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模样 上面都写些啥呢?
发布时间:2024-09-06 02:49:50作者:法华经全文网2015年8月20日讯,随着2015年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发放,有关录取通知书的话题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除了武汉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被质疑与人民大学去年的录取通知书“雷同”外,有些学校邮寄录取通知书附带银行借记卡、手机卡等更引来不少非议与众说纷纭。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也有“录取通知书”,而且要由专门的“报榜人”送达,还有专门的仪式……
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张謇“捷报”中还写有“报录人”
清代乡试“捷报”
明沈一贯《状元图考》(局部)
清代科举捷报印版
“泥金帖子”是录取通知书吗?《开元天宝遗事》:“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南宋诗人杨万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诗称:“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诗里所说的“泥金帖子”,就是科举时代的“录取通知书”。
泥金帖子出现于唐代,大概在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的开元、天宝年间流行。五代人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里有具体交代,书中“泥金帖子”条称:“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寝削此仪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接到泥金帖子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当然是天大的喜事,故民间俗称“喜信”:“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姻戚,例以声乐相庆。”第一时间将中榜消息告诉家人,是古今学子都会做的。所以南宋人张元干《喜迁莺慢》词称:“雁塔题名,宝津朌宴……姓标红纸,帖报泥金,喜信归来俱捷。”
泥金帖子似乎不是通过官方渠道递送的,而是由学子附于家书中寄出。不少人因此认为此非正式“录取通知书”,或称民间版录取通知书。实际上,泥金帖子并非随便写随便寄的,从从王仁裕所记的“至文宗朝,遂寝削此仪也”一语来看,如果没有官方背景,唐文宗李昂为何要停止这种仪式?
“金花帖子”为何被视为正式录取通知书?《容斋续笔》:“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如果说“泥金帖子”不算正式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出现的“金花帖子”则被视为“正式版”科取录取通知书。
金花帖子的出现晚于泥金帖子,北宋年间仍在使用,到南宋时已不多见。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科举恩数》“金花帖子”条称:“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相传已久,而世不多见。”
金花帖子又称“榜帖”,其录取通知书的功能和性质已被现代学术界认可。《中国考试大辞典》的解释为:榜帖是“唐宋时科举及第者的录取通知书。”但该辞典又称,金花帖子“起源于唐后期,至宋唱名放榜制度实行后,遂废”。
从宋人笔记来看,这一说法有误,在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以后仍有人拿到金花帖子。据南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曾任宋太宗殿中侍御史的苏州(吴郡)人龚识,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考中进士时即拿到了榜帖。龚识的这份录取通知书到南宋时,仍收藏在其后代龚昱家中。赵彦卫也称,金花帖子“后临轩唱名,兹制遂废”。估计废止有一个稍长过程,宋太宗赵炅死后,以太子继位的赵恒(宋真宗)当皇帝时仍继续使用金花帖子。
《容斋续笔》的作者、南宋人洪迈家中便收藏有一份宋真宗时金花帖子,是北宋名臣孙仅的。孙仅与其兄孙何当年都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先后考中状元,轰动一时,孙仅的金花帖子就是他在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被宋真宗点为状元后取得的。
地方考试是否有录取通知书?《觚不觚录》:中乡荐和会试“郡县则必送捷报”金花帖子是“国家级”的,类似于今天国家重点高校的通知书,“省市级”的地方考试中也有录取通知书。
科举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分级分类功名考试,从早期的二级到后期三级、四级,实际就是地方与中央两级。解试(州试)、乡试、童生试便是地方考试,也都要发放通知书。但发放的方式差异较大,一般在张榜公布后,第一时间通知到考生个人。
宋朝地方考试通知书叫“金花榜子”,这是解试录取通知书。解试又叫“州试”,在州府进行,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省试,直到殿试。为什么叫金花榜子?就是大概就是因为仿进士录取通知书“金花帖子”制作的。当年明州府、成都府解试所发录取通知书,就是这种金花榜子
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地方都叫“报帖”,也称“捷报”,俗称“喜报”。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中即有这样的说法:“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官方就差人送来捷报。科考录取通知书都写些什么?《云麓漫钞》:“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现代录取通知书一般注明被某某学校某某系某某专业录取,于某某日报到,古代科考录取通知书都写些什么?据《容斋续笔·科举恩数》“金花帖子”条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纪与今正同。”
上述应是唐宋金花帖子的通行写法。《云麓漫钞》亦称:“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宋朝州试录取通知书“金花榜子”则相对简单些,主要有书录被录取学生子的姓名、乡贯、三代姓名。
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有专人填写。明清时填写录取通知书的工作人员叫“榜吏”,榜吏除了写给考生个人的通知书,事先要先书写金榜,即所谓“填榜”。
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填上被录取学子姓名、名次等即可,榜吏就不需要像唐宋时那样书写整个内容,但像三甲一类的录取通知书还是要书写的。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盖“录取专用章”,这叫“过朱”。即便金榜也要过朱。像清朝的大金榜,还要由内阁学士捧至乾清宫钤盖“皇帝之宝”。
古代金花帖子真用金粉书写吗?《容斋续笔》:“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现代录取通知书讲究一点会使用烫金工艺,古代录取通知书制作更精致,更 “金光闪闪”。如唐代录取通知书之所以称为“泥金帖子”、“金花帖子”、“金花榜子”,就是书写时使用了含有金粉的颜料,或是质地有涂有金粉,或印上金花,“泥金”手法本来就是中国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代表一种档次。
古代录取通知书所用材料挑剔,质地有绫绸、木、纸等,考试等级越高用材越讲究。 如进士的金花帖子,主文写在黄花笺上,用绫缎为轴,此即《容斋续笔》中所谓 “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
“黄花笺”是一种洒金粉的顶级用笺,通知书用之来书写,突显金榜题名的隆重和喜庆。金花榜子则写在一种木板上,但这非普通木板,是经过精细加工的,“绿地、金花缘边”。
至于大小规格,古代各朝的录取通知书也不尽相同。像金花榜子“高一尺半、宽六寸”,而写金花帖子的黄花笺 “长五寸许,阔半之。”明清时的报帖规格、尺寸更大,送到后要在学子家中的厅堂升挂、张帖。
古代录取通书如何送达?《钤山堂集》:“伺启阍得纸疾驰去,报早则金多”古代发放录取通知书还要安排专人--“报榜人”,也叫“报录人”,民间直呼为“报子”。
根据考试级别和要求,一般会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或指定地方。有的是送到学子所在地方官府,官府再安排专人,以更为隆重的形式送达中榜者家中。如果学子家不便,要送到指定的亲属家,而不能随便让人“代签”。据唐人《玉泉子》记载,唐朝有一位叫赵悰的穷书生,及第通知书就是送到其岳父家的。
唐宋时发送录取通知书相对简捷,明清时投递还多了相应的仪式,甚至连着考生一起送。一般有头报、再报、三报,共三次。报子也非一人,少说也要两三个人。除了带上录取通知书,还得准备彩旗、旌幌一类东西,要敲锣打鼓,制造喜庆气氛,名次考得越高排场越大。《觚不觚录》记载,明朝送捷报,“以红绫为旗,金书立竿以扬之。若状元及第,则黄纻丝金书‘状元’,立竿以扬之。”《儒林外使》中范进中举后就是这样:“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栓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古代送录取通知书是一件美差,主人得给报子发红包,即所谓“喜钱”。除了官差驰报外,素不相识者也会主动当“报子”,目的就是为了讨点“喜钱”。
明奸相严嵩《钤山堂集·南省记》记载:“京师人以报榜希厚利,先赂印匠,多印试录名纸,伺启阍得纸疾驰去,报早则金多,亦有恶少伺于途,挺仆其人,夺纸以去者。”为了拿到喜钱,竟拦路抢夺捷报,堪称奇葩。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