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主要论点研究(王文雄)
发布时间:2024-10-26 02:49:13作者:法华经全文网大乘佛教主要论点研究
王文雄 大乘佛教的本质主要在于中观及唯识,中观思想见于阿含经的中道、般若经、金刚经、中论、七十空性颂论等,主要在说明一切的存在是因缘所生,所以没有长久不变的物质。在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更深法者,以大乘法说以因缘相。如中论说:“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 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所以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又说:“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所以知无生”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又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余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自无”所以他亦无。何以所以,“有自”所以“有他”。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所以。若无因而有万物者,是则为常,是事不然,无因则无果。若无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则十恶五逆应当生天。以无因故,经说十二因缘,是事有所以是事有。何以故,因诸法从众缘生,所以“自无定性”,自无定性所以“无有有相”。 唯识思想主要见于华严经、解深密经、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等,其目的在说明如何断“我、法”二执,如百法明门论正文开头说:“一切法无我”;又于最后说:“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人)无我、二法无我”,人生若执于色相和心识即起烦恼。弘一大师在切莫误解佛教的演讲中曾说:“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后所得的结果”。“我”空了烦恼障断除:“法”空了所知障断除。我空之后即生死解脱;法空之后即不住涅槃。我认为这是心经:“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最好解说。是众生入佛知见与修行成佛道的法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是说明我空的境界,用以断除烦恼障。又了解烦恼即菩提与生死即涅槃的无上正觉,便是说明法空的境界,用以证入非空非有,不落两边的中道妙理,所谓“离名言相、离心缘相”才能究竟真理。 天台摩诃止观之正观也告诉我们,修福修慧首先要了解心动过程,所以在“观阴入界”有很长的篇幅。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做佛”,首先我们要了解是心做佛。所谓百法,第一心法八是造十法界的主人;第二心所有法五十一是与心法合作造十法界的运作法;第三色法十一也是与心法、心所有法合作造十法界的运作法;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不与心法、心所有法合作而无色相有生灭的法;第五无为法六是无生灭的法。百法告诉我们心是如何的在作用,也是教导我们如何修持清净心,去恶从善做我们自己真正的主人。让我们去除百法中心所有法的贪嗔痴慢疑睡六种根本烦恼和所起如忿恨等的二十种随烦恼,而以愿心起十一善心所,行舍摩他、七觉知、八正道以去除智慧的障碍,及清净心的真如主体,作自利利人的大事业。真如主体是清净心也就是一真法界,世间的万象也都是究竟真理的一部分,禅宗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主要目的是教导我们了解缘起(空)的道理,要我们空去我执的烦恼障及法执的所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