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论 解题
发布时间:2024-08-16 02:51:39作者:法华经全文网论名:十住毗婆沙论
著译者:龙树造;姚秦.?摩罗什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十住毗婆沙论》,梵文Da?abhūmika-vibhāsā-?āstra,又名《十住毗婆沙》或《十住论》,龙树造,姚秦.?摩罗什译,十七卷,三十五品,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用偈颂简述《华严经》〈十地品〉中初地(欢喜地)及第二地(离垢地)一半的经文大意,再加以引申暂释,?阐扬广大菩萨行的论书。本论第二十品〈念佛品〉到第二十五品〈助念佛三昧品〉等六品,?研究净土学者所注意,尤其本论中说明弥陀信仰的〈易行品〉,?认识净土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的重要典据。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经说明弥陀信仰的〈易行品〉,自古以来即特别受瞩目。该品不仅在了解龙树思想上极?重要,亦是认识净土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的重要典据。
二、学者在本论与《大智度论》的内容作比较研究后,发现二者在思想背景、宗教实践等方面,特别是对戒律的理解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三、引大量的大乘经论,以开展其大乘菩萨道的思想。
四、论中所揭示的难行与易行二道,日僧亲?以〈易行品〉?依提出「依靠信,较容易证入不退转地之道」。这种仰赖他力的信,遂成?净土教之特色。日本真宗学者依此撰述诸多〈易行品〉的暂释,终於形成认?〈易行品〉全品大意唯说弥陀易行的独特易行观。
五、道绰在《安乐集》中,将??之所说,结合末法思想,开出了圣道、净土二门。
本论的大意:
本论共十七卷,三十五品,?《华严经》〈十地品〉中初地(欢喜地)及第二地(离垢地)一半暂释。全论先引偈颂再以以问答方试论述。第一品?总论,叙述菩萨、十地的意义及三乘的区别,第二品至第二十七品?初地之暂释,说明初地的内容及菩萨的行愿果等;第二十八品至三十五品?论述第二地,力陈十方便心之重要性,并阐释大乘菩萨的十善业道。
一、总说
序品第一:总说,叙述造论之宗旨,注解归敬偈,并说明欲以无上大乘度生死大海者,是人必当具足修行十地;声闻辟支佛佛烦恼解脱虽无差别,以度无量?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萨十地故有大差别。并说明?何解释菩萨十地的因缘、菩萨诸功德中坚心第并菩萨1.大悲2.坚心3.智慧4.方便5.不放逸6.勤精进7.常摄念8.善知识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
贰、释初地
一、阶位:说明菩阶位及名称
(一)住地:说明菩萨十地
入初地品第二:初地名欢喜、第二离垢地、三名?明地、第四名焰地五名难胜地、六名现前地、第七深远地、第八不动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云地等十地之名称及其意义,并说明佛的十力。
(二)释名:说明菩萨十地
地相品第三:初地菩萨有七种相貌(特徵),因常念诸佛及诸佛大法故心多欢喜,无有不活畏、死畏、恶道畏、大?威德畏、恶名毁?畏、劳闭桎梏畏、拷掠刑戮畏等诸怖畏。
(三)释名:说明初地菩萨如何修治
净地品第四:净治初地信力增上、深行大悲等二十七法。
二、初地之行
(一)愿殊胜
释愿品第五:菩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所有诸佛,尽当供养奉给恭敬及守护一切诸佛等等十大愿,及1?生性竟2世间性竟。3虚空性竟4法性性竟5涅?性竟6佛生性竟7诸佛智性竟8一切心所缘竟9诸佛行处智竟10世间法智转竟等十究竟。
(二)行殊胜
1.入地行相
发菩提心品第六:1诸如来,令发菩提心。2见法欲坏,守护故发心3于?生中,大悲而发心4或有菩萨,教发菩提心5见菩萨行,亦随而发心6因?施已,而发菩提心7或见佛身相,欢喜而发心,以此七因缘而发菩提心。
调伏心品第七:失菩提心有1不敬重法2?慢心3.妄语无实4不敬知识等有五四合?二十种。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及败坏菩萨的相貌。
易行品第九:广说念十方佛、阿弥陀佛、过去七佛、未来弥勒佛、三世诸佛、诸大菩萨等,以求阿惟越致(不退转)。
除业品第十:於诸佛所,应修?悔,劝请,随喜,?向以求阿惟越致(不退转)
分别功德品第十一:於昼夜各三时?悔、劝请、随喜、回向之福德果报,并以盐喻说明?悔而重罪轻受。
2.初地诸行
分别布施品第十二:说明菩萨随所能作利益?生,发坚固施心及布施果报,净施及不净施施。以二种净施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总相及别相二种回向。
分别法施品第十三:所有?施中法?施最胜,说法者要四法,法施时处狮子座有四合四共十六法。
归命相品第十四:先明在家者应多行财施,出家者应行法施义,最后说明皈依三宝义。
五戒品第十五:在家菩萨,自住善利亦能利人的修善人业,远离自陷衰恼令人衰恼恶人业。说明在家五戒之法,集聚善法及如何饶益?生等。
知家过患品第十六:在家菩萨应知在家家是有破诸善根等过患,常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并对妻子眷属作无常及对?生起平等想。
入寺品第十七:在家菩萨入塔寺的注事事项,如何受持八关斋戒,比较在家与出家的胜劣,礼敬三宝,最后再次说明清净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共行品第十八:忍辱法施法忍思惟不曲法,尊重法不障法,供养法信解修空,不贪嫉随所说行,灯明施伎乐施乘施正愿摄法思量利安?生,等心於一切。此是在家出家共行要法,并明佛有三十二大人相。
四法品第十九:修三十二相以慧?本,明八种四法应远离,八种四法应修习,乃至以信悲慈舍,堪受无疲厌,又能知义趣,引导?生心,愧堪受第一,深供养诸佛,住佛所说中等菩萨道十法能净治初地。
3.初地果报
念佛品第二十:念诸佛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观诸佛(色身)。如是正心忆念诸佛,在殒静处除却贪欲嗔恚睡眠疑悔调戏,一心专念不生障碍失定之心得今世后世利乐。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念佛诸功德法身,共有1飞行自在2变化无量3圣如意无边4闻声自在5无量智力知他心6心得自在7常在安慧处8常不妄误9得金刚三昧力10善知不定事11善知无色定事12具足通达诸永灭事13善知心不相应无色法14大势波罗蜜15无碍波罗蜜16一切问答及记具足答波罗蜜17具足三转说法18所说不空19所说无谬失20无能害者诸贤圣中大将22-25四不守护26-29四无所畏30-39佛十种力40无碍解脱等四十不共法身。
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说明佛的一切智。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举诸经说明种种作业事中受诸果报,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胜出家者,出家或有不修善则不如在家。并再次说明四十不共法及佛四十四种不共。
?偈品第二十四:以偈?佛四十不共法相念佛,成就念佛三昧。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著。明二种四法,能生般舟三昧。又明在家菩萨有二十种法成就三昧,出家菩萨有六十种法成就三昧,并有五十种助法,并说明其果报。
譬喻品第二十六:是故堪受不?喜悦清净悲心无嗔等七法,是初地相。成就此堪受等七法名?得,即是初地得。行此七法能从一地至一地。住地转增益者。以譬喻说明菩萨通达地法。
略行品第二十七:以法数一渐增到十说明种摄佛道之法,如是等法菩萨应生,生已应守护,守护已应增长,於一善事从一转增。求佛道者。以法数一渐增到十说明种种。最后说明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发愿是名真实菩萨。
贰、二地
一、持戒清净
分别二地业道品第二十八:欲得第二地当生直心等十种方便心,说明身三口四意三的善及不善,并以此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种种别相知二十种分别,及所引生的业果。
分别声闻辟支佛品第二十九:说明十善道能令行者至声闻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於佛地。先说明十善道令?生得至声闻地、辟支佛地。
大乘品第三十:十善道能令?生得至佛地,故求佛道者,应如是修十善业。
护戒品第三十一:说明十善道总相果报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别相果报者。因守十善而有相应的果报。并说明六十五种尸罗波罗蜜。
解头陀品第三十二: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应著二六种衣。以见十利故,见有十利尽形乞食者等十二头陀修行方法及十种功德。
助尸罗果品第三十三:护身口意业者,常应正念身口意业乃至小罪不令错谬,能令尸罗清净等四合六共二十四法。并说明1形色相沙门2威仪矫异沙门3贪求名利沙门4真实行沙门等四种沙门。
?戒品第三十四:?叹净持尸罗有种种功德利益。
二、持戒果报
戒报品第三十五:住第二地常作转轮圣王,十恶根本永尽,七宝具足,以十善道教化?生。
本论的传译如下:
本论仅存汉译,并无梵本及藏译本,由於被视?不完整的暂释,因此在十地思想的研究上,不太受重视。
(香光尼?佛学院图书馆整理)