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佛教框架体系(三)
发布时间:2023-11-22 01:34:25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佛教框架体系三
前启提要:第一部分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佛;第二部分是要清晰佛法到底在做什么;第三部分就是怎么做了。学佛既然是成就为佛的,佛法既然是成就为佛的方法,那么我们从因地到成佛的果地,要如何做才对呢?前面给出了“觉行圆满,理事圆融,圆满身口意,破除无明成就正等正觉。”可是说句实话,如果佛法我们理解到这里没了下文,这是蹩脚的、是不清晰、不通畅的,因为只知道佛法是什么,却不能指导当下的自己要去做什么,这个知道和不知道没什么区别,这样水平的觉悟和没觉悟是一样一样的。
以证印悟。
佛法最有力量的证明,不是我这句话和某句经文完全匹配、文字都一样,而是我们能不能在佛法里找到对治当下痛苦烦恼的方法,并去坚定落实,从而获得效果。佛法的有力证明,不在于雄辩、不在于你说的多有道理、也不在于我把佛法研究的多透彻,这都是摆设,最后必须落在实处解决问题,若不能解决问题,佛法无用。不是佛法没啥用处,而是我们没用明白,就像一个工具很好用,可是我们不会用,把好工具也用浪费了。
有情皆需佛法润。
我们在学佛过程中有一个什么样的企图求索、有一个什么样的愿、有一个什么求?这才是基础动力,这也才是佛法最应该有效果的地方。在第二部分我们提前说到离苦得乐的两个利益点,这对有情众生几乎是大小通吃的;只有少部分众生是不受苦也不求乐,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众生不这样。人生有三苦:行苦、坏苦、苦苦;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汇、五阴炽盛苦;世界有成、住、坏、空;世界里的众生必然也要经历同样的命运。所以离苦得乐是一切有情众生学佛的最基础动力。
世事示无常。
只是很多人近视眼,不去看会发生什么,导致两眼一蒙,随着感觉混日子。待到了诸苦如期而至时,才叹息悔不当初,这就没啥用了。我们看一看周围就能看到未来是什么样的,看看老年人的状态,就知道自己老时也会如此艰难;看看有病有灾的人的痛苦烦恼,会知道自己有病苦时也会如此难过,这事其实挺简单,只是很多人不会去这样思维、不会推己及人、不会用换位思考来分析。
回归的障碍。
从因地发愿成佛,到果地究竟成佛这中间有很多阻碍,我们都知道的有见思无明的见思惑、有尘沙无明的烦恼障、所知障、还有根本无明的遮蔽;再细说有四十一品无明;有分别、妄想、执著;有五利、五钝的错误见解,这些都是横在中间的拦路虎,能去得掉一个就进一步,去不掉就卡在那里不能前进。所以摆在我们最前面的就是五利、五钝这十种错误见解,其中以五利最犀利,也是我们最容易发现的,分别是:贪、嗔、痴、疑、慢;而五钝就不容易发现,分别是:身见、边见、邪见、进取见、戒进取见。或许很多同修对这十个不甚了解,只是听贪、嗔、痴最多,这三毒不是全部的障碍。
法门如药。
于是佛法里的种种法门,其实就是针对这些中间障碍而来,有烦恼就有对治的法门,就是有针对处理的方法;没有烦恼,这方法就没啥用。就像有病的人吃药,没病还继续吃药吗?再好的药,他没有病也不会整几个吃。同理佛法也是这样,你有烦恼,才有佛法的用武之地;我们没烦恼,没佛法啥事。所以这些法门中很多是阶段性的,这个阶段你可以用,过了这个阶段就要用下一个,或者其他的什么;也有可以一路用到底的法门。
智度生死以戒为基。
我们最应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烦恼就是生死烦恼!也就是我们还在生死轮回中,解脱生死轮回是最大的一个阶段目标。要清晰全面地解决生死,就要知道生死怎么来的,这是智信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解决生死问题上有阶段手段,也有直接手段,其中阶段手段是持戒,你持好五戒、十善,可得人、天身,可以再入善道,有福报继续修持,这是阶段性的;也有直接的,比如禅定,经过专业练习和长时间的保持,在禅定中突破生死界限,破掉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成阿罗汉,这就是直接出轮回了。可是成阿罗汉或许很难,或许要很久的努力,而现在人是快餐时代,专研的精神不好,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定力,以此状态走这条路,无异于自寻死路。在所有的修持中持戒是必须做的,戒律清净随后的种种进程会有很好的保障,若戒律不清净,随后的进程就常常有阻碍;如果修持没出轮回,若戒律持守得好,还能得人天身,有福报继续修,这是最低的学佛保障。
直曲二路。
可是从近期很多学佛人的下场来说,不要说投生善道,能不落地狱就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为什么呢?根本原因,不能只说修行不得力,还是对戒律太不放在眼里,这个基本的保障没拿到手,就像你连给养都不拿,就冲进大沙漠一样。所以禅定这是一条所有修行中最快的路,也因为太快反而是险路,就像爬一座山,最快的线路一定是最危险的,而那个步步为营的路线一定是最慢的,所以走什么样的路,会有不同收获,乃至不同的路有不同的走法,至于能不能走到终点这就很难说了。走快了会掉道,走慢了又有被无常提前挂掉的可能,于是到底如何走?各位自己思维。
净土方便。
在出轮回上,净土法门横空出世,对我们来说是大好事,这不需要我们非得走通五阴境界、破五十阴魔、破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不需要我们有一丁点的修行证量。可是从唐宋净土兴起到现在,虽然理论上说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可是从实际效果上看,却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人太聪明了,太爱耍小聪明,就算净土法门那么简单,也必须去落实真信切愿,不是靠小聪明天天有嘴无心的念几声佛号就能出轮回,就能往生极乐的。学佛的路其实就是针对自心的,自己不真诚,言行再谦卑、低调,都是傲慢骗人的。所以不管走直接出轮回的路,还是曲线往生极乐的路,出轮回都必须是真心才可以走通。
方法。
一、转烦恼为菩提。
强调完必备心态,我们要探讨方法。佛教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有名的,从最开始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开始,就是为解决问题而来。于是我们有痛苦,就要去对痛苦做观察,去分析痛苦形成的原因,然后找到方法去解除促成痛苦的因素,这就是见道的方法,这就是苦集灭道。如果能把这个方法推演,遇到烦恼,就去分析烦恼是怎么来的,找办法去解决掉烦恼,这就是在正道上,这样的烦恼是般若智慧、是菩提、是解脱;如果不能解决烦恼,烦恼就是烦恼,才不会是菩提,才不会生发般若,更不会促成解脱的。佛教里大量大量的这类方法,可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心态不对,这些东西运用不了,成了摆设。其中当然最最有名,也最最容易解决问题的就是因缘法,一切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因和外在的缘,二者互相促成形成的结果,所以找内因、找外缘都可以解决烦恼,只是外缘的总量可以很多,而找内因就更容易,所以因缘法解决根本的落脚点在于内因;快速见效的落脚点在外缘。
二、例观推演。
佛教里有大量的观法,这些观法并不是一定要有天眼才可以去运用,而这些观法其实应该是心法,也就是你的心应该如是思维,你应该顺这个方向去思考,这样就可以运用佛教里提到的大量大量的观法,从而帮助我们从当下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比如无常观,如果你有执著,你对某事看不开,我们去做无常观,发现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那么你执著的那个事物,就应该是必然败坏的,你还烦恼什么呢?
比如因果观,我们承受某不顺境界,这是过去自己没干好事,现在也没干好事,过去干坏事是主因,而现在没干好事是外缘,外缘帮助主因生发,所以一个不顺出来了,自己才是始作俑者,怪不得别人,你还有什么烦恼?
比如空观、比如不净观等等,这类的方法是非常非常多的,可是我们很多学佛人真的不会用啊,为什么呢?因为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了解、对佛教只是一腔热情,这不行的,热情会被耗尽,得不到真实利益和收获,这热情就会成为仇恨。就像四禅四天人,前半生二百五十大劫在禅定境界,后半生在咒骂佛陀,自己不读经,不知道佛陀说的这些路程阶段,不能怪佛法不灵。
三、九字纵横。
为方便大家理解佛法,我过去列举了九个字“闻思修、信愿行、戒定慧”,以此九个字去理解佛法、去阅读佛经,会有一些收获,也会发现当下要去行做什么。在理事通融上有闻思修;事上有戒定慧;在根本上有信愿行;如果非要加理上体相用,就成了十二个字。可是体相用不大方便初学来用,所以就很少提。
四、圣俗二谛体相用。
我们说一下这十二个字都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若我们想理解佛教经典的真实境界,必须要学会体相用,从而要有圣俗二谛的分开,形成了二副体相用。也就是在圣人角度的体相用,和在俗间的体相用是不同的,所以讨论这个就非常辛苦,要不断的变换角度,两个都不能偏,不能独占其一,如果只站在圣人角度理解体相用,对俗人的我们没有指导作用;如果站在俗谛说体相用,又不能尽解佛法深奥。体相用在于帮助我们通理的,也就是若我们想弄明白佛法到底说的道理是什么,不会用体相用,佛法肯定研究不明白。
五、信愿行。
这是修行的三个基础。一切信仰没有信是不可能成就的,学佛是这样的,乃至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就像一个电器,你不相信他可以有用,就算理上完全没问题,可是事上你也不会去用这个电器;于是需要别人给你演示,你一看,哦可以这样,你的信力上来了,相信了才会去使用。
愿,这是每个有情众生最最宝贵的力量,是每个众生能扭转生命走向的唯一高效能源,在所有的种种力量中,其他的力量都讲求平衡、对冲、客观等等,而只有愿力,可以无休止的存在、可以无限量的激化、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行,通过行持去落实信愿。就像念圣号,就应该是在念经,什么意思?你的这一句圣号里,应该把经文中对此佛菩萨的感情全部念出来,所以一句圣号里的感恩、感动、震撼、毛发悚立完全可以落实的;而我们念圣号做不到这样的效果,其实是对经文不理解,对此佛菩萨的圣德不清晰,你念的没感情,也没用心。
信愿行这个匹配可以说是万能的,是修行的基础之基础,你信什么、愿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行的是什么。就像大人对孩子说“这糖你不可以吃”,结果一会大人自己吃一个,孩子看到了也会偷偷去吃。行做了什么完全反应出信愿的基本状态,而净土法门强调信愿,如果我们真信切愿,这个行持不用别人叮嘱,自己会牢牢不放的坚持去做;如果反过来只强调行,却不能用真信真愿,这个行就是装模作样糊弄人了,所以佛教里强调行,却是在信愿的前提下,而不是抛开信愿单说行持的。
六、戒定慧。
戒定慧算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这是三无漏学,一切诸佛皆说此法。持守什么水平的戒行,就会获得什么样的保障,在禅定中会获得对应的影响,戒是基础,定是手段,慧是结果。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定上讨论的,基础并不复杂,也不多样;而我们烦恼痛苦不同,适用定的手段就不同,最后都会彰显慧,这是一个整体的法门,也就是通过这个路程可以到达智慧这个结果上。至于获得什么智慧就又要反推,以什么戒为保障,以什么定为手段了。所以戒定慧是落在事上的、是行持上的。
七、闻思修。
前面的体相用是理上的,信愿行是基础上的,余下的就是一个闻思修,可以贯彻这些,把这些全部通过闻思修贯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当提到闻思修可以贯彻的时候,是否有同修在想如何去做呢?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这是一个闻了;然后就去思维要如何做呢?这其实已经在激发我们求索的愿了;在这个思维里,就要看各位能不能信了;能信就会想用什么手段去落实,不能信就会止步于此。
所以在闻思修的带动下,可以贯穿全部方法论的部分,你听到这句话,是否想着:我也想贯彻全部方法论,知道佛法的总纲领?信不信啊?信了,才能讨论愿不愿;不愿意,会有不愿意的行产生;愿,会有愿的行产生;于是愿的人,就会想再多看几遍,我要学会他;不愿的人就会走马观花,不会再去看第二遍的,看第一遍都是浪费时间。
八、愿为枢纽。
愿在其中是否能激活成为分水岭,不愿的人就不能跟随前进了,若我们都愿意获得这个方法,去掌握贯彻佛法的方法论的总纲领,就要思维这个东西怎么达成?进入到思中,也就是应该进入到观中,也就是应该进入到对这个事情的观察中,从而四圣谛可以用、十二因缘可以用、无常因果可以用、空观三法印可以用、四观、不净观、十六观都可以用了。
到这里已经走过了闻、思,走过了信、愿,最后就是找到方法去落实,差修和行。于是修和行,又完全落在戒定慧的具体方法中,这就是一盘大棋。于是对于经文佛法,我们能不能理解其中的点滴?可以用这九个字的方法去深入进去,以闻思修来带,如果能激发愿,就肯定会落实到戒定慧的行持上。
于是有人有病,戒应该做什么?
先要把肉类戒了,对不对?先要做出一个基础状态,持了五戒;然后再讨论是去放生、还是去护生、是去做善、还是布施、是念经、还是印刷建造?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类到定上了,你做了这个印刷的事情,做多少够啊?你去放生,放多少才对啊?你去念经,念几遍才行啊?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念五千地藏菩萨圣号就可以有效,而有人五百部《地藏经》没效的原因。做这些事情,真的是看数字多少吗?咱们堆数字玩就可以了吗?用心多少啊,激发的愿是什么状态的啊?这都会决定使用的方法效率如何的。所以我们学佛,真的不是差在方法上,如果说差,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差在心态上,也就是用的心态不对,自然会收获不对的结果,种假种子,怎么可能有真收成呢?而有的人心态太急,就算种下的都是真种子,还没发芽都被他从土里挖出来,急着看结果,就是不肯去浇水,不肯给他发芽成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方法我说归类到定上,不是说入定,而是借用定的坚持。
小结:我们用三天的时间,大体近六个小时粗暴的分享了《佛教框架体系》的三大块内容。本次的内容更多还是强调心态上,在方法上列举了九个字,可以适用初学同修一窥佛心,若是老参就可以加体相用去理解佛法深奥了。不过如果各位对自己有个明确定位,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在其中找到方法,在经文里找到对治手段,去坚持落实,这就是学佛的正常进程了。
当我们分析完佛教的部分,就要返回头剖析自己,到底要去哪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到底自己的根基水平如何?这就决定了,我们适用什么方法,暂时不适用什么方法,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糊涂账了。
也希望我的这些唠叨废话,能对各位跟随的同修有一点点帮助,当然希望各位真的跟随,就会懂得三部走、三位配合到底在做什么。这一生能接触到佛法,别人学的怎么样,那是他的宿世因缘,我们要如何走这条路?这才是切己的重要问题。我一直强调佛教支持智信,不支持迷信,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明白佛教会带给自己什么,就懂得佛法真的是万金油,是万能钥匙;会不会用,全看各位的了,别人帮不上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