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佛教戒律禁止吃荤,就是不能吃肉食吗?

发布时间:2024-03-03 02:45:27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佛教戒律禁止吃荤,就是不能吃肉食吗?

佛教兴起于古印度,几经流传方到中华,在我国汉地大乘佛教之中,肉食是被绝对禁止,出家之人不允许吃肉,在家居士逢初一、十五和佛教重要节日也要禁断肉食。但是在其他佛教派别,比如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大乘佛教、东传日本佛教之中,都没有明确要求佛教徒只能吃素;即使是汉地佛教之中,也有济公和尚这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高僧大德。那么,佛教徒到底能够吃肉吗?

游本昌先生饰演的济公和尚

首先我们来看佛陀明令禁止的“荤”,这个荤字是“草字头”,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叫五荤、五辛,就是大蒜、葱、韭菜、薤(藠头)、兴渠(洋葱)等五种气味浓烈、富于刺激性的食物。据《楞严经》记载:此五种之辛,吃熟的使人起淫心,吃生的使人生怒气,十方天仙嫌弃臭秽纷纷远离,而饿鬼魔王却喜欢靠近,所以求菩提的修行者当断除世间这五种辛菜;《梵网经》明确规定:若佛子,不得食五辛,若故食者,犯轻垢罪。故而,佛教戒律禁止吃荤,并不是禁止吃肉食,而是禁止吃这五种蔬菜和调味品。

佛教戒律明令禁止的“”五荤

佛陀住世的时候,跟从佛陀的比丘、比丘尼沿袭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修行制度,奉行头陀行,每天沿街托钵、挨家化缘、乞求供养,无分贵贱贫富,与众生广结善缘、广种福田。既然是受人供养,当然就不能挑别人给的东西是荤的素的、咸的淡的,有什么就吃得什么,所以在早期的佛教之中,也没有不许吃肉的说法。实际上,在汉译佛教律典中影响最大的《四分律》就规定:除了象肉、马肉、龙肉、人肉不能吃,其余的肉类,如果是没有看见杀生、没有听见杀生、不怀疑是因为供养我而杀生,即“不见、不闻、不疑”的“三净肉”,佛教徒都可以吃。这也是当今南传上座部佛教可以吃肉的依据。

上座部佛教至今仍然托钵乞食

汉代开始,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前来弘法的高僧也都没有不能吃肉的禁忌,在最初信奉佛教的中国人里,很多也是吃肉喝酒的。南朝梁武帝有感于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积极提倡素食,于天监十年(公元511年)颁布了由他本人制定的《断酒肉文》,反复阐明禁断肉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来惩罚饮酒吃肉的僧人,这是汉传佛教不吃肉食的发端。但是据近年考古发现,敦煌出土的唐代文献中,还有寺庙肉食食谱的记载,有的寺庙甚至还有自己的酒厂,说明在那个时候,佛教徒都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喝酒吃肉。

敦煌莫高窟,曾出土大量唐代文献

只是随着大乘佛教的传播,佛教徒要行菩萨道,广度一切众生,既然要度一切众生,动物也在其内,吃了动物之肉还如何度它?而且按照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现在所吃的肉食,很有可能就是前世的父母子女亲族,比如《佛说佛医经》记载:“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

”《梵网经》也说:“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汉传大乘佛教渐渐禁绝肉食。

大乘佛教慈悲的象征——观音菩萨

另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汉传佛教主张吃素而不吃肉,除了宗教理论、宗教信仰之外的原因,还有经济原因。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规定僧人只能靠供养为生,但随着僧人越来越多,必然成为社会、特别是封建朝廷的重大负担。佛教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法难,实质就是封建朝廷拆除寺庙,使出家的僧人回归社会从事生产,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稳固自己统治的行政举措。唐代以后,为了避免再出现“法难”的悲剧,中国化的佛教、特别是禅宗作出改革,由僧侣自己从事劳动生产粮食,不再只依靠施主供养。而寺庙一般建在深山老林,没有良田可供耕种,仅仅能维持僧人最低生活需求,而没有更多的粮食来饲养牲畜和酿造美酒,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断绝酒肉的戒律。

深山之中的寺庙

基于以上两点,汉传大乘佛教自北宋以来,就一直遵循不吃肉食、不饮酒的戒律。济公和尚虽然喝酒吃肉,但是他却留下了偈子:“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济公是修行有成的得道高僧,已然堪破了色空之道、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地步,自然不会为凡尘世间虚幻的酒肉所迷惑,但是众生还没有开悟,仍然需要严守戒律、勇猛精进。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