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婚姻中的不安全感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24-12-02 02:52:12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婚姻中的不安全感从哪里来

来源:《家人》作者: 邹蜜

我们经常看到相亲节目里女孩子淘汰一个人时说:他让我没有安全感。为什么大家都在说没有安全感?人们在害怕什么?有哪些心理、经济、内外诱因?

“总是生活在不安全状态中,焦虑是永远的伴侣”,这是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用来概括人的一生再贴切不过。

从心理学解释,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它包括以下内容:确定感——此物是肯定存在的,不会变化的;安全感——你觉得放心,不会因此感觉害怕、焦虑;控制感——此物你可以掌控操纵。

相应的,无安全感是一种缺乏信心的状态。在情绪上与焦虑恐惧相关;在时间上指向未来;在内容上总是担心将来会遭受某种损失或失败。因此不论哪个时代,人都有一些不安全的恐慌。只是每个时代因背景不同带给人的安全感缺失程度也有别。

具体地说,安全感分外在和内在。比如,担心贫穷、担心失业、担心疾病……这些担心有明确的对象,通过改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可以重获安全感。更多时候它是内在的。例如明明是家财万贯的富翁,每晚被贫穷的噩梦惊醒;无论怎么增加银行里的账户,都不能让他稍许安宁。那么,他的不安全感与现实条件好坏是脱离的,说明不安全来自他的脆弱内心,很可能有未曾弥补的“心灵漏洞”。所以,内在安全感与心理的关系更加密切,更提示了健康水平。心理学意义上的安全感通常指后者。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瞬息万变,信息轰炸的结果之一是我们对如何选择未来更加茫然。也因此,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具有更多不安全感诱因。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需求,它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它对于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

人的需求是从生理到精神逐渐上升的,当基本的生存、生活的需求满足后,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安全感是精神追求的第一步,也是精神满足最重要的一步。没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就不会有情感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满足。

也就是说,种种安全感,支撑起人的生命,维系着心理健康。拥有它的人,主观满意高、乐观自信;缺乏它的人,对生活满意度低,不得不长期与焦虑恐惧相伴。

有一份调查显示,西方人对婚姻也产生了不安全感,婚姻的不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吗?

在当前世界一体的形势下,任何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问题,包括婚姻问题。时代背景对所有人的婚姻影响是一样的,只是由于文化传统、个人境遇等的不同程度有别。所以离婚率上升、家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共通的。

西方人情感上的不安全感相对要少一些,他们追求个人主义,安全感来自自身。而信守集体主义的中国人,骨子里天生就带着对外界动静的敏感。在集体里,个人必须服从多数、随时适应外界关系的变化,会因这些变化不断产生焦虑。

人们婚姻安全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对婚姻安全感的缺失,跟整个社会离婚率上升、婚姻不稳定有关。

而婚姻不稳定,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3.3%的人认为是由于“很多人在婚姻中过于看重物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的看重的确影响着婚姻的稳定性。婚姻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社会现实却过分加剧了婚姻的物质属性,使得许多人把婚姻视为获得物质的一种手段。

另外,离婚率不断升高,与现代社会中离婚的社会压力变小有关。在婚恋观多元的今天,人们对外遇、离异也非常宽容,社会舆论很小,离婚的社会成本也小。而在一些欧美国家,夫妻一旦离婚,根据结婚时间的长短,男方需承担女方离婚后的生活开支,直至其再婚或者去世,而房屋一般也划归女方和孩子居住。因此,在这些国家,离婚次数越多的人,负担就会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降低离婚率。

亦舒通过喜宝的口,说出女人的心声:如果不能给我很多很多的爱,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当前大量的相亲“拜金女”,也许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客观地讲,人们鄙视、鞭鞑“拜金女”没有道理。其实大部分所谓的“拜金女”只是在未找到意中人之前为自己设了一道自保的门槛,当真正遇到喜欢的人时,这些门槛未必还在。“拜金”现象说明了两点:第一,她们需要物质的丰厚来增加内心的安全感;第二,她们追求物质,恰恰是因为男性让她们对婚姻安全产生了焦虑。

不可否认,在婚恋市场上,占主导的一向是男性。而近数十年来,男人包二奶、找小三、一夜情等行为,极大地动摇了女性对婚姻的信心。各项调查都表明,婚外恋是家庭的头号杀手,而婚外恋的主导者,70%是男性。当女人对男性群体产生怀疑的时候,从物质上寻求安全感就再所难免。

选择物质,这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让女人更缺乏安全感,更让她们患上金钱依赖症。甚至,那些热爱奢侈品也是不安全感的表现——也许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成为女人生命中最实在的快慰和补偿。

《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三)(征求意见稿)》去年底出笼的时候,房产、亲子鉴定、小三等敏感话题引起了广大女性热议,法律保障能带来安全感吗?

反复修改的《婚姻法》,从另一个角度加剧了感情的不确定性。法律中一再明确婚前婚后财产的规定,被不断强调的经济安全感实际是对情感安全需求的杀伤:只有“你”和“我”,没有“我们”,不管婚前婚后,夫妻双方都是可以随时割裂的两个独立体。

当不管是媒体还是周围人甚至法律都暗示“你们不需要这么紧密的联系”时,妻子们首当其冲被影响。情绪化的她们产生代入感,认为感情、婚姻不可靠,金钱、房子能让自己踏实。甚至,那些热爱奢侈品也是不安全感的表现——也许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成为女人生命中最实在的快慰和补偿。

放弃情感的需求投向物质的怀抱,是无奈,也是倒退。安全感的第一位需求是情感,放弃“爱与归属感”的需求转而投向外界物质的抚慰,本身是一种退步:按照需求理论,情感是第二层次的需要,而物质代表的,是低一层次的最基本条件。

比较悲观地说,制度是不能带来安全感的,要求在房产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签署忠贞协议等,都没办法真正带来安全感。安全感来源于内心的安定。但制度保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生存的焦虑,从而增加一点安全感。

还有哪些因素让人们对婚姻缺乏安全感?

还有就是两性战争。很多夫妻把家庭当作战场,总想争得控制权,无论是经济大权还是对方的行踪都要尽在掌握,当一方想要控制,另一方想要逃离,争斗就在所难免。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情感上的失败者,双方都想让自己掌握婚姻的主动权。婚姻的经营变身成一场竞赛,夫妻成了对手。

在“比赛”的夫妻之间,双方的经济实力、相貌、学识、人际关系等等都可以成为较量的项目,一旦一方感觉对方超过自己很远,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这种情绪多产生在妻子一方。一个在物质、地位上不对等的夫妻,总是容易出现这样的追问:女人会不停问男人“你爱我吗?”因为通过他的答案,她可以确认安全系数,满足一种因为重复而产生的“制度化的快感”。甚至,她会无理取闹,无因吵架,为的也是那种因男人妥协而寻求到的安全感。所以许多女人爱上了控制,爱上了暴力和冷暴力,恰恰是最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有一些人对婚姻安全感缺失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当婚姻出现问题时,向婚姻和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的人群中,超过七成的人都承认自己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容易被外界的负面报道影响,产生代入感。他们试图通过其他方式填补幼时留下的情感空白,却发现达成目标后空白领域扩大了。

男女两性在婚姻安全感这个问题上有何差异?

一般来说,男人的安全感更多来自房子、车子等外在物质基础,但不等于跟感情完全无关。都说情感是男人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的全部,因此双方对婚姻的安全感需求也区别很大。男人在婚姻情感发生危险后才会感到安全感丧失,而女人常常在危险发生之前就担心不安全。男人一旦界定了两人的关系,就懒得去反复考证这种关系的正确性,但女人的敏感常常让自己吃亏。如果自己身边有朋友遭遇背叛的情况,身边的不幸会加速妻子对丈夫的信任感降低,觉得安全的环境随时可能崩溃,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社会大环境纵容了男人,或者纵容了“小三”,都会让女人在两性关系中更缺乏安全感。

要解决婚姻的安全感焦虑,有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有,但很难,那就是回到自身,回到内心,从内在寻找安全感的满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相当难的。特别是女性,一旦投入感情,便把所有的寄托投向对方,一旦对方有所变化,内心的支柱便轰然坍塌。

若内心充满无力感,外界对内心的影响会加倍。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内心强大起来是对抗一切不安定因素的法宝。

无论是哪种需求,最终指向的还是填补情感的空虚。很多人因感情的不确定性选择首先满足物质需求,物质充裕后,还是会回到情感需求的原轨道上,如何避绕也不行。因此,修炼自己的内心,经营你们的关系,才能增加婚姻的安全系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