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
发布时间:2022-04-11 20:17:34作者:法华经全文网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1)
蓮宗六祖宋杭州永明延壽禪師
请掀开论文,请看文句。“汝还知永明四料简,所示禅净有无,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弥陀化身,岂肯贻人罪薮,谤正*轮,疑误众生,断灭佛种乎。彼曰,永明料简,语涉支离,不足为法。何以言之,彼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若如所说,则今之禅者,类多皆看念佛的是谁。又有住念佛堂,长年念佛者。彼皆现世能为人师,来生即成佛祖乎。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法。”
好,先看这一段。正宗分我们现在讲到第三部分“决行疑以利修”。在昨天的讲述当中,对教和理的怀疑做了一个断疑生信的工作。那么教、理问题的解决最终要落实在行持上,“行”就是修行方法的抉择,怎么样才能达到了生脱死、到达成佛宝所的目标,这是非常具有关键意义的事情。论主呢,在这里想特别拈出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为这个上座比丘来抉择修行方法,也借助永明延寿大师作为禅宗的祖师又作为净土宗祖师二重身份资格,来为末法的众生指出一条真实解脱的道路。
永明延寿大师在我们教内享有崇高的声誉。禅宗“一花开五叶”,其中法眼界是五宗之一,永明延寿大师是作为第三代祖师——法眼宗,第一代是清凉文益,第二代是天台德韶,第三代就是永明延寿大师。那么,永明延寿大师又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早年出家之后,就在佛面前拈阄来决定他到底弘扬什么:是一意弘扬禅宗,还是净土?最后七次抓阄,都是“万善同归净土”。所以永明延寿大师以后就以禅宗的祖师的身份来修净土法门——上品上生。
当时有一位比丘——有这么一个公案——他被阎王爷误拘到冥府,结果在冥府发现阎罗王每天都要向一个比丘的画像顶礼——很虔诚。最后就问旁边的那些冥官,就问这个阎罗王顶礼的是谁,旁边的人告诉他,顶礼的是永明延寿大师。一般的人都要到阎罗王那儿报到,惟有永明延寿大师没有去,直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阎罗王对他非常推崇,每天设像礼拜。
在禅宗的这种消息境界方面,永明延寿大师登峰造极;在净土宗的这个念佛求往生上,得到上品上生。也就是他在禅、净这两宗上都是到达了最高的这种境界,于是以这样的禅、净二宗祖师的资格,他是别具慧眼,所作的像《宗镜录》、《万善同归》、《心赋注》。包括这个发愿文都是非常精辟的。雍正皇帝对永明延寿大师非常推崇,推崇到什么地步呢?说他是自释迦牟尼佛之后的第一人——推崇到这个程度,雍正皇帝还给《宗镜录》做了一个简本的节选。
印光大师在这里提出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也就想以永明延寿大师在教内的德望以及他的修证的这种慧眼,来把净土法门的殊胜以及禅净两者的利益得失为现代的众生展开。这个四料简就叫禅净四料简,料简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一种法门的这种比较、分析、选择这样的意思。论主就跟上座比丘说:“你是不是还了解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所开示的禅净以及有禅、有净这四者之间的利害得失乎。”那四料简就是谈这个事情:禅净有无,利害得失。为了对四料简的这种可信度加强,论主直接表明永明延寿大师不是一般人: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些净土宗祖师很多都是由本垂迹不可思议的这样的一个来历。那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但佛是大慈悲的,他不可能给众生留下罪过的这种后患,也不会去诽谤大乘圆顿的正*轮,来贻误众生的法身慧命,来断灭佛的种子。用这句话告诉上座,这四料简是永明延寿大师——这个阿弥陀佛化身,为众生留下的这种昏夜的宝炬、苦海的慈航。
谁知道这个上座比丘,他却有他的见解。上座比丘不这么认为,他很轻慢地说:“哦,永明延寿这个四料简,语言都支离破碎啊。”“语涉支离”代表什么?这个四料简没有逻辑性啦,没有道理啊,不足以来给我们以法上的依据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上座比丘眼里,这个四料简他的评价是“语涉支离,不足为法”——很轻慢。那么这个话现在还有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有些参禅的人甚至说这四料简是伪造的、不真实的。
那这上座比丘为什么这样说?他还是站在一个——第一,不了解四料简真实的意思;第二,是站在他禅宗的立场,他有一个偏见。那么这里提出四料简其中一个: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这是其中一个偈子,好,这个偈子下面会谈到它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这上座比丘说,如果这个偈子像永明延寿大师这么说,现在也有很多参禅的。参禅的人在做什么呢?参“念佛的是谁”。“那么像这样参禅看念佛是谁、住念佛堂念佛的人,难道他们今生都能做人天的导师,转生就能成为佛祖吗?”他也是质疑得振振有词啦。那再引用下面一个偈子: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那现在很多愚夫愚妇什么都不懂,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到处都有,也没有看到几个人临命终时有往生的瑞相,真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没有啊。所以从这个来看,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这个是不足为法的,是没有道理的,他提出他的知见。
好,看看对上座比丘的知见怎么去加以驳正,我们请看下面论文。
“余曰,汝何囫囵吞枣,不尝滋味之若是也。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吾数十年来,见禅讲诸师所说,皆与汝言,无少殊异。见地若是,宜其禅与净土,日见衰残也。”
好,上座比丘率尔说出的他的心里的见解,论主针锋相对,说:“你怎么这样囫囵吞枣。”就是吃枣子应该要慢慢地吃,细嚼才能知道枣子的味道,而且要把那个核子吐出来。现在“囫囵”就是他不去嚼吃枣子,而是一下子就吞下去了,不知道这个红枣的滋味。来比况,你看四料简根本就不了解四料简里面的义理是什么,就像囫囵吞枣一样。论主直接在这里提出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四料简,这个评价很高啊,是“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哪。大藏就是释迦如来所说的一代时教、一大藏教。这个四料简是对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一个高度概述的纲。纲就是一个网绳,纲举目张嘛。纲领哪,是它最核心的宗旨啊,就是这四料简是从一大藏里面提炼出的纲宗心要哇,是佛教徒修持大乘佛法的龟鉴。“龟”,你看这个古人占卜——用这个龟壳一占卜,哎,知道吉凶祸福;“鉴”就是镜子,这面镜子一照,把人的面相照得清清楚楚。那么龟鉴就是代表这是修持的轨则呀,原理呀:最高的原则啊,所以永明延寿大师这个四料简真的就是从他的证悟的这种一大光明藏——这一大光明藏证悟的这种心跟十方诸佛如来的心是无二无别的——又能针对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来加以施设的。所以这样的料简是代表大乘佛法的最根本的原理和应机的善巧,所以是修持之龟鉴。这是印祖对这个《四料简》的评价,这个评价是非常之高了。
那么对《四料简》怎么理解?先要了解这个《四料简》里面四个核心的概念,就是:什么是禅,禅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净,净土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有禅;什么是无禅。如何是有禅有净土?如何是无禅无净土?这几个概念的内涵一定要把握准,然后再根据《四料简》的文句,逐句加以分析,剖析,这样你才知道《四料简》的每个字每个字都是天造地设。天造地设是什么?天地之间所造设的万物,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就是说,这《四料简》的文句是跟实相、跟法性称合的,它称性出来就是这样的道理,就是这样的真理,这个法上的东西不能增加一点,不能减少一点,这就是天造地设。所以没有一个字不恰当,没有一个字可以更改的,这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是千古不易之定案。是这样去评价的。
那么印祖说:“我出家数十年来……”印祖从21岁出家到他做这个论,也就是有二三十年时间,印祖出家之后也到处参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也都参访各地丛林,行走一万多里。他在参访的过程当中,也看到“禅讲诸师”——“禅”就是这些参禅的大德,“讲”就是讲经说法的这些法师,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啦,都是那个教内能够引导四众弟子修行的领军式的人物。这些人,他们对《四料简》的看法,跟你讲的都差不多——“无少殊异”。那么这些对四众弟子具有影响力的宗门、教下的领袖人物,都是这样的一个见地——见地就是错误的,难怪这个时代无论是禅宗还是净土宗日益地衰败凋零,也就可见一斑了。那么这个话都谈得很痛心疾首了,因为在中国的修行方法当中,主流也就是禅宗和净土。那么对禅宗、净土宗,你首先要建立见地呀,这个见地比功夫更重要哇,“不贵行履而贵见地”呀,这个见地错了,一切就麻烦了。这个见地属于智慧的范畴哇,你要看准目标,能知道到达目标的道路,不能指错方向,不能南辕北辙啊。现在这个时代的禅和净都全部地衰微,就是见地出了问题。见地出了问题,难以建立正信、正见、正行,就获得不了佛法真实的利益。
好,那这个话都是讲得非常入木三分的,而且针锋相对,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这样就迫使上座比丘开始又虚怀请问了。
(未完待继——10月21日)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净土决疑论》于杭州净慈寺
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2)
好,请看下面。“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好,先看这一段。那么上座比丘看到论主跟他的知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他也就觉得心里很奇怪了,就问:“那什么叫禅?什么叫净呢?以及有禅、有净、无禅、无净,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慈悲——垂慈,明确地给我教诲吧。”这是经过前面的决教疑、决理疑,这个上座比丘那种狂傲的气焰是降低了很多啦,现在还有点谦虚的口气——请垂明诲。下面印祖对这四个概念给出了非常明晰的界定,解释禅净和有禅、有净,而且禅净和有禅、有净是从两个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理解的。
首先看什么是禅。禅和有禅,跟禅宗,它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禅就是佛心,包括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又叫纯真心体,又叫实相。它这种真如佛性可以用种种不同的名相来界定,总之它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情识的生命,都有这种佛性。在禅宗,就把它表述为“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这在禅宗,对这项事情,知道有这个事,这是一大事——有佛性,他不说破。说破了,就把他开悟的门塞住了;不说破,让他去参——参而自得。所以古人禅和子问本来面目是什么——一般的也说不出来,因为它是离言说相的,你说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让他去参。
当时有个香严禅师,他就是这个根机很利,叫做问一答十、问十答百的——这个辩才很好。结果参一位大禅师,禅师就说:“你也不要跟我‘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我问你一句,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一问,他也就茫然,他就恭请:“请和尚为我说。”和尚说:“我不跟你说,我跟你说出来以后,你以后会骂我的。”就迫使——香严禅师这个人很有气慨,这就发了个大愿:宁可一辈子做一个痴呆的汉子,也决定要明了这桩事情。所以他就到处参学,做很平常的大寮哇,扫地呀什么,他就参究这个本来面目。有一天是在这个种菜刨地的时候,有块石子,他就把那石子拣起来抛掉,这一抛掉,“哐”,就打到了那个竹子上,一个声音出来了,让他开悟了:“一击亡所知”啊。哎,这时候——开悟之后,他就向他的那个和尚所在地方顶礼:“哎呀,幸亏你没有跟我说破,说破了哪有今天这个事情哪?”所以叫“参而自得”。那这桩事情是我们学佛人——无论是宗门、教下,必须要体认的一桩事情。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去悟证到这个,但我们透过佛经,透过善知识的这种讲述,一定要相信我们具有真如佛性。
如果这一点不能相信——即心即佛的话,我们学佛就是失去了前提,失去了基础。我们学佛是什么?就是知道我本具佛性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这桩生命的真相: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惟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自然智、广大智、无师智便得现前。所以一切学佛的人,要体认,要相信:我是具有佛性的。有佛性,那么我们只要按照佛法去修持,就一定能成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已经成就的佛,我是未成的佛。但是我是决定可以成佛,我们都是未来佛,一定要相信这一点。
所以这个,无论是经典还是菩萨作论,也处处要让我们相信这一点。马鸣菩萨作《大乘起信论》,他对心性的解剖:一心二门。一心二门,首先谈心真如门,心真如门就是谈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问题。这种心真如门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之体,就是我们每天念《楞严咒》啊,第一句就是谈这个问题: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个“妙”哇,就是不可思议的,“湛”是湛寂常恒的,它是“总持”一切法的,它是如如“不动”的、至“尊”的:这种体性。所以我们每天念《楞严咒》第一句,就让我们体认本具的真如佛性了,这就是法界的体。所谓这个心真如门是不生不灭的,那么不生不灭就能总持一切有为的万法,所以这就讲体、相、用:心真如门的这个体性,是具足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一切功德的,这就是相,由这个相能产生世间、出世间一切妙用的。这就谈众生的这介尔一念本身就是大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具足着真如佛性。我们修道是借助这个真如佛性缘生的境界来修道。我们不了解这个,即便我们放纵身口意三业,造作种种的恶业,造作恶业的过程里面,也是以这个心真如佛性的力量造作的。那么心真如门是无念的,现在我们就是这种妙明纯真的心体一念妄动——动了一念,建立了“能”和“所”,“觉明为咎”哇,你有能觉,有所觉,这就“一念无明生三细”,那就是变成了这种无明的业相啊,能见相、境界相啊,“境界为缘长六粗”,慢慢形成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的山河大地。好,那么我们感知的一切万法,它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我们的念头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念头就没有一切境界。
好,所以这个心真如门告诉我们,我们修道最终修什么?就是修念头。现在我们的念头都是妄想、杂念,而且都是恶的念头,首先要把恶的念头、污染的念头变成善的念头、清净的念头,然后进一步用功就是从有念达到无念。那么到了无念的境界,这就是佛之知见——离念灵知:离开一切念就有灵明不昧的佛的智慧。所以《起信论》讲,如果离开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参禅参到能、所不二的时候,那就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就是没有这个境界。所以我们有念头在轮回的时候,就像做梦。“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在梦中——有念的这个境界就是做梦——在梦里就有三界六道的轮回,你梦里没醒,这个轮回的六道是很真实的;但你觉后呢,你觉醒了就等于没有念了——无念,空空无大千——没有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了。所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是离相,离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毕竟平等”,毕竟平等就是空,空才能平等,所以空性就是无相,就是一相,就是平等相。它这里是没有变易的,没有衰败的,没有破坏的,唯是清净的一心,这就是真如,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在毗卢遮那顶上行,这就是威音王佛的那一边,要体验这个真如佛性。
这里印祖说就是无能无所、即寂即照的离念灵知、纯真心体。无能无所,就是没有能了解和所了解的境界,能所一如,能所的界限消泯,这就契入到不二,有时候叫绝待——离开一切对待。有对待的都是凡夫的知见,绝待——没有对待,就是圣人的境界。但这个绝待里面也不是豁达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它的绝待里面,它的寂静——寂到了极点就有照用,即寂即照,寂照不二,寂照一如,这是离念灵知的这种表达,就是我们当下介尔一念,我们当下介尔一念就是纯真妙明觉心的体。那么实际上这个表达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什么表现为无量寿?无量寿就是寂,无量光就是照,一句名号里具足无量光寿,它就是离念灵知,就是实相,就是真如佛性。所以我们念佛号为什么叫“一声佛号一声心”哪,“声声唤醒本来人”,我们“本来的人”就是这个纯真心体、真如佛性。
印祖在一个小注子讲:离念灵知是什么?就是离开一切念头,了无念虑——没有思虑,就是第七识、第六识不行,第八识转变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像一面镜子,它无心但是能照清一切境界,无心才能够办一切事情。有心都有局限,有心就是有念头。所以我们说念佛——念佛念佛念佛,念到能念、所念打成一片,无心外之佛可念,无念外之心,心佛一如,这就契入到念佛三昧。契入到念佛三昧,体会到无量光寿的本来面目,在这种情况下显示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因为实相是无相无不相,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说起来它是挺玄妙,但是我们得要了解,要相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
就像大梅禅师参马祖道一一样的,一参,马祖道一说:“即心即佛。”他当下就契会了,就回归本分了,他就告别马祖道一到大梅山去住山。那马祖道一就要勘验他是不是真的开悟了,就派侍者去问他,说:“你凭什么在这住山哪?”他说:“我是听马大师说即心即佛,我就在这里住山了。”那侍者说:“这个马大师最近又有新的佛法呀。”“那马大师说什么?”“马大师说佛法大义是非心非佛啊。”这个大梅禅师听到,说:“这个老汉干什么?他搞他的‘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这个侍者就把这话传过来,马祖道一就说了句话:“梅子熟了。”见地到了,他不动摇,他对“即心即佛”当下契会了。所以这些——我们在这里说很多语言,都是标向真理的手指,不要执著,还是离言说相地当下契会。好,这是:什么是禅。
什么叫净土?净土就是指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明确界定这个位,不是去谈玄说妙,说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你谈这个,你缺乏信愿。
那什么叫有禅呢?有禅就是一个学人知道有向上一事,知道有佛性这个事情,知道这是生命当中最真实的价值目标,然后他就开始去参究,参究的力量到达一个顶峰的时候,他参究的念头寂静下来,情执消亡,能所一如,这时候就彻底现量亲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叫明心见性。那么这桩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古人云,你要彻见本来面目,你要善根深厚啊,这个“三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的福德、智慧加起来,才能大彻大悟啊。古人为了明了这桩大事因缘,那是芒鞋踏破呀,坐破多少个蒲团哪,赵州禅师到80岁还要去参学呀,所以明心见性这桩事情不是一件小事。古人还有这种气慨,还有这种善根,到了现代就难啦——明心见性真的难。这叫有禅。
有净土是什么?就是真实地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是度众生的心,那么由菩提心来生起对净土的信愿,执持弥陀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有净土。
好,这就把这几个概念内涵表达出来了。
(未完待继)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净土决疑论》于杭州净慈寺
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3)
好,请看下面。“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待,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好,这是进一步来阐释禅净与有无,它的内涵、概念不可以相互混淆。那不可以相互混淆,你怎么去界别它?禅和净土是从教理的角度来把握的;有禅、有净土是由众生的根机和他修行的方法的角度来把握的。那禅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净土是九法界众生所要做的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种教理是超越时空、永恒的一个真理。这个教理是什么?教理就是法,法就是真理,这种真理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佛不能增”,就是佛没有出世,这个法——这种真理还在那里,佛不是创造了这个法,佛是发现了这个法,叫现量亲证。所以真理——这个法不是创造出来的,是发现的,正因为是发现,佛出世也不能增加一点。我们这些凡夫虽然还在六道轮回里,但这个法对我们来说也没有减少一点。我们说“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这个法也是我们凡夫众生念头当中具足的——一体三宝。所以你在西方极乐世界听到种种的风声、鸟声、音乐声,都在宣说念佛念法念僧,它念佛念法念僧是让我们回归到自性,来念自性的一体三宝——这种法没有减少一点。所以我们生命的这个价值就无上的尊贵,我们具有着像佛一样的这种智慧,只是我们的烦恼太重,分别执著太重,它不能现前。那么如果我们透过佛法的修行,透过执持名号,我们这种烦恼减轻了,分别执著淡化了,般若的空性现前了,我们的智慧就现前了。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反之你心住在外面的法上,我们的般若就没有了——迷失掉了。这是教理,是这样的。
但是从根机和修行来看,他是要依这个教法来生起他的行持的——无论是你参禅还是念佛,叫做“由解起行,行起解绝”。由这个教理生起了一种理解,理解教理之后你要落实在行持上;行持上你一定要修念头,一定要摄心,一定要对治妄想、杂念;这样的行持行到了极点,能念、所念打成一片,这时候就入到了理性——理性就是无生法忍了,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你就悟进去了,入进去了。所以入进去之后,你真实通过这种修行,得到了内心真实的受用,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啦。“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由他悟:不是从外面来的,我们内心本具的。“实有诸己”,就是内心的性德、如来藏性打开了,你得到了受用啦。就像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座下,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这时候六祖慧能才是彻悟了。他在客栈里面闻一个客人念《金刚经》,那时候是开悟了,但是还没有悟到彻底。到了黄梅听弘忍祖师跟他进一步讲《金刚经》,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这时候他大彻大悟了,就说出了一个偈子,那种“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这时候讲出这“何期”几个,他就是彻悟,叫心花怒放。这时候他就“实有诸己”,“己”就是我们的佛性——真如佛性,你真的是真实地契进去了。所以这两者虽然文句上是相似,但是内涵大有不同,要仔细地参究详明,不可囫囵吞枣,颟顸草率看过。
特别是对于这个有禅、有净土,什么叫“有”?这两个“有”一定要讲究清楚。不是说坐坐禅堂打打坐,参点话头就叫有禅的,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啦?佛法是这么肤浅这么简单,它还能够流传几千年吗?古人为这桩大事,那种参禅是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是他一生的追求的,他参得是这个不知天不知地呀,不见山不见水呀,连自己都忘记了。打禅七,那都是这个——如果参禅死了,就往禅凳上一放都不管了;住几年,隔壁邻单叫什么名字,什么相貌都也不知道的。他完全就是把这句话头作为他的本命元辰,如丧考妣呀,如救头燃啦,他是如猫捕鼠哇,他真的是这样真修实干哪——10年、20年、30年就这么干的。如果参禅这个过程当中,哪怕他参得很有定力,哪怕能够坐脱立亡——站起来走,坐着走,这些东西都是禅定的功夫,都不是大彻大悟,都不能解决生死问题的。很多禅宗坐脱立亡的人,他没有解决生死问题,如果他把这一段精神、功夫导归净土,那都可以上品上生,然而他没有走向净土这条道路,十分惋惜。如果参禅没有开悟,或者有一定的悟境没有彻悟,都不能叫有禅啦,这个有禅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有净土也不那么简单,有净土更重要的是信——信心。信心是最难的!佛在净土经典讲“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对这个净土法门的相信是难上之难,无过其难——没有比相信净土法门更难的一桩事情。所以你接受净土法门,你不是站在净土不可思议的立场去产生信心,而只是把念佛法门作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谈玄说妙的东西,你没有真实产生信愿,都不能叫有净土。或者有一定的信愿但不真切。我们有时候碰到一些想学佛但是没有进来的人,一听到净土法门,他会有种什么矛盾的心理呢?觉得这个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好像太渺茫了,自己去念佛吧,又会耽误他的事业,所以很难进来;但是他又有种心理,说:“这个念佛法门如果真的有极乐世界,那么容易去,我又不去修,到临终时候真有的话我又去不了——不能去,那也太吃亏了。”在外面,又怕吃亏,进来,也怕吃亏,这就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他有时候碰到事也念一念,没有什么事,哎,他过得很滋润。不真切,这是一种。有一定的信愿,不真切,也不能说有净土。
那么这种有信愿不真切,具体体现在下面的五个方面。“悠悠泛泛,敷衍故事”,你说他不念吧,他一天也念一念——有气无力地念一念,听说要做早、晚课,他也做一做——敷衍,但悠悠泛泛哪,对生死心不切。有点时间就念一念,没有时间——或者有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今天身体不好啦,就不念了;明天身体很好了,还有更重要的事业要做。他不是把这个佛号、念佛求生净土摆在他生命的第一位,叫敷衍故事。还有一种,虽然念佛的行持也算精进,口里念着佛号也想求往生,但内心的念头对五欲六尘、对家亲眷属的这种牵挂、这种爱恋占上风,这也不能说有净土。或者他念佛不是赋予它求往生成佛度众生的真实目标,而是念佛求来生生到富贵之家享五欲的快乐。印祖讲这些都是很有普遍意义的,信众里面——有时候我们看一些女居士念佛:“求什么?”“啊,做女人太苦了,我下一辈子想做一个男人。”念佛求做个男人,哎,这种例子在古往今来很多。我们知道宋代有一位大文豪——跟苏东坡都齐名的——黄庭坚,又叫黄山谷,他就是这种类型,他的上一辈子就是一个女居士。他二十几岁就做了进士,26岁那一年做官的时候,他有一天中午午休,好像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他在梦中就随着那个声音过去,看到一个房子,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在呼唤人的名字来吃一碗面——芹菜炸酱面。哎,里面他都梦见很清楚,他都跟着进去吃了一碗面再回,梦就醒了,口里都有那个芹菜面的味道。他以为是做梦,也就算了;第二天中午,这种梦境又重新出现了,他就很奇怪。他醒过来就循着那个路,这个路就好像梦里出现的路,慢慢走,还真的看到了一个屋子,看到一个老太太,看到里面有一个年轻女人的像,面前摆着那个面。哎,他就问起来,说:“你这个在叫什么?”她说:“我在叫我女儿的名字。”她的女儿是没有出嫁的,就陪着她的母亲,孝顺她的母亲,就在家里诵《华严经》,诵《法华经》,看很多书,是一个居士。26岁那一年生病去世了,那位女儿临死之前还对母亲说:“我一定会回来报答您的恩德。”所以这个老太太每年在她女儿的祭日——死亡之日,就会设祭呀。她生前爱吃的就是芹菜面,就拿这个芹菜炸酱面来祭祀她的女儿。这一看,这个黄庭坚觉得这个环境很熟悉,他说:“你能不能带我到你女儿房间看看?”这个老人说好,就把房间打开,这一看,这个黄庭坚就更熟悉了——这个环境。里面这个设备很简单啰,但是有一个大柜子,大柜子锁上了,这个黄庭坚就问老太太:“你这个柜子里面是什么呀?”老太太说:“这是我女儿读的书,都在里面。”他说:“能不能我看看?”老太太说:“好哇,但是这个钥匙一下子想不起来了。”这黄庭坚就帮她想,黄庭坚说:“哦,这个钥匙……”钥匙大概放在什么什么地方,黄庭坚说出来了。这个老太太果然就在他说的地方找到了钥匙。找到钥匙,这个黄庭坚把柜门打开,哎呀,再看这个她读的书、写的文章,大吃一惊,就是黄庭坚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的几篇文稿都在柜子里面——他考试的几篇文稿就是一字不漏的都在里面。他才相信,他就是这个老太太的女儿,就赶紧跪下来,把她迎到衙门里面去供养,黄庭坚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这个黄庭坚,你看他前世是一个女居士,一生念《法华经》,然后她求什么?求下一辈子能够做男人,能够成为一个文人。你看,等下一辈子还真的实现了,成了大名鼎鼎的黄山谷——黄庭坚。所以这就叫“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这种人不叫有净土。
或者求升天,哎呀,看到这个忉利天、夜摩天那么享乐——天福的快乐,他升天。一些外道他们都是求天堂的。对净土法门的行人来看,你求升天,这就不是本宗的目标了。
第五点,有一类,念佛求什么?求来生做人,不是做一般人,要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到佛法的大总持,通宗通教,弘扬佛法,普利众生。那么这种人自古到今都有。最近有个比丘也跟我讲,他二十一天百万佛号闭关,他发现一个境界。他就是发心——发了愿,要生生世世出家为僧,这次念佛当中还真的境界现前了。境界现前,他才发现这个愿不行,生生世世出家还是在这儿轮回呀。所以他这次念佛,他就改变了愿,今生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这次闭关最大的收获。如果你发的生生世世出家为僧的愿,实际上你想弘扬法道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的愿就不叫有净土。宋代有一位律宗的祖师——元照灵芝律师,他早年就是发这个愿。他原来看《高僧传》,看慧布法师的传,这位慧布法师发的愿就是对往生净土没有兴趣:与其在莲华十二大劫不能出来,倒不如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普度一切众生。这元照律师一看这个,点头啊——这个菩萨大愿很好啊,他也把这个愿作为自己的愿,就是要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普度众生。结果在31岁的时候生了重病,生重病之后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最后他才想到“五停心观”中“多障众生念佛观”,开始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一念名号,病好了。病好之后他有个觉悟,他发现在自己生重病的时候,什么持戒的力量、禅定的力量、诵经的力量都解决不了,昏迷到了极点,所以这个路太危险了。得到念佛病好的这样的利益之后,他马上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净土法门一往情深。以后他晚年的这个三十多年当中,对净土法门手不释卷——读诵,而且对净土法门有注解:《阿弥陀经》啦,《观经》啦,都有注述。所以元照律师以这个“行在戒律,导归极乐”,作为他一生的修持的准则。
所以这都不叫有净土,可见有净土是不容易的。
(未完待继)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净土决疑论》于杭州净慈寺
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4)
好,请看下文。“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
好,请看这一段。这位上座比丘听到这些话,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啦。你看,发愿生生世世出家为僧,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不是件好事吗?这不是菩萨精神吗?这有什么过失啊?为什么还不能这样做啊?好,论主的回答——印祖是这样回答,这里有两种情况——这种问题实际在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里面,第一疑就谈这个问题,这里重新提出来。如果一个人,他已经断了见惑、思惑,已经解脱了分段生死,然后乘着他因地当中大愿之轮,就是普度一切众生的这种菩提愿,来示现生在这个五浊恶世,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度脱众生,是可以的。这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讲,就是一个菩萨证到了无生法忍,可以过来。因为他这个断见、思惑的人——这种圣人来到这个世间,他就像鹅鸭入水,虽然在五浊恶世,他不受五浊恶世的污染,他有般若智慧,他有弘誓的铠甲保护自己,这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只是发了菩萨大愿,自己的见、思惑没有断,这就麻烦了。见惑没有断,你转身碰到一个不好的这种意识形态的环境,你首先就进入邪知邪见的范围,你见地就错;然后思惑没有断,你的贪、瞋、痴、慢、疑,财、色、名、食、睡的欲望很炽盛,外面的诱惑又很大,这就是堕落的因缘。纵然你开始这个第一生还借助你多生、这一生修行的力量不迷失,但是你第二生、第三生呢?你不迷失了吗?古人说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转生成了三世的皇帝之后,到第四世都完了——也没有神通了,也没有智慧了。因为五浊恶世这种昏迷太严重了,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浊世。这个浊世——五浊恶世:劫浊,整个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个浊法聚集的时代,各种道德的价值观念颠倒,人心的险恶,生态环境这样的失衡、污染,整个的天灾人祸集中,它是一个这样的劫浊时代;见浊,见解上邪知邪见都是流行的;众生浊、命浊这些都是非常厉害的这样的事情。你要在这里没有断烦恼,你在这里住,你不同流合污是很难的。现在很多佛弟子说,想在这个世间持五戒都很难。持五戒都很难的时候,你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你怎么能上弘下化,广度众生?所以虽然你有弘法的愿望,但是你没有得到无生法忍,你的内心的烦恼的种子还存在,遇到五欲六尘的境界,遇到不好的缘分就难免迷惑颠倒。倘若一随这个境界迷惑,你能够在这个境界当中不被它牵引,能够快速地觉悟它的苦、空、无常,能够深信因果,能够保持戒体不失,这是一万个人里面难得一个两个;那么对这个五欲六尘的境界迷得越来越深——像一个沼泽地带你越挣扎陷得越深不能自拔的情况——导致永劫三恶道沉沦的,这是占多数。所以有很多这个世间的富贵之人,他也是多生多劫有修行才得到大富贵,然后当他处在大富贵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够真心办道修行了?更多是借着他的富贵来造作种种的恶业,第三世要下地狱。
这方面古往今来的例子太多了,我们看到这些修行人有很多被记载。当时元代有一位末山禅师,他也是有一定的悟境,他做比丘的时候,做种种的慈善事业——修桥补路都很多。等到他圆寂的时候,他都能够现梦给山下城里的姓邹的人家,托生到那儿去。他的道友也做了梦,知道他要转生到哪一家。然后他一到那一家之后,他一出生也知道自己前身是僧人,但是他长大之后就不愿意跟出家人打交道,整个的样子就是痴痴呆呆的。时人就在一个笔记——古人喜欢写笔记——《山庵杂录》里面,把这个人记载下来了。有些人前身是出家人参禅,他扫荡一切——佛见、法见全扫荡,以后他真的就是对着出家人,对着寺院,他就像是仇人似地远离。
还有一种就是他出家修行,他有一定的定力,但是烦恼还在那里,这就是佛门讲的“石头压草”。石头压草,等到一转生之后,这块石头没有了,他那个烦恼的草起来,烦恼的草起来之后借助他原来修行的力量,他的五欲的这个欲望比一般人还要强多少倍。当时,讲这个杭州天目山就有一个义断崖禅师,他就在高峰禅师坐下,都是得法的。在他做住持的时候,向他学禅法的人很多。他死了之后,也托梦给一个姓吴的普通老百姓家,转生过去了。转生过去以后,他也就出家了,叫瑞应。他一出家之后,也受人礼拜呀,供养啊,以后他就对自己的生命当中“己躬事”——了生脱死事情,他不关注了,跟一般人没有差别了。还有的开悟的人转生之后,哎,其它的这个地方的人把他送寺——童真出家,去学梵呗,赶经忏,得了很多钱,以后就享受五欲的东西,造作种种的恶业。这种记载是非常多的。
所以如来看到这个情况——这个凡夫众生要住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是不可以的,这就好像一大块的冰块,你想用一小碗的开水把它融化,你浇下去好像融化一点,过点时间之后你一看,那个地方冒出来的冰块,还比平地——其它的地方还要高,所以这就是净土法门两土世尊知道这种五浊恶世、这种轮回不停,赶紧让我们解决分段生死问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闻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不仅正报的佛菩萨讲经说法,依报的器界也在讲经说法,就能快速地悟证无生法忍。悟证无生法忍至少是圆教初住,圆教初住的菩萨再到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乘着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被以及自己的发愿再回来度脱众生,这是可以的。这时候他不会被五欲六尘所侵染,他的道业有进无退,他在这里是完成普贤十大愿王的修持,他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而不会到三恶道里面去——不会去造孽。如果没有断见、思惑,想要住在娑婆世界弘法利生,可能其他的宗派他都这么强调,都这么提倡,但是净土法门是断断不许可的。所以有些学其他的宗派的经论,这个说发愿要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度众生,断烦恼成佛——这些,如果站在其他的宗派他这样说,我们也不好去指责人家;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念佛行人,我们会告诉你,你绝对不能发这个愿。一定要发什么愿?今生是最后一生,今生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度化众生,等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再回来——可以。
好,请看下文。“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辜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
好,这是一个总结:不明禅、净、有、无四个概念的内涵所导致的这种大的损害。世间很多人都是很轻率地认为参禅就是有禅,念念佛号就是有净土。这种非常表象的、肤浅的认识——这就不但不知道禅与净,甚至连禅与净的文句的义理都不知道。现在很多人念念佛号,你问他:“你念佛干什么啊——想求什么呀?”真正想念佛决定求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对往生极乐世界有绝对信心的人不多呀!你有时候问问他念佛的目的,这个五花八门啦:我念念佛——我身体不好,求个临终身体好一点;或者我业障重啊,可能会到鬼道里面去,念佛多点元宝,好到阎王爷那多用一点;念佛干什么——念佛保佑我的孙子上大学;这个念佛——那个人跟我冤家对头,我念佛我以后有功能,我要整治他。上次——前两年到新加坡还更有意思:这俩夫妻都是佛教徒,那个男的他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的妻子觉得——因为冤家对头总是不好嘛,他念西方极乐世界,她就念药师佛。那为什么念药师佛呢?“他去极乐世界,我不想跟他见面啦!我要到这个东方去。他去西方,我去东方!”所以这个“有净土”不容易啊!有净土不容易,再就是他即便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问:“你是不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行啦,我业障太重了,我往生不了哇。”他很谦虚,这个东西都很麻烦。这个佛告诉我们,你这个“易往”啊——容易往生哪,阿弥陀佛是度化九法界众生,不仅人道众生能往生,连蜎飞蠕动的动物都能往生哪,鹦鹉、八哥都能往生哪,为什么你不能往生哪?五逆十恶下地狱的众生都能往生,为什么你不能往生哪?他都不敢承担哪,觉得“我不行哪”。所以这些概念要知道它的含义。如果这些一概不知道,真的是辜负了永明延寿古佛一番大慈悲心啦。所以这个禅净四料简是从永明延寿大师大慈悲心里面流现出来的啊,你辜负了永明大师的大慈悲心,不能当下承担,并且你自己错误的知见还要去传播。这个净土往生一法是末法众生唯一的一条出离生死的大道,你对这一点自己隔开了,也让其他人隔开了,那众生没得救了,众生就在生死苦海当中全都汩没了——沉沦了。这条出离分段生死的捷径你给它划开了,这是耽搁了自己也耽搁了他人,这种危害极为巨大,诽谤净土法门的这种罪业超过诽谤诸佛的罪业。对这桩定盘星啦错认,这叫“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啊。这个上座比丘是一个代表,很多人还是这么认为的,这种错误的知见危害极大!
(未完待继)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净土决疑论》于杭州净慈寺
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5)
请掀开经本,请看论文。“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请详训释。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好,先看这一段。下面是正式阐释禅净四料简。上座比丘经过前面的一番问答之后,他就更为谦虚地说了,这个禅和净以及有禅有净、无禅无净,通过上面的论主的阐释,已经概略地知道了它的宗旨和意趣,那么永明延寿大师四个偈子的义理、幽深的文句——“玄”就是义理幽深啰,请您详细地加以有理有据的解释。因这样的请问,下面就分别把四偈来解答,所以就“余曰”。
首先是解释“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虎本来勇猛,又戴上了双角,那就更是所向披靡了。这个“戴角虎”——在明代有一位济能禅师,作过一个《角虎集》,就是按这个为依据,把那些宗门开悟的祖师潜修净土、弘扬净土的语言摘录下来——59位禅师的语言摘录下来,就叫《角虎集》,就根据这个来的。那么这样的有禅有净的人,现在这一世就能做人天的导师,下一生就能成佛作祖,他要包含着三个层面才够这个资格。第一,他要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这是最必要的前提。这个悟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大彻大悟,不是一般依稀仿佛这样的光影门头的掠虚汉——不是这个,也更不是口头禅。真是就像从黑暗当中到了太阳底下一样,叫桶底脱落——这个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明什么?明了我们心意识的这种缘生法——它自性本空,明了心的虚妄性、缘起法的这种空性,就见到了性,这个性是跟十方三世诸佛同一体性的法性,见到这个,就是到家了。(第二,)那么明心见性之后,又能够深入经藏,深入经藏就是完备地深刻地了知释迦如来一代时教。法门的施设分权和实:权法就是三乘法,实法就是一乘法。由权显实,由实开权,他这里都是应众生的根机加以施设的——要了解,就是知道众生的病,也能知道药方,也能够应众生的病来施设药方,这些权实法门都要了解。第三个就是在佛的一代时教施设的种种法门当中,又能特别地拈出这个信愿念佛求生一法,作为自己修行得利益以及普度一切众生得利益的通途正行。这个“通途”就是表明这是常规的、永恒不变的一个法门。那念佛就是解脱的“正行”,其它的宗门、教下,包括修种种福德都是助行,把这个正和助关系搞清楚,来“自利利他”。
这种人就像《观经》上品上生说的读诵大乘经典,明了大乘圆教的教理,能够解第一义空性,“解第一义”就是明心见性的意思。就是指这类人。这类人在六即佛当中称为“名字即佛”,蕅益大师所示现的大彻大悟——他“名字位中真佛眼”,见解与佛同齐,就“有大智慧、大辩才”,一些邪正是非一到他眼前,就明明白白。所以这些邪魔外道,闻到这样的有禅有净的祖师大德,就会像百兽见到狮子一样赶紧落荒而逃——闻名丧胆。这种祖师就像一只老虎戴上了角,威猛没有对手,而以他的慈悲、智慧来接引学人。这种祖师都会龙天推出,广度众生,有来参学的,随着学人的根机来说法,如果是禅净双修根机的,就以禅净双修的法来接。这里稍微辨识一下何为禅净双修。如果他原来就是在宗门下参禅的,那接引他也可以让他继续修这个法门,但是告诉他把参禅的这种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信心回向也可以往生。还有就是参禅当下——叫做参究念佛,也不需要参其它的话头,就把这一句阿弥陀佛作为话头,如果参“念佛的是谁”,参究念佛和持名念佛,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你有疑,你就参;没有疑,你就念——直接念。像死心新禅师也开示参禅的人:如果你起不了疑情,你就蓦直去念——一直去念,念到一定的时候,忽然碰到关捩子也开悟了;那即便开不了悟,你带着信愿念佛的心,也能够带业往生,两者不耽误。但即便你参究念佛——因为参究念佛是以开悟作为目的的——你一定还有一个回向导归,你光是参究作功夫(想)开悟,你不具足信愿,那是往生不了的。你就参究到能够得到功夫成片,乃至于功夫用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的程度,你不能够去信愿导归,也往生不了。所以像莲池大师,特别是蕅益大师判释这个的时候,说这个参究念佛只是接引学人方法当中多的一个方法,但是跟直接信愿持名相比,应该它是处在其次的位置上。应该以信愿执持名号作为主要正行,所以这样来说,应以专修净土接引之,则以专修净土接引之。这是对大多数四众弟子很好的一个接引方法。专修就跟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越来越亲切,如果夹杂着其它东西就比较疏远,虽然也能回向往生,但是他纡曲。但众生的根机不一,他好乐参究,这时候也不能废止这么一个法门。所以无论是中、下根,上根利智,在这样的有禅有净的祖师大德面前,都能够得到他接引解脱的恩泽。所以这就是现世能做人天的导师,不仅人道的众生,连鬼神道,连天道的众生,都会受他德业智慧的感召。
这样的一个祖师大德,临命终时就能蒙阿弥陀佛愿力接引,直接上品上生。你看宗门、教下的这些大祖师们都属于有禅有净的。你看这个省庵大师,他临往生的一个偈子那真是反映他是上品往生: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哎,这个偈子就是把“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种理和事真正现量地给它证到了。唐代有个怀玉禅师,他一天是念五万声佛号,几十年都是夜不倒单,所以他的志向就是要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是什么?是金刚台来接。结果等他临命终时,这个佛菩萨都现在虚空里面,从窗户过来的菩萨(拿的)是银莲华,他看到就不满意了,说:“我一生这么精进努力,怎么是银莲台?”就不肯上去。那佛是恒顺众生的,他不肯上去,马上这个境界消失了。消失之后,怀玉禅师再精进努力念佛,一天十万声佛号念了二十一天。境界现前,这时候佛菩萨就来的更多了,境界更为富丽了,还有七宝宫殿,种种……观世音、大势至这时候是拿着金刚台来接的,所以他是含笑往生。当时这个地区的太守,还说了一个偈子来赞叹怀玉禅师。
上品上生,就是一弹指间,时间非常短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去西方极乐世界,莲华马上绽开,见阿弥陀佛悟证无生法忍。这时候他“华开见佛悟无生”,最低限度也是证到了圆教初住位。圆教初住位就是破一品无明,如果根机更顿的,可以顿然超越十住、十行、十回向,到登地菩萨。像龙树菩萨他一往生就是登地菩萨,那是大菩萨,还甚至有一下子就到等觉菩萨这个位子上。这是有禅有净的这些祖师大德,就是这一念的心的这种往生的品位也是有差异的。好,那他有差异,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圆教初住大概是什么境界呢?大家看这个《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观世音菩萨以耳根圆通,入流亡所,破六结,证三空,这时候证到的是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显现十四种无畏、三十二应,这个水平就是圆教初住的水平。那么圆教初住的菩萨是破一品无明,证到一分法身,与十方诸佛叫同生性,他就证到了一分涅槃三德。就是在这一分的涅槃三德,在时空的境界当中,得到大自在、大解脱。由这个自在解脱的这种功德,就能够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作佛。那二住菩萨能够在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成佛,三住菩萨能够在一万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成佛,每上一个阶梯,就增加十倍。这叫“位位倍胜”。直到(第)四十一个等觉位子上,他示现在无量的世界,示现无量的身,示现八相成道。所以就说,这叫来生就能作佛,就能作祖——“来生作佛祖”。
好,请看下面。“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好,看这一段。这段是在四料简当中,对我们末法众生尤为关系密切的一个偈子。这个偈子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没有得到禅宗的开悟,但是有信愿持名,这样的人一万个人修行,一万个人去。这个“万”,不是具体指一万个人,这是(指)所有的,用这个“万”表示多:所有的人这样修,就所有的人这样地去,没有一个遗漏。如果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这时候是自性弥陀了,这时候不仅是悟了,而且还证入到这样的一个自性里面,就“何愁不开悟”。这个偈子也告诉我们,末法时候的众生,绝大多数是到极乐世界去开悟的。
所以下面印祖对这个偈子说得很详明,同时把净土往生一法的基本的道理,在这里非常平白地显示出来。这样的人——业力凡夫,他也修行,他也接触禅宗——宗门教下(都)接触,但是最终没有明心见性;虽然心地不明,但是他仰信净土法门,知道自己是罪业生死凡夫,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悟证,所以决志要信愿持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在净土宗当中,他有信愿持名,具足往生的三资粮。好,那这桩事情能不能解决问题呢?管不管用呢?那一定会产生殊胜的作用的,净土法门的殊胜的利益,是来自于阿弥陀佛。一个净业行人要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一定要了解阿弥陀佛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他做了什么?他有什么功德?在净土经典尤其在《无量寿经》里面,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以前,在娑婆世界做大国王,闻世自在王(佛)讲经说法就明心见性了——一闻法他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悟明本心之后,当下他就发大菩提心,菩提心发起来之后,他就“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就是这位法藏比丘,他发起了一个殊胜的大愿:要快速地成佛——快速地令众生成佛。为了满足让九法界众生快速成佛的大愿,他要建立一个超胜十方诸佛的净土,来摄受安立无量众生在净土当中快速成佛。这就是他四十八大愿的纲宗,就发了这个大愿。当这个大愿发起来的时候,世自在王佛非常赞叹,在佛的果地上又加持他。好,最后终于经过无量劫地积功累德,圆满了大愿,在果地上就有着力量。原来因地是愿,果地上就有力,叫愿力。愿力呢,就在辐射九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来摄受一切众生。这个摄受众生不仅(是)人道的众生,包括九法界的众生——包括地狱的众生,包括蜎飞蠕动的众生。好,那么这桩事情——佛救度我们的功德,已经完成了,现量地就在整个法界了,包括我们在这里听闻净土法门的当下,都有着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对我们的加持。他就在我们的念头里——无所不在,来摄受我们,只要我们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愿力就在摄受我们。
好,那么阿弥陀佛跟我们什么关系呢?她就是一个慈悲的母亲,这个母亲在忆念她的儿子。这个儿子本来应该在她身边,但是舍母逃逸,到三界六道流浪去了——做浪子去了,做乞丐去了,随时要掉到三恶道的火坑、深渊里面去哪。那么这么一个慈悲的母亲,忆念她的儿子将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大家都做过父母,看到你的子女在井边玩的时候,在悬崖峭壁——在那里玩的时候,不知道危险的时候,你这时候对子女是什么心情呢?那种忆念:叫他赶快回来,赶快离开危险的地方啊。但是这个儿子不听话呀,虽然不听话她还在忆念哪。但这种忆念、不听话,她——这个母亲十劫以来都在忆念儿子,儿子十劫以来都不忆念母亲。如果我们当下在流浪的时候——身心憔悴之余,忽然接到了一封母亲的信,知道还有个母亲,知道她在挂念我们,知道母亲的地方很好,(而)在外面流浪得很痛苦,哎,这时候他就想到:“我也要回家,我要回到母亲的地方。”这就是一念的信心产生出来了。好,那么这样的众生如果一念回光,就像儿子忆念母亲一样。那么这个母亲一直在忆念我们,这个儿子一旦忆念母亲,这母子天性相感哪,他就能够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建立信愿,恳切地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一定能跟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感应道交。
大家注意,这个“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这就是我们这些流浪的子女,跟阿弥陀佛慈母之间的互动。感是来自凡夫众生层面,我们能够信愿持名,这叫能感之机——有这个能感之机。我们有佛性,在受苦的时候会激发我们的厌离心,这就是能感的一个契机。那么阿弥陀佛为什么建四十八大愿?为什么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是已经预设了,当流浪的子女要想来的时候,已经给他准备了他的安乐的地方,所以他的慈悲愿力马上就会做出回应。这种“感”和“应”是通过什么渠道呢?是通过“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那个心体。大家注意这是大乘圆教佛法的一个基本原理,这《华严经》讲“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就是众生的心跟佛的心,它是平等没有差别的。一个比丘、一个菩萨,成佛证到了什么?就是证到了众生当下这一念心的心体。所以我们众生就是在佛的心内的众生,于是佛——成佛了,也入到我们的心里。阿弥陀佛也就是我们心中的佛,是这么一个亲切的关系,是这么一个同体的关系,就通过这个同体的心性,这种感应就得到了交融、互摄、互动的一个可能。如果佛是我们心外的,跟我们无关的,你无论怎么感,都是无动于衷的;但是由于是同体的,这一感,马上就会应,这种“应”而且是当下的、及时的。一个子女如果掉火坑,他叫爸爸妈妈的时候,那爸爸妈妈马上就会过来救他。那这个世间的父母来救我们,还得要一段跑过来的时间,那阿弥陀佛救我们是当下的、同时的,因为他是超越时间的,他是三际一如的。哎,所以现在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愿力,他的功能、他的威力已经成就了,没有问题了,现在问题是来自我们这边。我们这边只要有信愿持名,马上阿弥陀佛摄受我们的力量就体现出来,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切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靠自己修行的力量,但是这桩事情难以相信。他建立不了信心,他就感通不了,感通不了就往生不了。那就:它容易是容易,易如反掌;难——难以相信,它也就难于上青天。所以这桩事情它就三根普被,平等普度。上根利智有福德,有智慧,有禅定之力,他也可以往生,往生品位很高。上至等觉菩萨——普贤、文殊,马鸣、龙树、智者、永明,这些定慧功德甚深的,他当然可以往生;但是他们往生,也是靠信愿去往生——信愿感通,不可能说靠他自己修行的功夫往生,还是要有信愿为先导,这是上根利智往生。那么下至悠悠凡夫,乃至五逆十恶的众生也能往生,这就把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彻底的慈悲、彻底的威德彰显出来。这个五逆呀,那是什么罪呀?杀父杀母啊,破和合僧啦,出佛身血呀,杀圣人啦——这五种逆罪。五种逆罪的因果是要下阿鼻地狱的,而且造作上品的十恶,这种人地狱的境界已经现前了——临命终时苦逼。什么苦?就是地狱的猛火已经现前,要下地狱的苦逼恼他,逼迫他,生起大恐怖心。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闻一个净宗善知识怜悯他:“你在这个即将下地狱的时候,什么都救不了你啦,唯有阿弥陀佛能救你了。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这个名号功德很大。”他这时候就是紧紧地抓住这个名号,生起大惭愧心,生起大后悔心,以那种突围的心——层层被敌人包住,这种杀出一条血路突围的心,来念这个阿弥陀佛名号。那这时候的念就不像我们平时有气无力地念阿弥陀佛——念念就想睡觉的念法。那这时候就非常猛利、救命地念,这时候或者念十声,或者只念一声——感通了。《观经》的这种描述是特别富有诗情画意了,是特别美啊:当时地狱猛火呀,随着这个十声念佛化成清凉风,风吹来朵朵莲华,莲华上有化佛、化菩萨,接引这个即将下地狱的五逆十恶的罪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叫蒙佛化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看看这样的地狱的众生,都能够十声乃至一声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可不是一切人修这个法门,所有人都能往生吗?
所以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是这个净土法门最核心的一个观念,是阿弥陀佛大慈悲心、大平等心普度九法界众生——一网打尽的、不留一个众生的,如天普盖呀,如地普擎啦。大造之中,不遗一物啊,不遗下任何一个众生哪,是这么一个大悲愿力啊。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全都一网打尽,度尽阿鼻苦众生哪,这就凸显了阿弥陀佛大悲愿力至高无上的价值。为什么他能得到十方诸佛异口同声、伸出广长舌相的赞叹?他是太不可思议了,给众生的利益是彻底究竟的。所以这个法门,永明延寿大师讲这种“万修万人去”,真的是从这个两土世尊的这种最核心的智慧真理、慈悲升华出来的一句话。现在甚至都有的人说“万修一二去”,大家不要听这个。万修万人去不仅现在,乃至于就是在刀兵劫的时候,《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住在这个世间最后一百年,还照样是万修万人去。
那么为什么这些五逆十恶的人,十声乃至一声佛号就能往生?念佛没有几声啊——很少啊,这个很难相信了。有的居士常常提问题,说一个恶人一辈子造作的恶业——他的恶业应该很重,那临命终时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那跟佛教的因果观念是不是就有违背啊?这里没有违背。他总认为一生造的业应该很大,十声乃至一声佛号的力量应该很小。那“重业先牵”怎么理解呀?昙鸾大师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生造的恶业力量并不大,为什么?因为你造的恶业是用虚妄的心、有间断的心来造的,虽然造的很多,但是它内在的力量不大。但你念佛号是什心念的?是你的真诚心,你的非常猛利的心,你的临命终时最后的无后心。那么所念的这个名号又是实相,是万德洪名,是具足着阿弥陀佛三身四智无量功德的名号,你用自己猛利、恳切、至诚的心念这个万德洪名,这里面你念十声乃至一声的力量,超过你一生虚妄心造作的业力的总和。所以这种感应道交,就能获得马上变地狱境界为净土境界,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阿鞞跋致菩萨的巨大的利益。但这种信愿恳切的念佛,跟平时泛泛悠悠啊,信愿不真切呀,生死心不切啊——这些念佛的功德,在功德上不能比拟的。那虽然是下品下生,它只是莲华开放的时间有迟速的差异,上品上生一去就华开见佛,次第的有七天的,有四十九天的,有一小劫的,最长的下品下生是在莲华待十二大劫。虽然十二大劫,他在莲华也很享受啊,一切资生用具也是应念而至啊,也是莲华化生啦,他唯一一点痛苦就是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比丘菩萨僧而已。那么只要去了,观音、势至还在帮助他,观世音菩萨入开华三昧,让他从华里面出来:用光明照进去,让他知道不能出来的原因,然后让他忏悔业障,忏悔怀疑,他就出来了。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华开的速度有迟速的不同,但已经都是阿鞞跋致了。所以你看极乐世界它为什么(是)平等的法界,它就是上根利智往生也得阿鞞跋致,你就是下品下生乃至蜎飞蠕动的众生往生他也是阿鞞跋致,就是圣人之流,永远不会退转到凡夫位。那随着往生者根性的浅深——或者他原来修习渐法,就是权法,有的修行圆顿之法,随着他的根性来证种种果位:或者首先证声闻的初果、阿罗汉果,乃至大乘的初住、十地,等等。那么既然他都能证到这个果位,那开悟就更不要说了,因为开悟还属于解的范畴,这个证就属于断惑的范围。最终的利益要断惑——断见、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这个断惑就是证。我们这个世间禅宗大彻大悟还属于解的范畴——开眼啦,开眼不等于他断惑。不能断惑就不能了生死,这要注意。
那么在这个世间上,这些无禅有净土往生的人那是太多了。大家看古往今来的往生传,特别是那些愚夫愚妇,他什么都不懂,什么修行也谈不上,就是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名号,就得到极大的利益。这个《印祖文钞》讲一个(事),他有一个皈依弟子姓郑,叫郑慧洪,他是属于比较偏远地区的,云南保山县的一个人,他做生意的,来到这个报国寺求皈依,然后他皈依之后也回家乡劝他的父母信佛念佛。他的父亲是一个隐士,对这个道家的丹道哇,《周易》呀(喜好),就在家里研究了,然后接触佛教——听到他儿子劝他学佛,他首先还是搞禅宗一套,慢慢子他也念念佛,在当地就算很有学问的人了,然后他就是劝周边的村民来念佛,有点影响力,但是相信的人也不是太多。但郑慧洪有个母亲,不识字,她也在念佛——郑慧洪是经商过程当中得了一种病,(归乡次年)就去世了,这个母亲就很思念她的儿子,就经受不起这种儿子死亡的打击,她自己就有一个举措——她就服毒,服毒之后坐在那里念佛,打坐面西念佛往生,这个面容非常灿烂,坐得如如不动,头顶发温。这个一下子整个地区都震撼了:你看一个老太太,就这么服毒念佛,毒都不能动她的身心,坐着往生。就这样的一个以身表范,当地的很多人都开始念佛了。
那这方面愚夫愚妇念佛求往生的很多,大家可以看看我们《净土》杂志,我们也常常登这些,就是最近这一二十年发生的很多例子。很多往生者实在是没有什么功夫,就是一门心思求往生,就是念佛,乃至于平时根本没有修行,助念的当中听到往生一事,他发起心往生,都有往生的瑞相。所以这个往生一法,在这个时代确实有不少人得到了利益。我们目前也想把这些往生的例子——现代、当代往生的例子,要把它结集一个小册子来流通流通。去年九月份我的母亲,她往生了,也应该属于万修万人去的范围。这个你说她有多大修行——没多大修行,但是她确实很想去,在疾病的折磨当中,她更是恳切地发愿:“爬都要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结果我们在助念十多天之后——平时过程当中,由于糖尿病,这个折磨得很厉害,但是往生的时候非常安祥,如睡梦去,也是头顶发温,然后全身柔软,荼毗的时候烧出了300多颗五色的舍利花,也表明还真是蒙弥陀愿力垂慈加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阿弥陀佛,你还担忧不能开悟吗?所以这个“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是针对我们在坐的诸位说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开悟的。
(未完待继)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净土决疑论》于杭州净慈寺
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6)
好,请看下面。“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这个偈子也非常重要。针对什么人而言呢?就是参禅之人。他不是一般的禅和子了,不是一般坐坐禅堂,真的是下了一番大功夫、大手段,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破三关,明心见性,这就叫有禅。但是开悟——一般通途教理讲首先要见道,见道才能修道,修道才能证道,
证道就是到达宝所——目标。所以这个明心见性还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那么修道就是面对浩浩的见惑、思惑,要怎么对治它?怎么降伏它?怎么断掉它?你断了见、思惑,才能说了生脱死啦;见、思惑如果还存在,你都不能说到家了。但这个见、思惑是不容易断除的,所以开悟之后他要历缘煅炼,就是对治烦恼,一定要使这个烦恼全都降伏,断除无疑,这样三界内的分段生死才能出离。这个在藏教修法当中,三十七道品、九次第定、七方便门、四禅八定这些都有很详细的描述。好,这个见、思惑如果你没有断一点,那就了生脱死都不需要讨论了。
那么现在讨论你这个定慧功夫甚深,断见惑,断思惑——思惑的八十一品你都断得差不多了,还剩了一点点没有断,或者剩了最后的一品没有断,你这个三界六道轮回都出不去,这叫生死海深哪!我们在生死苦海当中这种波迅啦,这种漩流哇,非常深广啊。前面讲断见惑如断四十里的急流水呀,断思惑这种钝的烦恼就更困难了:那种贪瞋痴慢疑,等等这些。所以这个“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菩提路远,你断见惑、思惑这个过程三大阿僧祗劫,甚至动经无量劫的这样的菩提觉路,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种种的魔障、种种的烦恼常常让我们退转啊,菩提路远啊。所以很多行人还没有到达,还没有归家,还没有断尽烦恼,他就命终了——生死魔到了。你就不能继续,功夫又中断,功夫中断你又转生,又(因)隔胎之迷、隔阴之昏,又得要重新做起。所以这样,就是大彻大悟之人,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由于这个转生再继续断烦恼,就迷失了,这叫“十人九蹉路”。“蹉”是蹉跎的意思,就是我们世间人讲:耽搁啦,耽误啦,走了弯路啦。甚至这个弯路歧路亡羊——歧路里面又有歧路,都不知最后到哪儿去了。
“阴境若现前”,这个阴境就是指中阴境,临命终时只要他有后有——对参禅的人说,这个解决不了后有问题呀,还有轮回问题,这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你见、思惑没有断尽,那肯定临命终时中阴境界会现前。现世的善、恶业力,以及多生多劫的善、恶业力所现的境界,这就是中阴境。那么人都有一个执着,在中阴境里面他也是执着一个“我”,他也不能够当下体证他的空性,所以这个业力在中阴境如狂风吹叶子一样不能把握。中阴身眨眼之间,就是眉毛动的一个短时间当中,随着最重的善业或者恶业,又在六道轮回当中去投生了。感应到哪一道?你修五戒、十善——人天道,你这个三毒烦恼很重的话,就感应三恶道。这里面是很难做得了主宰的,一毫都不能做主的,所以这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多生多劫我们负债——负了众生的命债、情债、这个钱债,这些都要去偿还的,哪个债主的力量大,要债的力量强,就你先到哪里去还债。临命终时最后这一念——种种的妄想杂念,哪一念占主宰,力量重,就随着力量重的念头,相应地坠到哪一道去。所以这个修行人临命终时的关键时刻,这种业力、这种念头,在通途佛法的轮回当中它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时候他只是有禅嘛,他是靠自力,没有佛力的加持,自己就做不了主的。
那么这样就比较危险,所以禅宗里面开悟了他转生的很多情况,就有一些记载了,这里提出两个人。五祖戒禅师,五祖戒是五祖寺师戒禅师,也是开悟的一位禅宗的大佬,他一转生就成为苏东坡了,所以苏东坡他是大文豪,也真的是宿世参禅的慧根。但是苏东坡一生也是很潦倒,他也信佛,也对禅宗很好乐,对净土法门也了解,他在被贬的时候,还带上一轴阿弥陀佛像,说这是他往生西方的公据。但是这个人呢,苏东坡大文豪又做官员,这种烦恼习气也很大,在杭州都也做过地方官,这个个人行为也不是很检点。所以印祖说,像这个五祖师戒禅师转苏东坡,观察苏东坡一生的行持,说明五祖师戒连初果也没有证到。初果证到的人转生是任运不会犯邪淫戒的——打死他他也不会犯邪淫戒;虽然他有淫欲的心,他可以成家,但是绝对不会犯邪淫戒。在苏东坡身上都实现不了。所以这个临命终时——苏东坡,当时有径山长老去看他,就叫他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苏东坡躺在床上还说机锋转语。说这个净土决定有,但这里着不上力——指自己心着不上力;你讲完这个也可以,还加上一句“着力即差”,那就把宗门的东西都用了——“着力即差”这东西。又不知道转到哪一道去了,所以苏东坡在《净土圣贤录》里面,没有他的名字,说明他没有往生。那么草堂青成为曾鲁公,这是为了报答一个施主的恩德,就给人家做儿子去了,他这个禅宗的大佬当然福报很大,早年考取进士,50岁拜宰相,但是最后也没有什么了局呀。
这还是比较好的投生,那么等而下之的,当时杭州有个海印信禅师,有个军队的官员叫朱防御,给他做施主,朱防御官也就给他供养了很多年,说:“你以后怎么报答我呀?”他笑一笑。最后到朱防御家投生做了一个女孩子啦。当时杭州有一位禅宗的很了不起的大德,叫圆照本禅师,圆照本禅师他虽然在宗门里面,但是是密修净土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有他一朵莲华的。圆照本禅师就去看望这个小女婴了。满月的时候去了,这朱防御家把这个小女孩抱出来,这个小女孩还对圆照本禅师笑一笑,这个圆照本禅师就对他呵斥啊:“海印信,你错了哇!”这个女孩子一听,哭了一声就死了,死了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还有像真如喆禅师,(都是)宋代这些参禅的大佬。真如喆禅师几十年参禅,他是夜不倒单的,非常精苦的。他圆寂之后,他的纸袄哇——他的棉袄都是纸做成的——纸衣,里面都烧出舍利子啦,这么一个大德。所以这个禅宗公案——他一投生,转到大富贵处。结果从有关资料看,大富贵处——投生到哪儿去了?投生到皇宫里面去了,就是宋钦宗啊。宋钦宗最后他做了两年的皇帝,一辈子勤苦,最后跟他的父亲宋徽宗一块被金国俘虏到五国城里备受凌辱。像这个秦桧,原来也是雁荡山的禅师啊,(转生)做了宰相,得人家金国的这种贿赂,处处为金国去考虑,还把岳飞给害死了,所以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啊。所以这个“十人九蹉路”哇,真是永明延寿大师大慈悲心里面流出的这种肺腑之言哪。这个末代时候,禅宗这些禅和子就是这么一个结局:难以靠自己力量了生脱死啊。
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嘛,明代的时候跟永明延寿大师相比,又过了几百年啦——说今时,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如果有禅没有净土的话,哪里止“十人九蹉路”哇,那敢保是十一个在呀,为什么参禅的对这个偈子不高兴呢?他不了解,没有自知之明哪。它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这个无论是永明延寿大师、中峰国师、天如惟则禅师、莲池大师、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包括印光大师不断地说这个,真是慈悲之极的真切的语言,这就是真相。
那么“阴境若现前”这个“阴”,就是遮荫的荫,遮覆的意思。由于我们多生多劫的善、恶业力,遮盖了我们的真如佛性,让它不能显现。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就是我们的业力遮盖了。为什么要“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呀?清白的佛性本具,但你没有修德的功夫,这个本具的性德也不能现前,不能显现那就是善、恶业力在做主宰了。这个中阴身都是善、恶业力做主宰的这样的一个境界,他就眨眼之间——眉毛动一下,,这个力量就把我们的神识牵到轮回去了,就不知道是投生人胎、马胎、驴胎、狗胎了。投生到畜生道还好一点,如果到了饿鬼道、地狱道那就更麻烦了。
但是对这一个偈子也有一些错误的诠释:有的人把这个“九蹉路”的蹉,解释为错误的意思,(蹉路)就是走错路途;以这个阴境解释为五阴魔境,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个《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每一个阴——色阴、受阴(等)都有十种魔。那么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是由于他不了解禅是什么意思,有禅和无禅是什么意思,才有这样错误的观点。这叫胡说八道,为什么呢?哪有大彻大悟的人走错路头的呢?他不会错走路的。错走路头就是五阴魔境现前,他不能识别,做魔子魔孙去了,著魔发狂了。这个著魔发狂是那些不知教理、没有明心见性的人盲修瞎练,以及没有证到说自己证到、未得谓得的这种增上慢的人,才能是被五阴魔境牵着走,做魔子魔孙去。不是指这种大彻大悟的人,这样的一个解释也是毫厘不能够去差失的,所关甚大,不可不把它辨别清楚。
常常会有很多祖师大德,会把这些所谓宗门教下的大修行人最后解决不了问题,往往跟愚夫愚妇老实念佛的人相比——远远不如。《净土十要》它有一个附本,它列举了一些:原来是能够讲经说法的大法师,最后堕到牛里面去了;这个参禅一辈子的解决不了问题,发愿要做将军,做将军去了;这个参禅以后,哎,就转生为僧,什么都不知道,去造孽去了。它这些例子援引很多,包括一个比丘尼念了三十年的这个《法华经》,念到最后(临终),一念淫欲心现前,她下辈子做为官妓去了——做妓女去了,她这个口里都能放出莲华的香味,如果拿这个《法华经》给她,她会读得很熟,然后给她(其他)的经典,她就不知道。你看,这些都是修行很精进,很刻苦,就是由于净土法门不能相信,各种各样的后果出来。那么元代,当时杭州一带讲这个饥馑——饿,死亡很多人,就放在那个山沟里面把人埋葬,先把尸堆起来。当时有一位老婆婆也饿死了,但是放的那个尸体第二天一看,这个尸体又到第一层;一层一层尸体码上去,第二天她又到了最上一层;而且将近半个多月,尸体不腐烂:出现这么一个情况,这些官府人、抬尸体的人就很奇怪,就把这个尸体抬下来看看怎么回事,就从她的口袋里面发现一个念佛图——古人也是画圈,你念一万声佛号就画一个圈,叫念佛图——就知道她是念佛的。她就能做到她的尸体就在第一层,不在下面,而且不腐烂。结果这个官府呢,就对她比较礼遇,就给她火化,准备给她一个比较好的这个处理。结果就在火化这个尸体的时候,这个火焰当中出现西方三圣,当时在场看到的人都在顶礼,都生起对这个念佛的信心,这个叫“念佛婆子”啊,可能她什么都不懂,但是比宗门教下的这些大德们强出很多。
(未完待继)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净土决疑论》于杭州净慈寺
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7)
好,请看下面。“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好,这一段(讲)最后一个偈颂。这偈颂有的人有个错误的看法——也是望文生义不加深究,说无禅无净土的人就是指那些不信佛,埋头造种种恶业,不修五戒十善、种种善法的人。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印祖说大错特错,实际上这个偈语还是针对佛教徒——修行人来说的。自古以来大乘佛法有种种法门,禅、教、律、净、密这五个宗派里面,实际上禅、教、律、密它都侧重在这种自力方面,所以都基本上可以归纳在禅的范围,那么净土宗仰靠佛力,是特别的胜异法门。所以最后归纳就是两类——禅和净:最为当机,修行的两个主要行法。好,这就指佛弟子——四众弟子,这种人他修行佛法,在种种法门当中——在禅法当中,他又没有得到利益,在禅堂里面打打坐,昏昏沉沉参究不得力,不能起疑情,不能彻悟自性,同时他又对净土法门没有信心——生起不了信心,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就泛泛悠悠,这个法门也修一点,那个法门也试一试。修得不得力吧,烦恼就比较重,所以常常佛门一句话说:修行一年,佛在眼前;修行两年,佛在天边。那么功夫不能得力,定慧不能均等,断惑证真更谈不上,没有能力靠自己力量断烦恼,证真如自性,这个自力的禅他得不到利益,同时净土仰靠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带业往生——他也靠不上,两头都靠不上。两头靠不上,那就什么呢?他一辈子也在修行啊,他也在持戒啊,但是他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以他持戒修行这种程度——有浅有深的定慧之力,就自然地因果报应,感得来生得人天福报,下辈子做大官发大财。那么今生他既然没有通过修行得到般若的正智,来生他的福报现前,就必然会迷惑颠倒,就会对财、色、名、食、睡——对这些五欲就会耽恋,就会执着,由于他有这种富贵之力嘛,所以他就有能力广造诸多的恶业。你说一个穷人没有钱的话,他吃山珍海味还没有办法呢;他有钱的话,哎,海陆空(动物)他都可以吃得到,造恶业他有空间。那么既然借助他的富贵之力,造了种种的恶业,当然这种自因自果的恶报他也逃脱不了,等到临命终时一口气上不来——生命就在呼吸间啦,这口气不上来,就随着他的恶业堕到了地狱。
堕到地狱,里面就有种种的地狱啰:十八种地狱、五百地狱,等等。这个铁床的刑法,就是有钉子啊,躺在那个上面,被那鬼卒一段一段锯开呀;你平时烤这些螃蟹、乌龟,到了那里也有铁盘子来烤你啊;然后这个铜柱——铜的柱子是烧得火烫的,炽热的,但是你一看那个铜柱就是个美女呀,就想去拥抱哇,这一抱就抱到铜柱上,就烧焦啦,烧焦了业风一吹又活了,再一看铜柱又是美女呀,又抱哇,一天到晚不知抱多少次、烧死多少次,这就久经长劫。睡在铁床上被锯截,抱在铜柱上万死万生,来偿他前一生贪色欲的、杀生命的恶业。尤其这个时代,这种色欲的狂涛非常之盛,这个杀害种种生命来滋补他的这种恶业也越来越普遍了,所以他到了地狱去,这个万死万生。
佛菩萨很悲悯,也会在地狱度众生,但到地狱度众生,由于他恶业太重,佛菩萨到地狱教他念佛——念阿弥陀佛,他都念不出来啊,连“阿”字都张不开口哇:他是这样的恶业呀,得不到法上的利益。这里面可以看《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发了大愿,那真是让他老人家太辛苦了,刚刚好不容易度几个众生出了地狱,转眼之间又进去了。所以这个九华山就有一个很大的无常鬼(雕像),就是大喝一声:“你又来了?!”这恶业长。
所以这个净土宗祖师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对净土法门产生正信,不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他是泛泛悠悠修其他的法门,其结果就叫第三世怨。“第三世怨”怎么理解?就是今生的一个恶人造作五逆十恶,他当生下地狱;那么一个泛泛悠悠修行佛法的人,他是下一辈子得人天福报,借人天福报富贵之处来造孽,是第三世下地狱,这就叫第三世怨。所以建立正信、正见,求生净土,对我们修行人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你今生的佛法修行——他也会持戒,也会诵经,你就刚刚上午讲的那个孝女修行,下一辈子成了黄山谷——黄庭坚,黄庭坚他的文采很好,他早年也差点误入歧途,他就喜欢写那些艳词啊——很哀艳的,创作小说——爱情小说、爱情诗词啊,他写得很多,也让人很爱读。有一天他跟那个——当时宋代有位画家叫李伯时,又叫李公麟,他是喜欢画画的,他画马画得非常惟妙惟肖。这个李公麟画马最后得到什么结果?现生就在床上变成一匹马——他天天去想这个。所以他和李伯时一块到寺院去拜访圆通秀禅师的时候,圆通秀禅师就告诉李公麟:“你不能再画马了,你这个天天画马,想的太多,你下辈子就(生)到马里面去了。”李公麟还挺听话,李伯时以后他就专门画佛菩萨像,到东林寺还画过东林十八高贤,这个《莲社图》李伯时画的。这个黄庭坚他就听了不以为然,说:“他画马会变成马,难道我写点诗词也会变成马吗?”圆通秀禅师这时候对他非常严正地说啊,他说:“李伯时画马他变成马,还是他自己的恶业恶报;现在你写这样的艳词啊,来动天下人的那种邪淫的心,那不是变马的问题,那要到阿鼻地狱去的。”跟他这样讲。这一讲,黄山谷还真的被震动了,他就害怕了,以后他真的就不敢再写了。那么黄山谷也还是学佛,还是吃素的,所以你看,如果他是借助他的力量,没有碰到善知识,还是写那些艳词,还是造作种种恶业,可不是要下地狱嘛。
所以以他今生的修行,来生得福报享福,依着这个大福报来造种种的恶业,第三世就堕到地狱里面去。所以他的五欲的快乐暂时在来生得到,他三途的剧苦可是无量劫不能终结呀。纵然地狱的业消完了,也很难下世转到人道,还要变成饿鬼道,饿鬼道偿完了,还得(生)畜生道:这个想得人身,难中之难。所以这个众生在轮回里面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因果,以及三恶道的种种剧苦,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才有(此公案),有一天佛用手抓了一把土在手上问阿难,说:“我手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这是显而易见的答案嘛,当然阿难就说:“大地的土多。”那手上的这点土跟大地土相比,不能相比。好,佛说:“得人身,(掌中)土。”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些众生下一辈子想再得到人身,就像手上的土;失去人的身到三恶道里面去的比例,就像大地。这是佛,是五眼圆明,这不是吓唬人的,就是千真万确的。实际上我们冷静地解剖我们自己,我们的举心动念到底是什么念头?我们一辈子的行为是什么业力?我们可以说,我们在坐的绝大多数也都是失人身的,都是在三恶道里面要注册的,所以《观经》的下辈往生,不是谈其他人,就是谈我们啦。所以我们这些要下三恶道的人,要赶紧信愿持名,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阿弥陀佛的第一愿就是国无三恶道愿,就是对我们这些要下三恶道、造了无量三恶道的业力种子的众生,给一个最低限度的安慰呀:你在这个娑婆世界一定要下三恶道,到了我的极乐世界就没有三恶道;不仅没有三恶道的事实,连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这我们就占了个大便宜呀。那真的这个下三恶道的众生不求西方极乐世界,非愚即狂啊!这是一个真相啊!所以到了三恶道里面去,那就是多少劫多少生没有一个人依靠啊,佛菩萨虽然慈悲想救我们,我们的业力很重,都靠不上。所以这桩严重的后果——只是这个偈子文字少哇,局限在偈里的文字少,浅显地来说;如果深广地来说,一个修行人泛泛悠悠修其他的法门,禅也开不了悟,净土也靠不上弥陀的愿力,那这个后果非常严重。大家一定要警醒。
好,请看下面。“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诠。宿有何福,得闻出要。愿厕门墙,执侍巾瓶。余曰,余有何德,敢当此说。但余之所言,皆宗诸佛诸祖。汝但仰信佛祖,宏扬净土。则无德不报,无罪不灭。昔天亲菩萨,初谤大乘,后以宏大赎愆。汝能追彼芳踪,我愿舍身供养。”
好,这是一个总结了——对《四料简》总结。一切通途法门,它都要靠自力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是靠自力。靠自力断惑证真之难,就是蚂蚁上高山;那么相比较,净土法门是专仰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以这个自力之难和仰靠佛力之易,就构成了难行道和易行道的本质上的差异,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通途佛法它靠自力,一定要见、思惑断尽才能出分段生死,尘沙惑无明惑断尽才能出变易生死;那么净土法门,它有一个本质上特点,就是带业往生,你见、思惑没有断一点,但是能够蒙弥陀愿力加持——横超。就好像你是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你要过去:放到水里就沉下去,但这块石头放在船上,它沉不下去,这条船能够运载到对岸。所以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能够使我们业力的大石块不至于沉下去,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三种不退,在位不退当中就是圣人之行列。那么这两个本质特点,永明延寿大师惟恐世间人不了解,特别写出禅净四料简来开示当代以及未来的罪恶众生,这可真是“迷津宝筏”。就是我们在这里想求出离道的这样的过程,就好像迷失在一个森林里面——迷失在那个岸边不知道怎么走,这时候有一个船筏,能够带我们走向彼岸。在六道轮回里面,我们昏昏沉沉已经是轮转了很久,已经不知道方向了,不知道怎么出离了,所以就需要一个向导、一个导师把我们带出去。
那么四料简就是这样的一个宝筏,就是这么一个大导师。可惜的是,举世之人对这个四料简是囫囵吞枣地不追究,不研究它的义理,带着自己先入知见去随便草率地读过,生起了很多的不正确的观念:什么贬低禅宗啊,褒扬净土哇,这些都是语涉支离啊,不足为法呀,甚至说这可能是后人伪造的,不是永明延寿大师写的,等等这些。这些错误的观念出来,就会让大家对这四料简产生不了信心,不会按四料简的这个义理去做。这就是众生这个时代同分恶业所感召。正法认为是邪法,颠倒的东西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现在众生就是这么颠倒,好东西他不识货。所以这一说,这个上座比丘开始悔悟了,他就忏悔:“哎呀!我往昔造了何等的罪孽?出家三十多年,都没学到真理,不了解真相。那同时宿世又有何种福德?能够听到论主你老人家给我讲出这样的一个真理,能够知道出离生死的要道。”那非常感激呀,他就愿意——愿厕门墙:“我愿意做你的弟子啊,愿意给你做侍者,侍候你老人家。”这就是他还报恩啰——有报恩的心。他真正通过这一番讨论,得到了一种信心啦,知道自己原来的知见是彻底错误的,幡然悔悟。那么这个论主就说——佛教都是很(有)谦德的——就说:“我有什么道德呢,能够让你做我的侍者?但是我前面所说的言语,都是从佛言祖语里面出来的,不是自己秘密造成的,是述而不作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有佛言祖语作根据的。”这是末法时代衡量净土法门的一个原则,一定要以诸佛祖语的这种理念作为宗旨,作为依据,不能讲自己的东西。“那你只要仰信佛言祖语,弘扬净土往生一法,那你说要报答我的恩德,你就在这个弘扬净土法门过程当中,什么恩德都报了。而且你原来诽谤这个四料简种种错误的知见的罪业,也在你自行化他(弘)净土法门的过程当中消灭了。”
佛法它的忏悔法,这是佛的大慈悲施设的,你只要一念地忏悔,马上它就会有忏除业障的功德。这里就举出天亲菩萨,天亲菩萨早年在“一切有部”出家,有一个错误的执著,他认为只有小乘法才是佛说的。大乘非佛说,他也是有持这个观点,所以他前面做论,都是做小乘五百部论,诽谤大乘佛法。他的长兄无著菩萨,看到自己这么一个很有智慧的弟弟诽谤大乘佛法,就很痛心,就善巧方便说:“我生病了,我临终想见你一面。”就把天亲菩萨召过来说:“我要走了,你给我念一卷经吧!”就把《华严经》给他念。天亲菩萨念到《华严经》,一念,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大乘佛法是这么好,这么究竟!他就知道自己诽谤大乘法的罪过,当时他就对哥哥说:“怎么办?我诽谤大乘佛法,罪业太深重了。我现在想把舌头割下来,来忏悔诽谤大乘法的罪业。”无著菩萨说:“你诽谤大乘法的罪业深重,你纵然有一千个舌头割下来,也忏悔不了这个业障。但是你原来用舌头诽谤大乘,你唯一忏悔的(办法)——你以后用你的舌头,转而赞叹大乘,才能忏除。”给他指出这个方向,哎,天亲菩萨就答应了。等到无著菩萨往生之后,这个天亲菩萨就作了五百部大乘的论,其中就有《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在我们中国唯一的一部净土论是天亲菩萨作的。
所以这就是(论文):“天亲菩萨早年诽谤大乘,以后弘扬大乘,来忏悔原来的罪过。那么你应该要仿照天亲菩萨的这样的榜样。原来你曾经诽谤,现在你要开始赞叹,要弘扬。如果你能这样做,我愿意舍身供养。”
好,请看最后。“上座乃礼佛发愿云,我某甲从于今日,专修净业。唯祈临终,往生上品,见佛闻法,顿证无生。然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逆顺隐显,种种方便,宏通此法,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间歇。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愿释迦弥陀,常住三宝,愍我愚诚,同垂摄受。余曰,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上座唯唯而退。因录其问答,以为不知此法者劝。”
这是第三大部分——流通分。上座比丘真诚悔悟之后,就在佛像面前顶礼发愿,这是他悔悟的一个直接的表达,这种发愿非常好。他真的是宿有善根,遇到论主这个善知识,马上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所以他发愿,“我某甲”——称自己的法号,从今天开始,要一门深入,专修念佛往生一法,唯愿祈祷临命终时上品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闻种种大乘法要,顿然证到无生法忍,然后报身在安养国土,化身遍入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来随顺——顺逆显隐。就是或者以逆的形式,他的化身或者,这个屠夫、乞丐、好像坏人什么;有顺的形式,作国王,作比丘,主持寺院;或者以隐的形式;或者以显的方式。种种善巧方便,来弘扬流通这个净土法门。这就是菩提心了,他不仅自己往生,还要倒驾慈航回来,广度一切众生。这个愿要尽未来际,都不中断,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实际上虚空永无穷尽,我的愿也永无尽期,这是大的菩萨的宏愿。就祈愿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尊阿弥陀佛,以及法界常住的佛法僧三宝,怜悯我的愚诚——至诚、愚诚之心,共同垂慈加被摄受我。哎,这位上座比丘发出这样的愿来。
这个论主,也就是印祖,最后的一个劝嘛:净土这个事项,就是你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加上净业三福——正行、助行这些事,是大因缘。这个大因缘是法界的大因缘哪!是无量劫以前这位转轮圣王这个四十八大愿——法界当中一件大事。当这个法藏菩萨发出四十八大愿的时候,整个虚空、大地震动,虚空雨出种种妙华,虚空自然有音乐,有声音来作证:决定当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是一个大因缘。那么这个净土法门的理,它是秘密藏。这个秘密藏是建立在佛的果地上的,这个修行方法非常简易;但这个简易的方法的原理,却是非常深邃,九法界的众生理解不了——秘密藏。所以我们要把净土的理论,把它搞清楚,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知道涅槃实相的种种的秘密,才能把这个法门的原始要终搞清楚,所以这个就叫大不可思议了。所以论主说:“你能对这个法门仰信受持,这就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就是以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智慧——这样的果觉,来庄严自己的这种本觉,这就叫香光庄严。净土法门——我们的凡夫显现不了五分法身香,透显不了般若智慧光,但是我们借助信愿持名就能接纳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来庄严我们修行的因心,这就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这就叫香光庄严,以佛的果觉来庄严我们。那么这个上座听了以后非常感激,唯唯而退。这个“退”都是慢慢子退——退转(而出),这时候再也没有傲慢心了。如果说他当时进门的时候,“眼空四海,誓证一乘”,头都是昂得高高的,这时候他就是弯着腰慢慢退下去,完全不一样。那么这位印祖说:“就把这个跟上座比丘之间的问答,把它记录下来,来作为不知这个净土法门的,有疑点来决疑,劝勉他来修这个法门,来断疑生信。”
(全文完)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净土决疑论》于杭州净慈寺
地狱五条根
佛示现八相成道为我们这些颠倒的苦难的众生来讲经说法,来辨别邪正是非,来指明真正快乐是什么,真正苦难是什么。财、色、名、食、睡,我们认为是很快乐的东西,但是真正的佛眼看来,这是走向三恶道的东西——地狱五条根。
在娑婆世界修行,也有它的殊胜,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胜过极乐世界修行百年。为什么?因为这个地方太难修行了,太难修行你还能修行,那就难能可贵了,难才可贵呀。
要忆佛念佛,从早到晚在佛前礼拜持诵。一般的都应该有一个佛台,供养阿弥陀佛,在那里礼拜,读诵净土经典,要立一个定课。 计数念佛:每天规定一个数量,至少要念一万以上。让你的二个小时来跟阿弥陀佛通通话,清凉清凉一下。让我们在一段时间当中,万缘放下,精进念佛,是佛根据娑婆世界懈怠放逸的特点所施设的一种方法。
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人生难得,在得到人生的这一生,如果遇到念佛往生一法,不能去相信,不能去修行,那可是很悲哀的事情了。交臂错过,就不知何时再能闻信了,可不哀哉!祖师一片婆心,希望一切众生对净土法门要相信,要依教奉行。
你至诚发心,信愿持名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马上就有一朵莲华长出来,标着你的名字。如果你坚持念佛,那朵莲华会非常灿烂,而且会越来越大。一旦你懈怠,你不念了,又转到五欲六尘去了,这就是断了。一断的话,你这个莲华也枯萎了。
《楞严经》开始就讲“七处征心”,你心在哪里?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六根之内,七处都找不到心,无心。你能够无心,当下就是妙明真性。你执著有一个心,就等于在大海当中生起了一个浮沤,你把这个浮沤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整个大海,你执著这个浮沤是大海,你就遗失了整个的广袤的大海。
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
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属于特别法门,又称为胜异方便,是体现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
一切众生都在无明黑暗当中,佛力加持,令净土一法最后住世百年,为刀兵劫的众生作最后的救度。我们要以令正法久住的一念心来发菩提心。我们现在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从今天开始,好吗?
印祖一生不会去谈玄说妙,即便是高级知识分子来了,也会给他讲信因果、老实念佛,这些似乎是老僧常谈的话语,但平常的话语当中,却预示着深刻的佛理在里面。处在晚年时期的印祖,对佛教的理念修行,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唯有这样的程度境界,才能把佛教的道理讲得像水一样地平白。
《一函遍复》里结合了印祖弘法二十年的内涵,对当时期的净业行人种种根机特点已经了如指掌,它提出了十二条原则,都是从实际出发的,带有普遍性的十二类的问题,这十二点原则也是我们现在众生还常常会遇到的。所以我们现在来讨论《一函遍复》,也有很强的现实的修行指导意义。
《一函遍复》作于一九三二年,印祖七十二岁那一年。这篇文稿有一个特点,由于其所针对的是广大的信众,一定要通俗易懂,这是一个原则;第二,信众的问题,不一定是问很玄妙的理论问题,主要是在实践当中、修行当可能用。
战国时期有一位歌唱家,叫韩娥。“绕梁三日”,讲的就是她。她的音声可以绕梁三天,这个不是夸张,而是事实,有记载的。一次路过一个客栈的时候,大概是有人欺负她,她以哭代歌,整个村庄的人都哭起来;后来她又唱欢乐的歌,大家就欢喜起来。音声具有这样的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利钝全收,根机利的众生和根机钝的众生,都能够收摄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里面。这是释迦如来、阿弥如来所代表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为一切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都能够令这些众生当生了生脱死,到达解脱的彼岸。
平等普度,他所实施的方法是“三根普被”,三根就是指众生的三类: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利器一闻千悟;中根器的人要困而来学了;下根器的久化方归。三种根机不同,但是净土法门平等普被,不管他自己的根性水平如何,只要他相信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法门,都能够摄受他。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专修念佛之人,不要再去涉猎禅家参究一路,要深信念佛一法,用大势至菩萨修行的经验来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单刀直入,不需要其它的参话头、修止观、持密咒等等这样的方便方法。
龙树菩萨,八宗祖师,是古印大乘佛法的集大成者。出生时候听别人读诵《四韦陀经》,他能背得下来。到长大后,他的智慧非常深广,辩论无碍。躲过一劫的他彻底觉悟欲为苦本。从龙宫回来后,成为坚定的佛法传播者,祛邪显正。他一生著述很多,其中的《十住毗婆沙论》讲到念佛,得阿鞞跋致。
现在根机陋劣,善知识稀缺,难以解决问题,要专门提倡念佛往生一法,靠弥陀大悲愿力横超三界。这是众生唯一的一个出离轮回的光明大道。
发菩提心,就是我们能发起一念成佛的心,这就是发菩提心。这不需要什么形式,在于你这一念善根发露。我发一念念佛求生净土成佛度众生的心,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阿弥陀经》一千八百七十五个字,实际上就是讲这个“信愿行”三个字。前面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叫广陈依正以启信。
非要吃肉,不要在家里杀,买现成的。每个家都希望五福临门,都希望吉祥如意,有良好的愿望,行为上却背道而驰,不是愚蠢吗?印祖的开示:上根利智,当下就断;中根渐减以至永断;下根离不开肉,至少不要在家里杀生。我们看了印祖的开示,学他教化众生的方法。
常乐我净,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不在我们的心外,但是我们被种种的分别、执着、烦恼给遮盖住了。所以这个常乐我净,跟我们离得很远,很隔膜,现在就要透过这样的一个修行,让我们回归到常乐我净的本体。
常乐我净,实际上是建立在法藏菩萨因地当中的愿力里的,在他见到世自在王佛的时候就出家了。随后就发了一个建立国土第一的愿。“道场超绝”,这个道场是十方世界最殊胜超越的,“国如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国土是跟涅槃的体性吻合的。这个涅槃,我们说它表现的四种德性,就是常、乐、我、净。
这句佛号对治这个苦,念佛,知道自己的苦恼,我要求解脱。到西方极乐世界五蕴观照皆空他就没有这些烦恼,身体是金刚那罗延身体,也不会有累和疼痛的感觉。
生活中有应酬,如何吃素?
问:生活中有应酬,如何吃素?
答:看你的发心,如果你真的想吃素是可以的。应酬主要是你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恭敬嘛!你告诉他:我是佛教徒,吃素。他会理解的。他会佩服你,对你的道德感存在一分信任。其实有几盘素菜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你专门吃素,你这样去做是行得通的。
我们这个世间,天天跟冤家对头见面。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大家都相互赞叹,天天是笑咪咪的,快乐啊。心里没有千千结呀,更没有我执,没有我所有的东西,他有的都是平等心、清净心、大悲心、感恩心。不像我们一天到晚人我是非一大堆。我们这个世间很苦啊。
佛种种说法对治众生的颠倒,根据这些颠倒,讲四念处,讲苦、空、无常、无我,使大家对现象界的本质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同时也了解苦、空、无常、无我的根源。对治颠倒,能够断见思惑,证人我空。其实苦、空、无常、无我,也不正确,到了小乘的阶位,又要跟他讲涅槃的常乐我净,这是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净土一法是从妙有建立的,是在证到了空性之后,产生的一种对涅槃的一种体性的表达方面来建立的净土。
感应有四种:显感显应、冥感冥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信愿持名,当下加持,业障重,看不到阿弥陀佛,也在加持我们。曾经宿世的善根的熏习的延续,让我们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阿弥陀佛给我们提供一个所应的净缘,让我们建立一个信愿持名,净业三福能感的这样的一个心理基础。
《佛说阿弥陀经》把最核心的问题提出来,就是执持名号。这个名号,是一切众生所缘,一切意思包含内;你的称赞,护念,摄受,也在里面;众生喜闻乐见,很熟悉。意译简洁,直接把名号点示出来,抓住经典最核心的意思,深切地体会佛心,以鸠摩罗什高度智慧的把握,翻译出来。最后我们流通的是他的译本。
《佛说阿弥陀经》直接把这部经的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就是执持名号。
“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核心的功德一个是无量寿,无量寿代表我们自性的寂定,无量光代表我们的自性的照用,寂照不二,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一真法界。
念佛为何?
这个世间多有障缘,让我们退心,仰靠佛力使我们的菩提心芽增上,最终成就般若智慧的道果。我们应该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依靠我们的信心去登上此船,到达极乐彼岸。愿作佛心就是愿自己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就是圆满的菩提心。好好思惟,领会接纳,改变我们的知见和行持。
净土经典的特点:一是无问自说;二是喜悦。放光现瑞,抓住机缘,总之他都表现为快乐、喜悦,诸根愉悦。这么说表现他四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用四悉檀的方式: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等等善巧方便,发起众生的善根,让他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讲在末法的时候讲大乘法很难讲,讲净土经典更难讲,讲净土经典能够相信的,那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所以深知这样的一个法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我们要生起极为殷重的心来听闻。
佛观察与会众生,通过三乘佛法的循循善诱,慢慢地智慧显发出来,能够相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肯持名念佛求往生。佛有五眼圆明,能够观机,知道宣说净土法门的机缘成熟了。因为这个法门大畅诸佛出世之本怀的一个法门,是佛最想说的。如果众生不相信,说也是白说,所以长久的是存在内心,等待机会。
蕅益大师讲的公案。一个江洋大盗假心假意来学佛,鬼道里面的大力鬼王帮他。后来发真诚心学佛,鬼王只能离开。我们要走在佛教的正道上,你来念佛,就好好念佛。
《佛说阿弥陀佛经》这部经典的听受,我们要发起大感恩心、大惭愧心、大恭敬心。佛法的利益要从恭敬中求,所以不能生轻慢。
感恩释迦牟尼佛,没有他的大悲愿力,我们的无明长夜永远见不到一点亮光,在这黑暗中,贪瞋痴极重的烦恼造作五逆十恶的种种的重罪,我们是三恶道的众生。现在释迦牟尼佛把三恶道的众生一网打尽,全都得到解脱,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啊!我们能看到这部经典只能深深地感恩释迦牟尼佛。
净土的奥藏、秘髓,我们了解多少?
《佛说阿弥陀佛经》这部经典的义理境界,传达的信息,我们总觉得有隔膜,好像水和油的关系一样,很难入心。因此我们的历代的祖师大德就不断的给这部经典进行注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层面加以诠释,把如来的真实义,特别是在这部经所传达的净土的奥藏、秘髓,给他揭示出来。《佛说阿弥陀经》是一部净土宗非常重要的经典。这部经大家都很熟悉了,每天都在念,甚至可以说能背诵,倒背如流,可是我们到底对这部经的义理有多少了解呢?
《法华经》告诉我们,在无量尘点劫又尘点劫以前,释迦牟尼佛是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由大悲愿力故,不断的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八相成道,教化我等众生。
昙鸾大师一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他思惟得长生不老之术之后再来注解佛经,弘扬佛法。于是南下去找陶弘景,得“仙经”十卷。这时他去见菩提流支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跟他传授《观经》。他一听就相信了,觉得按净土法门修行离开轮回三界得无量寿是最究竟圆满之法。毅然把他“仙经”焚烧,专修净土一法。
讲经,按照祖师讲经的格式,对这部经典的大概意思作个介绍。古德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或用华严的十门开启,来对经典要意作个介绍,为讲正文作铺垫,加深理解。天台的五重玄义从五方面来诠释玄妙的、理趣所归的地方。这五重玄义是:第一释名,第二辨体,第三明宗,第四明力用,第五教相,这是判教。
这一生我们好不容易得人身,能听闻到释迦牟尼佛大悲心来宣说的《阿弥陀经》,那真是百千万劫难以相逢的一个时机。
《一函遍复》的注:“语虽拙朴,义本佛经,若肯依行,其利无穷”。 印祖精通大藏经,文钞里的文句,写作手法,揉合着大乘经典,儒家文化,祖师的原则立场,透过他的领会,融为一体,再这么称性地写出来。文钞里的语言经得起考验,依照义理行持,可得现世吉祥,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其利无穷”。
佛的一代时教有种种的讲经说法的手法,有的是深法作浅法讲,有的是广法作略法讲。《佛说阿弥陀经》在佛的一代时教里面正体现了甚深之法作浅法来讲的一个特点。
何为六即佛?
问:何为六即佛?答:六即佛天台的一个概念。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这是从凡夫到圣众的六个阶段。它有一个过程,从名字即佛开始,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最后到达究竟即佛这样的一个修行过程,这样,你就不会去增上慢,就要修行。
在佛的正法时期,靠持戒能得解脱;在佛的像法时期,靠修定能得解脱。那么到了现在的末法时期,我们靠什么法门才能得到解脱呢?这是我们必须要仔细考量的一件大事。
佛应众生的根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佛法本身是没有高下优劣的差异,只要能帮助众生解脱轮回,这个方法应机,就是最好的。
信愿称名,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因为阿弥陀佛把他的福德凝聚在名号里面。当我们信愿持名时,就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接纳过来了,阿弥陀佛所修行的功德全体在我们身上展示。所以真正念佛行人,观音、势至为其胜友,是朋友、同修的关系,是弥陀圣号把我们拉平的。
诸佛如来在这个地球示现八相成道,其唯一的本怀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出离三界轮回之苦,圆证本具的涅槃——菩提的佛性。
从《阿弥陀经》里我们得到了一种重要的消息: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赞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同时也赞叹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赞叹释迦牟尼佛是因为:第一,能够在五浊恶世成佛;第二,能够在五浊恶世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五浊恶世非念佛法门必不能度这个主题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提出的一个重要判言。
持戒,给予我们的重大的启迪。对治我们的烦恼,作为我们把这五戒持住,福报就有了。
净业三福的宗趣是什么呢?
净业三福的宗趣是什么呢?是以五乘的佛法为宗旨,往生极乐世界为它的归趣。这不仅仅停留在三福的层面上,它是通过对净业三福的福报的修持,来开发智慧,有了智慧会对净土往生一法产生信心。由信心去发愿,具足信愿持名,就能蒙弥陀愿力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净业三福的施设不是目的,而是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目的价值的一个方法,因此他三根普被,尤其是对末法的散动的众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十方三世诸佛,建构他的净土,都要修净业三福。心净则佛土净,一定要从三福下手。
三福中,第一福,是人天福,就是世间的福,你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第二福是二乘福,修声闻缘觉,又叫戒福,持戒的果报;第三是大乘福,大乘种性的众生所修的,又叫行善。
三种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
如果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行人,应当修持三福。三福中实际上是涵盖着五乘佛法: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的佛法都包含在面。所以这就叫净业,能修三福的就叫净业。不修三福的人,在世间做任何事情都叫染业,有污染的业。
斋日,四天王和四天王的太子巡视南阎浮提;斋月,忉利天王宫殿里有一面镜子,正好对着我们,南阎浮提众生的一举一动都在当中显现出来。因此要吃常素,要做种种的功德。祖师大德开示,一般的居士在家过夫妻生活,也尽可能避免斋日和斋月为好。
声声佛号唤醒我们的佛性,步步经行回归极乐的故乡。
我们每一声佛号都在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里,四十八大愿的愿海中互动,全摄佛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把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香、慈悲摄受光转为我们自己心性的智慧,这就香光庄严。
读经就像读药方 念佛才是在服药
我们了解了念佛的原理,比较全面地把握之后,落实在我们的行为当中。念佛一法,一定要去实践。读经就像读药方,念佛才是在服药。
菩提流支来华是北魏永平年间,带着大量的梵经得到了宣武帝的礼遇。从他的法脉的传承方面来看,是从世亲菩萨的法脉传过来的。翻译了这部经典之后,菩提流支就成为汉震旦国净土法门传承的重要人物。传承净土的六师:菩提流支、惠宠、道场、昙鸾、大海、法上。昙鸾大师在其中,是他继承着菩提流支的思想。
讲念佛法门,有一种很便捷的方式,先把他带到弥陀愿海当中去,让阿弥陀佛料理他,效果还挺好。
我们的实相就是清净的、是畅达的、是悲哀的、是光亮的、是微细的、是奇妙的、是和谐的、是高雅的,我们念佛,还是众生的污染心,但我们要有趋向这八种声音的特质去念这句名号。如果具足了相似的这八种音声特点,就能跟西方净土的音声产生同质同构互动,娑婆世界的音声就能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了解念佛的原理之后,由原理生起的最主要的是大势至菩萨提出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我们至诚恳切的心,把向外驰骋的六根摄受在这名号中,至心去念,名号清净,我们能念的心也是至诚的,它就是净念,能够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
随着印祖弘法活动的开始,向他求教的信件就像雪花般地飘来。印祖非常慈悲,早年所有信众的信亲自回复,还有很多向印祖要求写序、跋、疏文、碑记等。印祖很难应付这么多信件。一次校对书稿时,眼睛受到伤害,印祖在这种情况下写了《一函遍复》,只要来信没有特殊情况,把一函遍复印好,就给他寄出去。
净土法门是以音声做佛事的,音声之道也是不可思议的,音声通实相。清、畅、哀、亮、微、妙、和、雅这八个字就是实相的表达,是透过西方极乐世界音声的特点,展示实相的功德。
《涅槃经》里的公案:有一个优婆夷非常有信心,供养一些僧众。她割了自己的肉,使比丘的病康复。痛苦让她情不自禁地叫南无佛,感得释迦牟尼佛当下现前。这是佛与众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和沟通。我们要有信心,他就有方便来解决我们的问题。遗憾的是我们的信心建立不起来。
家里丈夫一直在做家务,我学佛后感到愧疚怎么办?
问:家里丈夫一直在做家务,我学佛后感到愧疚怎么办?
答:感到愧疚,这是好现象,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愧疚上,要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让他对佛教就有好感,也许就会接触佛法,开始学佛。
当我们至心在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就显现出来了,这执持名号也是观想念佛。
我们对五欲六尘很熟悉,通过不断观想它的苦空无常,厌离它,慢慢地使它变得生疏。修净土法门就是修念头,一天念几千声几万声佛号,从早到晚一年到头,从生到死念。在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熏习的一个很坚固的种子,力量很大,临命终时,这个最大力量的种子先出来,如箭出弦,自然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想得到利益很难。我们的烦恼太重,环境对五欲六尘的诱惑太大。依“信愿持名”感通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令我们带业往生。诸佛讲的经典,菩萨祖师作的万论,处处指归西方极乐世界。在末法时期,没有比念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更殊胜的。
当我们念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时候,我们能念的心就具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持名就是观像念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净土宗理论一个很根本的原则。
佛、菩萨的净土,就在当下
佛、菩萨的净土,就在当下,只是众生的业力不同,所看到的也只能是跟他相应时空的情景。凡夫跟佛的沟通,本来是没有障碍的,但我们有怀疑,有业障,不隔自隔。只能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加持下,透过信愿的力量来把这个空间的隔阂打通。这一打通,我们这一念心就能够显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祖师的判教中,一般把它判为通途八万四千法门和净土特别法门。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解释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靠自己修戒、定、慧、六度的力量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样断过去。比较难,自力修行。再就是,靠佛力好像乘船,扯上风帆,顺着水流,又有顺风,一日千里。
其实众生的一切行为都生活在一种大的感应的状态当中,是阿弥陀佛用他的四十八大愿,用净土法门,用西方极乐世界,用弥陀光明,来给我们提供一个所应的净缘,让我们建立一个信愿持名,净业三福能感的这样的一个心理基础。
显感显应是我们今生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当下来给我们加持;显感冥应是我们至诚念佛,阿弥陀佛暗中来加持我们,自己不知道;冥感显应是我们宿世曾经有过信愿持名的善根,今生并没有念佛,但是宿世善根的熏习的延续,让我们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冥感冥应是你宿世有这样的善根,阿弥陀佛也在暗中给你加持。
一般来说感应有四种:显感显应、冥感冥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这四种感应是谈我们宿世的善根和今生的情况。
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
净土经典说,我们在娑婆世界至心念佛,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有一朵莲华长出来,并在上面写你的名字。我们信愿持名,不仅在庄严我们娑婆世界,同时也在庄严极乐世界,我们信愿念佛的功夫,越精勤,莲华绽出的光色,就越灿烂。如果我们退心了,后悔了,莲华也会枯萎。所以这个一念心性是很不可思议的。
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一夫一妻法律允许的婚姻关系可以。口业,不妄语,小妄语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大妄语是没有证到什么圣果却说自己证到圣果。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业是要防止邪念出来,贪欲的、瞋恚的、愚痴的念头都要防止。
念佛一法,是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做决定的相信。我们都生活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中,众生的每个行为他都看的到,每句话,他都听的到,每个念头,他都知道。这个感应,虽然很深奥,但是他确实跟我们非常亲切,亲切到他的慈悲愿力在我们凡夫众生的每一个念头里,我们的一切,他都了了分明。
专修专弘净土法门
印祖出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困的时期,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凋零。一九一二年,高鹤年居士将印祖的几篇论文在佛学丛刊发表出来,引起了教内外的关注。开始收集印祖的文稿,出版了《印光法师文钞》。印祖主要是以书信文字的形式来摄受众生,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一生的弘法风格非常平实。
法藏菩萨无量劫积功的累德要拯救每一个众生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在紧急关头,我们的神识最容易昏迷。恶业种子在沸腾的时候,容易被业力牵引,此时最需要佛的帮助。阿弥陀佛已经预先把方案设计好了。众生业力的种种死亡,在佛菩萨的眼里都是正常的。他知道你在什么时候要走,一定会给你稳妥往生的方法。
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在念佛人身上显现的一种情景。那么这种情景是一个超越的本质界。佛的力量跟众生之间的一种互动、一种沟通、一种感应,这种感应真实存在,但是你要说清楚或者预测,那又是不可能的。
天亲菩萨,智慧很深,博闻强记,通达小乘的经教,作了五百部论对大乘佛法诽谤。无著菩萨看到他诽谤大乘,心生忧患,知道罪过很深,跟他讲大乘法。天亲菩萨一听,马上知道大乘佛法更高妙,知道自己罪过严重,他要割舌忏悔罪过。其兄让他深入大乘的经教,作了大乘的论,也有五百部,号称千部论主。
只要你平时有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时间。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一定会兑现承诺,他会有种种善巧方便和种种神通力量,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要有这种信心。
净土一法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证无上正等正觉现量亲证的境界,为了让大家产生信心,他和盘托出,并不断地说,让我们不断的熏习。
超越五浊
面对五浊我们要负有责任,这是我们的共业所感。要超越五浊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就好像我们坐在这个椅子上,要把它举起来一样。五浊,很多都是我们心里对它染著,看好的,我们本身就没有想超越的意向。对这种生存状态,我们自心要知道它的浊染,要生起厌离之心。
凡夫的眼界不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佛只得不断地宣说,不断地说出事情的真相。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两种妙有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很难相信。我们在这个四维时空区中,总认为我们是唯一的生命形态,对于超越这样时空的这种净土,一真法界,我们是没有概念的,也想不出来的,它超出了我们的情见之外。好像一只蚂蚁,它们只有蚂蚁的世界,是无法了解我们的世界。
娑婆世界是我们所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一句佛号,依靠阿弥陀佛果地上成就的大威神力,转五浊为五清。蕅益大师说:要用信愿庄严一句阿弥陀佛。注意,念佛一定要用信愿来庄严。深信切愿提起这句佛号,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身;转命浊为无量光。
这个世界向西,十万亿佛刹的地方,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那里有佛,号阿弥陀。后详细的介绍西方净土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依正庄严的介绍,为了让我们产生信愿,当我们的信愿产生后,才指出往生的方法、依教行持。
问:姐姐智障,有低保收入。可否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做放生,印书,供养三宝?答:你在管理姐姐的经济时,一定要征得她的同意。擅自去动用她的钱,就有犯盗戒的可能性,这是违背因果的。你就要跟她交流,告诉她放生、印书的功德。你可以用自己的钱去放生,印书,供养三宝,把功德回向给姐姐。
念佛往生一法是成佛的捷径!
自说的方法从信愿持名的角度来看,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在一代时教中无问自说的。很多经典是弟子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碰到种种疑问提出后,佛来解答。而念佛法门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办法想象,更问不出来。这是佛陀从他的大悲心中观察众生信心智慧成熟,能够相信念佛一法,就无问自说和盘托出的。
佛教注重智慧的教育,我们尤其需要的是智慧,念佛一法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产生信心很不容易。信心是般若智慧的范畴。念佛的方法很简单,但他的原理、机制却是极为深奥的,如果我们不能以甚深的智慧加以观照的话,又怎么能产生信心呢?信心不能在内心深处坚固地扎根,我们的行持会很肤浅,很难坚持下去。
净土一法,以感应为体,感是我们众生以信愿持名为能感;应是从阿弥陀佛那边来讲,他所启立的四十八大愿,再由四十八大愿流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以及名号的光明,都是他所应之法。
我们要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这个大愿船是十劫以来都在不停地从娑婆的此岸运载一切众生到极乐的彼岸,永远没有停息过。具足信愿行,就等于你有了一张登船的船票。上了船,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当我们靠自己的信心登上这船时。就能稳妥地到达极乐世界。
念佛的目的是什么?
念佛就是要作佛。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有这个“水火二河白道喻”,比喻我们阎浮提众生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的一个心路历程。一个娑婆世界的修行人,三面受敌。这时他听到两种声音,鼓励他走上这个白道上。在绝望时,放弃自力,寻求他力救度,产生信心的那一刻,把那种心情表达出来。
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大菩提心的结晶,念佛就是要作佛。作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跟名号感通,也要发同样的心。我们要仰靠佛力使菩提心芽增上。当我们播下种子,以念佛执持名号作为犁来耕作、松土,让它能得到养料。这样菩提种子能够生根发芽,长出枝干,最终成就般若智慧的道果。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是印光大师写的。在那个改朝换代的时代,印祖提出儒佛并弘。把儒家的学说和净土法门整合起来,身体力行,普度众生,不仅给我们中国人乃至给整个地球的人类,提供了一种最好的文明。从本源上找出我们时代苦难的症结何在,以及对治的良方,是具有它普遍价值的。
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接纳过来了,他所修行的功德全体在我们身上展示。虽然从断惑的程度,我们与这些诸上善人天壤之别,但是他们和我们同念佛,阿弥陀佛是大海,百川入海。真正念佛行人,观音、势至为其胜友,是由于弥陀圣号把我们拉平的。
净土一法是大乘圆顿之法,要发大乘菩提心。《无量寿经》开示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也是要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入佛道的要门是以发菩提心为首的,如果不能发广大的菩提心、立坚固的志愿,你纵然是尘点劫在这里修行,也仍还在轮回,徒劳辛苦。
爱人爱钓鱼如何应对?
问:爱人爱钓鱼如何应对?
答:学佛要有智慧,要有慈悲,要有善巧方便,也得要有宽容的胸怀。爱人爱钓鱼,一开始不要产生对立的情绪,不要去过分地指责他,跟他讲一些这种佛教对待众生的真理,让他在了解佛法、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来解决这个问题。
忏悔业障,我们才能知道两土世尊释迦、弥陀的恩德,只有知道他们为了救度我们,无量劫以来,献出的生命无数次,付出的鲜血多于大海水,堆积的骨头高于须弥山。我们才能成就净业,离开五浊恶世。
我们生在末法的时期,是业障深重的下劣凡夫;我们没有生在佛世,这就是我们的业障;我们不能知恩报德,这也是我们的业障;我们不能信受净土,这还是我们的业障;我们不能发大菩提心,这更是我们的业障。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罪障来忏悔啊。
如何处理生死问题。靠自力,修戒、定、慧、六度的力量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靠佛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我们了解通途靠自力修行之难,才会更为珍惜靠佛力横超之易的这个殊胜的、圆顿的法门,来一生成办我们无量劫以来难以大事。
一切法门都是方便,但一切法门当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专门念名号,不需要参究,不需要去做其他的东西,你只要念佛。
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没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要知道在这个三界里面的一切威势、地位、钱财、妻子眷属等等,等等,在临命终时也带不去一点!在轮回的路上你却是孤身而去,无人替代,转生之时,就更难相识了……
坚固的自性
生命如石火电光,然而在生灭里面有不生灭的坚固的自性。
在一个道场共修,非常的好。依靠大家,对治懈怠,相互劝勉,共同成办往生的大业。
在这个时代,求生净土要高标,要大力倡导啊!我们知道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生死。
有一个很贫穷的人,在城门外经常为比丘指供斋的方向,若干年之后,穷人转生成树神。一天,有一些商人在山林里面迷路,树神就从手指上流出饮食、饮料给他们,这就是布施的功德。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他修行的过程,他建立净土的过程,是从般若空性里面产生出来的。当西方极乐世界建立之后,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受本土佛陀的教赦,都到极乐世界去供养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受阿弥陀佛成佛之记,也发愿要成就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净土,来普度一切众生。
修智慧、般若。对于我们很多众生来说,这一块是非常陌生的,而这一块确实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一个修行人在因地有般若,他在果地上才有一切种智。
我们重视印光大师是因为他距离我们最近,契机开显的道理,对我们更亲切一点。他本身继承着祖师所有的思想,又以儒家文化在世间善法的善巧方便,弘扬佛教。
自性本空
佛在四十九年当中不断的说,反复的说,然而我们却是不开窍。对境、对人还是认为那么真实,那么贪恋,那么执著,所以就导致了无穷的痛苦啊。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不是本有的,自性本空。
《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出生,就有两个俱生神跟随着我们。一个是同名男,记录我们的善行;一个是同生女,记录我们的恶行。我们看不到他,他能看到我们。如果相信了这个还敢去做坏事吗?你说别人看不到,两个俱生神看得到啊。所以一个净业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实,越老实越好,越老实就越得好处。
东方的文化是圣人智慧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印光大师以他默默的修行,把深邃的佛法善巧变成平实的、朴素的一种修持方法提供给国人,同时还维持着儒家文化的传播延续。《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它包含着深深的慈悲。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现代的社会,仍是最好的药方。
佛在四十九年当中不断的说,反复的说,然而我们却是不开窍。对境、对人还是认为那么真实,那么贪恋,那么执著,所以就导致了无穷的痛苦啊。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不是本有的,自性本空。
问:父亲有不良习惯我该如何应对?答:从孝顺你的父母开始。首先你要管住自己这颗心:把你的心放在一个清净的好的对境上。彻底放下管教父母的概念。每天念一万声佛号,忏悔自己不孝顺父母的恶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用这句佛号让我们的心变成一个健全的、清净的、平等的、慈悲的、感恩的、惭愧的心。
一切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不究竟
我们阎浮提众生,分别、执著很重,看不到世间法的本质,认为一切都很真实。看不到一切有为法的那种梦幻泡影的空性。佛告诉我们,一切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不究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阿弥陀佛遍知法界的智慧之海,就是得一切种智。我们也有一切种智,是我们的分别执著把它遮盖住了。透过名号里的智慧,开发我们本具的智慧。每一声佛号显发阿弥陀佛的智慧。你要修福修慧,这句名号中就完全具足。信愿持名是福中之福,是善中之善,是智慧当中无上的智慧。
我们系所缘这句佛号,用这句佛号作为系心之境,这就是制心一处,你在这里面就能开发我们的良知良能,开发我们的功德法财。
如果我们系缘慈悲喜舍,系缘佛的清净的名号,你系缘的时间很长,系缘的力量很大,那你自然就会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讲熏习,修行的过程、作的过程就是熏习的过程。
布施是修福科目,是对治悭贪的良药。打开你内在心性的宝藏,打开你的心量。你给众生一些利益,众生就生欢喜,他们欢喜你也就感到欢喜。这是布施的功德。
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我介尔一念之外。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念这句佛号就念得非常亲切。因为这是我自性本具的佛号,是我由心造作的佛号,是以这个佛号作为我们的系缘之境。
我们自性本具的无量万德
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的无量光寿;观世音菩萨是我们自性的慈悲;大势至菩萨是我们自性的智慧;净土的菩萨是我们自性的俗谛,净土声闻是我们自性的真谛;净土无尽的功德庄严,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无量万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我介尔一念之外。
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都在我们的念头里,造恶时,他警戒我们,行善时,他鼓励我们,我们这一念的生命是这样的尊严。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关系是这样的亲切。只是汩没在我们的烦恼、分别里面。在修行的过程中是必然要我们全力以赴去做的。
南无阿弥陀佛!今晚五月初一的网络答疑因故取消。
我们要作什么,受当下这一念心来控制的。我们要发什么样的心?我们要发念佛的心,发到我们本地风光、精神家园去的心,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们自性的涅槃的境界。它不仅仅是事相上的。它有事相上的真实性,它在法上、理上,也有我们自性涅槃常、乐、我、净的全体展示。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句话同时也可以说,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作饿鬼,是心是饿鬼;是心作人,是心是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一念具足十法界,当下这一念落在哪里,是 “作”的问题,由我们的价值观、行为、主观的选择来决定。我们一念愚痴,畜生界现前;一念悭贪,饿鬼界现前;一念持五戒五常,人法界现前;一念修四圣谛,声闻界现前;我们修六度,菩萨界现前;念南无阿弥陀佛时,佛的法界现前了。所以这个“作”就非常重要。
是心作佛
我们在至诚念佛的当下,就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为什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里提出了心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理,我们的心是具足十法界的,从六凡的法界,到四圣的法界,都在我们一心具足。
净土法门是最具有形而上的价值的。这么短短的一个音声,这么六个符号,却承载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
在阿育王寺启建涅槃胜会的过程当中,省庵大师写了《劝发菩提心文》。他在这篇文稿当中讲到发菩提心的多种因缘。悲悯心跃然纸上。此文写得非常精辟,展示了一位净土祖师融摄通途的菩提心,以及对菩提心最终的圆满归宿的阐述。
这句名号是在唤醒我们。当我们在这里酣睡时,阿弥陀佛名号在声声唤醒梦中人啊!当能唤醒、所唤醒的都打成一片时,就“满天霜月照幽林”了。
我们具足佛的全体的功德,相好和智慧,然而我们在无明大梦当中,就执著这么一个丑陋的身心为我。如果我们能从三界的轮回和丑陋的自我当中觉醒、打破,我们发现自己就像阿弥陀佛一样。
印祖一生非常谦卑,自称“常惭愧僧”。 由于宿世的业力,他一出生,眼睛就不好。印祖曾示现以辟佛为业,后来,通过深切的思惟,他忏悔并在21岁那年出家为僧,以雪辟佛之过。以一个出家人清净高洁的特立独行,来奉行佛陀持戒念佛的宗旨。36年9月去上海作演说。想在今生了生死,读此法语能得利益。
无量的相好光明是我们本具的,我们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丑陋,是由于我们恶业太多。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内在的宝藏要靠禅定开显出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问:现在法师众多,初学应该如何选择才不是掺杂? 答:我们学佛,应该常随佛学,佛从来没有说只能尊奉一个人。圣人们都谈到“学无常师”。 当初,善财童子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在在普贤菩萨座下,还劝善财童子:“你到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为师。”你可以多听几个,但是要听净土宗祖师的。
我们念佛的时候,当下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就会显现出来,这是正报的庄严。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依报庄严,也在名号当中显现出来。
如果我们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打成一片的时候,那是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母子会合,以名号本质境带起我们自性本具的影像境,这种感应,这种互动,确实是法界当中、学问当中,最深邃的,最超越的,也是最平常的。
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这个“阿弥陀”,是梵音。应该是念“a弥陀”还是念“e弥陀”。 其实这两种音都能念。如来悉知悉见,念“a弥陀佛”也能往生,念“e弥陀佛”也能往生。
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都凝聚在这个名号里面。他的三十相,八十随形好,无量的光明,智慧,善巧,神通;无量的音声三昧,无量的讲经说法,也都在这里。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一佛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换句话来说,这句名号就具足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所以这六个字非常不简单啊!
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因为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都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所以我们是天天伴佛眠,天天跟佛在一起行住坐卧的。
心是由念头组成的,心太狂奔,本具的无量无尽的宝藏开显不出,只有截断意识的流淌才能够涵盖乾坤。,才能让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而行,念佛如香象截流。
阿弥陀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灵明不昧的,但又是量周法界的。量周法界,他也遍在了我们当下这一念心里面。实际上我们当下每一个念头,我们念头的体性也就是大方广,也是周遍虚空法界。
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使我们这一念广大的心狭劣成现在这样的心意识,成了介尔一心。虽然是介尔一心,它的体性跟大海没有两样。在我们这一念心里面,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都具足啊!他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所以我们对我们的念头要有无上的尊重啊!
由于在我们的念头的本体当中跟阿弥陀佛是平等无二的,阿弥陀佛就在我心中,同时我也在阿弥陀佛心中。
佛陀对待我们像对待子女一样,启发我们本有的智慧。我们受“贪、嗔、痴”的毒害,病得很重,佛跟我们讲用念佛往生净土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得到究竟涅槃的利益。我们要知恩,要持戒念佛,要求生净土,这就是报恩。
《观经》告诉我们:“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它告诉我们心性法界的一个秘密,在我们这一念心里面,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都具足在里面啊!
念南无阿弥陀佛修止观
当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就不会再去想五欲六尘。当你不想五欲六尘的时候,你就在修止观。 这句佛号能念得孤明历历,就是止。能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就是在修观。你有了止的功夫,就会有定;你有了观的功夫,就会有慧。止观又导致定慧。
省庵大师四十六岁那一年,他对很多弟子说,于明年四月十四就要往生了。到了第二年,他告白大众:生净土的时间到了!他这一生至诚念佛,已经契入到无去无来、无生无灭的实相,求往生的心、愿力非常猛烈,他以身作则,精进修行念佛一法,净业早成。
念佛时,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回忆出来了,平时回忆不出来的都起来了,所以妄想杂念也都起来了。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觉得不念佛心里还清净,怎么一念佛还这么多妄想杂念。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你不念佛照样有妄想杂念,但只是你发觉不了。你能发现你有妄想杂念,幸亏你在念佛。
修道的人晚上都不吃饭,要持午,持午就是斋戒清净,能一心修禅定。因为饮食吃的多他的心就散乱昏沉。
1936年的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具有它甚深的时代背景。印祖出生在1841年,他的一生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近代苦难的历程。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愚昧落后衰落是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不断地要夺寺院的庙产来兴办学校,废除读经运动,全面接纳西方的教育。这是我们的共业,对自己没信心。
有禅定就会契入到无量寿的寂定,你有智慧就能显发无量光的照用,就具有寂照的功能。所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却把大小乘的最精妙的修行都浓缩进去了,圆满具足着止观、定慧、寂照、无量光寿。所以念佛一法是单刀直入,直接在我们心性最核心的地方来展开我们禅定的功夫。
万法皆空,为何因果不空?
问:万法皆空,为何因果不空?如何理解?
答:万法皆空是佛法的根本原理。正因为万法皆空,才能建立诸法的差别相。如果不空,一切法都无法建立。
一间屋子里面,你看不到有灰尘,但是从窗户外面射进一缕阳光进来时,透过这个阳光的照射,你就发现有很多的灰尘。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束光明,当它射到了我们无明黑暗的内心,透过这个名号的光明,我们才发现有这么多妄想杂念。
我们的内心要有这间静室,我们的欲望就像风,一吹过来,内心的智慧之灯就被吹灭了。智慧之灯一灭,我们的内心就一团黑暗。你再去追求所谓的幸福,那正好是南辕北辙。
佛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乐,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的乐是超越了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对的乐、法性的乐、涅槃的乐,这才是究竟的快乐。在这里才能体现我们生命的真正的价值,我们法身慧命的本原。
法忍,对一切无情的状态也能够忍受。这些感受实际上都是虚幻的。如果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哪怕是趋近清净,也能超越这些所谓的饥渴、寒热状态,包括疾病的疼痛,当你疼痛的时候,你在思惟当下有一个不疼痛的东西,即使八苦交煎也无妨。这是忍辱的功夫,能够修到福报。
你连侮辱都能忍,那就好办了
一切有情众生对不起我们、诽谤我们、打骂我们的都能忍。人最难忍的是侮辱,你连侮辱都能忍,那就好办了。
忍辱。一个修行人修福要有忍性,忍一般分为法忍和生忍。生忍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不起我们、诽谤我们、打骂我们的都能忍;法忍,就是对一切无情的状态,比如天气热,天气冷,饥饿,干渴,这些能够忍。
阿弥陀佛就能帮助我们把无量光寿的本具的性德显发出来。这种帮助靠什么来实现?依靠名号,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
用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和他无量的智慧,来庄严我们的因心。这就是香光庄严,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啊!
净土念佛法门说它容易,是相对于其它的。说易行,是相对通途的难行而言。这个念佛法门,单刀直入,就在一个最高的佛的果地上,安立我们的心。
经行念佛的概念是根据《无量寿经》的理念。经行,用一种稍微有点挑战性的修持,我们能承受,通过一些实践,昼夜念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念24个小时。因为超出我们凡夫身心的状态去做,你能够通过不断地昼夜念佛,把一昼夜的质量提上去,这24个小时,你没有昏沉,你每句佛号都是灵明不昧的。
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幽深之处,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是依据众生的根机而加以施设的。
以禅定的功夫开发我们本具的福德智慧,哪怕你一天用上十分钟、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来,不要常常都在外面,连做梦都是竞争、拼搏。一天最好的时光是凌晨的三点到五点,这时用来成办自己的大事,修禅定功夫。夜气清明,刚刚醒来,是我们的佛性显发最佳时期,这时去做心地的功夫,可以统帅你一天的行为。
修习智慧、般若,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佛告诉我们,一切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不究竟。华藏世界无尽的庄严海,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也是从空里升华出来。般若智慧无住生心,如果心处处可以缘,就是缘不了般若。
要到达阿鞞跋致这个目标,靠佛力,就好像乘船,扯上风帆,顺着水流,又有顺风,一日千里,很快到达。这是易行道,易行道得阿鞞跋致。
难行道,靠自己修戒、定、慧、六度的力量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样断过去。我们要到达一个很远的目标,需要自己步行,一步一步走过去,自己分辨方向,比较难,这是难行道,自力修行。
我们现在享受的五欲之乐是短暂的虚假的,很少有来自内心。当你享受到那一种法乐的时候,五欲的快乐你将全部会放下。一切众生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一切宗教也要顺应众生这样的生命的需要。佛为我们展示了极乐世界,那里的快乐是超越了五欲之乐。
从不退转开始
每一个修行人,面临的首要关注的问题是我们要得到不退转。不退转是什么位次呢?在圆教破一品无明,初住菩萨才能称为不退转。如果在十信位,从初信到六信位,这些都是进进退退,如空中柳絮。你进进退退,可能动经无量劫,你都不可能得到不退转。我们说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从不退转开始的。
这么重的贪爱,我们如何能够斩断它,然后把念佛求往生的念头,像生铁铸就、金刚坚固,什么力量都挡不住,像勇士突围一样的离开这个五浊恶世的轮回的铁网,这是需要一点大丈夫气概。
我们今生得难得的人身,稀有难遇的佛法,甚深难信的法门,这几个难一旦加起来,实在是太难了。“无过此难,难中之难。”佛都这样的感慨。我们有的时候看到经文这样感慨,真的很伤感,也确实太难了。别说闻信净土来念佛的人很少,就即便闻到了净土,念念佛,都不多。
念佛一法,通过闻思修三慧,解决信心问题.听闻佛法和祖师教言,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我们自性里的智慧显发出来。用智慧来观照念佛一法的事理因果性相;从阿弥陀佛发愿建构,以及成立之后揭开广度九法界众生的序幕。在法界当中,多少往生例子,以及种种现生和临终瑞相。这些都是感应道交的产物。
《金刚经》说,一切众生举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弥陀对我们的举心动念都悉知悉见,而且我们都是阿弥陀佛的独生子女,他对我们的救度是稳妥的,这种不可思议我们要有信心。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凡夫的知见多是错误。换一个角度,以佛的智慧、力量,来反观救度众生的情况,就很容易。
一个菩萨在遭受侮辱、摧残的时候,他能够如如不动,还能生起悲心,这就是忍辱到达波罗蜜的程度,到家了,到彼岸了。
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佛弟子,要受持三皈。佛在经典中赞叹持戒的功德。作为念佛行人,一定要受持佛制的戒律。五戒,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因为戒律是佛教的寿命。至于持戒的清净,尽力吧。做到内心清净那是要经过佛法长期熏习的。我们应当将持戒念佛的家风在现代发扬光大。
戒律又叫波罗提木叉——保任解脱、别别解脱。你持一条戒就对治了一条烦恼,开发了一份佛性。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好事啊!
五戒,包括八关斋戒、十戒的戒律,没有佛陀应化在这个世间是制定不出来的。戒的开、遮、持、犯,如果没有对人性的深刻的把握,他是没有办法把这个原则性和灵活性制定出来的。
修行就是在对治自己的烦恼,跟烦恼在作战。我们要有披铠上阵,一人与万人战的气概。我们不能在对峙当中做逃兵,或者一打就堕到负处。
我们在这个时代要修福,就一定要增强持戒意识。要把这种持戒意识甚至上升到超越我们肉体生命的程度。
菩萨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把佛陀的教育传播到众生的心田里,在每一位众生无明的黑暗当中,点燃智慧的火把。
佛陀制戒有一个最核心的观念是 “为道制戒”。佛无论制五戒,还是出家人的沙弥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于菩萨戒,都是为了求证无上正等正觉来制定的,这就叫为道制戒。佛的戒律博大精深,开遮持犯唯有佛才能制定。也只有佛示现在世间,我们才有因缘听闻到佛陀的戒律。
规范我们的身口七支,得人身是靠持戒的功德才得人身的。没有五戒的功德,没有仁、义、礼、智、信五常的道德,我们是得不到人身的。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
首先要知道,我们具有佛性,通过修行就能显发出来。一个人相信地下有水,他才会去打井。一个农民在春天播种,他相信秋天一定有收获。佛法也要从信心下手。如果没有信心,他就不会去修行了。
受了菩萨戒,说明你当下发了菩提心,有菩萨的种性,跟成佛结上了因缘。所以你要想到,你已受菩萨戒,持菩萨戒的功德,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作资粮的,你不要老是想着我今天犯这个戒,明天犯那个戒。你要作得生想,你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嘉宾、彼岸人,要做这样的想法。
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启建涅槃胜会,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的那份感恩的心情,在他三十五岁那一年里,省庵大师发心到阿育王寺,来祭祀、上供、修忏法,一住就是十年。因此净土一法跟阿育王寺这个古老的梵刹,具有甚深的法缘。
我们本有的广大道心,清静智慧,就是无为法身。真实的智慧,完全被我们的分别执著、烦恼所遮盖,它的力量就非常微弱、微小。这种与生俱来的烦恼对我们的缠缚,使我们的道力微弱。 所以我们要开发清静的智慧,要建立正确的知见,要了解生命的本相。不要听从自己颠倒的知见,更不能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我们的烦恼的惯习,会让我们趋向世间的五欲六尘。这一个清净的、超越的愿,像一粒种子深深地掩盖在我们的烦恼里面,所以一定要借助一种缘分,把这个寻求清净、超越的种子激活,激发出来。这一激发出来,这种心理的势能就像那个箭在弦上,它就有射出去势不可挡的力量,它就会指向西方极乐世界。
最高境界
很多人念佛,又被其他的修行方法所转移,是由于他在念佛当中还没有得到法乐,没有得到利益,他才会被动摇。如果你得到利益,得到法乐,你根本就不可能被他人动摇。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啊!你已经安立在佛法的最高境界上。这六字洪名就是实相,你已经在实相的境界当中,你还求什么呢?
印祖一生公开讲经弘法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最早的一次是在普陀山法雨寺,印祖讲《便蒙钞》时,当时虚云老和尚也听过一座。印祖一生弘法主要的还是以文字的形式。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的开示,语言平淡朴素,却把他老人家一生修学佛法、利益众生的心得淋漓表达。
念“南无阿弥陀佛”时,不去想五欲六尘,这句佛号念得孤明历历,清清楚楚,听得也清清楚楚,你就会契入到无量寿的寂定,就能显发无量光的照用。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却把最精妙的修行都浓缩进去,圆满具足着止观、定慧、寂照、无量光寿。所以念佛一法是单刀直入,直接在我们心性最核心的地方来用功。
问:一个初学佛的人,如何放下万缘,好好念佛?答:我们要做到尽量的放下。用平等心去对待这所谓的“亲人”关系。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业之后,也要度梦中的亲人。只有你醒梦之后,才能再度梦中人。
悭贪是一种病,药方就是布施。你一布施出去,悭贪的烦恼一对治下去,内在心性的宝藏就打开了,你的心量就打开了。你给众生一些利益,他就生欢喜了,这时候众生欢喜你也感到欢喜了。
布施是修福德的一个重要的科目,对于布施,有的人说:“我没有钱,能不能修到福呢?”你没有钱财,你能够随喜,你也在修福。就好像两个人在买卖香物,你在旁边站着随喜,你就沾染了香气。我们不要以为修福非得要有很大的资财,你首先要发起这种利益众生、修福报的心。
四种念佛方法: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
念佛有四种:大声念,有多大声就把声音念出来;小声念,自己小范围听得到;金刚念,自己很用心才能听得到;心里默念,专注在意地当中有音声之像。根据这四种不同情况去念,也可以交替使用。心散乱、昏沉时,高声念,冲破昏沉;你想坐在那里用金刚念或者默念。
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人生难得,在得到人生的这一生,遇到念佛往生一法后,而不能去相信,不能去修行,那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呀!交臂错过之后,就不知何时再能闻信了,可不哀哉!
昙鸾大师有着跟菩提流支的法的传承。他与龙树菩萨在精神法脉上具有深刻的关联,一生作为他的本尊去对待。他也是早期的“四论”的学者。“四论”是龙树菩萨关于中观的理论。昙鸾大师修学净土法门一生的依据,从龙树菩萨的判教里延伸出来。但没有简单地搬过来,而具有他创造性的发挥。
《龙舒净土文》的风格是文句浅显、典雅,道理深邃。印祖生前非常推崇这部书。印祖在湖北莲华寺做照客,他看了残本的《龙舒净土文》之后,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实践使印祖对念佛的功德利益产生了很大的信心,后来印祖一门深入,专心念佛。此书是接引初机之第一要书。真正是称佛本怀,利益众生甚大。
这句佛号是从心里念出来的。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嘴巴念出得也是清清楚楚。然后耳根听得清清楚楚。用音声来摄心,自己听自己念佛的音声,心就不往外跑,向内旋转反念念自性,如果心往外跑的话,心里妄想就不断,要把它摄住,这样心不往外跑,念佛的念头就渐渐地纯熟、纯一;念佛的功德最大。
缅怀释迦牟尼佛
我们缅怀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悲愿力,示现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为我们宣说佛法,令我们出离三界六道的轮回,圆成自性本具的佛性。
问:寺院办超度法会收费不同,是否钱多功德就大呢?答:办超度法会或水陆法会收费,情况复杂。亡灵能不能被超度出去,取决于主办法会的参与者,念经声是不是能真诚感通到。真的超度亲属,可以至诚去念佛回向,或找一些有道心、戒行的比丘师父,真诚念佛回向,超度,专门去念佛,效果更大。
说好话,你要说众生喜欢的话,赞叹的话,利益他人的话,利益佛法的话。
存好心,不要存坏心。存好心就是时时刻刻利益众生的心,舍己利人的心,奉献自己的心,只要众生快乐就是我的快乐的心,看到众生受苦自己不忍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慈让之心,羞恶之心,仁爱之心,这是存好心。
印祖常常说的四句话,是对我们行为的一种规范,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这些话都很白,但是很有真理,实际上就很难做得到,但做到了就了不起。
很多修行学佛的人,他懂得很多,然而行动上却跟不上。所以很多事情都在口头上做活计,空度了一生。佛法,是要实践的,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你有一份实践,就能开发一份智慧,对治一种烦恼。
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动、非礼勿言来保存自己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众生的事情你都要去做,这就是儒家以仁道为自任的一种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众善奉行的一种宏毅精神。
礼信忠悌孝
礼,礼貌、礼敬,礼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现得要有礼节,要有礼的形态来表达这种恭敬。
信,朋友关系要讲信誉。信,人字加个言字,人说的话要可信的。自古以来,有的事情用人格担保,那大家都无话可说。现在人格瓦解了,用人格担保谁也不信。古人的信,一诺千金。信是植根于诚,真诚心才会表现出信。现在社会是诚信极为低落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信任关系。
忠,处理个人跟社会,跟国家的关系。你在社会供职,做公务员,一定要对国家尽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话,就不会用自己的权力去谋私利,去贪污腐化,你做这些事情就是不忠。
悌,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长,兄长当然也要关怀弟弟,兄弟之间要有悌的这样的德性。
孝,孝敬父母。你不能溺爱他,不能以他为中心。传统社会吃饭的时候,小孩要帮父母添饭、端茶的,培养他的孝心,孝行。现在是颠倒了,小孩坐在上面,做父母为他服务,忙得团团转。如果他是在三岁以前,或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为他服务。当他大的时候,你就不要这样做了,一要让他来为尽他的孝心。
愿往生之心
阐示一切诸佛之心要的这个净土,能令我们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正信。这种正信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境界要的阐示,能够启发我们的愿心——愿往生之心。通过对法门要的阐示,让我们知道在所有法门当中这是最好、第一的法门,让我们死尽偷心,老实念佛。
对佛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的比较当中,特别标显出净土往生一法:它横超的性质、它的全他即自、以佛的果地觉做因地心。这种法门的特点:横超三界,横生四土。生到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上三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的一个法门要。
《阿弥陀经》放在一代时教去考察,这部经典是一切诸佛之心要。号称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不越出这部经典之外。这个“心要”也是破除我们凡夫众生以攀缘心所显现的妄心,建立寂静之真心的。
苏州是有福德的地方,印祖在此住持甚久,最后往生。印祖几十年教化这方民众。给我们留下了《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为末法的众生点燃智慧的火炬,照亮无明暗夜的道路。令我们安稳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文钞》怎样赞叹都不过分。这是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依教奉行非常稳妥。《文钞》是指路明灯,不要错过。
《弥陀要解》。“要”就是精要的意思、紧要的意思。蕅益大师在这部要解当中——它的紧要之处,提出了三点:第一是心要;第二是境要——境界要;第三是法门要。
不可思议的法门
净土一法非常难信,也非常难理解,它的理论是建立在佛的果地上。佛果地上的智慧、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认知范围,所以我们很难理解。由于不理解,我们很难相信。这才是一切法门当中最难信之法。这个法门不仅把事相和理体统摄,而宗门、教下也不能越出这个法门之外。只能说这是大不可思议的法门。
一代时教种种方便当中,净土一法是特别法门。净土祖师建立的一个观念,特别的净土法门叫正门,通途的方便叫门余——正门之余。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这些我们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实相要在那种本源意义上去讨论,实际上是没有讨论的余地的,它是超越现象界的一切的绝待的状态。讨论实相,连维摩诘大师最后也默然。不二法门,只有默然,才叫真谈不二。
《弥陀要解》推究诸佛度化众生的本怀。“诸佛”,包括空间上十方无量无边的如来,从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他们具有同体的大慈悲心,哀怜群迷。“群迷”就是九法界众生。我们六道凡夫被见、思惑所迷,离不开三界分段生死;声闻、缘觉、菩萨为无明所迷,也离不开变易生死。
念佛法门包含着四种念佛: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在这四种念佛当中,“至简易、至稳当”的,就是信愿专持名号,称为“径中之又径”。如果说通途法门也可以进入成佛宝所的话,那么念佛一法是到达宝所的捷径,而持名念佛到达宝所是捷径当中的捷径。
能念之心是不可思议的,即心即佛,这是心要;所念的佛号也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即佛即心的境界要;由于我们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那么念一声是不可思议,念百千万亿声都不可思议,由于我们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是平等不二的,是圆融、感应道交的,这就叫法门要。
历代开悟没有了生死的,必然要轮转。资料显示,一些大禅师投生的身份:五祖戒禅师成了苏东坡;真如喆禅师成了宋钦宗;堂青禅师转生为曾鲁公;海印信禅师作了朱防御的女儿。这就是参禅开悟,但惑业未尽的结果。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没有成就无上正觉之前,在积功累德时,都要仰仗佛力加持,才能圆满佛果。
五重玄义
天台家释经一般用五重玄义——五个方面来诠释这部经典玄妙的义理。对这部经典主要的思想脉络、主要的精神宗旨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五重玄义第一是“释名”,第二是“辨体”,第三是“明宗”,第四是“明力用”,第五是“教相”。
东林佛号要唱得深沉缓慢。现代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心中充满浮躁,念佛念得很快,念不出感觉。如果我们能把我们能感的这个心跟弥陀名号偶合的很好,那就是法喜充满,念念都想念。当你尝到了念佛的好处,不让念怕都不行呐!这种快乐是远远超过世间五欲的快乐。
《无量寿经》展示的是阿弥陀佛大愿的缘起、《观经》展示的是定善十三观和散善的三福、九品,《阿弥陀经》单刀直入所谈到的信愿持名,这三部经并行于世,但古人特别把《阿弥陀经》列为每天的功课——日课。
净土祖师弘扬净土法门,离不开跟通途教法的比较。这种比较不是优劣的意气之争,而是在契理方面的讨论,能不能契合众生的根机、众生能不能从生死苦海得以拯救——这个关节点上,帮助我们择法。与通途教法相比,净土一法最直捷、最圆顿,是一切方便当中最好的。
诸佛如来随顺众生的根机,施设他的教化。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九法界,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圆证自己的本源心地。虽然归向本源心地平等无二,但他所建立的教化方法就有很多了。
居士问:念佛人往生都去接引,那阿弥陀佛还能忙得过来吗?如果阿弥陀佛是一个实体性的,那当然忙了这里就忙不了那里。你只要信愿持名,与十九愿感应,西方三圣来接的情景,就在当下。像水中月一样,这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这是净土祖师不厌其烦再三宣说的。这个法门,阿弥陀佛成就的四十八大愿产生的力量,是果地上的功德。他把果地上的功德完全恩赐给我们,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心。所以我们因地修行的心里凝聚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这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念佛一法,对靠自力有刻骨铭心的教训,才能靠佛力,行持上才能有根本的改变。梦东禅师参禅开悟,他生病后发现参禅的功夫用不上,开始念佛,由梦东禅师转变为彻悟大师。作为比丘解决人生大事,在选择法门当中确实艰难倍至。因此净土宗祖师用他修行的实践来证明禅净两家的异同,从实践当中总结的结论。
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靠什么力量来成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我们能够相信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就能够往生净土成佛,其主要的依据是在阿弥陀佛那里。他在无央数劫以前,发四十八大愿,建立至极庄严清净的净土,接引无量无边的信愿念佛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问:人死后烧纸钱有用吗?答:鬼道有作用。这是民间的信仰。所以人家在做这个事情,不要轻易地去批评人家或者阻止人家。站在佛教的义理来看,我们好好地诵经念佛回向给他,他得到的利益更大烧点纸钱,寄托哀思,可以允许它的存在。
《佛说阿弥陀经》说,是“悦所怀也”。就是佛的本怀一旦有机会畅演出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欢喜、愉悦。
解释一部经典的名题。一般讲,有智慧的人听到经题就能够了解一经之义。经典建立名题有,人、法、喻、单、复,这些都是译经家常说的一些常识。《阿弥陀经》主要是以人为名,能说和所说都是以人作为名题。
信、愿、称名
信、愿、称名,称为净土三资粮。它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就体现在下面的四句话: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他用一种否定性的句法表述,来强调这三者缺一不可,若鼎之三足。鼎是由三个足立起来的,只要缺了一个足,它都会颠覆。查看大图向左向右他的相册存到手机
没有建立智慧的信心,开显不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你对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很难产生信心。因为众生与生俱来具有贪、瞋、痴、慢、疑,这种根本烦恼很难根除。世间法,很多东西我们都很难产生信心,更何况是出世间法当中至极圆顿的法。我们的疑常常会显发、泛滥出来。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法身大士靠佛力修行,何况我们。念佛的愚妇愚夫,老实念佛,感通佛力,出现不可思议的现象。文钞中的例子:印祖有个皈依弟子,他的父母也信佛了。几年后年轻人去世,母亲服毒结跏趺坐,念佛往生。另一个居士因家里纠纷跳河死了。站在水中,面西合掌。横死,往生念头强烈,佛力加持。自力与佛力的差别。
《阿弥陀经》的修行宗要,就是四个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信、愿、持名。
“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他是无量,也代表性德的无有边际、无有限量。这个无量是表达他一切的无量,不仅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而且他的神通也无量,道力也无量,依报也无量,正报也无量,辩才也无量,相好也无量,说法也无量,化度的众生也无量。
阿弥陀的名号跟众生的心性,产生了内在的、同质的、互动的、亲切的关联。这个名号是本着众生的心性建立起来的,众生的心性也要借助名号的称念彰显出来。
无明大梦
无量劫以来,我们对三界六道、五欲六尘、恩恩怨怨太熟悉了,把这些无明大梦里面的境界看得太真实了。每天在喜怒哀乐里,哪有一念出离之心啊?但这个愿一定要启发出来!
做一些消灾延寿、荐亡的佛事。印祖说:唯念佛功德最大。这是别具慧眼说出来的。印祖常常都劝他,不要做水陆法会,好好念佛。一个以经忏佛事为生的团队来做佛事,效果怎么样?你想一想就会知道,还不如至诚念佛回向效果更好。你请有正念的僧众念佛,历历分明,功德当然最大。弘一法师也很赞叹。
当你对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不能产生决定信心的时候,你对于往生的愿就犹豫不决!厌离娑婆的出离心也不容易出啊!
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信心里面有太多的怀疑。最多有一定的信心而已,夹杂着很多的怀疑。这种怀疑你不能察觉的——疑根哪!你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和多生多劫深厚的净土善根,想对这个法门当下产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是很难很难的事情。
《无量寿经》讲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得无上菩提。“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这种清净的信心你是不是具足?
居士问:念佛人往生都去接引,那阿弥陀佛还能忙得过来吗?如果阿弥陀佛是一个实体性的,那当然忙了这里就忙不了那里。你只要信愿持名,与十九愿感应,西方三圣来接的情景,就在当下。像水中月一样,这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没有建立智慧的信心,就开显不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
问: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念佛一法?
答:能够让年轻的一代念佛,当然很好!但怎么样接引他,这要观机。年轻人有时候觉得念佛很简单,他不感兴趣,你可以提供《印光法师文钞》给他看,再把《华严经》给他读。只让他花几分钟念佛,慢慢地他念出味道了,就会主动去念了。这要有一个过程,他就慢慢地能够接受。
执持名号——名号是用前面讲的信愿来庄严的——信愿称名就能感通佛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能够带业横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宋代的宗赜禅师,他在母亲往生之后,启建了一个莲池胜会,念佛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天晚上他梦到一个相貌清美的男子说:法师组建莲池胜会,我参加,我叫普慧。家兄普贤也参加。醒来问长老,普贤普慧是《华严经》的两位大菩萨。组建这个莲池胜会,却得到了华严大士普贤普慧两位菩萨的幽赞。
一般认为:念念佛号好像愚夫愚妇都能念,好像很低级。“我水平很高,一定要修很复杂的东西,很复杂的法门才显得与众不同。”恰好这是凡夫的见解——错误的。执持名号,简单的方法里面包含着甚深的智慧。你对这个智慧能够领略,你去实行它,是不可思议的。你的行就是不可思议的行——“持名妙行”。
当你建立信、愿之后,信、愿它属于形而上的东西,你说你有信愿,我们很难判断,但是在事相上可以进行判断:你能不能去执持名号。你执持名号,尤其是对这个名号功德具有甚深的理解,这就是你的智慧。由这个智慧的心来持名,才叫妙行——不可思议的行。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愿启发出来,如在烦恼淤泥当中伸展的莲华,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是大善根,是这个时代所讲的道心。有没有道心,首先要看有没有出离心。而且出离心还是要认真去修行的一个科目。这个愿是要用信来启发出来的。
净业的行持以你的愿作为前导,所以“非愿不足导行”。你发了愿,才能够作为你的动力机制去做这个事情。
一真法界——至真、至善、至美
一真法界,至真、至善、至美,以这个作为参照坐标,来对比我们娑婆秽土所有的东西,我们才会有鉴别。知道这个秽土是我们业力感召的苦难地方,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清净愿心所感召的一种极乐境界:来产生信心。那么产生信心之后就“劝发愿以导行”。
何为信?何为愿?何为行?这些都是展开净土宗基本的原则、理念。
《阿弥陀经》有一番的劝信、三番劝愿,来让我们生起愿往生心。第三个结构,是你产生信愿之后,告诉你到极乐世界去的方法: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这就是《阿弥陀经》信、愿、行三资粮展开的结构。
《一函遍复》中提出的十二个原则里的第一条,是敦伦尽分。一个念佛行人如果能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伦常,本身你就在弘扬佛法。他的一念善心跟佛心相合,感通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现前接引他往生;而一个念佛人,心不依道,跟道相违反,只能随业力轮转。所以一个念佛行人要敦伦尽分,就能横超三界。
《阿弥陀经》——包括《无量寿经》,为什么首先宣说依正庄严?目是要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井底之蛙——被这个秽土的五欲六尘境界所缠缚的众生,建立一个佛的境界。
《佛说阿弥陀经》围绕着信、愿、称名三资粮来展开的。在这部经典的结构当中,正宗分里面就首先陈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产生信心。
由于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这么说,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佛德的信任,接纳了,但不是我证悟的境界;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原来我们所信的所有东西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
什么叫净土的愿?
厌离娑婆秽土、欣求极乐净土。这要建立一个净土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他带有情怀——一种情感化的心理——在里面。这种情感化的心理是有他的智慧作为背景的。
净土宗的信具体体现在三对范畴——六个方面:信自、信他,第一个范畴;信因、信果,第二对范畴;信事、信理,第三对范畴。
“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通途大乘法门靠信心,更何况大乘里面极难信的、极圆顿的净土一法,这个信心至为重要。对信心的阐释,净土宗祖师有不同的诠释。善导大师从业力凡夫的根机以及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拯救这两个层面展开信心的阐释。蕅益大师以通宗通教的祖师风范,高屋建瓴的展开了六信的诠释。
如果灭见、思惑,那是阿罗汉的水平,在圆教属于七信位的水平。这里尤其要注意:我们在散乱心称名当中,只要具足信愿,也能往生,只不过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你能得到事一心不乱往生,那是方便有余土;你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往生,那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他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称性发出的大愿,以及请他的亲教师世间自在王佛为他宣说十方二十一俱胝佛刹的优劣——刹土的境界,法藏比丘摄取他方世界的精华思惟五大劫发出的愿,它绝对不会虚设。
全事即理
极乐世界往生的问题就是“全事即理”。这个取极乐是理——真如理体,舍秽土也是真如理体。取、舍都是法界,与不取不舍也没有两样。这就是信。
净土法门有一个取舍。厌离秽土就是“舍”,舍掉娑婆秽土,舍到了究竟就无可舍了。你心求净土也取到究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无可取。通过这种取、舍到西方极乐世界——无生的法界,就离开了取舍。
有愿就能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里特别的展示了名和德的辩证关系。名为假名,德为实德——实相的功德。
那既然是“自心秽”——我们自心的秽恶所感召,我们理所当然的去厌离。极乐世界是我自心净业所感到的净土,那“自心净”就理所当然的去欣求它。
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性,其大无外。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主伴庄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中所现之影——所现的影子。我们现前一念就好像是大圆宝镜,显现的极乐世界的净土庄严就是宝镜所显的影。那么极乐世界全体的事相,就是这个法界的理体。
在印光大师78岁那年,梦庵居士讲了他当地发生的一个真实的事情。傍晚,印祖让侍者给他带去一个纸条。告诉他此女人命不该死,佛天鬼神把救她的方法预先准备好了。法藏菩萨在轮回紧急关头,给一个稳妥往生的方法。这是科学无法解释却真实存在。
透过极乐世界存在的事相,我们要了解这个事相后面的理。这个理就很深邃,是以法界作为理的:深信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也在我们介尔一念心之内,不在之外。
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往生一法是普门的,不是一种方法,其他的也可以往生。在所有的净土往生方法当中,唯有持名一法——执持名号,它收摄的根机最广。不仅是上中下九法界众生的根机,也不仅是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它是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的众生都能收摄的一个法门,乃至蜎飞蠕动之物。叫“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你念这个名号最容易。这个念佛最容易的方法,它得来——建立的这个过程——极不容易,是法藏菩萨五大劫所思惟出来的。所以越简单的东西就越有智慧,越有慈悲。
你观想念佛——观想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五念法门,乃至于修普贤十大愿王,以及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这些;包括净业三福。这些净业的行持你一一修行成就,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够生到净土。
大乘的净土经典都在展示各种净土的行持,它有千差万别。执持名号是其中一种方法。
名号——这种假名——和运载的实相功德不可思议,那就会形成一个奇妙的结果:你就是散乱心称这个名号,前面讲都能成为成佛的种子;你执持这个名号一心不乱,就能直接登到不退转位——阿鞞跋致。
名号里面内具的弥陀功德恩赐给众生,众生去信愿执持这个名号就能召唤实相的功德出来,这叫名召万德——开显出来了。这个名号里面内具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于是这个名号的载体也是不可思议的。
一个假名——一个名相的符号,它跟实相的功德会有什么样的关联呢?这个名号是一般的名号吗?它不是,这个名号叫万德洪名。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一切功德都凝聚在这个名号里面,所以这个名号叫实相身。
收摄我们散乱的心
阿弥陀佛这个万德的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的散乱心里面。我们众生都是散乱的心,没有一刻的清净心,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就是这种散乱的心才需要弥陀至极清净的名号、来收摄我们散乱的心。使我们散乱的心由于执持名号,趋向于佛的那种有序的、清净的、平等的、慈悲的心里面去。
古德说这个法门在修行的德用,就好像清水珠投到污浊的水里面,污浊的水不得不清。由于这个清水珠——宝珠——的力量使它澄清。
这个净土一法乃至这个名号,是法藏菩萨由他契证诸法的空性——实相——里面,由他的悲愿、愿力所展示的妙有。全体的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净土法门越空越有,越有越空。了解真空妙有,就能真正的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这是无上了义。
学经典一定要学了义——第一了义,不要学那些半字教——不了义的东西。这个大乘的佛法,都叫了义。但是净土法门是无上了义,它不仅仅谈真空,不仅仅谈妙有。真空妙有——大乘圆顿的中道了义,就在这种净土的教义里面——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先了解“第一方便”,这第一方便是跟通途的方便法门比较出来的,什么人都能念。这叫“行经”——修行方面的行经。第一方便的东西,是不是简单的东西就是浅薄的呢?那不是,简单的东西在教义上、在法义上又是无上了义。
一般的经典都谈教、行、理三经。把《阿弥陀经》跟大乘通途所有经典相比,就特别显出教、行、理三经的殊胜。一切法门的施设——观机逗教,都是方便,所有的方便法门当中唯有净土持名一法叫“第一方便”。
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慈悲心观机逗教,只要众生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能够信心担荷这个法门,就“无问自说”。净土经典都属于无问自说的范畴。因为不是众生的境界,他问不出来,所以佛自己宣说。尤其是向具有大智慧的舍利弗拈出:唯有智慧第一,才能够信受。
信愿称名
念这个名号就是佛法界现前;心不安立在名号上,就是轮回的恶业。所以信、愿、执持名号,作为成就一乘佛果的真因。由这个执持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就能获得一乘的奇妙佛果。举这种信愿持名之因,那么往生四土的果就如影随形。信愿称名就是这个《阿弥陀经》的“正宗”。
破一品无明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就已经分证常寂光土——涅槃三德。如果四十一品无明全都断尽,就生上上实报庄严净土,又叫究竟常寂光土。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法音之都。声音自然和谐,里面内聚着八种格调:清、畅、哀、亮、微、妙、和、雅。我们如果相似的具足这八种音声特点,就能跟西方净土的音声产生同质同构互动,娑婆世界的音声就能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我们信愿持名没有断烦恼——就是见、思惑还存在,无论是定心还是散乱心,都能感得弥陀愿力加被,临终蒙弥陀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凡圣同居土。那么《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辈、《观无量寿经》讲的九品,都属于凡圣同居土的范围。
蕅益大师以天台的理念来谈极乐世界四土是很圆融的:从阿弥陀佛来说,都是由弥陀的愿心所流现出来的一真法界,涅槃法性之土是没有差异的。但是站在凡夫众生往生者的这个份上来说,由于他信愿称名的程度,由他自心的心识显现四土。这个四土是在往生者份上来建立的,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
我们凡夫众生的心不念佛的话,就会落在九法界。甚至不可能落在三圣法界,都落在六凡法界;而且更多的落在贪、瞋、痴、慢、疑,是落在三恶道的法界。所以对我们念念都趋向于三恶道——众生这样的散乱心——来说,这句名号对我们多么的重要。
如果信愿称名到达事一心不乱——断见、思惑,就生到方便有余土;如果进一步侵断尘沙,破一品无明,得到理一心不乱,乃至于破四十一品无明,就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实际上跟常寂光土基本上是在一起,只是差异上的问题。
一切因地菩萨六度万行修行的指南针
《华严经》是大小乘经典的经王,它的奥藏——奥妙的法藏,《法华经》所展示成佛的秘密之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精要,一切因地菩萨六度万行修行的指南针,都不超出这部《阿弥陀经》之外。
问:如何理解“带业往生”?答:带业往生,无论是旧业新业,只要能至诚恳切念佛求往生,一定能往生。这是念佛一法的本质特点。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果功夫不够,信愿持名,蒙佛接引,临终见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但见佛都是必定的,就能了脱生死。
开悟只是悟到正因佛性,就叫见道;见道还要修道;修道才能证道。你生生世世修行不退才能得到不退转位,相对这样的难行道来说,净土只要带业横超就能得到三种不退——这样的功能作用:那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修行宗门、教下的人,对这一点一定要加以关注。
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位不退就已经圆融三种不退。你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上三土。那么这样的一个功能作用,是释迦牟尼佛通途一代时教千经万论所没有的。
带业往生同居土,这里有非常特别的一个殊胜:你到了同居土就等于生到了上三土——由于你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它跟他方世界的四土有一个不共的地方。他方世界——凡圣同居土,见不到圣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能见到圣人。
无论是我们至心称念,还是散心称念、有不有信心称念,只要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六方诸佛的名号乃至于《阿弥陀经》的名字,一经于耳,就像金刚种子落到众生的心里,那就是千万劫后也会由于这个金刚种子得以度脱生死苦海。
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心净则佛土净的正因是在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体现。
如果把我们一生的时光、精力都投在五欲六尘上,不仅没有得到功德,反而积累下三恶道的资本,这样的损失非常大!这一期的生命没有超越,反而堕落了。但是往往很多人不知道去算生命的这笔帐。
东林佛号比较深沉缓慢,尽量贯注这八个字:清、畅、哀、亮、微、妙、和、雅,这几年实践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能够把一种对弥陀的情怀念出来。曾经东林寺的夏令营,营员念了三天佛号,多人皈依。跟他讲念佛法门,有一种很便捷的方式,先把他带到弥陀愿海当中去,让阿弥陀佛料理他,效果还挺好。
修持念佛法门有九品往生,有不同层次的往生,所以不能用最高标准来要求一切人。
一个人能够有深信切愿,坚持每天念十口气佛号,终生不断,他也能往生。
善导大师出生在隋末唐初的时候,他平生的行业和弘化的佛事主要是在初唐时期展开。佛教传到中国,开始翻译经典的工作,净土宗的典籍翻译之后,跟本土文化有一个融合冲撞的过程。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启建白莲社,专修念佛三昧,人人都有往生瑞相,使净土法门在中国推广开来。
菩提觉道的捷径
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它的纲宗要领是四大部分——教、理、行、果。是一环扣一环,互为因果,这是一切佛法的纲宗。这个纲宗具体落实在净土一法中,符合这样的特点,并且它更为殊胜。印祖用他修行的经历,以及通宗通教的水平,从通途教理的纲宗来看,直接凸显出忆佛念佛,它真实是得菩提觉道的捷径。
问:薰习禅宗求得明心见性的标准?
答:在这个时代,禅宗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很难。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根机,一门深入,专门念佛,名号就是佛心,里面也包含着禅。能安立在名号上,就安立在禅上,它是不二的。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是真空妙有的关系。所以还是老实念佛,禅也就得到了。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讲“至心信乐”,能够至信,能够产生极大的欢喜。生命面临可怕的堕落,这时念佛法门给他拯救的一种相信,他才能产生喜悦。我们不能产生喜悦,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世间的事业,而对于生命的大得和大失,反而认不清楚。这是我们生命的盲点,对此要有一个理性的、深刻的思惟。
印祖在北京圆广寺挂单,碰到一个小乞丐,给他钱让他念佛,他却不念。现在念佛求福报的人多,跟佛愿力相应的人却少了。因此印祖才会这样地苦口婆心,一点点示现。还有一种修行人,不求生极乐,留在这里度众生,与佛的愿力不相应。世尊殷勤劝勉我们赶紧离开娑婆秽土,至诚求往生极乐才是正确的发心。
念佛法门遇到了,而且能够相信,所得到的利益就太大了!但你遇到了,而且也在念佛,你要知道你能得到的利益有多大,你可能都没有概念,所以还生起不了那种欣喜之心,喜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