖、掉悔盖、痴盖。盖,就是遮盖、盖上。这一杯茶有个盖子,把它盖上,它就不动了,保持它热的时间久一点。这种盖,盖覆自性。这里“离诸戏笑”,就离掉悔的盖。什么是掉悔?这个人做事反反覆覆的,没有一定;想要这么做、又不这么做,不这么做、又想要这么做。自己也没有主意、没有主宰;做了又悔,悔了又要做,这叫掉悔、掉悔盖。修道的人,不能随便乱笑;应该笑的才笑,不应该笑的不能笑,不能一天到晚“呵呵呵──”的。

  及痴眷属:痴,是愚痴;愚痴的眷属。什么最愚痴?不学佛法,是最愚痴的。因为他不学佛法,就一天比一天愚痴;愚痴到了极点,就跑到畜生里头去了!所以要离开愚痴的眷属。

  这一句偈颂,就是要离瞋盖。盖,就是遮盖,好像做饭,有这个锅盖,盖上了。瞋,就瞋恨;你瞋恨,把你自性就遮盖着了。前面那个掉悔的盖,令你没有真正的智慧了,所以就叫掉悔的盖;这一句“离痴眷属”,就叫离开你的瞋盖。为什么呢?你发脾气,为什么发脾气?你脾气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无明那儿来的。无明是什么?就是愚痴!你不明白?不明白,不是愚痴是什么?所以离痴眷属,就是离开瞋的盖。为什么你有瞋恨?为什么你有脾气,就因为你根本的愚痴,本来你就愚痴了。记得啊!无论哪一个人,他再聪明,一发脾气,什么都不顾了!就把聪明没有了,聪明就遮盖着了!所以离痴眷属,就叫离瞋恨的盖。

  亲近智者: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离开愚痴的眷属,亲近有智慧的人。亲近有智慧的人,这就离痴盖;因为你接近有智慧的人,久而久之,你就没有愚痴了!为什么?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是红色;赤,也是红色。你和红色的东西在一起,久而久之,你也变成红色了,这叫近朱者赤。你若接近写字的墨,接近长了,就会变成黑色的,这叫近墨者黑。也就是说,你有智慧的人,就愿意接近有智慧的人;甚至你没有智慧,你若能接近有智慧的人,你也就会有智慧了。所以要亲近有学问的人、亲近有道德的人、亲近有智慧的人;你接近有智慧的人,就不会做愚痴的事情。

  你看哪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天到晚也不发脾气;你接近他,你就想要发脾气,也没有地方去发。刚想发脾气,“他都没有脾气,我也不要发脾气了!”所以有这么一句俗语说:“善一伙,恶一群,什么人就找什么人。”

  我们现在在这讲堂里边的人,都想要研究佛法,这就叫亲近智者。在美国这儿,很少很少真正讲佛法的,你就是各处去找一找,哪一个佛教团体,也没有天天来讲佛法的;就是我们佛教讲堂,天天来讲佛法。天天讲佛法,这就是亲近智者;所以到佛教讲堂,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来的。有的人到这个地方,坐很少的时间就跑了──他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稳;甚至于一到这个佛教讲堂里来,他心惊胆颤的;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业障太重了。

  一心除乱:这也是除盖。除哪一种盖呢?除贪盖。你要是不贪了,心里就不会乱的;你一有贪心,心里就乱、就不清楚了;心里不清楚,就做一些个糊涂事。

  贪,贪什么?第一是贪财。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要回光返照一下。就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贪心?我有没有这个贪盖?我是不是贪人家钱?我是不是因为贪钱,才打妄语?是不是因为贪钱,我要杀生?是不是因为贪钱,我要偷盗?是不是因为贪钱,我要去做种种的坏事?我明明知道不应该做的,就因为有贪心,所以就想去做,甚至于作梦都贪钱:“某一个人他很有钱的,我怎么样能想法子,把他的钱骗到我手里来呢?”于是就念兹在兹,贪这个钱;那个贪心,比念佛的心诚得多!念佛,早些起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句、八句的,就忘了。就没有忘遗,以为就够了:“你看其他人,没有人懂得念佛,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念这么多,这比旁人好得多了!”就停止了。若想去贪财,怎么样?总也不会忘的:“无论如何,想法子也要把这个人的钱,骗到我的手里来!”所以就不择手段,用尽自己的小聪明去骗钱;这一骗钱,心里就乱了,就胡思乱想:“用什么方法呢?这个方法或者可以骗得到?不行!用那个方法!我得怎么样计划,叫他不知道?”所以这一想种种的计划、种种的方法,心里就乱了;现在要除这个乱,叫除贪盖。

  你有贪,把你自己本有的智慧、自性的光明就遮着住;你一心除乱,把贪盖除了,你自性的光明就现出来。

  摄念山林:摄,就收摄。念,就是我们这现前的一念;我们人,念的神通最大,一念,就可以跑到十万八千里那么远。你看!释迦牟尼佛用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国土;我们这一念,也能想万八千国土。我们这一念,能想万八千国土,和释迦牟尼佛那个光来比较,那就相差得很远!释迦牟尼佛是光,我们这一念没有光,只能想到那个地方,没有光明;但是这可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一念,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人间。天堂、地狱,都是在这一念造成的;甚至于你成佛,也是这一念;你做菩萨,也是这一念;你做罗汉,也是这一念。你这一念,要是成熟了,就可以成就你的神通变化。

  所以现在摄念,不叫他放出去,要收摄回来,收摄回来到我们本有的自性上。摄念,就好像用吸铁石在这儿看着这个念头,不叫它跑;这还是一个以毒攻毒的办法──好像人吃了毒药,你想要救这个毒药,还得要用毒药,才能把这个毒药给解了。你这个“摄”,也是个毒;要以毒攻毒,最好就是我讲的“无念”。你若没有念,也就没有生、也就没有灭,这个“无念”是最妙的!你在山林里头,要是无念,那本有的大觉佛性,就自然圆满、自然现前了!可是现在没能无念,所以就要摄念;摄念,就除睡盖。

  “离诸戏笑”,是除掉悔盖;“离痴眷属”,是离瞋盖;“亲近智者”,是离痴盖;“令心不乱”,是除贪盖;现在“摄念山林”,就是除睡魔盖。

  修行时,睡魔是很厉害的;人尤其是有一种懒惰性,睡魔就最欢喜帮着你懒惰。你有懒惰,睡魔就来了,“可以去休息,睡睡觉!”你这时候一定想:“嗯,睡觉是不错,很好的,最自在了!睡着了,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打妄想的。”可是你这一睡觉呢,有时就作个梦;最普通的梦,就令你不修道了。什么梦呢?很奇怪,睡着了,修道的男人,很多的时候就会发梦,梦到女人;女人修道的,很多的时候,就会梦见男人。

  为什么?就因为你持戒修行,不要犯戒;但是魔王就欢喜你犯戒,所以你睡觉了,魔王就来变化种种的形象,来扰乱你的定力。你在明白的时候,有定力;可是你在睡觉的时候,定力就不充足了,于是乎就被境界所摇动。那时候,戒力没有了,定力也跑了,慧力更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都找不着了;戒、定、慧这三种的力量没有了,你的靠山就倒了,就被这种魔境界转了。所以,睡眠也能遮盖住自性的光明,要修行,把这五种的盖,一点一点的都去了!

  亿千万岁:生生世世都欢喜在山林里修行。今生我修行没有开悟,我发愿来生还要住山,还要在这儿修行。以求佛道:为什么我要住山?就因为欢喜清净,要求佛道。

  I6 问布施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或者又见到有一类的菩萨,他用吃的饮食;肴膳,就是菜蔬之类的。百种汤药:很多种的汤药。预备一点很好的药品,出家人有病了,好给他医治病。施佛及僧:布施给佛、布施给僧。你供养三宝,或者用饮食来供养三宝,或者用汤药来供养三宝,这叫四事供养;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名衣上服,价值千万:这不是普通衣服,是很值钱、很名贵的衣服。或无价衣:这个衣服根本就不知多少钱?施佛及僧:布施给佛、布施给僧人。

  千万亿种:不是一种,有百千万亿那么多种。栴檀宝舍:用栴檀香木造的房子。众妙卧具:卧具,就是一些被之类的。施佛及僧:也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最清净的园林,有种种的花,有种种的果。流泉浴池:流泉,就是水泉;浴池,有浴水池。施佛及僧:也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

  如是等施,种种微妙:像以上所说的“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这种种的布施,都是最好的。欢喜无厌,求无上道:那么欢喜来布施,为着求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道,也就是成佛。

  I7 问般若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弥勒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又讲,或有菩萨,说寂灭法:或者我看见有一类的菩萨,他所说的法,是寂灭法;什么是寂灭法?就是诸法空相。“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这个寂灭法,说不出来,它也没有一个相貌、也没有一个颜色;不是青黄赤白黑,也不是长短方圆。种种教诏,无数众生:他用种种的方法、种种的教化,来令众生背尘合觉,令众生都明白,醒悟一切尘劳都是苦恼的。

  或见菩萨:或者都看见有这个菩萨。这菩萨做什么的呢?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看一切法性,不单无有二相,连一个相也没有。不是说没有二相,就有一相了,一相也没有!无有一相。那么,没有一相,究竟是怎么样呢?

  犹如虚空:就好像虚空似的。你看到虚空里边有什么?什么也没有,没有一切形象;可是一切形象,并没离开虚空,都在虚空里边包含着。你说地不是虚空?你把地刨开一尺,就有一尺的虚空;你刨开一丈,就有一丈的虚空了。那么没有刨开之前,是不是没有虚空了呢?不是的,还是一样有虚空在里边。所以即使有形象在虚空里头,却不能包着这个虚空,而为虚空所包;也就是有形象的地方,虚空还是存在的;没有形象的地方,虚空也是存在的。所谓的“存在”,你把它拿来看看?没有什么,看不见的。你说虚空是什么滋味?又没有味道。你说虚空是什么颜色?也没有颜色。诸法的实相,也就是这个样子,和虚空一样的;你要是明白虚空的道理了,就明白自性的道理。所以才说:

  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

  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

  “自性如虚空”,自己这个“性”,就和虚空一样。“真妄在其中”,这里头也有真空、也有妙有。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又是真空;并不是离开真空,而有妙有,也不是离开妙有,另外有一个真空。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提到:“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谴不空空”。真也没有,什么是个真的?根本你讲“真”,都是骗人的,哪有个真的?那么有个假的吗?假的也没有。你讲“假的”,那也是骗人的,只不过众生的心里头,有一个“真、假”,有一个“真、妄”存在而已,这是凡夫的境界上。

  你到自性里边,和虚空是一样的,虚空也不会说:“我是虚空啊!”虚空没有自体,他若说“我是虚空”,那又不是虚空,又变成一个“有”了,他还有一个“虚空”存在呢!虚空根本就没有自体,我们自性也就是这样子。你说:“什么也没有了?这回可糟糕了!变成什么都没有了!”你不要怕!你什么都没有,那是你真有了,那才是真有;所有尽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样不是你的,都是你的了!

  但是你要真正的什么也没有了,你若有一点头发那么多的挂碍,这些个也都不算你的。你看!因为你还有一点点的挂碍,所以这些个东西,你都不能承受了,还有所执着、有所挂碍!你若没有执着、没有挂碍了,那你真是一个富贵人,富贵到极点,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你自性里头包着呢!

  所以“悟彻本来体”,你若明白你本来自性的体,“一通一切通”,你一样明白了,样样都明白,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不要到外边找去,都是你自己本有的家珍。所以你听到这个地方,就不开大悟,也应该开个小悟了,你不要把自己的时间都耽误啰!我讲了半天,也是没有讲;你若不听,那更是妙!我也没有讲,你也没有听,那是真正般若的妙慧!

  又见佛子:弥勒菩萨又说,我看见法王之子,心无所著:他的心没有执着。心没有执着是怎样?就是怎么样都可以、Everything is OK! 无所执着,可不是容易办得到的;你若真明白道,得到自性的光明、得到智慧了,才能无执着。智慧怎样得到的?你无执着,这就是智慧;你若有一点执着,就没有智慧。

  以此妙慧,求无上道:你没有着住了,就有这种妙慧;你若是有所著住,就不会有这种微妙的智慧;这种微妙的智慧,也就是由“不着”而生出来的。所以你着了,就愚痴;你不着,就有智慧。不要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舍不了!你要是放不下、舍不了,你也就没有这个妙智慧;你能放得下、舍得了,妙智妙慧就现前了!

  我听见沙弥果某对我讲好几次:“现在没有人供养三宝!这么多人,只有一个人来供养三宝,那一些个人都不供养三宝。”我听见这话,我就要哭起来。为什么要哭起来?啊!这三个徒弟恐怕要饿死!若把三个徒弟饿死,你说怎么办呢?所以就要哭起来。这一哭起来,我一想,这又是执着了;于是又不哭,就笑起来了!笑什么?最好了!没有人供养,那才显出你要修道,才见出你的功夫!你若有了神通,有了真正定力,你就打坐、修行;一坐坐十天,还没有供养人;那时候,恐怕雷根州长(注:即美国前总统雷根,当时还在加州州长任上)都要来供养你!为什么?西方出圣人了!在这西方人里边,能坐得十天如如不动,你还怕没有人供养三宝吗?不要怕的。

  再又有一个说法,你若饿死,那是真正的伟大!为佛教我出家,我没有攀缘心,坐这个地方,没有人供养,我也不去攀缘;饿死,那是一定开悟的,一定和那个没有饮水的比丘是一样的(注:一位求见佛陀的比丘,因为不愿意破戒而渴死的公案)。释迦牟尼佛虽然入了涅槃,你一样可以见到释迦牟尼佛给你说法,所以你们不要担心。

  今天我发表:出家的沙弥,手不要存钱。或者有临时要洗洗衣服,或者买一个肥皂、剃须刀,这都要钱的,那么带三块、五块钱,这可以的。不要手里带钱多了,多了就是麻烦!所以我出家这么多年,我告诉你:我没有因为吃饭,叫人供养我!我对你们讲,你拜我这个师父,是个没有能力的师父。没有什么能力呢?没有能力来和人要钱;我和人讲一讲,他出就出,不出算了,我不勉强人的。尤其你要自己知道,我头先写在黑板上:

  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

  吃了不修道,披毛带角还。

  施主这一粒米,有须弥山那么重。你吃施主供养的饮食,若不修道,一天到晚和人冲闲壳子,哩啦哩啦哩啦,这都不知干什么的。这么样子尽讲话,没有把口舌收摄得住的时候,你这怎么样能修行呢?所以我告诉你们:少讲话、多用功,这是修道的人的本色。

  一般在家人一看,说:“啊!他们三个沙弥和我们都是一个样子!我们吃饭,他们也吃饭;我们说话,他也说话;我们睡觉,他也睡觉;和我们没有什么分别!我们为什么要供养他?”连我都是这样子,不多讲的。你看我和你们讲话,没有讲一些个用不着的话;并且我也不会英文,用的着的,也不会讲太多,所以我和你们没有事情少讲话!

  你受施主的供养,如果不修道,将来不得了的。为什么人家去做工,就要来供养你呢?就是要你修道;你若不修道、不用功、不坐禅,不应该受人的供养,这个我是很怕的。

  我再给你们讲一段我过去的经验。我第一年到香港的时候,没有钱,我也不会向人去化缘。以后,就有一个郭宽普居士,介绍我到芙蓉山去住观音洞。这观音洞里边湿气非常重;我在洞里住,不要说茶杯、桌子、凳子也没有,什么都没有,一切皆空。那么我在什么地方坐着呢?就在那石头墙上,有一个平的地方,我就在墙上坐着。坐了几天,你说腿怎么样?就不帮忙了!坐得腿不会动弹,麻木得简直就没有知觉了。

  这时候,自己打妄想,不要在这儿住了!但是一想,人家介绍我到这地方来修行,我住了三天就不住,怎么能对得住人?怎么样交待?这个话没有法子讲的,讲不通!自己想:“死到这个洞里,我也不出去!我就在这儿坐着。”坐过半个月,腿又恢复,活动了,又可以帮忙了;以前腿和我不合作,那么又和我合作了,每一天要下山去乞食。乞食,就是拿着钵到附近的禅院去取饭回来吃。啊!我的魔障也多!过了有一年,因为那个洞里头湿,我就在洞外造一个小小的茅蓬;这小小的茅蓬一造起来,魔障就来了!我邻单有个法师,生了嫉妒心,告诉禅院说:“不要供养他了!他有钱造茅蓬,怎么没有钱吃饭?”那禅院的当家师就听他的话,不给我饭吃。那时候真没有人供养!没有人供养,我自己就想:自己还有少少一点东西。把它吃了,就在那儿打坐。我也不告诉任何人,说我没有饭吃;我也不出去,谁也不见,饿死我就算了!我就像方才教果某的法子:饿死更好,饿死更伟大!为佛教而牺牲,那是再妙也没有,再伟大也没有,再光荣也没有了!

  一坐,坐了几天,这时候,劳宽胜居士来了。这个居士,大约有五、六十岁。有一次,他的脚被狗给咬了,看中医、西医,看了两三个月,都没有看好。有一天,他就作了一个梦。什么梦呢?他看见韦陀菩萨现身,告诉他说:“你想要你的脚好,在芙蓉山后边的观音洞那儿,有一个叫安慈法师的,你去供养他,你这个脚就会好,就会没有事了!”一连好几天,他都作这个梦;韦陀菩萨还告诉他安慈法师是什么样子,即刻他就看见这个样子了。于是他就信这个梦,自己拿出七十多块香港钱,又另外买了三十斤米,自己放到肩膀上背着,就往观音洞送。

  送到观音洞,我邻单这位法师出去一看,斋主来了!护法来了!就赶快出去欢迎。他出去一迎接,劳宽胜就问他说:“你这儿有个安慈法师,他在不在这儿住呢?”邻单这和尚就说:“我是这地方的当家师,你无论送什么东西,交给我就可以了!你不要找哪一个安慈师、不安慈师了!”“我在梦中梦见的法师,不是你这个样子的。韦陀菩萨告诉我,他叫安慈法师,我要送给他!”这个和尚就发起火来了,说:“什么叫不是我这个样子的?你胡说八道!我是这个地方的当家!”根本他不是当家,就说:“你送所有的供养,都应该交给我!”他就和这个居士吵起来。

  一吵,我在洞里头,听到“安慈法师”──这是我的名字!就出去看一看。一出去,这个居士说:“啊!就是这个法师,我就是来供养他的!”这个和尚火气更大了!供养完,我就问劳宽胜:“你怎么回事呀?”他就讲是韦陀菩萨给他托梦,叫他送点供养来。我说:“那好!你送供养,供养我,和供养旁人是一个样的。你既然供养我,现在又有这一位法师;我和这位法师是在一起的,不过自己吃自己的。你现在米也分开两份,钱也分开两份!”这个法师怒气冲冲的,想要讲道理,但是也没有其他的道理可讲;于是就把米和钱分开了。分完,他又吩咐这居士说:“以后你送什么东西来,都要交给我!”就由这样子,我没有饿死。

  这个劳宽胜因为他也欢喜讲佛法,一般人给他起名叫本地法师──本地,就是当地的,不是外来的,不是派来的,是当地的法师;根本他不是法师,是一个在家人,一般人就连笑再给他起这么一个绰号。这件事情,他认为很奇怪,就各处去讲:“很奇怪的,在观音洞那儿,有一个安慈法师,我作梦梦见他,韦陀菩萨叫我供养他,脚就好;果然我送供养回来,也没有再找医生,脚自己就好了!”有这么个奇怪的事情不要紧,结果我就没有饿死了。

  所以,香港的居士就源源而来,这个听说也送供养去,那个听说也送供养去;无论谁送供养,我都分给这个邻单一半。本来是供养我的,我都分给他一半;但是他还不满足,以后用种种的方法来破坏我。结果我搬走了,不在那儿住,就修造西乐园寺了。

  我在观音洞那儿住的时候,前边有两个水池,天天在山上就有水来,十个、二十个人都够用的;我一搬走,你说怎么样?山上没有水来了!西乐园那儿本来没有水的,我修成西乐园,就有水来了。所以在芙蓉山住的和尚就都说,我把水给带到西乐园去,给带跑了!

  由这一点,我在那儿,虽然想要饿死,也没有饿死;你们三个沙弥如果不怕饿死,不要担心!一定有供养的。你现在就因为怕饿死,所以没有人供养你;你若不怕饿死,那就不要紧了!只要没有恐惧心,你自然道业增长,所以不要担心有没有供养。并且,你真到没有供养的时候,自然就有了!你有修行,就有感应。

  都像那小沙弥似的,现在几天没吃饭了?三天没吃饭?是两天了?到明天说要吃饭。常常不吃饭,那是一个好办法,又省钱,又不需要求人供养。那么,出家人应该要忧虑自己的道业成就、没成就,不要忧虑有没有供养。你就有供养,若不开悟、没有成道业,那你只是个凡夫;你要是道业成就了,就是没有供养,那你也是一个圣人。所以我们现在三个人出家,是不是天天觉得:自己道业没有成?或者,自己修的佛法、诵的经,没有熟悉、没有记清楚?以这个问题,作为你自己的忧虑。

  你们现在在西方来讲,是一个开始,可以说,一个个都要做开山的祖师。但你凭着什么做祖师?你有什么功德?你有什么成就?你经典上,对哪一部经是真正明白了?你真可以讲了?对你修行功夫上,你一坐,是不是可以坐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三个钟头、四个钟头,乃至于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腿也不要这么来动转?你若有这种定力,那你愁什么没有供养?你没有定力,你找供养,就越找越远。为什么?一般人一看,这是攀缘的和尚,尽各处去攀缘,也不修行,就叫人供养!这是一种大错而特错。

  所以现在你们要回光返照,不要去问人家供养不供养,就问自己修不修道?你若是真修行的话,你怎么还知道没有人供养呢?你若真正修道,有人供养、没有人供养,都不知道了。为什么呢?心里不在饮食之间;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求道,不求食的。所以有人供养,我也这样子;没有供养,我也这样子。我宁可修道而死,死也有价值;不可以苟且偷安,就叫人来可怜我。我活着,要有顶天立地的志气;我把头顶到三十三天,把最高那个非非想处天都给顶破了!要有这种志愿。不是说一天没有饭吃、两天没有饭吃,就受不了了!不要这样子,这样子太没有出息了!我不希望收这样没有出息的徒弟!所以你们都要立下志气来。一般世间的人都欢喜钱,你们不要钱、不管钱,就拿出一个真心来修道,这才可以的;你没有真心修道,马马虎虎的造罪业,那罪业更厉害!

  所以,今天我给你们讲一点真正的道理。以后,我若有道德,他送给我钱,我都不要,要他跪着叩头顶礼,恭恭敬敬的,才可以的;他若不恭敬我,我也不接受这个供养。

  在家人就应该护法出家人,如果你等出家人饿死了,再做功德,也没有地方做了;因为你把三宝都饿死了!所以,出家人应该知道你应该做的事情,在家人也应该知道你应该做的事情;你不要等着把三宝都饿死了,然后再想来供养,那也没有三宝。所以只要各行其事、各尽其责──出家人以修道为责任,在家人就是以供养为责任。出家人不修道,在家人就不供养;在家人不供养,出家人也不修道。出家人也要修道,在家人也要供养;这是合者双美,两得益彰。

  G6 问他土供养舍利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一段文,还是弥勒菩萨请问文殊师利菩萨。佛在白毫相光里边,现六种的祥瑞,弥勒菩萨不知道是什么因缘?其实弥勒菩萨并不是不知道,他是故意为众生来请法,所谓“大权示现”。

  文殊师利:弥勒菩萨叫一声,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我又看见有菩萨,在诸佛圆寂,入涅槃以后,就供养佛的舍利。舍利,前边已经讲过,叫“灵骨”,又叫“硬骨”。舍利就代表佛的真身,因为是从佛的身上烧出来的;所以一般的人供养舍利,也就等于供佛一样。只要你发心真到极点,一点染污心也没有,供养法宝,也就等于供佛一样;供养僧宝,也是等于供佛一样。

  什么叫染污心?就是你供养的时候,有所希求。希,就是希望;求,就是要求;你有一种希望和要求,来供养三宝,这个就不是清净心。供养三宝,要认为供养的责任,就是我自己的责任。为什么?我天天有饭吃,佛对于众生的恩,是无量无边;法对于众生的恩,也是无量无边;僧人对于众生的恩,也是无量无边。因为若没有三宝住世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毁坏、就会没有了!怎么样没有的了呢?就因为三宝没有了,魔王就出世了;魔王一出世,就把这个世界毁坏了!所以我们供养三宝,要这样想:“我天天要吃饭,三宝如果没有人供养,我这饭怎么会吃得下去?我是一个佛的弟子,我应该护持三宝,应该令三宝没有一切的困难。”所以供养舍利,也就是供养三宝之一。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又看见有一类的佛子,他不单造塔,而且还造庙。塔,是供养佛的舍利;庙,就是供养佛像的。好像天后庙,里边就供养很多神,所以叫庙;现在这里供养很多佛像,所以叫庙。塔,又叫方坟,又叫高显处,是四方的一个坟,造在很高的一个地方。无数恒沙,严饰国界:不是造一个就算了,造很多的塔庙,有无量无数恒河沙那么多,用塔庙来庄严这国家,使令这国家的国土非常美观。

  宝塔高妙:这个宝塔,都非常之高,又非常之妙。有多高呢?五千由旬:有五千由旬那么高。一小由旬是四十里,中由旬就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这五千由旬,你算一算有多高?讲到这儿,过去在佛的时候,有一个公案,现在把它提出来讲一讲。

  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怪人,这个怪人怎么样子?他横着就比高度宽;他的身体有五尺那么粗,高只有两尺半,不到三尺,大约二尺九吋九那么高的样子。你看这个人好不好看呢?你想,高度矮、横着宽,这个人像个什么?就像磨豆腐那磨盘似的,扁扁的。但他的声音非常洪亮,唱出来的歌,非常清脆,就和钟声、磬声那么样响亮。有的人不明白他的因果,就请问于佛:“这个人的身材,横着怎么这么宽、高度这么矮,他唱出来的声音,又那么样响亮,犹如铜钟一样?这是一种什么因缘?”释迦牟尼佛就笑一笑,说这个因缘:

  在过去无量劫以前,他也是一个佛教徒,在那时候,有人发心造一个很高的宝塔;这个宝塔,造得非常之高。他在那儿就说:“你造宝塔,何必造这么高呢?令人看都看不着顶!你造这么高,有什么用?你造宝塔,造一个塔就得了,你造这么高,我看太没有用了!好了,我布施一点点的东西,多了我也布施不起。你这个宝塔上边,要有宝铃,就可以响着;我送出一个铃铛来,你可以挂到宝塔上头!”

  因为他说“宝塔不要造那么高”这一句话,所以他就生生世世变成一个驼子,身量就永远不足三尺那么高,横的就有五尺那么宽;但是因为他布施出来一个铃铛,所以他的声音就非常响亮,讲起话来,像铜钟似的,“嗡嗡”的那么大声。可见我们人讲话,不可以随便的。有人想造个大庙,你到那儿说:“何必造那么大!小一点也是个庙,可以了!”那你恐怕将来身体也会很小的。所以身体小的人,就应该发大的心,造个大的庙,将来得到一个大的身。不要随便乱讲话!人家造庙,或者造宝塔,你切记,不要到那儿批评高矮或者大小!

  纵广正等,二千由旬:纵,是高;广,是横。纵广都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在每一个塔庙中,各千幢幡:幢,是网罗幢,是圆筒形的,在孔上绣着一些花、或珠。幡,是幢幡,就是用布做的,好像一个旗似的,在佛前庄严的东西。珠交露幔:在幢幡上边,都镶上一些个珠宝。露幔,那种的幔帐,绣得非常美丽。宝铃和鸣:又有很多人,布施出很多的宝铃;风一吹,它就“啷啷啷”响起来了。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所有一切的诸天、龙、神,人和一切的非人。香华伎乐:香,是种种的香;华,是种种的花。伎,就是有一种技术的,音乐之类;乐,是音乐;伎乐,也就是音乐。常以供养:常常用幢、幡、珠和宝铃,这种种微妙的珍贵东西,来供养三宝。

  文殊师利:文殊师利菩萨!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这一切的法王之子,因为供舍利,就庄严塔和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令国界也非常庄严,特别的殊胜而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好像天树王,那花开得非常美妙。

  E2 颂请答 分二

  F1 举疑述请 F2 释四伏难

  今F1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佛放一光:佛放一种白毫相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我和大众在这个会上,看见这国界,有这样子的微妙,很多很多种有说不尽那么多!诸佛神力,智慧希有:这是诸佛神通之力,诸佛的智慧,世间上没有的。放一净光,照无量国:佛放一净光,照到无量无量的国土去。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我和在会的大众,看见这种微妙祥瑞的境界,从来就都没有见过。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法王之子文殊菩萨!我愿意你给大家来解决这个疑问,令大家没有疑问。

  F2 释四伏难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四众欣仰:这时候,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统统都欢喜而仰望,希望你给解释。瞻仁及我:看看仁者你,又看看我;他们的意思,就是想要你、我答覆四众这种疑问。世尊何故,放斯光明:本师释迦牟尼佛世尊,什么缘故,放这样的光明?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文殊师利菩萨,法王之子!请你答覆我们大家的疑问,令大家把疑惑心去了,就都欢喜了!为什么疑惑?就因为这种境界,大家都不明白、不认识;所以你若令大家明白、认识了,大家一定会欢喜的。何所饶益,演斯光明:释迦牟尼佛是想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饶益众生,才表演这种“光明照东方万八千国土”,这样子的神通妙用呢?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这是佛坐道场所得的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是佛想给大家讲一讲,佛所证得的妙法?或者是预备给大家来授记呢?这两种的问题,大概其中一定有一样是佛想要说的。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释迦牟尼佛把所有的佛土都显现出来,在每一个佛国土,都有很多种的宝贝庄严着。及见诸佛:又见其他很多佛。此非小缘:我相信,这决定不是一个小的因缘,一定是有大因缘!可是我不明白。

  文殊当知:文殊菩萨你应该知道,四众龙神,瞻察仁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和天龙八部,一切的鬼神等众,都注目凝神来瞻看仁者你。为说何等:释迦牟尼佛说的哪一种法呢?请文殊菩萨慈悲来指示我们大家。

  C5 答问序 分二

  D1 长行 D2 偈颂 D1 分四

  E1 惟忖答 E2 略举曾见以答 E3 广举曾见以答 E4 分明判答

  今E1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尔时:当尔之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听见弥勒菩萨这样的来请求他解答疑问,于是文殊师利这个大菩萨,就对弥勒菩萨说了!不单对弥勒菩萨说,还有在这个法会上的一切诸大菩萨,又有这些个修行的善男子等。他说什么呢?

  如我惟忖:如果以我的思想来忖度,世尊是什么因缘呢?今佛世尊欲说大法:现在释迦牟尼世尊,想要说一种从来没有说过的大法。雨大法雨:好像从天上下雨,普润一切的众生。吹大法螺:吹起大法螺,号召一切的众生。击大法鼓:又打起来大法鼓,使令一切的众生在梦里边都醒过来。演大法义:演说最大的法义。

  E2 略举曾见以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诸善男子:你们这一切的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我在过去诸佛的时候,曾经看见这种祥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放这种的光之后,随着就要说大法。

  前边讲供养舍利、供养三宝,意思还没有讲完,现在再把它补充一下。为什么一般人要供养三宝?怎么三宝不供养我?三宝不供养你,因为你不是三宝,所以就不能受供养。你要供养三宝,就因为三宝可以给你种福;你若想有福,就要在三宝的面前做功德。如果不供养三宝,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也没有人供养你;不要说成佛,你现在不供养三宝,就是你出家做和尚,也没有人供养你!为什么?因为你没出家的时候,不供养三宝。

  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没有人供养我?因为我没出家的时候,没有供养三宝;所以现在我出家了,很少人供养我。我自己常常生出一种惭愧心,非常惭愧;所以我现在要把这种道理,讲给你们大家听,免得有像我这样没有人供养三宝的事。供养三宝,是修福、修慧;修慧必须要印造经典、宣扬佛法,或者作弘法的工作。我以前不讲过?好像我们要出一本杂志,这都是修慧的一部份;你若想修慧,就要拥护弘扬佛法的工作。你若想修福,就应该供养三宝;你若不供养三宝,将来你做三宝的时候,也没有人供养你,还是方才那一句话。所以现在你没有做三宝的时候,就应该拥护三宝、供养三宝,来解决三宝的种种困难;所以就要修福,又要修慧。

  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你若单单注重修慧而不修福,将来你修道成功,证了阿罗汉果,也没有人供养你。“你说,坐十天就有人供养了,怎么证了阿罗汉果,都没有人供养?那有什么意思?很可怕的,这个佛法太危险!莫如我不学佛法了!”你不学佛法,你就不会成佛;你愿意往下降,那也随便你!你想成佛,对佛法认清楚了,一定要向上挣扎、向上勤修佛法;那你就应该来打破种种的困难,向前去修行。

  你修行,又要修福、又要修慧。你不修福,就没有人供养你;你不修慧,就愚痴。佛就是福足、慧足──福、慧都满足了,所以叫做“两足尊”。我们现在修行,处处都要修福、处处都要修慧,不要学“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薄,就是没有人供养。你单修福,不修智慧,就像大笨象,身上挂上一串璎珞,虽然美观好看,但是它很愚痴的;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应该修慧,又应该修福。这要实实在在去做,不是单单讲的;讲的是法,行的才是道,这一点,我们每个人也应该知道的。

  是故当知:是,是因为;故,是缘故,又可以说是“所以”;因为这个,所以……。因为文殊师利菩萨说,过去曾见有无量的佛,有这种的祥瑞;所以现在你也应该知道,今佛现光,亦复如是:现在释迦牟尼佛现白毫相光,也就是像过去诸佛想要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是一样的道理。欲令众生,咸得闻知:释迦牟尼佛,想要令一切的众生,都听见、知道这个法。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种法,是难信之法,一切众生不容易信的。

  佛为什么预先不说《法华经》,而说三藏的教理,演说一切小乘的经典?就因为大乘的法门,是难信之法,不容易信的;所以一讲《法华经》,有五千个比丘退席。的确是世间难信之法!为什么它难信呢?因为它太妙了,人的思想不容易知道;因为它太深了,人的智慧也不容易明白;所以不容易信。众生想也不明白、思也不明白,所以才不说这种深妙的法。故现斯瑞:所以现出这种祥瑞的境界来。

  E3 广举曾见以答 分三

  F1 引一佛同 F2 引二万佛同 F3 引最后佛同 F1 分三

  G1 时节 G2 标名 G3 说法

  今G1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你们这一些个善男子!在过去,我记得有不可数量,也没有边际,不可以心思、也不可以言议,无量数这么多的劫。无量,是不可数量;无边,是没有边际。阿僧祇是梵语,译为无量数。

妙法莲华经第一品全文

  G2 标名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在那时候,有一位佛出世,叫日月灯明。这个名字有三种的意思。日,是表示佛的智慧,好像太阳似的,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而得到光明;月,就是表示佛的定力,好像月在空里边;灯,就是表示佛的戒律。每一位佛的戒、定、慧,都是具足圆满的,所以这一尊佛,就叫日月灯明。

  一切诸佛都有通名与别名的称号。“日月灯明”是别名;别名,就是他自己特别的、单独的名号。“如来”是通名,就是一切佛都有的名称;所有佛都有十个名号,这是通号。最初每一位佛的名号,都有一百亿那么多;为什么要那么多名字?因为这一百亿的名字,都是表达佛的万德庄严;每一位佛,都有这么多的名字。以后因为众生记不清楚这么多的名字,以后又减少,减到百万;再由百万减到十万;这也是很多,于是又由十万减到一万上。这还是很多,你看!一位佛就有一万个名字;有一万个佛,就有万万个名字,所以又把它减成一千。一千个名字又是太多了,又往下减成一百。一百个也是多,单单念佛的名字,就要很长时间;以后就把佛的名字减到十个。所有的佛,都叫这十个名字,所以这叫通号。佛的十个名字就是:

  (一)如来:有不明白佛法的,好像一般的中国人,说“如来佛”;其实“如来”就是“佛”,“佛”也就是“如来”。他以为就单单这位佛叫“如来佛”,是单一个佛是这个名字,其他的佛就不叫“如来佛”;实际上,每一位佛都叫“如来”、都叫“佛”。所以不明白佛法的人,讲起来话,是听得很奇怪的。

  怎么叫“如来”呢?在《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他也不来,也不去,所以叫如来。又有一个解法,“如来者,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又者,“如者,不变;来者,随缘。”如,是一个定,来,就是个动;动静一如,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动不碍静,静不碍动。讲起“如来”的意思,是很宽广的。

  (二)应供:也是佛的一个名号,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人间的人应该供佛,天上的人也应该供佛。

  (三)正遍知:就是正知、遍知。你明白心生万法,我们现前一念心,能生一切法;所以这是正知。你又知道万法唯心,一切的法,都不出现前一念心;这是遍知。正遍知,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是立起来;三际,是过去、未来、现在;横,是打横着。佛立起来,可以通三世的边际;打横着,可以遍十方;这叫正遍知。

  (四)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福德;他福德、智慧都充足了,福、慧两足。

  (五)善逝、世间解:善,就当一个“好”字讲;逝,当一个“往”字讲;善逝,就是到一个好的地方去。 世间解:就是世间、出世间一切的道理,佛都明白。

  (六)无上士:菩萨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最少最少的这一分的无明没有破,就还有一分的法身没有显现,所以只是等觉;等觉,又叫有上士,因为他上边还有佛。佛是妙觉,就叫无上士。

  (七)调御丈夫:调,是调和;怎么调和呢?就是用慈悲来教化众生,众生欢喜什么法门,佛就用什么法门去度他。御,是驾御;怎么样驾御呢?就是用佛的威德、尊严来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见到佛,既恭敬、又畏惧;畏惧佛的威严,恭敬佛的尊德。丈夫,就是大丈夫;大丈夫就是男人,男人都叫大丈夫。佛是来调御世界一切众生的大丈夫,所以叫调御丈夫。

  (八)天人师:佛又是天上人的师父,也是人间人的师父。

  (九)佛:“佛”是半梵语,具足是佛陀耶,译为觉者。觉有三种,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满。

  怎么叫自觉?自觉,就是和凡夫不同。所有一切的凡夫都不觉;不觉悟、不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不知道这个世间就像一堆火似的,很容易就被火烧化;不觉悟三界是那么样的危险,都没有平安的地方。这是凡夫的不觉,自觉刚好相反,他自己觉悟了这个,证得罗汉果,所以和凡夫不同。

  “觉他”和“自觉”又有什么不同?自觉,是罗汉的境界;觉他,是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发心。菩萨既然自己觉悟了,把世间的道理都明白了;觉得这个觉悟非常的微妙、非常的快乐。他又想令一切人也都得到这种的妙和乐,得到这种的好处;所以他以自己修行所经过的道路,来教化一切人、讲给一切人听。

  好像我们白果彰居士,现在就要自觉、觉他了。怎么样呢?明天他要到大学去给一般人讲佛法,这就叫自觉觉他。他虽然没有说一定证了什么果,但是他就肯发菩萨心──我自己知道这么多,我也不怕人家说我是讲得好不好,我就去给人讲,这就叫发菩萨心,自觉、觉他。并且果彰这居士,我很欣赏他所讲的道理;我觉得他辩才很充足的,把中文的道理和英文的讲法汇同到一起,把道理都给人讲明白了,是不可思议,这就叫“觉他”。他能常发菩萨心,也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不是说,我到那个地方讲,叫大家都知道我,我就出了名了!不是的;也不是说,我到那儿讲完了,谁就给我多少钱。不为名,也不为利,这就叫自觉觉他。

  你们大家不要把这事情看得轻了,你们谁都可以自觉、觉他;我在这儿给你们讲经,讲得虽然不十分好,但是你若能推而广之、扩而充之,以后就可以触类旁通。推而广之,就是把它推广出来;扩而充之,就是把它扩大起来;触类旁通,就是我讲一个道理,你就得到十个道理了。好像这个“如来”,我讲的意思很少,可是你能在佛经上去研究,看有这么多个讲法;就因为第一、第二、第三的意思懂了,你就懂旁的了。也就是知道这一样,那一样也就知道了,这叫触类旁通。

  你们各位,无论男男女女,我都希望你们去自觉、觉他,不要怕!不要说:“我讲,他会不会笑我?”笑?你怕什么!不过只是一个笑嘛!你不要管他;他笑由他笑,我讲由我讲,就这样子,都要发这种菩萨心。自觉、觉他,就是菩萨的发心,但是还没有觉满;佛是觉行圆满,他自觉也圆了,觉他也圆了;自觉、觉他两种的工作都圆满了,所以叫佛。

  (十)世尊:世,就是这个世界。尊,就是最高的意思,尊显、尊贵,再没有比他高的了。我要尊敬你、我要恭敬你、我要崇拜你,这叫“尊”。佛是不是仅仅这个世界人尊崇的?不是的!佛是世、出世之尊;世间的人要恭敬佛,出世间的人也要恭敬佛,所以叫“世尊”。要是往多了讲,就“世尊”这两个字的意思,讲几年也讲不完;所以我现在就把佛十号的义理略略的解释,若往深的研究,还要你们自己去用功。

  G3 说法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演说正法:演说,就是没有一定的说法。演说要有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就是你演说出来的法,这主要的地方,就是宗旨,就是精神。为什么说“没有一定的”呢?你演说的时候,应该见什么人,就说什么法。

  见高尚的人,要谈“性理”。性,是自性;理,是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自性的道理”。人人都有自性,可是没能明白自性;见有知识的人,应该谈性理。中等人,应该给他谈“伦理”;世间一切的法,都可以说是伦理,乃至于科学、哲学,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有一种轮回的,这可以说是“伦理”。若遇最没有知识的人,给他讲“因果”;一般没有什么智慧的人,听因果是对机的。所以演说正法,是没有一定的。

  在演说的里边有一种艺术,有一种方法。什么方法?你的演词要有“开、合”;本来人不知道有这个道理,你把它开启了,然后再把这道理合起来,有一个结论。光开不合,是有始无终;光合不开,是有终无始。光开、合还不算,还要有“转”。本来往前讲,讲得一般人听了很注目凝神的,你又转弯了,往旁的地方转一转;或者人不注目凝神,因为你讲得乾燥无味,令人听得沉沉欲睡,你这个时候把话题变动一下,用一个巧妙的方法,或者讲个什么公案,或者讲一个什么令人听得很有兴趣的。然后“折”,再回到原来的主题上。这是指在讲的理论,要有“开、合、转、折”。

  讲演的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抑,就是把声音压低了,很小的声音,这叫你注意了!你如果不注意,根本就听不见他说什么。注意的时间久了,会觉得疲倦,精神也不集中了,听不见他究竟讲什么。头一句,你还注意挨近,但时间一久,他这么小的声音,就会不注意了;这时候你就“扬”,把声音扬起来,大声一点。声音扬起来,有的人听得就像是在吵架,又不愿意听了;这时你就“顿”,把声音停止。他一听不到声音,又会注意了;这时候就“挫”,你再给他来回讲几遍。你看!一个声音,若用得对了,就令一切的人想不听你,也都不可以的。演说有这么些个方法。

  初善、中善、后善:由释迦牟尼佛最初发菩提心,乃至于出家,这叫初善。出家之后修行,经过种种的苦行,这是中善。由成佛之后,又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乃至于到涅槃,这是后善。

  这也可以说:由释迦牟尼佛在凡夫地位的时候,发菩提心出家,修习佛法,求成佛道,这叫初善;凡夫的地位,就是你、我和现在一切众生一样的时候。由修习佛法之后,就行菩萨道,布施自己身、心、性命、头、目、脑、髓、国城、妻、子,而利益一切众生;在行菩萨道这三大阿僧祇劫期间,这叫中善。乃至于今生,释迦牟尼佛开悟成佛,这叫后善。

  又可以说:第一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初善;第二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中善;第三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后善。怎么样讲,都可以的。

  其义深远:佛在初、中、后善不同时期所演说的正法,有本、有迹。本,是“本门”;就是佛最初的发心。迹,就是佛示现的种种行门──行门,是所修的法门;这期间所经过的,是非常之深、非常之远。佛演说正法,说他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切的经过;其语巧妙:佛说法的时候,言语非常巧妙。怎么叫巧?佛所说的法,正对所化的机。妙,是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所说这个法是什么呢?

  纯一无杂:纯一,是单单一样,没有参杂其他的法门。这是什么法呢?告诉你,是个顿法,圆顿之法。这个圆顿之法,具足清白:具足,就是无欠无余;你说多,他也不多一点;你说少,他也不少一点。清,是清净;白,是一种光明。梵行之相:梵行就是净行;梵行之相,就是清净行的样子。

  为求声闻者:声闻是二乘人;二乘有两种,一种是声闻,一种是辟支佛;辟支佛又叫缘觉。声闻是修四谛法而开悟的,是闻佛声音而开悟的。声闻是小乘,小乘是佛教的一个初机,是最初学佛法的人;以后学的时间久了,在佛法薰修得深了,由三藏教而经过方等、般若,才回小向大,渐渐进入大乘的法门里边来。

  说应四谛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是佛最先说的。佛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五比丘一听见这个法门就开悟了。闻见佛的声音而悟道了,所以叫声闻。他修苦、集、灭、道四谛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脱了,都离开生、死,了生脱死了。究竟涅槃:得到究竟无余的涅槃。所谓“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经办完,所修的清净行已经成就,不再受生死。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支,“无明”和“行”,是“能引支”,就是能引起来,生以下的缘;“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这三支是“能生支”;“生、老、死”,又是“所生支”。这十二因缘又和四谛法来分析,“能引”和“所引”七支是属于苦谛,“能生”和“所生”是属于集谛,“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属于灭谛,你再观这十二因缘,就有一种智慧,这就属于道谛。这是以十二因缘来配合四谛法,有这样的关系。

  十二因缘,是缘觉和辟支佛修的;辟支佛有两种,有一种是缘觉,有一种是独觉。如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修十二因缘而开悟证果,这叫缘觉。若生在无佛出世的时候,他修十二因缘而证果;因为是他自己了悟,所以叫独觉。他“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他在深山穹谷之中,在岩穴里边,春天看见万物生长;所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欣欣,是欢喜的样子;向荣,就是开很繁荣美丽;涓涓,是流水的声音。他春天看草木都非常欢喜,都开得很美丽的,那个水泉这么涓涓的向前流去;这个时候,万物都得它生长的时候,如我,我这一年过了,又少了一岁;一年过了,就少一年;如果不成道,你说有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所以在山里头,他就发奋修行用功。

  最初他打坐的时候,我告诉你们,这个腿也一样痛的,不过他忍着!所以,修行是要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坐着那地方也不动,一天到晚都参禅打坐,就研究无明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有这无明?他研究十二因缘,有了无明,然后就造出来这种行业;有这种业了,然后就有了识;有识,就有名色了;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死。这么研究来、研究去,啊!豁然他开悟了!他知道原来他的鼻子孔还是从下长着的;他本来不知道鼻子孔究竟长得是冲下、是冲上?现在他知道了!

  这是个疑问,你也可以问一问你自己:鼻子孔究竟朝上、朝下?那么他开了悟了,他知道自己头上边长的有头发。很奇怪,他又知道了:这是一个“九孔常流不净”的身体,终究是会归于变灭的;在这个时候,他了悟万法生生灭灭的原理,于是他证果。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为这一切的菩萨,就应该说六波罗蜜法;六波罗蜜,是菩萨所修的。菩萨是行菩萨道的,是自利利他的,甚至舍己为人。本来地狱是苦的,人人都知道下地狱是不好,可是菩萨看见地狱众生受苦,他也就跑到地狱去,陪着众生来受苦,这叫舍己为人。陪着众生受苦,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好处?对于自己,是没有好处。他到那里,给受苦的众生来说法,令受苦的众生发菩提心;众生一发菩提心,就会离苦得乐了。所以菩萨不怕一切的苦,而去教化众生。

  你不要听说“观自在菩萨”,就以为菩萨都很自在;有很多菩萨都很不自在的,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去救度众生。为什么他这样子?他要行六度、万行,要立功、立德。菩萨也要做功德的,他救一个人,就等于救出他自性里边的一个众生;他若没有度这个人,他自性的众生就没有度。所以菩萨要做布施,又要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进、又要禅定、又要修般若;六度少一度,菩萨也不圆满,所以要六度并行。要忍辱,他或者布施给人家一些个东西,对方说:“你给我这个东西干什么?我不欢喜!”甚至于布施人家一点钱,人家说:“哼!你钱太多了!你给我,我不欢喜要!”这种情形是很多的,菩萨行菩萨道,是不容易的。

  行六度波罗蜜──六种到彼岸的方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菩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一切种智:得成佛果,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属于“空”的一边;道种智,是属于“假”的一边;这还是两边。一切种智,就是中道了义,不落于空、不落于有,是属于中道。

  佛就是成一切种智,“成”就是“证”,就是证果、证得的意思。说“成了”,也就是“证了”,证果了;成佛了,也就是证佛果了。所以,成一切种智,就是空、假、中三谛,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的智慧,三智圆融!现在说的“一切种智”,也就包括一切智和道种智在内了。

  F2 引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前边说“初善、中善、后善”,我用释迦牟尼佛来作比喻;本来不单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这样子。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在第一位日月灯明佛之后,又有一位佛,名字也叫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其后在这第二位日月灯明佛之后,又有一位佛,也叫日月灯明佛。为什么叫日月灯明这名字?

  这个名字又光明、又有智慧、又有定力,所以顾名思义,这一位佛是戒、定、慧三学圆满。戒、定、慧,叫三无漏学;有戒就不会漏,也就无漏了,有慧也无漏了,有定更无漏了;这样子得到无漏,这叫三无漏学圆满。

  佛都欢喜这个名字,所以第一尊佛叫日月灯明,第二尊也叫日月灯明,第三尊又叫日月灯明,不单第三尊;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像上边所说佛的名字这样子,二万佛统统都叫日月灯明。你看!这个名字一定是很响亮的,所以二万尊佛都欢喜这个名字,都是这个名字,他们的名号都是日月灯明。

  又同一姓:不但同一个名字,而且还都同一个姓。日月灯明佛,有两万这么多,这两万尊日月灯明佛,都同一个名字、同一名号,又同一个姓;名字是日月灯明,号也是日月灯明。在这个时候,名字和号没有什么分别,名也就是号、号也就是名;姓就不同了。姓什么呢?

  姓颇罗堕:他的姓,就叫颇罗堕。颇罗堕是梵语,此云叫捷疾,就是很快就成佛了。你姓这个姓,大概也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没有姓这个姓,所以很慢的。又译作利根;言其非常的聪明、非常有智慧。智慧和聪明怎么样来的?是从修行种种的法门而来的,习学经典、读诵大乘。又有一个翻译,叫满语;言其所说出来的言语,都是圆满的道理,所说出来的,都合佛法。“颇罗堕”有这三个意思。

  弥勒当知:文殊师利菩萨说,弥勒菩萨,无能胜菩萨!你应该知道,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初佛,就是第一尊日月灯明佛;后佛,就是那两万尊佛的最后一尊佛。都是同一个名字,叫日月灯明。

  十号具足:日月灯明佛,是佛的一个别名;这十个号,是十方诸佛一个通名,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这十个名号,所以叫通号。

  所可说法:每一尊佛所应该说的法,初中后善:或者初善、中善、后善;他最初发菩提心修的善,中间修行发的善,乃至于成佛这最后的善;这些法,佛已经都说了。

  F3 引最后佛同 分三

  G1 曾见事与今已同 G2 曾见事与今现同 G3 曾见事与今当同

  今G1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在这二万佛的最后一尊佛,他没有出家的时候,有八王子。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儿子,就叫罗睺罗;这位最后日月灯明佛也有儿子,有八个;这八个儿子,各有其名。这尊佛的儿子叫什么呢?

  一名有意:第一个儿子,名字叫有意;就是有大道心的意,有发大乘道心的思想。

  二名善意:第二个儿子,名字叫善意;善意是对恶意而说的,因为他没有恶意,所以他善发菩提心、善发大道心。

  三名无量意:第三个儿子,名字叫无量意;他就发无量菩提大道心的这个意。

  四名宝意:第四个儿子,名字叫宝意;就是能发菩提心,能发自性最宝贵的这种意、这种思想。最宝贵的思想是什么?也就是发心求成佛。

  五名增意:第五个儿子,名字叫增意;就是增发菩提的心意。

  六名除疑意:第六个儿子,名字叫除疑意。修行就怕有疑心,你若有疑心,就会走错路。所以才说:“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修行的人,不要生一种疑惑的心;这疑惑心一生出来,前途就会迷失正路。迷失正路,就会入危险的道路去;所以要除疑意。

  七名响意:第七个儿子,名字叫响意;言其修行大乘法,如谷应声。好像山谷,你这么一叫“张先生”,那个山里边回应一声“张先生”;你说“李先生”,它也说“李先生”;这叫如谷应声。你这儿发菩提道心,也就如谷应声一样,佛就知道了。

  八名法意:佛的第八个儿子,名字叫法意。

  是八王子:佛这八个儿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每一个都是很尊严的,都有威风、有德行,各领四天下。四天下,就是一个须弥山、四大部洲、一个日、一个月。

  是诸王子:这八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听见他父亲已经出家做了比丘,并且又成佛,得无上正等正觉。

  悉舍王位,亦随出家:这八个儿子也都要出家,也都不做皇帝了;把国家、城也舍了,把最美貌的宫娥妃嫔都不要了,也随着最后这日月灯明佛出家了!发大乘意,常修梵行:发求大乘的志愿,常常都修清净的梵行,不休息而常精进来修行。皆为法师:佛的八个儿子,都做了法师,到处去讲经说法。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已经在千万佛的地方,种一切的善根,做一切善事,供养三宝、恭敬三宝。这八个王子,都是修供养、行菩萨行、修佛道的,所以说是发大菩提心。

  G2 曾见事与今现同 分二

  H1 现瑞同 H2 疑念同

  今H1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是时:在这时候;就是这八位国王也都出家的时候;最后这尊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就说大乘的经典,就叫“无量义经”。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部《无量义经》,是教化所有菩萨的一种法门,是诸佛所护念的。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日月灯明佛说完《无量义经》,就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和菩萨、罗汉,这些大众的里边,结上双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就入无量义三昧的定,身也不动、心也不动;身心不动,这就是入定的一种表现。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这时候,天上就好像下雨似的,可是不是下的这个雨,下着曼陀罗华。曼陀罗华,就是一种小白花。又有摩诃曼陀罗华:就是一种大白花。这小白花和大白花配合起来,香气扑鼻,地也都被这花铺满了。又有曼殊沙华:就是小的红花。摩诃曼殊沙华:就是大的红花。这四种花,就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个果位。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而这些花都散在佛的上边,和在法会一切的大众身上。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就是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六种的震动;这六种震动,就是震、吼、击、动、涌、起。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当时在这法华会上,有比丘僧、比丘尼,又有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都有。天、龙,夜叉:就是鬼。乾闼婆:是玉帝那儿的乐神。阿修罗:是无端正,又是无酒,没有酒喝。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紧那罗:也是玉帝那个地方一个乐神。摩睺罗伽:是大蟒,就是很粗的那种的蟒蛇。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和这小国的国王,还有转轮圣王等等,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等”,就不只这么多,提出来这几个名字,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能每一个名字都提出来,所以说是“等”。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这一切大众,从来也没有看见,从来也没有听见,所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那么,现在因为已见、已闻了,所以就都欢喜了!大家一看见日月灯明佛现出神通来,大家都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只有一个心,来看着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从眉间放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从佛的这个世界,向东方照过去,照到万八千那么多的佛土。这万八千佛土,也就表示十八界。前边六种震动,表示六根震动;这六根又有六尘,又有六识,合起来也是十八界。靡不周遍:所有有佛的地方都照到了,都没有照不到的地方。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和现在法华会上的大众,在看见释迦牟尼佛由眉间白毫相光所放的光,有这六种的瑞相,境界都是一样的,都是见着这么多的佛国土。

  H2 疑念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文殊师利菩萨又叫弥勒菩萨说,弥勒当知:弥勒仁者!你应该知道!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在日月灯明佛的法会中,有二十亿这么多的菩萨,都是愿意听佛说法的。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这一些大菩萨,见着日月灯明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他们也都从来没见过的。欲知此光所为因缘:这二十亿菩萨心里也生出一种疑惑,也不明白,都想要知道这个光的因缘;为什么佛放这光?有什么因缘?

  G3 曾见事与今当同 分五

  H1 因人说法同 H2 时节同 H3 唱灭同 H4 授记同 H5 灭后通经同

  今H1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当时在法会中,有一位菩萨,名字叫妙光,有八百这么多的弟子。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在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从无量义处三昧就出定了!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因为这因缘,他对妙光菩萨说大乘的经典;名妙法莲华:经典的名字,就叫《妙法莲华经》,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部经典,是教化菩萨的一种法门,是佛所护念。

  H2 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灯明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六十小劫:经过六十小劫这么多的时间。六十小劫,说长、也不算太长,说短、也不算太短;十三万九千六百年,这是一个劫;这个劫集成一千,是一个小劫。你想一想,这六十个小劫是多长时间?可是,我们“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也可以说是“一念万劫,万劫一念”。虽然说四王天的一昼夜,就是我们人间五十年;忉利天的一昼夜,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可是他一昼夜,就觉得是很少的时间。人打坐的时候,若不打妄想,坐了一天,觉得像几秒钟似的;你若打妄想,坐着几秒钟,一定觉得好像不知多少年了,总坐不住,就不打坐了。所以一念,可以是万劫;万劫,也可以是一念。

  在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的时候,他说了六十个小劫。怎么说这么长呢?因为一般人都入“乐听三昧”了,所以佛虽然说法,也在三昧中说法。在定中说法,经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也没起身。

  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在这法会,就有二十亿菩萨,和天龙八部、一切的鬼神,以及阿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也坐在这里听法。

  六十小劫:也听了六十小劫。好像我们这儿听经,你若一心注意,注目凝神的听经,讲完了这一部经,你觉得是很少的时间;你若不是注意听经,怎么样?你一边听经,一边打妄想:“唉!还讲不完!还有多少时间呢?”就好像果修以前说的,打坐的时候,不是打坐,就等着那个引磬敲;引磬“当──”一声,她这回解放了!你若尽等着这个,怎么能用功打坐呢?所以觉得这一坐,就很长的时间,腿也痛,腰也酸;你不想这个都没有事,腿也不痛,腰也不酸了!你问谁痛、谁酸?一问,就没有了!

  所以六十小劫,大众坐到一起,身心不动:身也没有晃一晃、摇一摇,心也没有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听日月灯明佛说法,觉得这六十小劫,就好像吃一顿饭这么多的时间。

  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这时候,在这法会里,没有一个人或者是身、或者是心,而生懈怠与疲倦。懈,是懈怠,就要去休息休息;倦,就是疲倦,就要去睡觉。在这个法会的大众里,是没有人想要休息的,也没有人想要睡觉的。

  真是听经的人,不会觉得坐这地方好辛苦的;你坐这个地方听经,越听越高兴、越听越欢喜,啊!这个法真是妙,妙不可思议!若不是真正听法的,坐到那地方,腿也动弹,手也动弹;本来没有风,他觉得好像一阵风把他吹得东摇西摆,这么乱摇乱晃的;或者就站起来走走,或者向东看看、向西看看;这都是没有真正听经的心,没有得到经中的滋味。

  若得到经中滋味,我告诉你:就是任何重要的事情,也不能不听经,一定要听经的!“我一天没听经,我一天就不吃饭;两天不听经,两天我不吃饭!”若这么样子,和你自己来斗争一下,就不敢不听经了!不听经,你就怕没有饭吃,所以这是个妙法,你们不妨试试看!谁若不愿意听经,今天我不给他饭吃;你饿他一天,他下个礼拜一就想要听经去;不听经,这天就挨饿了。我所谓不吃饭,就是没有得到这个法食,听经就得到法食了。

  H3 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满六十小劫;在会的大众,没有一个人生出疲倦的心。在说完了《法华经》之后,即于:他即刻在梵、魔、沙门、婆罗门:梵,就是梵天;魔,就是魔王;沙门,就是出家的比丘;婆罗门,是印度四种的种姓之一,意译为净意,又叫梵志,这是印度的一种外道,他修清净行的。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宣布一种消息。

  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我日月灯明佛,在今天夜里,就要入无余涅槃。中夜,就是晚间。因为佛出世的时候在日间,佛入涅槃就在中夜。日间属阳,表示佛出世就好像有太阳光普照世间;晚间属阴,这表示佛入灭度就好像晚间有黑暗了。不单日月灯明佛是这样,每一位佛都是这样,在日中出世,夜中入涅槃。

  涅槃,在“唯识”上讲,有四种涅槃;有的经上,又讲有三种涅槃。以前讲过四种涅槃,没有讲这三种涅槃。什么是三种涅槃呢?

  第一,性净涅槃。性,就是自性,净,就是清净;这个涅槃就属于法身德。佛有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性净涅槃,属于法身德。

  第二,圆净涅槃。圆是圆满,净是清净;圆净涅槃,就属于“般若德”。

  第三,方便净涅槃,这是属于解脱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是如来的三德秘藏。方便净,是“从空出假,非生示生、非灭示灭”;虽然在六道里边而不染,出涅槃而常乐,所以叫方便;他所行所做,都是属于方便净的涅槃。本来这三种涅槃,也就是和那四种涅槃是一样的。

  本来这三种涅槃,也就和在《成唯识论》上讲有四种涅槃是一样的。什么是四种涅槃?

  第一, 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性净涅槃。

  第二,有余依涅槃。二乘人虽然证果,但是他还有“身”的存在,这叫还有“苦所依”──你有身体,就有苦;没有身体,就没有苦了。你为什么有贪、瞋、痴?就因为认贼作子,向外驰求。你因为有个身体,要为你这个身体,就有贪心、有瞋心、有痴心,都是因为有这个身体;所以,有身体,就叫有苦,这个身体,就叫“苦所依”。所以二乘人的涅槃,叫有余依涅槃。

  第三,无余依涅槃。等到灰身泯智,把自己身也空了、法也空了,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了,这叫无余依涅槃。因为他“诸苦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所修的梵行已经成就,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不再到三界来受生死了。有余依、无余依,就在圆净涅槃里边包括着。

  第四,无住处涅槃,也就是方便涅槃。

  H4 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日月灯明佛宣布入涅槃的消息,时有菩萨,名曰德藏:当时有一位菩萨,名叫德藏;他的德行非常圆满。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日月灯明佛在大众里边,就给德藏菩萨授记。怎么叫授记?没有到来生,在今生预先给你来生授一个记莂的名号,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什么什么名字。”这叫授记,又叫悬记,又叫预记。悬,就是在空中悬着,还没有到落地时候,所以叫悬记;预先告诉你,所以又叫预记。

  告诸比丘:日月灯明佛就告诉这一切的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这一位德藏菩萨,等我入涅槃之后,他应该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号为净身如来;“多陀阿伽度”就是如来,梵语叫达他歌达;“阿罗诃”就是应供,也就是阿罗汉;“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本来佛有十个名号,这只举出三个来代表。

  H5 灭后通经同 分三

  I1 正明入灭 I2 明灭后通经利益 I3 结会古今

  今I1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佛给德藏菩萨授记之后,在这天半夜,正当子时的时候,佛就圆寂了。

  I2 明灭后通经利益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佛灭度后:在佛灭度了之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妙光菩萨就受持、读诵、宣说《妙法莲华经》,经过八十小劫那么长的时间,为人演说:他给人讲解《妙法莲华经》。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日月灯明佛有八个儿子──有意、善意、无量意、宝意、增意、除疑意、响意、法意,这八王子都拜妙光菩萨做师父。

  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光菩萨就教化八王子,使令对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都生出一种坚固不退转的心;只向前进而不向后退,只有精进而没有休息。八个王子都拜妙光菩萨做师父,妙光菩萨尽上师父的责任,一天到晚教这八个王子不要躲懒偷安,不要去睡觉,不要去偷吃东西!就这样来督责八个王子。你看!做王子的出家,都要勤俭修行;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他并不懒惰,天天在雪山那儿打坐。所以出家人受十方供养,就应该要修道;如果不修道,这是很危险的!不要认为出家太容易了!

  是诸王子:日月灯明佛这八位王子,出家之后,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他们修行,修福、修慧都圆满了之后,也都成佛道了!怎么叫修福、修慧?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就是修福;诵持百千万亿佛所说经典,就是修慧。他们受持读诵、供养恭敬,所以修得福足、慧足,然后就得成佛了!

  妙光菩萨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做这八王子的师父,教化八王子都成佛了。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这八王子最后成佛的这尊佛,就叫然灯佛。然灯佛是给释迦牟尼佛授记的,又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而文殊菩萨却是然灯佛的师父。若论起来辈数,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祖;现在文殊菩萨在娑婆世界,又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本来是作师爷爷的,现在又作徒弟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因为在佛法里,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就好像作戏扮角色似的,世界无论任何的事情,都像作戏;作戏给人来看,看完了,就各归本位。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在妙光菩萨的八百弟子里,有一位专门欢喜求名求利,所以他的名字就叫“求名”。你说怎样?他一天到晚也不修行,呵呵笑,欢喜到外边去跑;跑外边找谁去呢?到那有钱的家里去、到做官的家里去、到富贵的家庭里去,到那些地方攀缘,也不修行、也不念经;他念经,但心不在焉,念了也记不住。为什么?他就有攀缘心;攀缘心重,你念经记不住的。你现在知道应该拿弥勒菩萨作一个借镜,为什么他读不会经典?就因为他有攀缘心、好求名。为什么念经记不住?也因为有攀缘心,有求名的心、求利的心,“名、利”这两个字还没放下;你若放下“名、利”这两个字,读什么书,一读就会了,不用怎么样注意。为什么?你没有其他的心了!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你不去攀缘,那你的聪明智慧就会生出了!

  贪着利养:你看这弥勒菩萨,当初也有这个毛病,他贪去攀缘,着住到利养;利,就是钱,这个“利”字就是贪。好像现在的和尚,人家供养钱,封的红包钱多一点,他打开一看,就欢喜了!这叫贪着利养;封的少了,打开一看:“哎!这么少!”这也是贪着利养的一种表现。你要是为道,他供养多少都没有关系,多也就是少、少也就是多;多、少平等平等!所以在佛法里,只要你有诚心,供养少也就是多,多少都有功德;你若没有诚心,供养多也是少。只要用你一种真心来行这供养!

  弥勒菩萨就是当时八百弟子中这个求名的,现在还没说明他就是弥勒菩萨,后边才说到,不过我预先告诉你们。

  虽复读诵:读,就是对着本子来念经;诵,不要本子来诵经。读诵,好像我们现在这三个出家人,和几位在家人念〈楞严咒〉;一早五点钟起来,就坐禅;坐到七点钟,就念〈楞严咒〉、念《金刚经》、又念《心经》。最好再念念〈大悲咒〉,〈大悲咒〉念二十一遍,求感应;你求什么,就有什么。你会念〈大悲咒〉的,这个讲堂里都变成有一股异香扑鼻,有这种境界;你就念经念成了,也会有一股异香扑鼻。

  怎么会有异香呢?你若真诚在念经,就有天女散花,那时候就有一股异香扑鼻;但是也都要有一种诚心,也好像方才我讲供养三宝一样。你要是有诚心,你念一句经,就惊天动地,天地鬼神都知道了;你没有诚心,你念一部经,尽打妄想──打什么妄想呢?我今天念这部经,就会有人送供养给我了!这样一打妄想,就没有人供养了!因为你心里已经要供养;要供养,有也就变成没有了!“有心是妄想,无心是感应”,你一打这个念头,这就叫妄想;你不求供养,而来了供养,那是感应。

  众经:不是一部经,不是单单念《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他念很多的经。而不通利:通利,就是记住,记得清清楚楚的,这通利了!你记不住,记了前边、忘了后边,记了后边、忘了前边,记了前后、忘了中间,都念不成;若听人家念,自己跟着人家念,那个功德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明白了吗?所以要自己能念、能通利。通,就是明白,利,就是顺利;这么样子从头一念,一开始念到最终,统统都记得,这叫通利。弥勒菩萨他不通利,记不住,多所忘失:经念是念,念念前边,忘了后边。故号求名:所以他的名字,叫求名。这个名字,我相信不是他自己取的,是旁人送给他这个名,“你求名、求利,就叫你求名菩萨啦!”

  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这个人虽然叫求名,可是他也种种种的善根,修种种的行门,修福、修慧;因有种种善根的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他也供养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诸佛、恭敬无量百千万亿的诸佛,又尊重赞叹无量百千万亿的诸佛。

  I3 结会古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弥勒当知:文殊菩萨说,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当时的妙光菩萨,你知道是谁呢?不是旁人,就是我文殊菩萨。你记得不记得?求名菩萨,汝身是也:那个求名菩萨是谁呀?

  就是你弥勒菩萨;你以前就是尽求名求利的,不过你现在把这个毛病去得很多,比以前大有进步了!

  E4 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弥勒菩萨听见文殊师利菩萨这样讲,把他的根底都给说出来,原来他就是一个求名菩萨;弥勒菩萨已经无我相了,所以他也不觉得不好意思,也没有觉得:你尽讲我的坏处,你真是对我这么样不客气!没有这个思想。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又对他说,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我现在看见释迦牟尼佛所放的白毫相光,这六种的祥瑞,和以前日月灯明佛所现的祥瑞,是一样的。本,就是日月灯明佛那时候;今,就是现在。

  是故惟忖:因为这个,所以我思惟、忖度一下,用我的心想一想。其实文殊师利菩萨又何必想呢?他早就知道了,不过是随顺世俗的法,也这样讲,说我已经想过了!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现在释迦牟尼世尊应该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部经名《妙法莲华经》,是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D2 重颂 分二

  E1 颂广举曾见以答 E2 颂分明判答 E1 分二

  F1 颂一佛同 F2 颂最后佛同

  今F1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当时,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里边,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想要再说一说这个意思,所以又用偈颂再重说一遍。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我,是文殊师利菩萨自称。说我曾经记得,在过去很久以前,有无量没有数量那么多的大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当时有佛出世,这是在天、人世间所尊崇的佛,这一尊佛的名字,就叫日月灯明佛。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世尊,就是日月灯明佛;佛演说大乘的妙法时,所度脱的众生,也不知道有多少数目,也是无量那么多。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有没有数量那么多的菩萨,日月灯明佛都使令这无数的菩萨,得到佛的智慧。

  F2 颂最后佛同 分三

  G1 颂曾见事与今已同 G2 颂曾见事与今现同 G3 颂曾见事与今当同

  今G1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梵行

  日月灯明佛在没有出家以前,他有八个儿子;这八王子,知道父亲这个大圣出家了,于是就把国、城、妻、子都舍了,都布施给其他的人,也随着父亲出家修清净行。

  G2 颂曾见事与今现同 分二

  H1 颂现瑞同 H2 颂疑念同 H1 分二

  I1 颂此土六瑞同 I2 颂他土六瑞同

  今I1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 天鼓自然鸣 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 即时大震动 佛放眉间光 现诸希有事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当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典,经典的名字就叫“无量义经”。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在大众里,详详细细为大众解释经典的妙义。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佛说《无量义经》圆满之后,当时就在讲经的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结跏趺坐入定了,这个定就叫无量义三昧。

  这时候,天雨曼陀华:天上就下小白花和大白花、小红花和大红花;天鼓自然鸣:天上有一种天鼓,也自自然然都响起来了。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诸天和一切的龙、鬼、神,都供养这位佛、供养法、供养僧。在这个时候,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所有诸佛国土,就有六种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在白毫相光里边,就现出很多稀奇的事情。

  I2 颂他土六瑞同

  此光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 龙神夜叉众 乾闼紧那罗 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 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 犹如护明珠

  又见诸菩萨 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 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这个光向东方照去,照多远呢?照一万八千佛土。一万八千佛土,是表示十八界;大地六变震动,是表示六根。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佛指示一切众生,这种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生死业报所在。为什么有业报?就因为我们人起惑、造业、受报。起惑,就生出一种无明;一有了无明,就造出行业;造业,然后就受果报。那么这一位佛,在他的光里边,现出这种种的情形。

  又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又看见其他诸佛国土,用种种的宝贝、宝贵的东西,来庄严佛土,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有用琉璃的,有用玻璃的,来庄严诸佛国土,这都是由佛光所照而显现出来的。在佛光中,不仅仅见到一切的国土,这种众宝庄严的美妙;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又看见一切诸天的天人,或者有龙,或者有神,和夜叉鬼等等,乾闼婆、紧那罗:有乾闼婆、紧那罗这个乐神。各供养其佛:天龙八部、鬼、神等众,都发一种供养心来供养这位佛。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又看见有一切其他国土的佛,都发菩提心,自初善、中善、后善,乃至于成佛。身色如金山:佛身的颜色有如金山一样,都是紫磨金色的。端严甚微妙: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端严,非常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就好像在净琉璃筒中里边现出一尊真金的佛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其他国土的无量诸佛,在大众中,就敷布而演说甚深法的意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所有其他世界诸佛土,有很多很多修声闻的众生,因佛光所照:因为日月灯明佛的白毫相光所照耀,都现出来。悉见彼大众: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其他世界所有的这种境界,都看见了。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或者就有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他们住到山深林密、深山穹谷,没有人到的地方。精进持净戒:他们昼夜精进,也不休息。怎么样精进法呢?忘了吃饭,又忘了睡觉,甚至于连穿衣服也忘了。他们所想的是什么呢?就是修道,昼夜六时恒精进。昼夜六时,就是昼三时、夜三时;昼,就是白天,有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三时;夜也有三时,就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他们昼夜六时,常常都是精进的修行,守持清净光明的金刚宝戒。犹如护明珠:就好像龙护持它的龙珠一样。

  你们出家人,持一分戒,就有一分的光明;持十分的戒,就有十分的光明;持百分之百的戒,就有百分的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从戒、定、慧生出来的。你若不守戒,就没有光明;你想要有光明,一定要守戒的。修行,不仅仅是为的要有光明,乃至于要成佛;你如果不守戒律,就不会成佛的。所以想成佛,一定要守戒律;戒律,是最要紧的!研究戒律,是最重要的。

  出家人一定要守戒律,不守戒律,那和在家人是没有分别的;所以想要成佛道,必须要从戒律上来下手。在这《法华经》上,最重要的,就是注重的戒律;守戒律,就不可以随便乱讲话,不可以随便乱说是非,不可以因为你说话,令一切众生生了烦恼。所以说:

  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

  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

  “守口摄意身莫犯”,你要守着口,怎么样守口呢?就是不乱讲话,守口如瓶;守着你的口,就像合着瓶子似的。不要一天到晚,有用的也讲,没有用的也讲,这就是没有守口。摄意,不但你口不说恶言,心里也不动恶念,不想任何人的是是非非。身莫犯,口里不要挑拨是非,心里也不要想是非,你身也不可以犯戒的。“莫恼一切诸有情”,你不要妨碍世间一切的有情众生;不要说人,或者畜生,乃至于一只虫子,也不要令它生烦恼。“无益苦行当远离”,没有益处的苦行,应该远离它,不要去学;无益的苦行,对自己没有益处,对世界、社会上,也没有益处,这都应该远离开它。“如是行者可度世”,像这样子的修行人,才可以教化众生。

  所以守持戒律,就好像守持、护着我们的宝珠一样。宝珠,或者是夜明珠,或者避风珠、避水珠,又有避火珠。你若有一粒避风珠,风就没有了;有一粒避水珠,水就不能来了;你若有避火珠,你的邻居都藉你的光,他们的房子也不会着火了。你有这种的宝珠,你是不是要特别注意,要时时都保护着这个宝珠呢?持戒,也就是等于保护宝珠一样。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在日月灯明佛眉间白毫相光里边,又看见很多很多的菩萨,他们修六度。前边是诸比丘持戒度,现在布施度、忍辱度等;这个“等”,就包括持戒、禅定、精进、般若。布施,有财施、法施及无畏施。财施,有钱的,就要布施钱;法施,就是明白佛法的,要布施佛法给人;无畏施,就是帮助人,令人不生一种恐惧心。忍辱,又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行六度万行的菩萨有多少呢?其数如恒沙:有恒河沙数那么多,都把国、城、妻、子布施出去给人。斯由佛光照:这是由佛光照的,所以才见得着这么多的境界。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又见诸菩萨,念玆在玆,昼夜六时都要打坐。你昼夜六时都打坐,这就叫“深入”;你若不是昼夜六时打坐,这就没有深入。修道的人要拿出真心来;你没有真心,怎么能得道呢?你若把真心贡献出来,不但可以得道,而且可以证果、可以成佛。所以要拿出来你坚、诚、恒的心。坚,就是要有坚固心。不是说我今天有了坚固心,明天又变了;一变,就不坚固了。诚,要有诚心,实实在在做去。

  恒,又要有长远心;不是就一朝一夕的,要时时刻刻都这样子。我看见有好几个,在去年暑假的时候,很诚心来学佛法,甚至于睡觉的时候,都学习佛法;现在,有的就都忘了。暑假的时候,是一个短短的时间,你发心修行、学道,那是一个“一时”的;你若永远都这样子去修行,这样去学佛法,那才是真的。所以深入诸禅定,就是常常用功修行。

  身心寂不动:身心寂然不动,就是入了定了。不是说我的腿痛了,换换腿!或者我的腰酸了,我想往后边那么靠一靠!没有的,身心都不动的。以求无上道:用这种志愿的功夫,来求无上的佛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又看见有很多的菩萨,知道涅槃相。寂灭相,也就是涅槃相;涅槃,就是寂灭,寂灭,就是涅槃。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每一位菩萨,都在他的国土,演说佛法,以这种功德,来回向佛道;演说佛法,也就是增福、增慧。

  H2 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尔时四部众:当尔之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看见日月灯明佛显现出来这种伟大的、神通妙用的力量。其心皆欢喜:他们心里都生出一种欢喜;这是欢喜瑞。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每一个都生了一种怀疑心,就自己和自己那么互相问,这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这样子?

  G3 颂曾见事与今当同 分五

  H1 颂因人说法同 H2 颂时节同 H3 颂唱灭同 H4 颂授记同 H5 颂灭后通经同

  今H1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这时候,天人所奉尊的佛,很安泰的、很舒适的,从三昧就出定了。什么三昧?就是无量义处三昧;起,就出定了。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日月灯明佛就赞叹妙光菩萨说,你是世间的一个明眼善知识!世间所有的人,都以你妙光菩萨作眼目!为什么?

  一切所归信:因为你是世间所有一切众生所皈敬而信仰的,众生都非常的仰慕你。能奉持法藏:为什么他们仰慕你?因为你能奉持佛法的法藏,能依法去修行,依法去弘扬佛法;你依照佛所说经典的道理,去教化众生。如我所说法:好像我所说的《妙法莲华经》。唯汝能证知:唯独你妙光菩萨才能明白、证得这种的智慧,知道这经中的妙处。

  世尊既赞叹:世尊日月灯明佛既然赞叹妙光菩萨之后。令妙光欢喜:令妙光菩萨也生欢喜心。你看!菩萨也欢喜人赞叹!所以你们无论对任何人,你切记,不要讲他的坏话。你一定要说:“你真好啊!你的心也好,你的相貌生得也好!”他就再丑陋,你不要说:“喔!你真丑陋啊!”你这么讲,他讨厌你了,一定对你发脾气:“这会儿我拿你来出出气,我正一肚子气没有地方发泄呢!你说我丑陋,好!我一定和你打一场!”本来他丑陋,但是他不想;你若一说他丑陋,他就不愿意了!你若不说,他没有办法,因为他生来就这么一个面目,没有地方去发脾气去。所以日月灯明佛都赞叹妙光菩萨。说是法华经:说这一部《法华经》。

  H2 颂时节同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日月灯明佛坐到法座上讲《法华经》,讲了满六十小劫,没有起来。所说这无上甚深微妙之法,所有这《法华经》的道理,这位妙光法师都能依法修行、依法受持、依法去给人讲说。

  H3 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文殊师利菩萨又说,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令在法华会上的一切大众,都得到法喜充满,欢喜无量。寻即于是日:寻,就是没有多久的时间。日月灯明佛就在这一天;哪一天呢?说完《法华经》那一天。告于天人众:他告诉天上的人、人间的人,和一切八部、鬼、神等众。

  诸法实相义:诸法,就是一切的法,就是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诸法,常常也可以就当“一种法”来讲;因为太多了,你记也记不清楚,莫如我就说是一种法。你把这一种法若记住了,一就是无量;你把这一种法明白了,你可以闻一知十,其余的八万四千法门,你都可以明白了。一知一切知,一明一切明;你若一个法也没有明白,那么法太多了,你怎么会知道?

  有人问我:“佛说的法,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是最高?哪一个法门是第一?哪一个法门又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题,也可以说不是问题。为什么你若不明白的,这就是变成问题了;你若明白了法,就变成没有问题了!有人来问,我就这样答覆:“八万四千法门,就有八万四千的最高的,也是八万四千个第一,也是八万四千最重要的。”

  为什么这样讲?这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的毛病;只要用这个法门,就能把你的毛病能治好,这个法门就是第一的,这个法门就是最高的,这个法门也就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它对你有用!如果对你没有用,你没有这种毛病,它也变成不重要,也变成不是第一,也变成不是最高的法门了。

  什么叫诸法实相?就是第一的这个法的实相,也就是最重要的这个法的实相,也就是最高的这个法的实相。实相又是个什么?“实相者,无相也”,你若有一个相,就不是实相;可是,“无所不相”,一切一切的相,都是由实相产生出来的,可是它本体并没有一个相。因为它本体没有相,所以就会产生一切相;如果它本身有个相,就谈不到实相,那又是虚妄的了。《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说“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法华经》所说的法门,就是实相的道理。诸法,就是“这个法”;我拿这“诸”字,不当“多”字讲,当语助词讲,就是“单单这一个法”。这诸法实相的道理,日月灯明佛说,已为汝等说:我现在已经为你们说完了。

  我今于中夜:我,是日月灯明佛自称。佛说,我在今天半夜子时的时候,当入于涅槃:我所做的事情已经完了,所以我就应该到“常乐我净”的果位上去,应该入涅槃了。为什么佛要入涅槃?佛入涅槃,有很多的意思;最主要的,就是免得人生出一种依赖心。如果佛永远都不入涅槃,是可以的;唯独这些个弟子,天天随着佛学佛法,有的就会生出一种厌倦心来。怎么厌倦呢?就生出一种懒惰心、放逸心;以为现在修行不修行,都不要紧,天天和佛在一起,于是就懒惰了!好像现在我给你们讲经,天天你们看见我:“哦,师父在这儿!师父讲的经都有记录,我们不要看它!等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再看一看!”光有笔记,也不看,放到一边,束之高阁。束之高阁,就把它在放那个板子上,放得高高的,认为保存得非常的严密;时间一久,就都忘了,等一个时候,也不记得了!

  可是在人世间,都有悲欢离合,有一种特别的因缘;到了时候,我就离开你们各位了。那个时候,想听经也没有了,想学佛法,也知道佛法很难了;于是就会把笔记、记录又拿起来,把它读熟了,再研究研究法师过去所讲经典的道理。如果我不到其他的地方,你们永远也不会看这个笔记。

  释迦牟尼佛说法说了四十九年,弟子有的也会生出一种懈怠心;不单释迦牟尼佛,就每一尊佛都是。他看看弟子有的生出一种依赖心,他就要离开、入涅槃了,免得弟子生出依赖心;这都是教化众生的一个方法,就怕人懒惰。所以才吩咐说,汝一心精进:你们这些修道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该专一其心!做什么呢?精进,不要懈怠、不要懒惰!你们一心修道,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两个心;昼精进、夜精进,昼夜常常精进的修行、用功。用功,就是修行;修行,也就是用功。当离于放逸:你应该不要懒惰!小沙弥、大沙弥、比丘僧、比丘尼!不要放逸!不要懒惰!不要出家不修行!出家不修行,也就是于法不修行;于法不修行,也就是等于没有出家!

  古人有这么几句话:“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怎么叫数他宝呢?就是给旁人数钱。好像在银行,一天到晚都拿着钱在数,一千、两千,一万、两万,三万、五万,十万、二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万万,数的钱太多了。可是这些钱,都不是自己的,尽给人家数,自己一分钱都没有。在佛法上你若不修行,也就像数他宝一个样的。

  所以你出家,一定要修道;你若不修道、尽懒惰,那就不要出家!所以我们现在昼夜都精进;早晨也念经,晚间也念经,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你们应该修行,不要懒惰!都应该要想一想经上的道理,要学“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放逸,就是懒惰,就是不修行。诸佛甚难值:每一位佛,都是非常的难遭难遇,不容易遇着。亿劫时一遇:不知道几百千万亿劫,才能遇着佛出世。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日月灯明佛这八个儿子,听见佛要入涅槃了;本来他们都很有定力来着,可是“沾亲者乱”,他们和佛有父子的关系,又有师徒的关系,所以各各怀悲恼:悲,就是哭起来;恼,就是烦恼。怀,这种悲和烦恼,没有表现出来,是在心里边。流眼泪,是在心里边,发脾气,也是在心边;并没有把悲和恼放到外边。为什么?由这个“怀”字,就证明出来;怀,是怀念,是在里边,而不是在外边。所以虽然心里边忧恼、悲伤,可是没有露出来,眼泪往里边流,没有流到外边去,所以外边的人看不见的。不像现在的人一哭起来,眼泪也流下来了、鼻涕也淌出来了;可是流出来,一点用都没有。所以这八个儿子,每一个在心里边悲恼,想着:佛灭一何速:佛怎么这么快就入涅槃了?我们再跟谁去修行呢?我们以为我们这个父亲──佛,永远都在世上的,所以有的时候,就躲懒又偷安,没有精进修行。现在可糟糕了!可是糟糕也没有办法;于是就认为自己过去不对了!

  圣主法之王:佛,也叫圣主,又叫法王。日月灯明佛一看自己的儿子,每一个都向心里流眼泪;其他的人,向外边流的也有、痛哭流涕的也有。于是这慈悲心就不忍了,安慰无量众:就安慰大家说:你们各位不要哭了!不要悲伤、不要忧恼,不要觉得很难过似的!我虽然入涅槃,可是,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我将来灭度之后,你们大家不要忧愁、不要担心、不要恐怖!为什么呢?

  H4 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这德藏菩萨,在无漏实相的法门;他的心,已通达无漏了、已明白实相法门了。什么是无漏?就是不漏了,就是没有毛病了!你把所有的习气毛病──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都去了,你就把你的无明破了!无明一破,那就无漏了;你没有破无明,那还有漏。怎么破无明?你把佛法学明白了,无明就没有了!为什么你有无明?就因为你不懂佛法,你才到时候又发脾气、又生烦恼,境界一来,你就受不了了;为什么你受不了?就因为你不明白佛法。若明白佛法,无明破了、法身现了,那就远离一切诸烦恼;也没有一个好、也没有一个坏,也没有成、也没有败。本地风光、本有的家珍你若得着,就没有无明;没有无明,你就无漏了。你若无漏,就是得到实相;你没有无漏,你就得不到实相、你也不明白实相。你看看这位德藏菩萨,他对于无漏实相,才心已得通达;你不要以为自己怎么样了不起。

  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在我入涅槃之后,德藏菩萨应该作佛,名号是净身如来,亦度无量众:他也度脱无量众生。

  H5 颂灭后通经同 分三

  I1 颂示灭后通经 I2 颂教化弟子 I3 颂结会古今

  今I1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佛此夜灭度:日月灯明佛在这一天半夜,就入涅槃了。如薪尽火灭:什么是薪?什么是火?在小乘里头来讲,薪,就是他的身体;火灭,就是得到有余涅槃。在大乘来讲,众生就是柴薪;柴若没有了,火也没有了。火,就是看机缘来教化众生的法门;这叫“观机逗教,因人说法”。佛看机缘,来施佛法教化众生;应该用什么法门去教化这种众生,佛就说什么法门。应该以三藏法门去教化的,佛就说三藏法;应该以方等的法门来得度的,佛就说方等的教;应该以般若法门得度的,佛就说《般若》;应该以法华、涅槃得度的,佛就说《法华经》和《涅槃经》。现在机没有了,就是所度的众生已经度完了;火灭,这些个方法,也就都不用了。如,就是一个比喻;所以你不要以为真正有柴着起火来,又灭了。

  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在日月灯明佛灭度之后,分布所有佛的舍利,造了无量这么多高显的塔。塔,是印度话,又叫方坟,又叫高显处。

  比丘、比丘尼:这一些个比丘僧和比丘尼。比丘,有三个意思,就是乞士、怖魔、破恶;比丘尼也有这三个意思。

  怎么叫乞士?就因为比丘要到外边去托钵乞食。

  怎么叫怖魔?因为登比丘坛受比丘戒的时候,有三师七证──十个比丘,代表十方诸佛,来给新受戒的比丘授戒。授戒当时,问:“汝是丈夫否?”受戒的新比丘说:“是丈夫!”问:“汝已发菩提心否?”“已发菩提心!”你一说“已发菩提心”,六欲天上的天魔得到这个消息,就骇得战战兢兢:“这还得了!我们又少了一个魔王眷属,释迦牟尼佛又多了一个佛的眷属。这不得了了!我们将来怎么办?”所以就都恐惧起来,这叫怖魔。

  怎么叫破恶?人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恶,也不知道自己要破恶;恶破了,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生出真正的智慧来。

  其数如恒沙:数目有恒河沙数那么多。倍复加精进:因为这些比丘、比丘尼一看佛都灭度了,所以他们也就都豁出命,那么修行;饿死就饿死了!所以也不睡觉、也不吃饭,一天到晚都修行。倍,就是加倍。本来以前佛在世的时候,他们坐十二个钟头;这回加上一倍,二十四个钟头,那么精进!以求无上道:来求无上的佛道。为什么?因为没有了依赖!佛都走了,我们若再不修行,那怎么可以?所以把懈怠也忘了,懒惰也没有了,只有一个精进了。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这一位妙光法师,顶戴奉持佛的法宝。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在八十小劫里,用种种的方法,来宣说这《妙法莲华经》。

  I2 颂教化弟子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然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着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日月灯明佛这八个儿子,是妙光法师来教化的,他们都拜妙光法师做师父。坚固无上道:他们都发坚固心,来求这最高的佛道。当见无数佛:他们见到没有数量那么多的佛。

  供养诸佛已:他见着多少佛,就供养多少佛。随顺行大道:他供养这一些佛,随着就修行而求佛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那么这八王子次第都成佛了;不单成佛,还依照次序,给其他的佛授记。就是第一位佛给第二位佛授记,第二个给第三,乃至到第八位。最后天中天:最后这位佛。佛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天中天,就是说佛。号曰然灯佛:名字就叫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这是一切天人的大导师,他度脱不知多少众生。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这位妙光法师,当时有一个徒弟。这个徒弟心常怀懈怠:他的心不想着精进,一天到晚就想着懒惰。不是想着睡觉,再不就想去攀缘;攀缘回来,就睡觉;睡完了觉,又跑出去攀缘;一天到晚,常游族姓家。

  贪着于名利:他既贪名、又贪利,求名利无厌:他一天没有旁的事情,不是求名、就是求利:“我得想个什么办法,能令一般人都知道我的名字?”于是就去各处自我宣传,见着人就说:“我是某某,你知道吗?我最有修行;在出家人里头,我是一天到晚都修道的,最用功了!我念经、拜佛,早上三点钟就起身,晚间十二点钟,我都不睡觉;我就修道,除了参禅,就是念佛,再不就拜佛。”总是自我介绍,自我卖广告、卖招牌、登报纸;说“我怎么样修行,怎么样用功”,这叫求名。因为“名”和“利”两个是连着的,有名,就会有利,有利,也就会有名了;他各处自我宣传,这么求名,怕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名字人家一知道了,有一些个瞎眼的人就说:“那个和尚有修行,我们大家去供养他!”于是就大家供养了;一供养,这求名得名、求利也得利了!他为什么求名利无厌呢?就因为他很顺利的,一求就得到了;但是他得到,也不知足。所谓“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不餍足利多、不餍足名誉高。

  多游族姓家:多,就是一天或者去三次、五次。头一次去化了五百块钱回来,回来一想:“我化缘化得少了!”再去:“我又想做某一种功德,你再出一点吧!这一回,你出一千块!”这人又加一倍,因为族姓家都是有钱的。怎么叫族姓呢?就是大户,家里人也多,所以钱也很多;因为钱很多,看那和尚来化缘,就化多少、给多少。化五百,他想一千;想一千,回来算一算:“我说得都说少了,化他一万,他也会舍、也会布施嘛!”于是晚间又去了,说:“我这个功德已经做完,我又有一种功德,你应该做的;这个功德,可真是大到极点了,你只出一万块钱,就圆满功德了!”这个有钱的人一听“圆满功德”,又拿了一万块钱;所以他就很顺利成就他的这种的愿望了。那么这样子一来,就左一次去和人家要钱,右一次和人要钱,他这一生,尽挂着化缘,这叫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他因为尽到外边去攀缘,所以问自己念哪一部经?哪一部经,他也记不住;问他哪一部论你学过?他也记不住;哪一部律你学过?他也不知道。弃,就是不要了,舍,就舍到一边去。他什么也不学了!废忘不通利:废,就是把它放到一边;这经典虽然有,他不看。因为他不看,所以就不通利、记不清楚了。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以这个缘故,所以他就叫求名菩萨,专门求名。

  亦行众善业:他虽然尽去攀缘,但也做种种好事。有时候,他化来的钱不自己留着,去做功德;因为他做功德的关系,所以得见无数佛:他借花献佛──借人家的花,来献给佛;但也多少有一点功德。供养于诸佛:他在诸佛的面前,修种种的供养;随顺行大道:他也恒顺众生,而求无上的大道。

  具六波罗蜜:因为他做种种的善业,所以他也具足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布施,他到外边化缘回来,他自己不留着,又布施给人。持戒,就修行戒律。他也忍辱,有人骂他,他像没听见似的。他能怎么样子呢?胶皮脸!脸厚得像胶皮似的。胶皮,是车轮的皮;你看那个胶皮多厚!他的脸也像胶皮那么厚,谁骂他、他也不管;谁打他,他也能忍辱。他脸像胶皮那么样子,无论任何人对他怎么样不客气,他也像没有那一回事似的。他的身体,就像要饭的花子那样子,各处向人要饭去。为什么出家人要托钵乞食?也就要仿照要饭的花子,没有我相。他那个肚子,像一个海似的,在他肚里头,可以摆船的;他那个心,就是佛的心,非常慈悲。他有句偈颂是: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凭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老拙,就是我这个很愚痴的老人;穿衲袄,就是穿着破衣服。“淡饭腹中饱”,我吃的饭,也不要油,也不要盐,只要肚里吃饱就算了。他修忍辱行就这样子,他也能忍饥、也能忍寒、也能忍热、也能忍冻。所以他吃饭,没有什么滋味,也吃得很香的。“补破好遮寒”,他的衣服破了,他就补;把它补好了,说这样就可以遮寒冷了。“万事随缘了”,什么事情,来了就没有,随缘就了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若骂我的话,我就说,你骂得真好,我真是要谢谢你;你怎么骂得这么妙?我最欢喜听你骂人的声了!“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打我,我就睡到地下;你再打,我睡着了!你打什么?随便你打!

  “唾在我面上,凭他自乾了”,有人用口水唾到我脸上,我不用手来擦,叫它自己乾到我面上。“我也省力气”,我也不要费力气来擦脸,“你也无烦恼”,你唾在我脸上,我连擦都不擦,当然你也就没有什么本领再来对付我了;因为我像一个木头人似的,无知无识了!所以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这忍辱波罗蜜,是最妙里的一种宝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若知道这种的消息,怎么还不能了道?

  所以,你别看弥勒菩萨是求名、求利;可是他也真苦干的,不怕苦,就修苦行。这苦行怎么样子?就是越困难,越要做;人家所不能做的,不愿意做的,他来做。好像弥勒菩萨,他在任何的地方,做什么工作呢?专做收拾厕所的工作。厕所最不洁净,他专去收拾厕所;偷偷的一早到厕所,把那个地方收拾得乾干净净的。再有最辛苦的工作,没有人做、没有人欢喜做,他来做;也不怕辛苦,越做越欢喜。所以你看看弥勒菩萨大肚子那样子!咧开大嘴,总那么笑。他做工,不怕辛苦。不像我们打打字,觉得手也酸了;或者印印纸,也觉得太麻烦了!最初觉得这个做得很有兴趣的,做了两天半,三天还不够,“喔!这个太麻烦了,太多工作了!”谁教你做来着?当初做不知道麻烦,做才知道麻烦?这太愚痴了!你说不愚痴吗?你做工要辛苦的,不是做一天、两天的。

  我没跟你们讲?人做什么事情,要有“坚、诚、恒”这三个字。坚,要有坚固心;你做什么工,也是一样的,要有坚固心。诚,不是说我今天做了,明天我就讨厌了;开始做我欢喜,到任何的时候,我都欢喜,这才叫一个“诚”。然后又要有个恒心;做两天半、不够三天的工作,谁都可以做的,那有什么困难呢?没有问题的嘛!我们这一生,几十年的时光,这不算很长的时候。你想弥勒菩萨经过多少个大劫,都修这个忍辱行,修这个布施、持戒、精进、禅定;多少个大劫,也就像一天似的。我们做了两天半,就觉得太麻烦了;你当初不知道吗?做工当然是要麻烦的!不麻烦,最好就去睡觉,那不麻烦;再不化缘去、攀缘去,那也不麻烦。到那个地方:“哦!我是个和尚,你应该供养我!我现在需要五千块钱,拿来!”他就给了,喔!一点力量都不费。可是不费力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功德的;你是功德叫人家做,不是你自己做的。

  所以,要学弥勒菩萨这样忍辱、这样精进;不是谁说我一句话,我也放不下了,就哭起来了;不是谁对我稍微有一点点不好,我就发了脾气了。听经,要照着经上去实行;你不实行,听它有什么用?我们每天晚间,用了两个钟头来听经;听完了,你当耳边风似的,从这个耳朵进来,从那个耳朵就跑出去了。这有什么用?那简直的一点用都没有的!所以要实实在在去修行、去做!要有真正的智慧,不要尽做一些个愚痴的事情。真正的智慧,是由苦中换来的;不是一点也不用功,一点也不修行,又怕苦,又怕难,又怕没有钱,这怎么会有智慧?你不怕这个,修行时间若久,才能有所成就。弥勒菩萨修六波罗蜜,具,就是具足了;这六种波罗蜜,他都有的。

  今见释师子:他现在见到释迦牟尼佛;释师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在释迦牟尼佛以后,弥勒菩萨就是补佛位的佛;候补佛位,就是等着将来去作佛。佛的名号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他度一切的众生,很多很多的,没有数量那么多。

  I3 颂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彼佛,你们说是哪一佛?这就是最后燃灯佛。佛灭度之后,这个懒惰的比丘、懒菩萨,就是你这弥勒菩萨!妙光法师又是谁?是现在我文殊菩萨!

  E2 颂分明判答 分三

  F1 颂说法华经 F2 颂教菩萨法 F3 颂佛所护念

  今F1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我在过去看见然灯佛,本来的光瑞,好像现在释迦牟尼佛这光瑞一样。因为过去我见过,以这个缘故,我才知道现在释迦牟尼佛想要说《妙法莲华经》。

  F2 颂教菩萨法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今相如本瑞:现在释迦牟尼佛在白毫相光里头,所现的这种祥瑞,和以前我在燃灯佛那时候见到的,是一个样的。是诸佛方便:这是诸佛用的一个方便法。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现在释迦牟尼佛放眉间白毫相光,想要说《大乘妙法莲华经》这实相的道理。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你们各位,现在应该知道!合起掌来,专一其心,等待佛说无上的妙法。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释迦牟尼佛现在要下大法雨了,好像花草树木,各得它应得的雨量;现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门也是。大乘的根性,就得大乘的法;小乘的根性,就明白小乘的法;凡夫,就知道凡夫所知道道理。佛“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也就是聪明的、平常的,和不聪明的人。

  F3 颂佛所护念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现在所有的菩萨、声闻、缘觉这三乘的人;假使你有什么疑问的话,佛现在可以答覆你,令你一点疑悔都没有了,令你把所有的疑悔都解除了!

  人修道,不修、就没有道,修、才能有道。在修道方面来讲,你不修道,什么问题都没有;你一修道,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问题会来?因为你在宿世──就是前生,所作所行,你有种种差别的因缘;在这个种种不同的因缘当中,你就有很多的帐目都不清楚。因为不清楚的关系,所以今生一修道,魔王就都要斗争你、清算你;令你不是从这儿来了烦恼、就是从那个地方来了烦恼,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烦恼来。你对于人没有烦恼,对于物有了烦恼;对于物没有烦恼,对于畜生有烦恼了;对畜生没有烦恼,你对鬼又有了烦恼;你对鬼没有烦恼,对于神又有烦恼了;甚至于,你对菩萨又生烦恼、对佛也发脾气,对自己都要发脾气。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往昔太糊涂,做的事情太不清楚了,所以才有种种的烦恼都来了。

  所以,有的人一修行,说是发愿不生烦恼;你不发这个愿,真没有烦恼,一发这个不生烦恼的愿,烦恼随着就来了!你不发愿吃一餐,就吃一餐了,也不觉得怎么饿;一发愿了,吃完没有好久,就饿了,觉得饿得受不了,一点力量也没有了,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了!很奇怪的,这是什么道理?就说读书,你到学校里读书,读一读,得要受考试的;考试之后,你合格了,可以升学;没合格,再读过、再继续读!

  修道也是这样子,修道要有魔考的;魔要考验考验你,看看你究竟是忍得、忍不得?是受得、受不得?我常常告诉你们,要忍人所不能忍的、受人所不能受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做人所不能做的;要这个样子,那才是一个修道的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