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证悟虚空三昧的修行人,知语业诸行幻化如虚空
发布时间:2023-02-02 17:59:22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第九十问:“见闻二偈,欣赏佳句,却难入意境;即‘满意本来意已满,不敢自昧唤满意。’‘当月独照无非有,一把撒却绝古今。’故请指点一二。”能否共同品评一下意境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一见充满禅机的偈语,即知一定源于佛教故事。是什么样的佛教故事,你等可査找参学。就偈义本身而言,显有教化初学之义。虽在教化初学,却含无限禅机,将佛法义理隐于字句之间,将禅行见地隐于意境之后;既有创意,又有新义。创意可善巧表达知见,新义可引人生起好奇。在禅师创意中,有呵责义又在自谦,化人弃慢又不闻声;借景明心又破有相,比喻无常又立话题。在有学好奇中,既可生善心,又明择法眼;既寻善知识,又为明志向。可谓:耐人寻味意悠长,欣赏品评现神形;古今机锋谁家巧,各有千秋能变量。辞藻华美文飞扬,气质高端句内藏;别于风雅另开智,不同格调会法堂。
“满意本来意已满,不敢自昧唤满意。”诸有学人中,在诸有学处,当为有学时,大忌自意满;满意认同感,骄傲易招损,圣贤不敢昧,谦下多受益。在诸法修行中,骄慢为第一失智,是得少为足的表现,是愚痴自损的言行,是万事失败的开始,是一切胜行的隐患。其危害在于,用己知去推论一切未知事项,用书本知识去套用一切实践方法,用想当然去认知不断变化的事物,用世间常理去否定实际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规律。其必然结果是,自找苦吃,自生事端,自我碰壁,自心烦恼。而谦下为第一美德,是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是接近明师善友的诚挚方法,是受教行持的具体展示,是成就道业的有效途径。其益处在于,可得众人自愿拥护赞叹,可调整身心适应不同环境,可及时补充精勤道业所需资粮,可防范心生放逸懈怠于未然。其必然结果是,易于成功,减少挫折,不损他人,利益自我。其实,证悟虚空三昧的修行人,知语业诸行幻化如虚空,不生憎爱,不留痕迹,不执诸有,不见垢染;心如静水,何有骄慢之说,自处谦下常态。
“当月独照无非有,一把撒却绝古今。”学佛人修行道业,是自己的生死大事,证悟境界唯心自明,行住坐卧时身心安稳,他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替代。清净明亮的月光,当空独照不留痕迹,可以比喻禅心,而又不是自心;只能为身见的存在之有,也寓为寂定心光清凉之境;可当无常之身撒手人寰时,却要谢绝古今如常的明月;此身所悟境界,也随之破灭而绝别古今;此身所证功德,也随心识而去又不碍古今。可在当下,修行人虽证悟如此境界,觉知生灭法无常,又可离生灭法有常;但心如死而身还活,尚须依法精进禅行,所学不知止足,直至成就慧德菩提;尚须持戒善行,广积无量福德,直至成就圆满菩提。这就是为师者的良苦用心,字字有义,句句含理;既引领弟子入门,又指导善行功程;既鼓励精进禅行,又加勉守持戒仪。
在末法时代状况下,一些众生耽染无穷,物欲横流,狂妄自大,惑乱心迷,造作恶业,业习加重,逆反正法,不顺佛教;如此不良习气也熏染了少数初学人,于诸事处理及言行交往中,特别要面子而不受呵责,自恃才高而不受教化,依背景大而不肯谦下,养尊处优而不愿苦行等,少有古门宗风,很难从善如流;故见闻如此义理后,应受古人启迪,行持亦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