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45) 一颗真心无处藏
发布时间:2024-11-02 02:51:36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一颗真心无处藏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十五讲,第十五节课。上节课我们讲到了第二次征心,讲到了佛陀对“心在身外”的否定,然后顺便还给大家安了一把“了不可得”的贼心。
下面大家继续看经文,翻到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这是讲,阿难尊者就对佛陀说:世尊,就像您所说的,这个心不能了知身体内部的缘故,所以不在身内;但是这个身和心又是能够同步互相了知的,比如眼见佛手,心即分别,说明这两者并不是互相分离的,所以这个心也不能说是在身外。我现在认真的思维,终于知道这个心到底在哪儿了!
阿难尊者这回很自信,其实他老人家每次都很自信,因为他每次都能通过很浅薄的逻辑思维来说服自己,这是所有头脑简单人的通病,阿难尊者这回给我们大家示现了一把“笨蛋”,太入戏了。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自欺欺人被人欺”,那个过程、套路基本都类似于这样,都是这么来的。
下面,「佛言。处今何在。」我估计佛陀一听就笑了,就问阿难:那么你说说看,这个心现在所处的地方是在哪里?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你们要对比经文,然后再听师父的讲解,这样会比较容易听得懂,比较容易明白。这里阿难尊者的推理一如既往的强悍,很强悍。他说:这个明明了了知见一切的心,它既然不能够知内,但却能够了知外在的境界,所以我仔细思考推理了一下,这个心应该就潜伏在“六根”里,就潜藏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几个有形无形的部位里、器官里。
然后阿难还绕弯子打了个比方,他说:这个“心在根里”是种什么情况呢?他拿眼根来举例做了个比喻,就好像有人拿两个透明的琉璃碗扣在自己的眼睛上(有点像戴眼镜),因为琉璃是透明的,所以并不会妨碍我们的眼睛看东西。“心在眼中”也是如此,眼睛就像是透明的琉璃碗,一接触色尘、一看见东西,那个潜藏在眼睛里的心立刻就会分辨明白,了知得清清楚楚。其它五根,基本也可以如是类推,也是一样的“神逻辑”。
这个心之所以不能看见身体的内部,只能了知外部,那是因为这个心就是潜藏在“诸根”里的,因为六根收集信息的“朝向”一般都是“向外”的,“分明瞩外”,所以这个心的朝向也就很自然的随顺六根,知外而不知内了;六根一旦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那么这个“心”当下就会同步明了,没有丝毫的障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心”就潜藏在六根之内,是与六根和合的——这就是阿难尊者的认知。
他认为既然佛说了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那么这个“心”也就只能在六根里了,否则一颗真心无处安放,那怎么可能?那还了得?阿难似乎不敢去想象“无我无心”、“心不可得”的那种可能性、那种境界,这其实也反映了人类对“自我”、对“自心”的一种本能的认同和坚固执著,是不是这样?很微妙。
那么很显然,阿难尊者在这里的逻辑思维是有很大漏洞的,他举出的比喻也是错误的,经不起一点推敲,经不起任何的推敲。
下面,「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这是说,佛陀顺着阿难的比喻就开始破斥了,他问阿难:如你所说,这个心潜藏在眼根之内,就像是琉璃合眼,琉璃不会障碍眼睛的视线;这个心潜藏在眼中,而眼睛就像琉璃类似的,同样也不会障碍心的“能见”,所以此心能够随眼所见,眼睛看到什么,这个心当下就能了知分明。既然如此,那么当人以琉璃盖在眼睛上的时候,因为琉璃是通明透彻的,所以眼睛能够看见外面的山河景色,那么当眼睛看见山河景色的时候,它是不是还能同时看见琉璃呢?
阿难只好根据事实来回答,他说:是的,世尊!当人把琉璃放在眼前的时候,眼睛其实是能看见琉璃的。就像我们戴眼镜,这个玻璃镜片再怎么透明,我们的眼睛也是能够看见的,这个事实不容否认。
既然这是事实,那么阿难的破绽和错误就暴露出来了,都不用去找别的漏洞,仅仅是抓住他这个比喻的问题,就可以把阿难的认知给破斥掉了。因为错误的逻辑、错误的比喻,是不可能推导出正确答案的,只能得出谬误的邪见——这个道理能明白吗?能清晰吗?
我们大家在闻思佛经,尤其是在闻思这种大乘了义经典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觉得那个文字表达非常的深邃、难懂、很枯燥,有时会有挫败感、很有挫败感,有没有?会经常觉得自己的智商不太够用,有没有觉得这样?博士后都觉得吗?但其实这个正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正是提升我们心智的关键之处!
谁能始终保持信心,耐得住枯燥,透得过文字,那么谁就会得到佛菩萨圣言量的加持,甚至得到佛菩萨的智慧灌顶,然后开启我们自心本具的宝藏,从此以后,法眼清明,慧眼独具,就算只能拥有佛菩萨少分的智慧辩才,那么也足以让我们在这个三界轮回的大梦里,纵横自在,再也不会上什么“自我”和“邪魔外道”的大当了。听得清楚吗?
这份心智洞达、超越解脱的好处有多大?可以说,它是一切福德智慧之所以成就的根柢,它可以让我们在每一次轮回的历程中,永不迷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懂得如何正确的“回家”,所以这是任何财富都比拟不了的。
所谓“财富带不走,无常皆败坏,唯有解脱智,随心不舍离”,因此佛经中把“生死解脱”的境界称之为“无上大利”,不是说你成为世界首富叫“无上大利”,那真是一点都没夸张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心沉潜下来,要以更仔细、更耐心、更安静的状态来深入闻思,这其实也是一次非常好的训练过程,训练我们这颗心的“观察力、觉照力、思辨力、理解力和敏锐力”等等,如此难得的机会,大家万一错过那就太可惜了。
下面我们回到经文。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这是佛陀顺势而为的破斥,他说:你的心如果真像你说的比喻那样,潜藏在眼根之内,同于琉璃合眼,那么问题就来了。
在比喻里,眼睛透过琉璃看见山河景色的时候,还能同时看见琉璃;但是在现实中,当心透过眼睛看见山河景色的时候,按道理应该能够同时看见眼睛,但事实上我们在透过眼睛向外看的时候是看不到眼睛的,谁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啊?又不是照镜子,对不对?所以阿难说的比喻和事实严重不符。
再来,如果在现实中,我们的心能够看见自己眼睛的话,那么这个眼睛就变成了一个和心相对的外在的境界,变成了“所见”,那就和“能见”的心是分离的,了解这意思吗?那这时就不能说是“心潜藏在眼根里”了,这个说法就不成立了。而且当眼睛成为外境,和心分离,那心又怎么能够通过眼睛看到外在的境界呢?这时心和眼睛就“不得成随”了,佛陀用词非常精准。眼睛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它本身并没有“能见”的功能——我们说过的还记得吗?所以它这时就应该像是瞎的,不可能看到任何东西,但事实上它偏偏就能看到,目光所及的一切,心马上就能随之分别。所以这是很自相矛盾、很不合理的,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现实中唯一存在的真实情况,那就是当我们的心透过眼睛向外看的时候,是看不见自己这双眼睛的,但是这和阿难说的琉璃合眼的比喻就完全不同了,比喻和事实脱节,所以阿难是怎么推导出“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的这个结论的?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知道、也应该知道,阿难所说的这一切,统统都是错误的,“无有是处”,没有任何一点可以称道的地方。
哦,好惨!
阿难尊者被佛陀K得好惨!这是第三次“征心”,佛陀再一次很“残忍”的,三言两语就把阿难尊者给彻底拍死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