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德行之本,为人不尽孝道必有灾殃
发布时间:2024-11-28 02:48:11作者:法华经全文网孝是德行之本,为人不尽孝道必有灾殃
父母呼与命,子勿缓!父母教与责,子宜听!
【弟子规原文】:
父 母 呼 应 勿 缓
父 母 命 行 勿 懒
父 母 教 须 敬 听
父 母 责 须 顺 承
原文的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回答,父母向你交代事情的时候,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迟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我们应该恭敬的聆听。自己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我们应当顺从地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那样是大不孝。
佛经里讲;父母亲是我们最大的恩田,如果你不去孝顺父母,就得不到现世的福报,事业不顺,家庭不和,没有知心的朋友与你交往,你的孩子不听话,还会经常忤逆你,跟你对立,这都是因不孝顺父母而恶性循环的果报。孔子在孝经里讲的更经典;“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意思是说不爱自己亲生养育你的父母亲而去爱他人,那是违背常理的道德,就算你说是真的,那也是虚假的,是有目的的爱。像这样的人很可怜,是非不分,真假难辨,脾气暴躁,心灵彻底扭曲,疾病缠身,烦恼不断。
那怎样我们才能做到一个合格的子女呢?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就很好地说明了孝的真谛。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子女以很丰厚的生活补助奉养父母亲,这个能不能算是尽孝心呢?”孔子当下否认,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呼?”如果子女对父母亲没有恭敬之心,那么赡养父母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怎么能叫尽孝呢?因此,孝的重点是需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亲情之道都是以爱敬心为起点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结合在一起,当一个人在家里养成了一种对父母持有一种温和柔顺的态度与恭敬的心里后,将来进入社会,与人相处时,这种修养一定会引起别人对他的重视和尊敬,这种恭敬的心就是他幸福与成功的源泉。
古圣贤们和现在的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是一样的,心灵纯洁,没有一点瑕疵,玲珑剔透,但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对长辈的孝顺恭敬的行为所熏染,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这就是言传身教的良用。所以,圣贤们不仅熟读诗书,知书达理,还孝顺父母,有爱兄弟。
【一日禅,感悟人生】
三国时期有个非常感人的故事,“王裒[读pou]泣坟”就是孝道的真实体现。
三国时候,魏国有一位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德都非常的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入朝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与名利的诱惑,不为所动,一生没有做官,而以教书为生,父亲死后,王裒就与母亲相依为命,王裒对母亲也是体贴入微,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吩咐的事情都小心翼翼地去做,他将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亲一人身上。他的母亲特别害怕打雷,每逢雷雨的天气,他便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坐在母亲床边,握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多年后,王裒的母亲去世了。他将父母合葬在一处,内心悲痛万分,虔诚恭谨地受丧尽孝,且天天早晚都到父母坟前祭拜。他惦记着母亲害怕打雷的事情,每当雷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他便狂奔到父母的坟地,跪拜,哭诉;儿子王裒在此,母亲你千万别怕!别人看到以后都说,王裒是个大孝子啊!母亲死了还会在雷雨天去母亲坟前跪拜,可想而知,父母在世时,肯定更会呼而必应了!可见一个人的孝心孝行,他不但能感动天地间万物,更作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树 欲 静 而 风 不 止
子 欲 养 而 亲 不 待
意思是一棵树本想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风总是不停地吹。使树厌恶这风的吹动。前面是个比喻;父母在世时我们要尽到做子女的孝道,不要等到父母离开人世间了才想起应尽的孝道没有去尽力的做。记住
;“这是世界上后悔药是买不到的,要想吃后悔药不如现在吃孝心丸”。尽孝心,顺道法,随顺父母,子女对待父母一言一行都要有一颗恭敬的心,父母的教导与责备,都是为了子女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子女应当顺从的接受,古人说,可怜天下父母亲。父母爱子女,绝不会害子女,我们应当感恩,长存孝顺之心。【增广贤文】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自然界的动物都会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那么我们更要有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孝行。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纵使母亲活了一百岁,八十的儿子在母亲眼里依然还是小孩子。当子女的内心能感受到一位为人父母的辛苦,辛劳时,子女就绝对不会讲一句忤逆的话,更不会讲不恭敬的话,而是一辈子报答父母的恩德。因为有这份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母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所以很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自然而然“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汉高祖刘邦从小就十分孝顺,即使后来做了皇帝仍然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每次见到父亲刘太公,都要恭敬的磕头行礼。后来,刘太公觉得刘邦贵为一国之君,每次见到自己都要行叩拜之礼,有失皇帝的尊严。于是,当刘邦又一次探望父亲时,刘太公就随同所有的仆人一同在院子里迎接他。刘邦见父亲如此,大惊失色,连忙执起父亲说:“父亲大人,快快请起,哪有父亲拜儿子的道理啊,这不是折我的寿吗?”刘太公恭敬的说:“你贵为一国之君,我只是普通的臣子,哪有君主拜臣子的道理!”刘邦听后,无可奈何,反复思虑以后,颁布一项法令: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太上皇不必对皇帝行君臣之礼。自此以后,各朝各代都沿用这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