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23)化斋吃饭大问题

发布时间:2024-11-02 02:51:25作者:法华经全文网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23)化斋吃饭大问题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八讲,第八节课。书接上回,大家翻开经文,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文殊师利,而为上首”,看到了吗?下面大家继续看经文,我们本经的一号男主角马上就要出场了,大家有没有觉得八卦之火正在熊熊燃烧?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从这一节开始,到下面的“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这一大段都是本经的别序,又叫做发起序,是在说我们这部《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因缘引发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当时,住在僧团旁边的舍卫大城里的国王、国家之主波斯匿王,这位大护法为了给他早已死去的父亲修福,所以就特意挑选了一个日子,正好是他父亲的忌日,同时也是僧团结夏安居准备结束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供养僧众,能令诸佛欢喜,龙天赞叹,那个功德和福德都非常大,据说那功德是翻无量倍的,不可思议。

像我们从去年开始——参加过的居士都知道——像我们从去年开始,今后每年都会选择在“佛欢喜日”的时候,去五台山供“千僧斋”,那个目的就是为了一起修积福慧资粮,增上自他的解脱,那个发心和道理是差不多的。

因此这位波斯匿王就营办斋供,亲自去到精舍,去迎请佛陀和僧团,在宫殿里“广设珍馐”,做了很多好吃的好喝的,以此无上妙味供佛及僧,目的就是为了藉此功德,回向先王,帮助父亲离苦得乐,希望能得到解脱。大家要注意!这个才是真正的在报父母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的极致。

与此同时,波斯匿王还恭恭敬敬地迎请了诸大菩萨,大家都很给面子,就这样那么多人浩浩荡荡地,就一起来到了舍卫大城。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这段是讲,可能是因为应供的人太多了,不止是“千僧斋”,也许几千上万都有,那波斯匿王的宫殿根本就装不下;也可能是因为舍卫大城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长者居士们也都有强烈的要求,他们也很想发心一起供养僧团和圣众,所以这个“应供大军”进城之后就自然分流了——那是何等的盛况,何等的福报啊!

遥想当年,能跟着佛陀一起去吃饭——呵呵,差点说成是“蹭饭”——这是一件何等殊胜、何等荣耀、何等幸福的美事啊!对不对?都不晓得俺当时在不在场,对吃货来说这简直就是不容错过的一件事儿……呵呵,想象一下!

那么,这些长者居士们就在各自的家里,准备好了美味的斋饭,等待佛陀的安排,等待他的弟子们前来应供。于是佛陀就命令文殊菩萨带队,率领大家分头去吃饭。佛陀作为法王法主,理所当然是来到了王宫,而其他大臣、长者和居士们的斋饭,则分别由一些菩萨和阿罗汉,还有其他为数甚多的比丘、比丘尼和辟支佛们前去应供。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在这里,本经的男主角、男一号终于出现了,“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里讲,在舍卫大城的这个供斋盛会谁都来了,但唯独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还没有来,因为他之前已经先接受了别人的邀请,远游到了别的地方,还来不及赶回。这时的阿难,他既没有在僧团里面,独自一个人,身边也没有戒腊二十年以上的上座比丘陪伴,没有这些老修行的陪伴,更没有那些有经验的、具足定慧的大德上师阿罗汉阿阇黎的提携,他就这样子一个人独自走了回来。

当他回到舍卫大城的时候,因为没有人知道他的归期,没有人知道他回来了(那时也没有什么苹果三星华为的,不能互相发个短信通知一下),所以那天也就没有谁去邀请他,那这样一来他吃饭的问题就变成问题了。

我们看经文的描述,阿难尊者他只好自己拿着化缘应供的器具,比如什么瓶啊、钵啊、锡杖、手巾等等,按照他平日惯常行走的路线,他就在城里,就开始托钵化缘起来。阿难是按照戒规,一家一家的、很有次第的去化斋乞食,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既不去分别口味的好坏,也不去分别贫富贵贱的高低——这是要点!修行乞食一法的要点,大家要留意!

所以下文紧接着就讲到了很详尽的修法细节。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本经刚开始没多久,就来了这么一大段专门的针对性的开示,说明这个化斋吃饭的问题相当重要。所谓“民以食为天”,又经常说“身安而道隆”、“借假而修真”,所以这个调身和饮食的问题是我们所有人、所有修行者都必须要面对,必须要解决的,对我们修行人来说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尤其如此。

因为修行人吃饭,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仅仅是填饱肚子、满足口腹之欲就行了,修行者在吃饭的时候不仅要吃得感恩欢喜,还要吃得清净解脱,要吃出法乐法味来,那这个难度就不是普通的高了。呵呵,喜欢吃海鲜的同志们,要吃出法味来、法乐来,那可不容易。

我们可以来看看这里,看看佛陀是怎么定义这个化斋吃饭,是怎么把这个平常日用的一件小事转化为庄严的佛事的,下面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是说,阿难尊者在心中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他希望在那些供养佛陀和僧团的大檀越、大施主之外,还有人能发心供养他,成为他最后的斋主。他发愿不论对方是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和职业,不管是清净的婆罗门贵族还是污秽的街边乞丐,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刹帝利王族,还是卑微低下的从事贱业的旃陀罗奴隶阶层,他都会按照“平等慈悲”的菩萨道精神,去次第行乞。他不会刻意地去选择化缘对象,更不会刻意地去避开那些卑微下贱的人家,他发愿一定要像佛陀那样的去圆满成就一切众生,给他们培植福报和修积无量功德的机会——这段经文是这个意思。

这里面,我们要注意经文透露出来的几个问题。第一,阿难尊者似乎已经有所预感,他知道自己这回化斋可能会不太顺利,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去供养佛陀和僧团了,都去供养诸大菩萨、供养圣者了,所以他做好了要最后一个才化到斋饭、乃至化不到斋饭的准备。

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个出家人化斋吃饭是有规定的,佛制戒律,出家比丘每天中午化缘的时候,最多只能化七家,不能超过七家,这是为了对治我们修行人的贪欲,也是为了不要过分的打扰众生,给众生压力,这是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如果七家人都不愿意供养斋饭,那就说明你今天福报不够,那你就只能饿肚子了,活该饿肚子。所以阿难才会在心里想“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这是很现实的考虑。

那么第二,比丘化缘乞食的时候,是不能对食物挑三拣四的,更不能对施主挑三拣四。你不能专挑好吃的,不能有口味上的喜好偏好;或者专挑富贵人家去化缘,不能嫌贫爱富——这是为了破除对饮食的执著,以及对治我们的分别心和骄慢心,所以一举一动都有深意。

第三,从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出,比丘乞食的目的,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最大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什么意思?就是为了要去利益众生,给众生种下佛法的善根,给众生种下解脱的种子,种下“法”的善因缘——这个就是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包含的一项内容。

所以虽然这个吃饭,可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是如果有智慧、有善巧的话,那就能把它转为道用,转为修行的助缘。

像我们汉传大乘佛教的寺院,每天早上和中午要过堂用斋,在饭前饭后都要做一个念诵和观想,其中最最重要、最最关键的一句,师父觉得就是“当愿众生”——所谓“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等等。你必须要有这样的发心,你必须要生起这样无我利他的心,那么这碗来自于十方供养的饭,你才能吃得下、才能消化得了!明白这意思吗?

(待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