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藏族人的百科全书,用宝石勾勒的佛
发布时间:2024-09-10 02:47:18作者:法华经全文网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赏唐卡,是2017年6月,在北京饭店,原本是计划着能去热贡亲眼看一看唐卡画师们作画的情景,而在那趟旅程开始之前,我无意中得到北京饭店正在举办“热贡艺术全国公益巡展”的消息,便先去北京饭店观摩大师作品了
唐卡的珍贵性
很多人认为,一幅唐卡之所以昂贵,很大一个原因,是它的绘画原料多来自于天然宝石。青金石、孔雀石、朱砂,这些自带艳丽色彩的矿石经过清洗、研磨等一系列调制工序,才能成为绘画唐卡的颜料。但其实,用料珍奇只是唐卡宝贵的众多原因中很小的一个,在“热贡艺术全国公益巡展”上,一些画师们会向观众介绍自己的画作,一幅近成人高的唐卡,从打稿、勾线到最终完成,可能要耗费至少一两年的时间,而若布景细密庞杂,大小佛姿态繁复多样,为了一幅画,日日勾笔,连续三五年,也不是少见的事情。更何况唐卡多半画佛,非工艺精湛者不得为佛开眼,这意味着我们作为普通观众所能看到的唐卡,都是对佛学有所领悟的画师之作,其中智慧心血,非金钱能衡量。
唐卡,被人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其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
在内地的艺术馆或者展览中,如果看到唐卡,其题材大多与宗教有关,莲花生大师、黄财神和吉祥天女……即使你从未了解过藏传佛教,也能从传统的唐卡中看到有关这些神的故事。但是如果你去青海或者西藏,你会发现流传在藏地民间的唐卡,或当地博物馆中展示的唐卡,很多都是在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藏王,甚至是按照独特的藏历法的推演下,整个世界的诞生历程;而有的,甚至涉及医药,藏医引以为傲的解剖学也通过绘制人体骨骼构造而在唐卡中有所体现。
一幅唐卡,若真精细勾描,其中景象人物成神韵,那么称赞它价值连城,一点都不为过。
唐卡的绘制
唐卡的画风,最早是受尼泊尔风格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的大量传入,藏地大兴建寺修庙之风,当时寺庙内的壁画、塑像等都由尼泊尔和中原的画家、雕塑家所塑绘。
自此之后,唐卡随着佛教一起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发展,不仅形成了不同的画派,还诞生了数不清的杰出唐卡画师。2017年在北京饭店展示的那次唐卡展览,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热贡艺术展览,现场共展出唐卡、雕塑、堆绣等热贡艺术作品218件,汇集了包括西合道、斗尕、娘本、更登达吉、罗藏旦巴、夏吾角等66名热贡艺术国家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传承人、民间工艺师的精美作品。
除了在各地参展的画师之外,目前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还有不少关于绘制唐卡的培训学校,一些有名望的唐卡大师也会自己在家招收学徒。2017年夏天,我有幸参观了一位唐卡大师的家,除了常规的起居室、佛堂之外,庭院中还有一幢格外显眼的玻璃房,学生们架着大大的画架在屋顶上画画,白天,高原的日光照射下来,充足的光线为辨别颜色带来便利,若实在天气冷,就再进屋去。
如果有幸能亲自观摩大师绘画,细心感受,你会觉得他的周身氤氲着一种兼具了僧人的气定神闲和艺术家的气韵游哉的“气”,静静看下去,仿佛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酥油灯幽然的摇曳中,一切静止下来,只有碳素笔接触在画布上,发出簌簌的声响
唐卡画师把唐卡绘画绘制唐卡按照严格的步骤进行,选软硬合适的浅色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固定好之后,将画布进行上胶和打磨,矫正画布,正其经纬。接着,才开始正式的绘画部分。
1. 打线:画出主要的定位线;
2.勾草图: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
3. 上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
4. 勾线: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
5. 开脸:开眉眼包括画眼睛、嘴唇、鼻孔、手足指甲等,是唐卡绘制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败,往往取决于眉眼开得是否成功。所以部分老艺人将开眉眼的功夫当作绝技,单脉相传,不轻易示人。按传统习俗,开眼要选良辰吉日。开好眉眼,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预示着一幅唐卡的最终竣工。
我不知道在北京什么时候还能看到一场盛大的唐卡展览,但是很多电影里都说,一辈子能够真正画成一幅唐卡,是一件积累功德的大事。
唐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宗教价值,而如果你有幸目睹、观摩或者供奉了唐卡,一定要好好珍惜它,因为一幅好唐卡,不仅体现着画师的精湛技艺和高深智慧,还凝聚着在西藏这片土地上历经千年仍然留存在人们心中的文化瑰宝与艺术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