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佛法的信心
发布时间:2024-11-18 02:45:06作者:法华经全文网问:《信心铭》中的信心大家都有所理解,但是如何才能建立这个信心?这个信心我们是有意识地去建立,还是无意识地去建立呢?
三祖寺方丈宽容法师答:佛法的入门,善巧方便很多,我们把它们归类成两个,一个从相上来入,一个从体上来入;或者说一个从空上入,一个从有上入。达摩祖师把这个叫做二入四行法,二入就是从两个“入”的方法,就是事入和理入。事入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比如说看到佛像悟到禅了,看到弥勒佛的笑容、包容,想到我心要大,要像弥勒佛那样的自在,禅就是自在,这就说明你悟到佛的境界了。
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他的教育核心是什么呢?很多人经常问,佛教那么博大精深,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下佛学的精髓?也有人说在没学佛前看了佛学的两本书,觉得佛学要点已经掌握了,可学了五六年佛后,都不知道佛到底是什么,搞不清楚了。这就是因为你学佛缺乏人的指点,自己学习梳理不出来重点。就比如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就能将佛归纳为五个字“释迦牟尼佛”,释迦是慈悲的意思,牟尼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慈悲心、清净心、觉悟心就是佛教的核心。也可以说慈悲心是佛教的“小学”阶段,学好之后,就进入到佛学的“中学”,中学学的是清净心,中学学好后,升入“大学”,佛教大学学的是觉悟心。
所以说佛是没有名号的,没有形象的,佛的名号就是他教学的目标。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我们的世间成佛度众生,他的名号一定要叫“释迦牟尼佛”,因为我们这世间的众生缺乏慈悲心、清净心和觉悟心,所以不管是阿弥陀佛,还是观音菩萨,或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世间来成佛都叫做“释迦牟尼佛”。同时,任何人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度众生,都叫做“无量寿佛”,都叫“阿弥陀佛”,因为极乐世界的人他们都已经有慈悲心、清净心和觉悟心了。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没有名号,都取自他们的目标。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就想到慈悲、清净、觉悟,这就是禅,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心,就是佛的心,悟到佛的心就悟到禅了。有人说“翠竹黄花皆佛性,山河大地皆如来”,看到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开悟入禅了;又有说“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也是悟到禅了。这些都是从事上来入到禅的境界的。
从理上入禅,是指明白了什么叫禅?禅就是静虑,虑是思虑、考虑,用不可思议的心来参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叫做静虑,叫做参禅。用不可思议之心来参悟,就是打禅机、参话头。又比如从《金刚经》上的知识理论知道了去观想、去感悟,从我们刚刚都学了的《信心铭》里,都读懂、明白了一些禅理,或者克服了很多以往的疑惑。这些都叫理入禅。
从理和事入,而要再深入进去,在佛法中把这境界归纳成四个,也是《华严经》里边所说的四个境界: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第一个境界容易,难就难在第二个,理无碍法界就是把道理弄明白。很多人常说,看几本佛书以后,道理懂了,说这也空、那也空,万法皆空,一切皆空,什么都不在乎了,脸也不洗了,头也不梳了,穿衣打扮也不在乎了,一个袖子长一个袖子短,这个叫理碍。
修行人、出家法师,甚至居士也是这样,说起话来,开口闭口都是佛言佛语,可到他们家里去,卫生不打扫,臭鞋臭袜子到处都是。跟他说的时候,他还说自己用功念佛不在乎这些了,说起佛语来头头是道,谁也说不过他,可他在生活中不打理还不算,他还看不惯别人,自己整天生烦恼,看着别人也生烦恼,别人也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别人。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理碍上明白了些,事碍上却突破不了。在一个团体里边,什么人最让人喜欢,什么人让人讨厌呢,是非少的人,谁见谁欢喜;是非多的搅屎棍,谁见谁讨厌。大家都知道讨厌这个搅屎棍,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搅屎棍存在呢,是因为在这个事相上没能突破。
所以在佛教里的修行难,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愿执空如芥子许,这是空和有的关系,我们学佛从哪里入手呢,就从事上入,从理上入,然后把事理圆融,这就进入到禅的境界、信心铭的境界了。(来源:禅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