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修持方法
发布时间:2024-10-04 02:48:48作者:法华经全文网智者大师有感于闻法的人多,证悟的人少,恐怕佛法流于文字知解,无法久传于世。因此,在瓦官寺弘法时,即开始教授禅观法门。三十八岁的时候,驻锡天台山,进一步修持法华圆顿一乘的中道观,并著述修持止观的书籍,有《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门》、《摩诃止观》等四种,详细介绍修持禅定、止观、三昧的次第和方法。今大略介绍如左:
一、五悔与二十五方便
五悔:修禅定的人,在禅观之前,先要于昼夜六时行持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五种法门,使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坐禅时才能免于魔障的干扰。天台宗对于“五悔法门”非常重视,尤其智者大师著作《法华三昧忏仪》、《方等三昧行法》、《请观音忏法》、《金光明忏法》等,将坐禅的实相观法,与礼佛、忏悔、诵经结合在一起,使修行易得三昧。
二十五方便:是天台宗修持止观法门的“前方便”,藉以开发善根,易得正定。二十五方便通于一切禅慧方便。然而,随各种观法的不同,“方便”亦随之而不同。“二十五方便”在智者大师的著作中,如《释禅波罗蜜》、《小止观》等,都有记载,据说智者大师撰写《小止观》的因缘是由于其胞兄身罹病苦,为了兄长的延寿,以及未来佛子禅修的必要而著作,内容说明修持止观禅定之前,要先有二十五种的准备。
以下列出二十五种的方便法门:
具备五缘:衣食具足、持戒清净、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这是修习止观的基本条件。
外诃五欲:消除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摒除外尘的干扰。
内弃五盖:弃除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虑等五盖,使内心不起障碍。
调和五事:调和身心,使之不饥不饱,不节不恣,不宽不急,不涩不滑,不沉不浮。
勤行五法:精进不懈,进行五法,即:乐欲(乐观积极)、精进、正念、巧慧、一心。五悔和二十五方便,都是修行禅定的预备工作,也是方便入门的法要。
二、三种止观
天台宗最有名的修行方法,就是三种止观。止,是停止、止息,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智慧。观,是观想、贯穿,即止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止”,为静态消极的“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要观想缘境、观想光明,为动态积极地再用功,属“智慧门”。此二者如车的两轮、鸟的双翼,是求道者修禅发慧的要门。
修持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每天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安静下来,检讨一天的所作所为。一星期之中,能有半天独处的机会,让身心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整体的计画。一个月,乃至一年,能拨出几天的时间,实践止观法门,使我们的生命层次更上轨道。在生活中,不怕面对复杂、辛苦的事情,由于我们有了止观的功夫,就能转变心境,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或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修持止观法门,有无限的妙用,其方法有三:
渐次止观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有次第的引导行者,由浅而深,渐次进入禅定观心的阶次。
归纳起来可分为五重次第:先皈依、持戒;其次修学禅定;再向上进入无漏道,脱离三界生死;又修慈悲门,以行菩萨道,同时不忘更修观法,破除空、假两边的执着,而证入实相无为道。
不定止观
这是根据智者大师在南京瓦官寺所弘扬的《六妙门》而修习。“不定止观”不分别阶位,有时修顿、修渐,有时更前、更后,有时修真、修俗,或互浅互深,或兼事兼理,乃适应众生根器而开出的法门,但是仍然以数息观为最主要的方法。
圆顿止观
是《摩诃止观》所揭示的修持法门,最初以“实相”为止观的对象,随着解行用力,而到达始终不二、三谛圆融的境地。不同于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的修法,是智者大师晚年在荆州玉泉寺所宣讲的实践法门,也是大师思想、体验最为成熟的著作。
其修持的次第为: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此中所谓的修大行,主要的就是修学三昧,也就是天台另一种修持方法的四种三昧。
三、四种三昧
《摩诃止观》所教示的法门,是最高极致的“圆顿止观”。在此书中所谈到的“修大行”,指的就是“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四种三昧。这四种三昧是天台实践论之中,非常重要的行门。
什么叫“三昧”呢?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将善心“住”于一处而不妄动。以下简单说明:
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依据《文殊说般若经》而修持,以九十天为一期,独自一人,或与大众共同专心一意坐禅,口中称念某一佛名圣号,心意集中一处,观照真如法性。但是所观照的对象,因人而异。慧远大师是以阿弥陀佛圣像为所缘境,常坐三昧是以真如法性为所缘境。实践常坐三昧,能够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
常行三昧:又叫般舟三昧。依据《般舟三昧经》所修的三昧,独自一人,以九十日为一期。九十天当中,不可以盘坐,更不可以躺卧,只准许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行走绕佛,累了只能站立片刻,不能坐下或躺下休息。口中诵念阿弥陀佛圣号,心意观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好。若精进不懈,三昧成就时,能在定中见到十方诸佛显现于前,所以又称“佛立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又可分为二种)
方等三昧:依《方等陀罗尼经》所修持的三昧,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在道场内诵持陀罗尼咒,旋行一百二十匝,一旋一匝,疾徐适中。旋咒已,端坐思维,观实相之理,观毕复起旋咒,如此反覆实行。
法华三昧:依《法华经》所修持的三昧,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修行的方法包括礼拜、忏悔、绕佛、诵经、坐禅等。
非行非坐三昧:可依随自意三昧、觉意三昧修持,不限时间长短,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人数以十人或更多的人共同修持。这是比较适合一般人修行的法门。
四、十境与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是天台宗修持“圆顿止观”,于预备条件的二十五方便修成之后,为正观对象之轨范的十种观法。其观法譬如车乘,能运载众生从生死苦域,趋向涅槃的安乐境界。
观不思议境:观察吾人阴妄的一念,具三千诸法,其相状超越思议分别。其境有十种,即: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萨境。十境,为十乘观法所观之境,又名“止观十境”,或“十种观境”。即:阴入界境: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为作观对象。
烦恼境:针对贪、瞋、痴所起重惑,对境作观。
病患境:因四大不调或其他原因而招感病痛时,观病的病相、病因及对治的方法等。业相境:简称业境。
观以上三相,皆由往昔善恶业的招感、现行,坦然以对,无怖无瞋,无喜无忧。如此明朗作观,其相自然消除。魔事境:因为能观“业相”,并且努力消恶,或招感天魔等外魔的怖畏,用种种方法前来扰乱。此时须以“死”的觉悟作观。
禅定境:“作观”除魔之际,真智尚未显发,若起四禅、十六特胜等各种胜境,此时若耽着胜境,即成止观障碍,故须觉照以观诸禅。诸见境:随观法的渐进,生出“相似真理”的见解,或因闻法而产生“相似妙悟”的智解,此皆偏邪,亦成止观障碍,须以“观诸见”为对治。
增上慢境:观前境而知错误之际,或误以为入“涅槃”,遂起慢心而成止观大障碍,此时须以“观增上慢”为对治。
二乘境:“见”与“慢”静止,又易满足于小乘心志,偏执于“空寂”之境,遂堕于二乘,须以“观二乘”对治。菩萨境:耽乐二乘的偏执心静止后,易产生“藏、通、别”前三教的菩萨境,此亦止观障碍,须以“观三教”为对治。
发真正菩提心:修行者谛观不思议境尚未成功,易起懈怠心,故须发慈悯心,立四弘誓愿,简括之,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善巧安立止观:善巧方便运用止观法门,将心安住于法理之中。
破法遍:以智慧破除对一切诸法的执着心,而获得解脱。
识通塞:意思是说,能清楚认识通往真理的方向,并且了知妨碍修道的原因。如果在“破法遍”中,无法契入“无生”之理,则必须仔细检讨修行的“通”、“塞”,并且努力排除障碍。
道品调适:又作修道品。修行者虽然已经明了法门的通塞得失,但是仍然无法进步时,则必需一一调适,选择三十七道品中适合自己资质能力者,专致力行。
对治助开:在实践行持中,如果生起“障道”外缘,无法开启圆理时,必须藉助“道”的行持,以去除“事惑、烦恼”,例如以修行六度波罗蜜作为资粮,而增加正观的开显。
知次位:修行者容易患的毛病是“未得,认为已得;未证,认为已证”,在境界上生起傲慢心,因而失去功德。所以,清楚明了自己所证的次位,是非常重要的。
能安忍: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对任何顺、逆境界都必须安然不动,才能成就道业。
无法爱:又作离法爱。对于努力精进修持而证得的十信“相似位”,其最后残留的法爱、执着心,都要舍离,才能进入中观实相。
以上所介绍的天台宗实践法门,大多以修持禅定为中心。此外,有一种受持《法华经》的法门,或者诵念经文,或者礼拜经文,甚至一字一拜,恭敬虔诚;或者刻写经文。在称念经文的方法之中,中国佛教方面,大部分礼诵整部的《妙法莲华经》;日本佛教方面,有的却只持诵经名,如同称念佛号一样,不断的称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就是日莲宗。
在各宗派之中,对佛学的义理能建立严密组织,有系统加以阐发的,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天台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的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继而诸祖相承,绍隆宗风,所以天台无论在修行或治学上,都能独树一帜,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