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南传佛教源流特色:严守佛陀已制戒律 绝不随意增删

发布时间:2024-07-27 02:45:22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南传佛教源流特色:严守佛陀已制戒律 绝不随意增删

云南西双版纳总佛寺住持松列龙庄勐与斯里兰卡僧王等(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李保华)

佛教分为三大传承,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这三大传佛教又可以依经典语言而分别称为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产生于中国汉地,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在中国也已流传1300多年。

一直以来,由于传承、地域、语言等方面的阻隔,人们对南传佛教有诸多的解读和说法。有人认为它是原始佛教,有人认为是部派佛教,有人说是小乘佛教,众说纷纭。那么,相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究竟有什么特色?

上座部佛教

南传佛教,因为是由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而形成的佛教体系,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印度之南,故称 南传佛教 。又因其主要流传于南亚、东南亚一带,故也称为 南方佛教 。

然而,南传佛教的规范称呼应该叫 上座部佛教 ,这是南传佛教内部和国际上通用的名称。 上座部 ,巴利语Theravāda的意译,由 上座 和 部 组成。

上座 ,巴利语thera,又作 长老 。依戒律的角度,凡出家满10个瓦萨(vassa,戒龄)或以上的比库,称为 长老 ,满20个瓦萨或以上的称为 大长老 。

在经典中,则把thera作thira解释,其意为稳固、坚固。如南传佛教经典《长部义注》说: 长老,即已达到稳固的状态,拥有作为长老的诸功德者。 《本行义注》说: 长久住立故为长老;又或与更稳固的戒、正行、柔软等诸功德相应故为长老;又或以稳固的最上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诸功德相应故为长老;又或更稳固地证悟称为殊胜、无上、寂静的涅槃故为长老。

部 ,巴利语vāda的意译,直译为 说 、 论 ,即学说、观点、主张的意思,引申为学派、宗派、部派。因此, 上座部 的意思是长老们的观点、上座们的学说。

上座部佛教的源流

那么,上座部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佛陀在世时并没有所谓的上座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没有所谓的 大乘 、 小乘 等区别。当时的僧团在教理、戒律上皆是同一师学、和合无争的,犹如水乳交融,并没有出现多少分歧。

佛陀在般涅槃前非常关心僧团的和合与发展,他叮嘱说,若比库们遵行七法,能够使僧团兴盛而不会衰败,其中的第三条是: 诸比库,只要比库众对尚未制定者将不再制定,已经制定者将不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即戒律)受持遵行。诸比库,如此即可期待比库众增长而不衰退。

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马哈咖沙巴长老在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结集,精挑细选了500位阿罗汉参加,一起记诵和审核佛陀在45年中所教导的戒律与正法。结集结束之际,阿难尊者说佛陀在临般涅槃前曾提到微不足道的戒律可以舍弃的问题。由于与会大众意见不一,于是,马哈咖沙巴长老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戒律受持遵行。

此项决议获得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由于所有与会者都是佛陀的亲传弟子和德高望重的长老,因此,这种代表佛陀本意的长老们的观点就称为 上座部 。同时,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长老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

佛教在日后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出许多学说和部派,但是,作为保守圣者传统、以维持佛陀教法纯洁为己任的 上座部 ,自始至终都坚持一些恒久不变的原则:

1、佛陀没有制定的戒律、没有说过的法,不应添加。

2、佛陀已制定的戒律、已说过的法,不应废除,不应随意篡改。

3、只应遵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所教导的法。

因此,凡是坚持这些观点、遵守这种传统的,就称为 上座部 。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无忧王(Asoka,阿育王)统一了整个印度。他后来笃信佛教,广修塔寺,普施僧众。因此,有很多外道苦于生计,竟自行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冒充比库来接受供养,并且用外道的修行方法扰乱佛教。于是,无忧王从阿厚冈葛山中迎请了摩葛利子 帝思长老前来整顿僧团、淘汰外道。随后,又挑选了1000位阿罗汉比库,在王都巴嗒厘子城举行第三次圣典结集,历时9个月,完整地诵出了《巴利三藏》。

结集之后,僧团作出一项富有深远意义的决定:派出9个弘法使团到印度国内外去弘扬佛法。其中的第八使团由索纳尊者、伍德勒尊者带领到了金地,即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至泰国中南部一带地区。第九使团由阿拉汉马兴德尊者带领到了狮子洲,即现在的斯里兰卡。

由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都位于印度的南方,因此这一系的佛教称为 南传佛教 。当时无忧王所护持的佛教属于上座部一系,因此传播到这些地区并一直流传至今的称 上座部佛教 。

上座部佛教今天主要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这5个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另外,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东部、越南南部,以及中国云南的傣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等地区,传统上也是上座部佛教流传地区。从19世纪末开始,上座部佛教传播到欧美澳等西方国家,并有持续发展之势。

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比较起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富有特色。

■只尊奉释迦牟尼佛

汉传佛教信奉诸多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祖师、诸天鬼神等,例如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藏传佛教则有更庞大的神佛体系,除了诸佛、菩萨以外,还有金刚、明王、度母、空行母、各派祖师、护法神等等,多不胜数。即使对于佛陀,也有法身、报身、化身之说,如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认为释迦牟尼是 化身佛 。但是,当我们走进南传佛教寺院,会发现只供奉释迦牟尼佛。因为上座部佛教只礼敬、尊奉历史上的果德玛佛陀,并视其为导师,不崇拜菩萨、祖师、护法等等。

■只依《巴利三藏》

汉传佛教的经典总汇叫《大藏经》,里面除了收录小乘三藏之外,还有大量的大乘经典,诸如《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楞严经》等,此外还收录了历代祖师大德撰写的名目繁多的论典。而上座部佛教所传承的经典,是在公元前3世纪无忧王时代即已定型的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解释这些圣典的义注和复注。在数量上,要比汉传经典少之又少。

《巴利三藏》是在所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共同尊奉,并且没有争议的权威性圣典。

需要指出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2300多年,不曾出现过一位祖师,也不曾出现过任何一个因为倡议殊胜教法而另立的宗派。假如有佛教学者或历史学家想撰写一本所谓《南传佛教思想发展史》之类的著作的话,他可能会发现有关资料将异常缺乏,以至于不得不回来研究《巴利三藏》及其注释。当然,上座部僧团也存在着一些派别,但那也只是在持戒松紧等枝末方面的分歧,在经典与教理方面还是一致的。

■使用巴利语

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使用的经典语言是巴利语。 巴利 (Pā1i)原来并非语言的名称,而是 圣典 、 佛语 的意思。巴利语属于古印度马葛特一带地区的方言。佛陀在世时,这一带地区所使用的语言叫马葛提语。后来,以马葛提语为载体的佛教经典传到了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虽然这些地区原来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为了表示对圣典的尊重,当地的长老比库们不敢随意改变佛陀的语言,于是直接用马葛提语来传诵经典。直到现在,比库们在诵经的时候,并不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是用巴利语。因为圣典叫 巴利 ,于是记载和传诵圣典的语言就叫 巴利语 。巴利语的特点是发音清晰,韵律动听,即使不用刻意吟唱,念诵起来仍然如歌曲般优美动听。能够把佛陀讲经说法的语言基本保持不变,不能不说是语言发展史上的奇迹。

■注重戒律细行

讲到持戒,有些人认为要入乡随俗,可以不必拘泥小节,所谓 随方毗尼 嘛。然而,上座部佛教却强调,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是修行的基础,如此,上座部佛教有许多看似不合时宜的现象。比如:僧人身上所披的红褐色、黄褐色的袈裟,必须按照《律藏》的规定进行裁剪、缝制和染色,它保留了佛陀在世时的服装式样。如此,见到僧人,就犹如见到佛陀在世时的圣僧团一样。有长老曾自豪地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服装像我们身上的袈裟那样,保持了2600年不曾改变。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座部僧人仍然过着托钵乞食、离非时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邀请法、着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律制生活,这正是他们严持戒律、注重细行的修学态度的结果。

■禅修次第清晰

上座部佛教难能可贵之处,是它完整地传承了佛陀当年所教导的一整套止观禅修方法,严谨系统,次第分明。禅修者可以通过专注呼吸等方法修习禅定,证得禅那后,借助强有力的定力来培养观智,观照名色法(即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次第成就16种观智,乃至今生证悟道果涅槃。虽然佛教流传至今已有2600年了,但人们仍然能够依照这些方法,来体验各种不同层次的修行境界。

■教化社会

许多人一提到上座部佛教,自然会冒出一句 小乘佛教 。他们认为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是证阿罗汉以求 灰身灭智 ,做 自了汉 ,不发菩提心救度众生云云。这是对上座部佛教的误解。

上座部佛教认为,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义务。但想要度化众生,自己先须学有所成,修有所证,即先度己后度人。

在现代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南传佛教寺院都是当地儿童接受文化和品德教育的学校。上座部僧人既是知识的代表,又是积累功德的对象及社会道德的倡导者。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地区,几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区,佛教的影响无所不在,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人生趣向等方面。即使在今天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上座部僧人到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监狱等地弘法教化是司空见惯之事,许多寺院还经常举行各种弘法、禅修、星期日学校

、社会公益等活动。上座部僧人自古至今在维持传统、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原标题:南传佛教的源流与特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